資源簡介 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課程綱要 課程信息 課程名稱:道德與法治 課程類型:基礎課程 適用年級:六年級上學期 總課時:38課時 設計者: 一、課程目標 課標分析 課程標準是課程內容實施和評價的依據和歸宿。六年級屬于第三學段,立足道法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大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確定學習程度。 (二)教材分析 (1)整體呈現:本冊教材根據“完善自我”“ 保護地球”“ 多元文化”“ 世界發展” 4 個學習主題, 設計了“ 完善自我 健康成長”“愛護地球.共同責任”“多樣文明 多彩世界”和“ 讓世界更美好” 四個單元。第一單元“ 完善自我 健康成長” 進一步關注學生自我的健康發展,引導他們學會尊重、寬容。第 二單元“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 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并關心我們生存的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并學習正確應對自然災害。第三單元“多樣文明,多彩生活”旨在引導學生探尋古代文明,學會尊重文化差異。第四單元“讓生世界更美好”,旨在引導學生了解現代科技的發展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關注重要的國際組織。 (2)全冊要點梳理:根據核心素養,我們圍繞道德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等五個主題梳理了本冊學習內容: (3)關系建構 六年級下冊開展以憲法精神為主線的系統的法治教育,突出國家意識和公民意識。作為循環上升的課程內容。六年級下冊的道法內容與初中的地理、歷史的相關內容也做到了緊密結合,為學生的初中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學情分析 單元主題 已有 未有 一.完善自我 健康成長 1.學生已初步擁有一些與其他社會成員打交道的零散經驗。 2.學生已經知道并初步具有了尊重、寬容等的基本人際交往品質。 3.從心理發展理論來看,六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我意識,有一些自我反思經驗。 1.在社會生活中,對于與其他社會成員友好交往的基本品質有哪些不是很清楚,需要引導。 2.對于追求自我完善的人所必備的品質,學生所知道并具有的層次還不是很深。 3.對于個人的成長和不斷完善,學生所具備的自我反思能力還不夠。 二.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 1.學生對于人類共同生活的地球有所了解。 2.學生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一定的了解。 3.學生已初步了解自然災害有哪些。 1.對于人類共同生活的地球了解不夠深入。 2.在面對自然災害時,需要具備的一些基本的防災避險意識和掌握的自救自護的知識和能力,學生缺乏認知。 三.多樣文明 多彩生活 1.學生對人類文明、世界文化已有一些粗淺的認識。 2.學生對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也有了對文化多樣性、差異性的初步尊重。 1.對人類文明、世界文化內容的認識上并不系統,在思想觀念上也沒有形成明確的價值判斷。 2.形成尊重文化多樣性、差異性,平等對待不同文化的價值觀還需要繼續引導。 四.讓世界更美好 1.學生大致的了解科技是什么以及科技與我們人類的關系。 2.了解我國在世界和平發展中起到的作用很大。 3.學生知道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1.對科學精神的感受不是很深,需要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對我國科技發展、國際組織、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等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了解不是很清楚,缺乏國際視野。 (四)課程目標 1.通過實際事例,懂得每個人都有尊嚴,都應當受到尊重;通過情景模擬,體會寬待、原諒他人的心理過程,學會在生活中寬容、原諒他人;借助反思分享會,認識到反思的重要性,在生活中養成反思的好習慣。 2.通過實際事例,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初步了解地球面臨的主要環境危機,形成愛護地球的責任意識;通過觀看視頻等,客觀看待自然災害的產生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人類對自然災害的應對,增強應對自然災害的自救意識、自救能力,并從人類不屈的抗災精神中感受到中國人的抗災精神。 3.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人類早期的文明成就,形成尊重人類文明的思想態度,初步形成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通過觀看視頻等感受自然環境的千差萬別,了解不同地區人們生活方式的多樣性、差異性,形成尊重差異、平等相處的觀念。 4.通過觀看視頻、查閱資料、調查等方式,概括出科技在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貢獻,認識科技是人類認識世界和人類自身的重要手段;通過小組討論、借助資料,從性質、產生、主要機構、影響等方面了解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說出我國在國際組織中的作用,形成政治認同感;借助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料,說出戰爭帶來的危害以及我國促進實際和平所做的貢獻,激發愛國之情。 二、課程內容 單元主題 課程內容 教學內容 單元目標 第一單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長 學會尊重 學會寬容 學會反思 每個人都應得到尊重 尊重自己 尊重他人 寬容讓生活更美好?寬容的社會意義:和諧、友善?寬容的個人意義:身心健康 擁有一顆寬容心?正面:寬容他人的無心之失的心理過程?反面:難以寬容他人傷害的心理原因?寬容:有限度、有原則 和而不同?生活中的不包容現象?如何做到包容他人 生活離不開反思?認識反思離我們并不遠 ?認識到我們需要主動反思?理解反思的重要意義 養成反思好習慣?學習反思的方法?認識到要把握好反思的時機?認識反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養成反思好習慣 1.認識到每個人都應該有生而為人的尊嚴,都應該得到尊重 2.了解自己的意義和主要表現,學會尊重自己 3.認識到尊重別人是一個人文明素養的表現,學會尊重自己 4.體會到寬容這一品質對于和諧社會的重要性 5.體會寬待,原諒別人 6.能夠包容他人的不同,做到和而不同 7.認識到生活需要反思,體會反思對成長的意義 第二單元:愛護地球,共同責任 地球-我們的家園 應對自然災害 我們生存的家園 環境問題敲響了警鐘 我們共同的責任 ?保護環境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責任 ?追求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承擔責任,參與環保行動 我國自然災害知多少 ?我國自然災害的總體情況 ?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影響自然災害的人為因素 防御自然災害 ?防災避災意識與自救自護能力 ?災害監測頂警與防災減災工程 ?利用科學提高防災抗災能力 ?利用法律的約束作用防災減災 不屈的抗災精神 ?萬眾一心抵御災害 ?志愿者是抗災救的重要力量 1.理解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感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古老智慧,懂得珍愛地球。 2.了解各種環境問題帶來的生存危機,學會利用思維導圖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危害,懂得人類不善待自然會受到懲罰。 3.應對自然災知道保護環境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責任,樹立環保意識,參與力所能及的環保行動。 4.了解自然災害的危害,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知道人類的行為會誘發或加重自然災害。 5.了解我國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提升自我保護、自我救助的意識與技能。 6.了解人們抵御自然災害的感人事例,體會人們在危難中不屈不撓、團結互助的抗災精神。 第三單元:多元文化,多彩生活 探訪古代文明 多元文化多樣魅力 早期文明發祥地 ?位于大河流域的人類早期文明區域 ?原始農業興起與發展的意義 ?人類早期文明對人類文明的意義 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中國和世界的重要文化遺產 ?不同文明相互學習和借鑒 各不相同的生活環境 ?整體感知地球多樣的自然環境 ?感受自然環境的差異之美 多彩的世界文化 ?從文化的角度感知多元文化 ?從禮儀的角度感知多元文化 ?從建筑的角度感知多元文化 ?體會文化交融之美 尊重文化多樣性 ?文化差異會引起沖突和尷尬 ?以包容和開放的心態對待文化差異 1.知道人類早期文明區域的分布,探究人類共同創造的早期文明成就及其重要意義。 2.知道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遺跡,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興趣,增強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和責任感。 3.了解地球上各不相同的自然環境,感受各種自然環境的美。 4.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多樣性,初步理解文化差異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理解全球化時代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趨勢。 5.初步理解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形成尊重文化差異的觀念與態度。 第四單元:讓世界更美好 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 我們愛和平 對世界的不斷探索 ?認識自然:“日心說”的提出和證明?探索世界:開辟新的航線?認識人類自身:生物進化論的創立 科技改變世界 ?三次工業革命對社會發展的推動?當代新科技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善用科技,避免科技的負面影響 科技讓夢想成真 ?實現人類飛天的夢想?實現中國的航天夢?人類的無窮夢想將依靠科技實現 國際組織?國際組織的形成?國際組織的類型?國際組織的作用 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的性質、作用及其主要機構?世界貿易組織的性質及其作用 中國與國際組織?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中國在其他國際組織中的作用 戰爭帶來的傷害?世界不平靜?戰爭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傷害?戰爭給環境與文化遺產帶來的傷害 和平是世界潮流?世界趨勢?共同努力 中國為和平做貢獻?中國主張?中國行動?和平的重要保障 1.理解科學的探索和求真精神,認識科技是人類認識世界和人類的重要手段。 2.理解科學的實踐和創造精神,認識科技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3.理解科學的人文精神,辯證的看待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4.了解國際組織,知道不同的國際組織。了解他們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 6.了解我國在國際組織中的作用,感知我國在國際事務中日益增強的影響。 7.認識并體會戰爭給人類生命安全,生存環境及文化遺產等方面帶來的傷害。 8.體會和平的美好,,熱愛和平,樂于宣揚和平的情感態度。 9.了解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增強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敬愛之情與國家認同感。 三、課程實施 資源建設 一、建設目標 1. 支撐課程實施:開發多樣化資源,助力學生理解法治觀念、社會責任、國情認知等核心素養。 2. 貼近學生生活:選取與學生成長密切相關的案例、素材,增強課程的生活化和實踐性。 體現時代特征:整合社會熱點、科技發展、國家政策等資源,增強課程的時代性與針對性。 二、資源類型與開發建議 1. 教材資源開發:基礎教材:充分利用統編教材內容(如《完善自我健康成長》《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等單元),挖掘教材中的活動設計、案例分析。地方補充資源:結合本地文化、法治實踐案例(如地方性發展案例、社區環境治理案例)編寫輔助讀本,增強地域特色。 2. 數字化資源建設:多媒體資源:開發微課視頻(如《地球-我們的家園》《應對自然災害》)。 互動平臺:搭建線上學習平臺,提供知識闖關游戲、模擬社區治理,保護環境互動程序、在線知識問答庫。 數據資源:引入國家統計局、司法部門發布的公開數據。 3. 實踐資源拓展 案例庫:收集環境保護的相關案例,國際組織的發展過程等真實案例(隱去隱私信息),用于課堂討論。 4. 家校社協同資源 家長資源:邀請在政府工作或者從事環境保護,文化發展的家長開展“家長課堂”。 社會資源:聯動政府相關部門、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提供公益講座;利用社區宣傳欄、公共環境保護站開展課外實踐。 三、資源管理與共享 1. 動態更新機制:定期收集教師、學生反饋,補充最新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和社會熱點素材。 2. 資源共享平臺:建立校級或區域資源庫,分類整理教案、課件、案例、視頻等資源,實現教師共建共享。 安全保障:嚴格審核數字化資源的合法性、科學性,確保符合青少年認知特點。 3. 版權規范:引用外部資源時需注明來源,遵守知識產權法規。 (二)單元任務設計、項目化學習案例 課程內容 單元任務設計 項目化學習 第一單元 完善自我 健康成長 1.通過實際事例,讓學生懂得每個人都有生而為人的尊嚴,都應當得到尊重。借助小組討論,能夠說出尊重自己的意義和主要表現,學會從語言和行動等方面尊重自己及他人。 2.借助生活經驗、實際案例,討論說出寬容對美好、和諧生活的重要意義。通過情景模擬,體會寬待、原諒他人的心理過程,學會在生活中寬容、原來他人。借助案例討論,學生能夠說出寬容對生活的影響,從而在生活中能包容他人的不同,努力做到和而不同。 3.借助反思分享會,認識到生活需要反思,能夠說出反思對成長的意義。小組內交流反思的方法和時刻,認識到反思的重要性,在生活中養成反思的好習慣。 項目名稱: 《在擁擠的公交車上》 挑戰問題: 如何讓公交不堵? 里程碑: 排隊大調查 排隊規則多 尋找排隊時 評價: 實地模擬 第二單元 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 1.能借助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學習環保知識,懂得愛護地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通過搜集資料學生能說出地球是人類唯一的生存家園原因,能列舉人類為保護自然采取的法律等措施。 2.能用案例分析展示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古老智慧,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危害,形成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思想態度,培養保護自然的意識。通過活動體驗、小組辨析等方式,提高防災避險意識,增強自救自護的知識和能力,體會人們在危難中不屈不撓、團結互助的抗災精神。 項目名稱:《班級或家庭環保計劃》 挑戰問題:如何為環保做貢獻? 里程碑: 1.環保訪問圖 2.低碳小妙招 3.我來做貢獻 評價: 藍天計劃踐行者 第三單元 多樣文明 多彩生活 1.搜集資料,在資料整理中對比、探究了解人類早期文明的四個重要發源地,知道人類共同創造的早起文明成就及其重要意義。 通過搜集資料、小組合作等方式,知道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遺跡,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興趣,增強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和責任感。結合資料和已有經驗,說出地球上各不相同的自然環境,感受自然環境的美。 2.結合所學知識和資料,借助已有經驗,小組合作說出世界各地文化的多樣性,初步理解文化差異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理解全球化時代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趨勢。在具體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形成尊重文化差異的觀念與態度。 項目名稱: 《“小小考古家”》 挑戰問題:我們的家鄉屬于早期文明的哪個流域? 里程碑: 歷史調查搜集 博物館親歷者 我來講述淵源 評價:多維評價 第四單元 讓世界更美好 1.通過觀看視頻、查閱資料、調查等方式,概括出科技在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貢獻,認識科技是人類認識世界和人類自身的重要手段。通過搜集資料、探究、訪問、辯論等方式,小組合作說出科學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改變和危害,逐步養成科學探索和實踐精神,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2.能借助資料、思維導圖等方法,介紹不同類型的國際組織和國際組織在世界中的重要作用。能通過小組討論、借助資料等,從性質、產生、主要機構、影響等方面了解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說出我國在國際組織中的作用,形成政治認同感。 3.借助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說出戰爭帶來的危害以及我國在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所做的重要貢獻,知道人類共同體的主張是為世界貢獻的中國智慧,萌發對國家的認同感,激發愛國之情。 項目名稱: 我國“載人航天計劃” 挑戰問題:航天發展史進行到哪個階段了? 里程碑: 航天歷史淵源 科技館親歷者 我是未來宇航員 評價:個人+小組展覽評價 四、課程評價 (一)評價的內容:本學期主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分A、B、C 三個等級。評價內容包括:1、學習態度及學習習慣。包括學生課前材料收集、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完成學習任務的態度等。(30%) 評價項目 評價要素 評價標準 一、課堂表現30% 1.課前: (1)復習前承知識。(2)備具 預習本課知識,找出關鍵信息。思考活動園問題,梳理回答語言。 等級評價: A.能按照要求進行預習,完成任務。 B.能按照要求進行預習,但是不全面。 C.不預習。 2.課中: (1)獨立思考并提出具有個人見解的回答,遵守小組活動基本規范。 (2)進行紙笨活動時書寫規范。 (3)上課積極回答問題,回答語言完整流暢,邏輯通順。 等級評價: A.能按照課中評價要素,完成學習任務。 B.能完整參與學習活動。但在合作探究或語言表達方面欠缺。 C.學習活動參與度低,其至不參與。 ? 3.課后: 充分完成增進親子關系的交流性作業,積極完成PBL實踐活動等選做作業。 等級評價: A.課后能獨立并高質量完成必做和選做作業。 B.課后能獨立完成作業,但是質量不高。選做性作業不能完成或質量不高。 C.不能獨立完成作業。 2、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包括學習中觀察、探究、思考、表達,收集、整理、分折資料的能力和方法,與他人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等。(20%) 評價項目 評價要素 評價標準 二、道法實踐活動表現20% 1.分享生活中的故事:根據單元主題進行現實生活故事分享,突出個人行為與個人感受,選出真情實感的表達。 等級評價: A.好,正確順利完成各項任務 道法 B.較好,比較正確順利完成任務。 實踐 C. 一般,錯誤較多,參與不積極。 ? 2.根據單元主題應用單元知識,進行實地調查、研究、訪問等社會實踐活動。 發現生活中的道德與法治,感受道德與法治和個人生活、公共生活的聯系密不可分。 3、學習結果。完成學習任務的質量和進步程度,包括情感、創新精神、個性、能力、道德表現及活動產生的作品等。(50%) 評價項目 評價要素 評價標準 三、紙筆測試50% 基礎知識評價:在對比、辨析、選擇過程中,熟練運用基礎知識。 簡答題評價:仔細審題并按要求完成相應題目。 等級評價: A.85-100分 B.70-84 分 C.60-69 分 D.60 分以下 ? 主觀題評價: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進行主觀作答。 (三)評價的實施和反憤 將日常觀察和定期考查相結合,將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有機結合,注重知行統一。評價結果真實反映出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與變化,幫助學生準確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