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語文園地七【教學目標】1.能交流、總結對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表達效果的體會。2.能仿照例句,選擇一個情景寫句子,表現出景物的動、靜之美。 3.能說出兩組句子描寫的情景,體會集中強調一種顏色的表達方法。4.朗讀、背誦古詩《鄉村四月》。 【教學重點】1.能仿照例句,選擇一個情景寫句子,表現出景物的動、靜之美2.能說出兩組句子描寫的情景,體會集中強調一種顏色的表達方法。【教學準備】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能交流、總結對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表達效果的體會。2.能仿照例句,選擇一個情景寫句子,表現出景物的動、靜之美。【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回顧語文要素教師導入: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完成了一次環球旅行。我們乘坐威尼斯小艇穿梭于古老的小城;我們走進別具風情的荷蘭感受了恬靜的牧場生活;我們駐足于金字塔下感嘆人類的古代文明。而課文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示課件2、3)(設計意圖:從單元導讀頁回顧導入,回顧本單元的學習重點,為學習“交流平臺”做鋪墊。)二、學習“交流平臺”1.交流總結。師引導回顧交流:本單元課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哪些語句是靜態描寫,哪些語句是動態描寫?選擇你印象深刻的,有感情地讀一讀吧!(出示課件4)預設1:我喜歡《威尼斯小艇》第四自然段描寫船夫駕駛技術那段動態描寫,我來給大家讀一讀,我感覺仿佛看到了小艇在極窄的河道中飛快的穿行,特別靈活。預設2:我喜歡《威尼斯小艇》最后一段的那處靜態描寫。安靜而美好,和白天熱鬧充滿活力的威尼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艇停了,威尼斯就入睡了。(出示課件5、6、7)預設3:我喜歡《牧場之國》第五自然段中那段動態描寫,運河中的船只,滿載牛奶的汽車、火車來往于城市和牧場,讓我剛感受到了靜謐之中的活力,同時也感覺人的活動并沒有破壞這田園牧歌的生活。預設4:《牧場之國》一文,描寫了荷蘭牧場上動物們的悠閑和安詳,也描寫了人們擠奶、運奶時的平和與從容,凸顯了荷蘭牧場的寧靜之美。(出示課件8)2.教師總結過渡:這一幅幅動態或靜態的畫面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們不僅走入了那或靜謐或靈動的美景之中,也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從動態和靜態兩個方面對景物進行描寫,同時融入人的活動,能賦予景物生命力和變化感,增強藝術感染力,更好地表現景物獨特的魅力。(出示課件9)3.拓展積累師引導點撥:在平時的閱讀中你還積累了哪些表現景物靜態美或動態美的句子呢?小組分享。全班交流。(設計意圖:結合交流平臺的內容,回顧本單元的重點語段,進一步感受語段中的“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在此基礎上通過進一步交流感受動態和靜態描寫賦予景物的生命力和變化感。)三、學習“詞句段運用”第一部分1.讀一讀,說一說。師:下面的句子分別寫出了景物的動、靜之美,讀一讀,再選擇一個情景,照樣子寫一寫。(出示課件10)預設1:第一個句子寫出了動態之美,是通過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景物以及感受,側面寫出了小艇行駛的速度極快。預設2:第二個句子通過描寫許多動物安靜下來的樣子,表現出夜晚荷蘭牧場的靜態美。(出示課件11)教師總結過渡:兩個句子從正面和側面兩個不同角度寫出了景物的靜態之美,我們來看下面這三個情景,想一想你能通過哪些方面寫出動靜之美呢?2.仿寫要求(出示課件12)(1)從三個情境中選擇一個,照例句的樣子寫一寫。(2)寫出景物的動、靜之美。師問:可以描寫哪些景物呢?這些景物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出示課件13)預設1:“放學后的校園”,先描寫出學生放學時喧鬧的情景,再描寫放學后校園的安靜。預設2:“群鳥飛過湖面”,先描寫出群鳥飛過湖面,水面上的各種變化來表現湖面的動態美,再寫出群鳥飛過后水面慢慢恢復平靜來表現湖面的靜態美。師追問:這三個情景,分別應該側重哪一方面來寫呢?預設1:“ 放學后的校園”這個情景,我會重點寫出景物的靜態美。預設2:“群鳥飛過湖面”“火車進站之后”重點應寫出景物的動態美。師問:為什么要這樣寫呢?預設1:從喧鬧到平靜,這是放學后的校園和白天校園的不同之處。預設2:“群鳥飛過湖面”“火車進站之后”這兩個情景中,“熱鬧”的過程是其特點,應該重點寫。教師小結:明確情景的動態美、靜態美,能使我們更好地感受景物獨特的魅力。3.以“放學后的校園”為例交流指導。(1)交流點撥。教師提問點撥:我們以“放學后的校園”為例,大家想一想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寫出靜態美呢?預設1:可以從聽覺的角度寫出放學后校園里各處的寂靜無聲。預設2:可以抓住教學樓、操場等環境描寫,寫出放學后校園的安靜。預設3:可以通過放學前后的對比寫出放學后校園的靜謐。4.學生練筆。師:請從三個場景中任選一個來寫。展示交流仿寫完成后,小組內輪流讀一讀,互相評一評。(設計意圖:以問題入手,發現例句是怎么表現出景物的動靜之美的,在總結方法的基礎上,以其中一個場景為例進一步交流方法,再通過仿寫練筆進一步鞏固實踐。)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能說出兩組句子描寫的情景,體會集中強調一種顏色的表達方法。2.朗讀、背誦古詩《鄉村四月》。【教學過程】一、學習“詞句段運用”第二部分1.讀一讀,說一說。教師提問引導:自己讀一讀下面的兩段話,說一說它們分別描寫了什么景物?預設1:第一段話描寫的是埃及金字塔。預設2:第二段話描寫了是一個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建筑物。師總結:第一段話是我們課文中的一段話,描寫的也是我們熟悉的埃及金字塔。那第二段話描寫了一個被白色大理石包裹的建筑。出自季羨林先生的《泰姬陵》一文,描寫的是文明遐邇的世界文化遺產——印度泰姬陵。2.交流特點。教師提問引導:這兩段話都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點?預設:都突出了景物的顏色特點。教師追問:在描寫景物的顏色時,兩段話在表達上有什么共同特點?預設:兩段話都在突出表現一種顏色,都圍繞一種顏色在描寫。第一段話突出金色,第二段話突出表現里景物白色的光輝。教師總結:兩個句子都集中強調了一種顏色。第一組句子中,景物都沐浴在金色的光暉里。第二組句子中,景物都閃耀著純白的光暉。朗讀句子。師:兩組句子都突出地強調了某一種顏色。有感情地朗讀句子,加深對景物的印象。(設計意圖:以問題入手,發現例句是景物的哪方面的特點,在此基礎上發現兩個語段的共同點,并在交流總結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積累。)學習“日積月累”師導入:常有人說,最美的是人間四月天。農歷四月,一般已經到了初夏時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宋朝詩人翁卷的《鄉村四月》。)1.聚焦題目。教師提問導入:讀一讀這首古詩的題目,你從中都知道了些什么?預設1:這是一首田園詩。預設2:從“四月”能判斷描寫的是初夏季節。師總結過渡:農歷四月已經到了初夏時節,這個時節的田園風光什么樣的呢?自己讀一讀吧。2.學生多種形式朗讀古詩。師點撥:自己讀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好停頓,注意“了”的讀音。3.簡介作者。翁卷,字續古,南宋詩人,擅長作田園詩。工詩,為“永嘉四靈”之一。有《四巖集》、《葦碧軒集》等。4.理解詩意。師引導點撥:請根據注釋來說一說這首古詩的意思。小組交流。全班交流。5.賞析。教師提問引導:帶著你的理解再讀一讀這首詩,說一說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預設1:我看到了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特有的美好景象,綠原、白川、子規、煙雨,真美,我感受到詩人對田園風光的喜愛。預設2:我看到了鄉村里一片繁忙的景象,人人都在忙著各種農事,我從中體會到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贊美。師總結: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后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與繁忙。前呼后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6.指導朗讀,熟讀成誦。教師小結過渡:整首詩既像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又突出了鄉村四月的勞動繁忙。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贊美,也表現出他對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7.延伸閱讀。教師提問引導: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深入農家生活,以田園生活為題,寫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詩篇。你還知道這樣的詩句嗎?(1)全班交流。(2)誦讀積累。【教學反思】本單元的語文園地安排了三個板塊的內容。在“交流平臺”的學習中我結合單元語文要素“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對重點語段進行朗讀和交流,在此基礎上對語文要素進行總結,強調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是表現景物獨特魅力的好方法。“詞句段運用”安排了兩部分內容。在第一題的教學中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說一說兩個句段分別是怎樣表現景物的靜態美和動態美的,再以一個情境為例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可以從哪些方面表現靜態美,最后讓學生進行練筆實踐,通過互評修改讓學生進一步習得表達的方法。在第二題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發現兩個例句表達方式的共同之處:突出描寫一種顏色的表達方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積累。在教學“日積月累”時也以學生的自讀感悟和積累為主,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想象畫面,誦讀感悟,并熟讀成誦。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