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小升初語文修辭方法講與練講解部分一、修辭手法的定義修辭手法,就是通過修飾、調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 。在語文學習中,掌握常見的修辭手法,不僅有助于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還能讓我們的寫作更加出彩。二、常見修辭手法詳解(一)比喻1.定義:比喻就是 “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間的某些相似之處,用一個事物來比方另一個事物。多用一些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2.三要素:(1)本體: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體:即用來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詞:用來表示比喻關系的詞,常見的比喻詞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猶如、仿佛、好比、一樣、成了、變成、是等。3.類型:(1)明喻:本體、喻體、比喻詞都出現,甲像乙。例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樣。(2)暗喻:本體、喻體都出現,比喻詞常用 “是、變成、成了、構成” 等,甲是乙。例如: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幅青山綠水畫。(3)借喻:借用喻體代替本體,即只出現喻體,本體和比喻詞均不出現 ,甲代乙。例如: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作用: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的事物解說,即打比方,幫助人深入理解。(二)擬人1.定義: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例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三)夸張1.定義:對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故意地夸張或縮小。2.類別:(1)擴大夸張: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如: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2)縮小夸張: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例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地。(2)超前夸張:把后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后出現。例如:她還沒有端酒懷,就醉了。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四)排比1.定義: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2.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于表達強烈的感情。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五)對偶1.定義: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2.主要方式:(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例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例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于記憶,有音樂美感。(六)反復1.定義: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句子。分類:2.連續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例如:山谷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3.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如: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作用:強調,增強語氣或語勢;起到反復詠嘆,表達強烈情感的作用。(七)設問1.定義:為了此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后自己回答。2.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于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例句: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八)反問1.定義: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2.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例句: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三、如何判斷及運用修辭手法1.判斷方法:在判斷一個句子是否使用了某種修辭手法時,要緊扣各種修辭手法的定義和特點。比如判斷比喻句,不僅要看是否有比喻詞,更重要的是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且有相似點;擬人句是把物當作人來寫,“人” 并不出現,也不能有比喻詞。2.運用技巧:在寫作中運用修辭手法,可以先確定想要表達的情感或突出的事物特點,然后選擇合適的修辭手法。比如想形容景色美麗,可用比喻,將景色比作畫卷等;想表達強烈的情感,可用排比增強語氣 。同時,要注意修辭手法的運用要自然恰當,避免生硬和濫用。練習部分1.對下面詩詞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1)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2)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3)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4)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A.反問、夸張、比喻、擬人 B.反問、夸張、擬人、比喻C.反問、比喻、夸張、擬人 D.反問、比喻、擬人、夸張2.下列句子中描述有誤的一項是( )A.“焚”字用部首查字法應先查部首“火”,再查8畫。B.“我看到了他那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樣的臉。”這句話可以縮成:“我看到了臉。”C.“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D.《十五夜望月》這首詩與元宵節這個節日有關。3.對下面句子所用修辭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①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②會場上響起了震耳欲聾的掌聲;③水渠里流水潺潺,小鳥在耳邊歡唱;④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A.擬人、夸張、比喻、反問 B.比喻、夸張、擬人、設問C.擬人、比喻、夸張、設問 D.比喻、夸張、擬人、反問4.下列句子中加點部分的表達效果和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A.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著了火。B.住方家大院的八兒,今天喜得快要發瘋了。C.他站在鏡子前面閉上眼睛,過了好幾分鐘才睜開。D.監房突然像沉入無底的黑夜的深淵中,就是落下一根針也仿佛可以聽見。B.“喜得快要發瘋了”使用夸張的修辭,寫出了八兒的開心。C.“過了好幾分鐘才睜開。”沒有使用修辭。D.“落下一根針也仿佛可以聽見。”使用夸張的修辭,寫出了監房的靜。5.下列句子中沒有使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A.羅伯特最不愿意聽人家叫他“小黑鬼”。B.整個月牙泡恰似一彎晶瑩的新月嵌在田野上。C.生活是什么?有人說生活如酒,有人說生活如水。D.啊,體育,你就是美麗,你就是正義,你就是勇氣……6.下列句子的修辭手法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A.這一路種的都是甘蔗,已經高過人頭了,綠油油的,像一堵沒有止境的圍墻。(夸張)B.大千世界,哪里沒有野花的倩影?(反問)C.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設問)D.森林伸出有力的臂膀,發出歡快的呼嘯聲。(擬人)7.對下面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烈日下,柏油馬路快被曬化了。(夸張)B.夕陽親吻著西山時,紅鳩鳥的歌聲才把我的心靈喚回來。(擬人)C.我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好像已經嗅到了白面饅頭的香氣。(比喻)D.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排比)8.下列句子修辭手法判斷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①雨來犧牲了嗎?沒有,他早就從水底游到別處去了。②下課了,同學們有的跳繩,有的踢毽子,有的打乒乓球,玩得真開心。③蘆花開的時候,遠遠望去,黃綠的蘆葦上好像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雪。④鵝吃飯時,非有一個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A.①反問 ②排比 ③比喻 ④擬人B.①設問 ②排比 ③擬人 ④比喻C.①設問 ②排比 ③比喻 ④擬人D.①反問 ②排比 ③比喻 ④比喻9.下列詩句運用的修辭手法不同于其它三項的一項是( )A.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B.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C.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D.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10.對下列句子所用修辭手法的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A.教室里非常安靜,就連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得到。(夸張)B.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比喻)C.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對偶)D.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美麗。(比喻)11.下列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與其他三項不一樣的是哪一項( )A.小河清澈見底,靜靜地躺在大地懷里。B.柳樹蘇醒了,正映著湖水梳妝打扮呢。C.烈日下,門前的銅牌似乎也要曬化了。D.鍋里的粥,有聲無力的嘆氣還在繼續。12.與“教室里安靜得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得見。”這句話表達效果相同的是( )A.王明肚子餓得咕嚕咕嚕叫,聲音響徹山頭。B.聽到比賽的成績,李紅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C.雨是大海的嘆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微笑。D.今夜的月亮姑娘害羞地躲在云層后面,遲遲不肯露臉。13.下列句子中沒有使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A.太陽一出來,地上就像著了火。B.如往常一樣,他徑直走向了那家餐館。C.人生就像一支蠟燭,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D.綠色小腦袋輕輕地搖擺,東張西望,好像在觀察新領地。參考答案1.【答案】A【詳解】此題考查修辭手法的辨析能力。(1)結合“誰道人生無再少?”可知,是運用了反問。(2)結合“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中的“千里江陵一日還”可知,運用了夸張的手法。(3)結合“天街小雨潤如酥”的意思:天街上細密的春雨潤滑如酥。把“春雨”比作了“酥”,運用了比喻的手法。(4)結合“草樹知春不久歸”可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故選:A。2.【答案】D【詳解】A.描述正確,“焚”的部首是“火”,除去部首是“林”,一共有八畫。B.描述正確,縮句是保留句子的主干,去掉修飾成分。句中“他那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樣的”都是修飾“臉”的,所以最后句子縮寫成“我看到了臉。”C.描述正確,句中“悄悄地挪移了。”是人的動作,使太陽具有了人的動作,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D.描述錯誤,《十五夜望月》出自唐朝王建。內容是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這首詩與中秋節有關,不是與元宵節有關。3.【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修辭手法的掌握情況。首先要了解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排比、設問、反問等,然后通讀整句,了解句意,抓住關鍵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辭手法。①句中把“水”比作“眼波”,把“山”比作“眉峰”,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等。②句中“震耳欲聾”意思是耳朵都快震聾了,形容聲音很大。由此可知把會場上響起的掌聲夸張化了,是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③句中把“小鳥”賦予了人的行為特點“歡唱”,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④“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出自宋代黃庭堅的《清平樂·春歸何處》,意思是:誰也不知道春天的蹤跡,要想知道,只有問一問黃鸝。詞句自問自答,是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故選:B。4.【答案】C【詳解】考查修辭。A.“地上已經著了火”使用夸張的修辭,寫出了太陽的熱。5.【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修辭手法辨析。A.此句為陳述句,沒有使用修辭手法。B.把“月牙泡”比作“新月”;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C.前面說生活是什么,后面進行回答,屬于設問的修辭手法。D.三個“就是”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6.【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修辭手法的掌握情況,首先要了解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排比、設問、反問等,然后通讀整句,了解句意,抓住關鍵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辭手法。A 句中把“甘蔗”比作“圍墻”,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并不是夸張的修辭。B 句中由“哪里……?”句式可知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C 句中自問自答,是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D 句中描寫森林“伸出有力的臂膀”“發出歡快的呼嘯聲”,賦予了“森林”人的行為特點,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故選:A。7.【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修辭方法的解析和運用。首先要了解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擬人、夸張、排比、設問、反問等,然后通讀整句,了解句意,抓住關鍵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辭方法。A項,“柏油馬路”是不大可能被曬化,這里夸大了烈日的作用,運用了夸張的修辭。B項,“親吻”是人的行為,這里說“夕陽親吻著西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C項,本句表示比喻句,沒有喻體。用跟甲事物有相似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比喻的構成必須有兩個成分、兩個條件。兩個成分一個是所描繪的對象,即被比喻的事物,叫作“本體”或“主體”;一個是用來作比的事物或現象,叫作“喻體”或“客體”。兩個條件一個是本體和喻體應當是不同的東西,有質的差異;另一個是兩者之間又有某種相似之點。D項,本句連用三個“……去了,……時候”,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本小題選C。8.【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修辭手法的理解 。①自問,自答,是設問的修辭手法。②三個“有的”構成一樣的句式,是排比修辭手法。③把“蘆花”比作“白雪”是比喻。④“架子十足”“非有一個人侍候不可”,賦予鵝人的行態、想法,是擬人的修辭手法。9.【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修辭手法。A.本句有本體和喻體,把水比作眼波,把山比作眉峰,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B.本句有本體和喻體及喻詞,把大漠的沙比作雪,月亮比作鉤,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C.本句有本體和喻體及喻詞,把把春天的小雨滋潤的樣子比喻成了酥,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D.本句把東風比作人來寫,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故選D。10.【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修辭手法的識記和理解,平時注意積累。A.句子運用夸張的手法,用“連根針掉在地上也聽得到”來表明教室的靜。B.句子運用比喻的手法,把初升的太陽比作“車蓋”,把中午的太陽比作“盤盂”,形象描寫了不同時間太陽的樣子。C.句子運用對偶的手法,此句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黑發”與“白首”前后呼應,互相映襯,突出讀書學習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學習。D.此句不是比喻,沒有喻體。故選D。11.【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修辭手法的辨析。A.結合句子中關鍵詞“小河,躺在大地懷里”,可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B.結合句子中關鍵詞“柳樹,梳妝打扮”,可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C.結合句子中關鍵詞“銅牌似乎也要曬化了”,將天氣熱的程度夸大化,突出天氣非常的熱。可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D.結合句子中關鍵詞“粥,有聲無力的嘆氣”,可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故選C。12.【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修辭方法的解析和運用。題目“教室里安靜得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得見。”是一個夸張句,運用夸張的手法突出了教室的安靜。A.這是夸張的手法,用“聲音響徹山頭”來突出王明肚子叫的聲音大。B.這是比喻的手法,把“李紅”比喻為“泄了氣的皮球”,形象描寫出李紅聽到成績后的狀態。C.這是擬人的手法,賦予“雨”“大海”“天空”“田野”人的特點,會嘆息,會流淚,會微笑。D.這是擬人的手法,把“月亮”擬化“姑娘”躲在云后不肯露臉。故選A。13.【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修辭手法。A.把太陽曬說成地上著了火,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C.把“人生”比作“蠟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D.賦予綠色小腦袋人的動作,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故選B。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