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下8《蒲柳人家(節選)》教學設計教材分析:《蒲柳人家》是劉紹棠鄉土文學代表作,以京東運河為背景,通過何滿子一家與鄉鄰的故事,塑造了鮮活的小人物群像。課文語言質樸幽默,善用民間俗語,通過外貌、動作、語言描寫展現人物性格,體現勞動人民的智慧與俠義精神,是學習人物塑造與鄉土文化的典型文本。學情分析:九年級學生已掌握小說三要素,能初步分析人物形象,但對鄉土文學語言風格及地域文化理解較淺。學習的難點在方言詞匯、人物性格的多面性。文章內容充滿江湖義氣、民俗風情,生動的人物沖突也會是學生閱讀的興趣點。教學設想:本文故事情節生動,語言質樸幽默,人物形象鮮明。學習本文,可設置三個環節:一、梳情節;二,繪人像;三,品語言。教學目標:文化自信:讓學生品味小說通俗生動、充滿鄉土氣息的語言風格,體會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對鄉土文學的喜愛之情。語言運用:賞析課文,積累方言詞匯,品味語言特色。思維能力:閱讀課文,梳理故事情節,整體把握小說內容。審美創造:精讀課文,分析人物描寫,為人物設計畫像,感悟人性之美。教學重點梳理小說情節,分析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學問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點,品味富有鄉土特色的語言。教學難點理解小說所反映的時代背景以及蘊含的民俗文化內涵,體會作者借文中人物與故事所傳達的情感與思想。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第1課時一、情境導入——運河風情畫 1.展示“蒲柳”植物圖,提問:“蒲柳人家”暗示怎樣的生活狀態?預設:貧寒卻堅韌,如蒲柳般柔中帶剛2.簡介作者及作品背景劉紹棠(1936—1997),作家。通縣(今北京通州區)人。中學時代即開始文學創作。作品多以家鄉農村生活為題材,格調清新,語言淳樸,鄉土氣息濃郁。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蛾眉》,中篇小說《蒲柳人家》《運河的槳聲》,長篇小說《京門臉子》等。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養媳望日蓮與周檎相愛,卻被杜四夫婦反對。陰險邪惡的杜四夫婦不僅拆散二人,還與半路殺出的巡警麻雷子合計把望日蓮賣給董太師做小老婆,并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學問、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為首的父老鄉親一齊出面,挫敗了麻雷子、杜四的陰謀,周檎、望日蓮順利完婚。《蒲柳人家》全篇共12節,本文節選的是前兩節。《蒲柳人家》是當代作家劉紹棠的代表作,發表于1980年,曾以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引起當時文壇的廣泛關注,并獲得首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小說中人物眾多,但主要情節并不復雜,是一篇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的小說。它就像一幅風俗畫,將20世紀30年代京東北運河一帶農村的風景習俗、世態人情展現在讀者面前。大量的鄉土風俗成為這部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濃郁的地方色彩增加了作品的鄉土氣息,構成了劉紹棠作品獨特的魅力。二、速讀課文,梳情節預設:可畫思維導圖何滿子被栓——引出何滿子的故事——引出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故事——引出爺爺何大學問的故事——解釋何滿子被栓的原因——何滿子盼救星三、精讀文本,繪人像 小組任務:選擇一個人物,根據文本描寫繪制簡筆畫,并配上合適的文字。提示:首先圈畫文中與人物相關的語句,分析其性格特征;然后選擇其中一個場景繪圖,同時注意背景的設計,再配上簡介人物性格特征的語句。(不會畫圖的,可用語言表達畫圖構想)預設:1.何滿子的形象:(1)外貌特征:年齡:六歲(故事開頭),光葫蘆頭,赤條條光著屁股,曬得黝黑發亮。動態描寫:像野馬駒子般奔跑,上樹掏鳥、下河摸魚,渾身透著野性活力。(2)性格特點:頑皮淘氣,好奇心強,常因闖禍被爺爺拴在葡萄架上。機靈聰慧,善察言觀色,天真爛漫,熱愛自然。(3)配圖設想:傳統年畫風格:何滿子光著屁股在河灘上奔跑,手持彈弓,背景為運河、蘆葦蕩與漁船,突出野性童趣。水墨漫畫風格:何滿子被拴在葡萄架下,噘嘴賭氣,葡萄藤垂落,何大學問在旁讀書,一丈青大娘端來吃食,體現祖孫互動。民俗插畫風格:何滿子趴在柳樹上掏鳥窩,樹下是一丈青大娘仰頭呼喚,遠處夕陽映照運河,展現鄉土生活場景。人物肖像畫:特寫何滿子的大眼睛和光葫蘆頭,表情狡黠靈動,背景加入蟈蟈籠、彈弓等細節,強化頑童形象。(4)配圖具體語句何滿子六歲,剃個光葫蘆頭,天靈蓋上留著個木梳背兒。2.何大學問的形象:(1)外貌特征:身材高大,膀闊腰圓,面如重棗(紅臉),濃眉朗目,形似關公。常穿長衫,騎一匹光背馬,左肩掛書囊,右肩扛一桿一丈八尺的大鞭,形象既威風又滑稽。(2)性格特點:俠肝義膽,慷慨豁達,愛打抱不平,甘為朋友兩肋插刀。善于講故事,想象力豐富,編起故事來生動曲折,引人入勝。為了與“何大學問”的外號相稱,他穿長衫、咬文嚼字,顯得幽默可愛。(3)行為表現:從口外趕馬回來,常請知音相好聚會,吹噓自己“過五關、斬六將”的經歷。對孫子何滿子既嚴厲又疼愛,曾因何滿子調皮將其拴在葡萄架上。(4)配圖設想:傳統年畫風格:描繪何大學問騎光背馬,身穿長衫,肩扛大鞭,背景為運河邊的村莊,突出他的威風與幽默。水墨漫畫風格:以何大學問為主角,展現他講故事時的神態,周圍圍坐著一群聽眾,背景為農家小院,突出他的幽默與智慧。民俗插畫風格:描繪他與孫子何滿子的互動場景,如他為何滿子講故事或將其拴在葡萄架上的畫面,體現他的嚴厲與疼愛。人物肖像畫:以他的外貌特征為基礎,繪制他的半身像,突出他的紅臉、濃眉和長衫,背景可加入書囊和大鞭等元素。(5)配圖具體語句:“人高馬大,膀闊腰圓,面如重棗,濃眉朗目,一副關公相貌。” (傳統年畫)“他善于講故事,想象力豐富,編起故事來生動曲折,引人入勝。” (水墨漫畫)“何滿子被爺爺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掛賊扣兒。” (民俗插畫)3.一丈青大娘的形象:(1)外貌特征:身材高大,一雙大腳,青銅膚色,嗓門洪亮,罵起人來方圓二三十里無人能敵。(2)性格特點:潑辣大膽、剛直不阿,愛憎分明,勤勞善良。對孫子何滿子寵愛有加,但對無理之人毫不留情,曾因年輕纖夫的無禮行為大打出手。(3)行為表現:她不僅能罵人,還能打架,三五個小伙子都不是她的對手。她“折斷了一棵碗口粗細的河柳,帶著呼呼風聲揮舞起來”,展現了她的力大無窮和潑辣性格。(4)配圖設想:傳統年畫風格:描繪一丈青大娘站在運河邊,手持河柳,怒目圓睜,周圍是落水的纖夫,背景為運河和村莊,突出她的潑辣與力量。水墨漫畫風格:以一丈青大娘為主角,展現她與孫子何滿子的互動場景,如她為何滿子摘星星的畫面,體現她的寵愛與豪爽。民俗插畫風格:描繪她與纖夫沖突的場景,突出她的動作和表情,背景為運河灘,展現她的剛直不阿和鄉土氣息。人物肖像畫:以她的外貌特征為基礎,繪制她的半身像,突出她的青銅膚色、大腳和洪亮的嗓門,背景可加入運河元素。(5)配圖具體語句“一丈青大娘罵人,就像雨打芭蕉,長短句,四六體,鼓點似的罵一天,一氣呵成,也不倒嗓子。” (傳統年畫)“一丈青大娘折斷了一棵碗口粗細的河柳,帶著呼呼風聲揮舞起來,把這幾個纖夫掃下河去。”(民俗插畫)“何滿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葉子,眼珠子,命根子。”(水墨漫畫) 第2課時一、賞析文本,品語言1.方言俗語擂臺賽 (1)學生回顧課文,圈畫文中的方言、俗語。(2)解釋“腌臜潑才”“捯氣兒”等詞語,模仿人物語氣表演片段。“手握著搟面杖要梆他”(3)朗讀下列俗語:“何滿子在奶奶身邊長大,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趕快搬梯子去摘。長到四五歲,就像野鳥不入籠,一天不著家,整日在河灘野跑。”“奶奶八樣不放心,怕讓狗咬了,怕讓鷹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給拍花子的拐走。”“何滿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葉子,眼珠子,命根子。”“人配衣裳馬配鞍”“窩著一肚子餓火”“千里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2.金句品鑒賞(1)比喻+短句→潑辣爽利“一丈青大娘罵人,像雨打芭蕉,長短句四六體,鼓點似的罵一天……”(2)口語與書面語兩種色彩的語言有機結合,給小說增添了幽默詼諧色彩。“何滿子的爺爺,官諱已不可考。”“在榮膺這個尊稱之后……”(3)講究壓韻和對偶,抑揚頓挫,有傳統說唱藝術特點的句子:“一雙大腳,青銅膚色,嗓門也亮堂。”“一丈青大娘罵人,就像雨打芭蕉,長短句,四六體,鼓點似的罵一天,一氣呵成,也不倒嗓子。”“那個年輕的纖夫就像風吹乍蓬,轉了三轉,擰了三圈兒,滿臉開花,口鼻出血,一頭栽倒在滾燙的沙灘上。”二、探析主題,悟鄉魂1.這篇小說塑造人物上借鑒了中國古典小說的表現手法,“中國氣派、民族風格、鄉土題材、地方特色”這是劉紹棠的創作風格。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小說的主題。預設:本文是一篇洋溢著濃郁鄉土氣息的小說。它就像一幅風俗畫,展示了20世紀30年代京東北運河一帶農村的風景習俗和世態人情。贊揚了淳厚樸實的勞動人民熱情正直的感情,以及那種肝膽相照、扶危濟困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2.請結合文章內容評價蒲柳人家的生活狀態。預設:生活貧困,但精神富足;物質匱乏,但感情豐滿。3.補充資料:為什么要寫《蒲柳人家》 一是為感恩圖報,二是要走我的鄉土文學之路。我有生四十五年,前后在農村生活了三十年以上,而且主要是在我的生身之地的彈丸小村度過的。鄉親和鄉土哺育我成人,鄉親和鄉土救了我的命,鄉親和鄉土待我恩重情深.我的童年遭遇到三災八難,都是鄉親長輩們使我死里逃生。我一落生便是個假死,農村叫草命生,是一位姓趙的老奶奶把我救活的。四歲那年土匪,三更半夜土匪進村綁票,全家逃散,把我扔在了炕上,是一位名叫大腳李二的大伯爬墻上房,下到院里,走進屋去,把我掩抱在懷里,帶我脫離險境。五歲那年我在村邊的池塘中水,忽然沉于深水中,是一位姓劉的老叔又用漁網把我打撈上來。六歲那年秋,我跟伙伴們在收割后的田野上追兔子,不小心被枯藤絆倒,尖利如刺刀的茬子扎傷了我的喉嚨,是一位姓趙的老爺子給我急救,得以不死。七歲那年盛夏,我得了瘩背,也就是疽,是一位姓田的老把式覓來一個偏方,妙手回春。……“文化大革命”,前輩和同輩作家們在牛棚、監牢和五七干校里飽受煎熬,而我卻吉人天相,匿居鄉里,得到鄉親父老兄弟姐妹們的愛護、寬容、優待和救助,沒有挨打,沒有挨批,沒有挨斗,沒有受著罪,血雨腥風沒有灑到我身上一點,并且從精神崩潰狀態中復蘇,休養了生息,振作奮發起來,寫出了《地火》《春草》《狼煙》三部長篇小說。鄉親父老兄弟姐妹們扶危濟困,多情重義,我才大難不死,而有今天。感恩德,我怎能不以我的小說創作,報恩于我的鄉親和鄉上 土生土長所形成的土性,也就是我的經歷和教養決定了我是個土命人,是個土著作家,只能寫土氣的作品。土氣的作品,我稱之為鄉土文學。鄉土文學在我的心目中,就是要堅持現實主義傳統,繼承和發展中國文學的民族風格,保持和發揚強烈的中國氣派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描寫農民的歷史和時代的命運。因此,我寫出了《蒲柳人家》。《蒲柳人家》的幾個人物為什么能寫得很活 這是因為我對這些人物極熟悉,為這些人物所感動。寫人物,熟悉而不感動寫不出神似,感動而不熟悉寫不出形似。我的小說中的人物,絕大多數都是以我的鄉親父老兄弟姐妹們為生活原型。《蒲柳人家》中,何滿子的性格和“業跡”,大半取自童年時代的我。三、作業設計1.基礎題:為一丈青大娘設計微信頭像,用文中細節說明設計理由。2.拓展題:以《我身邊的“蒲柳人家”》為題,仿寫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人物片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