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廣東省中考物理一輪復習-第二部分 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 課件(共5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廣東省中考物理一輪復習-第二部分 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 課件(共5份打包)

資源簡介

(共48張PPT)
化學
第二部分 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
第9講 運動與力 (第一課時)
01 必備知識
02 考點解讀
目錄
CONTENTS
01
必備知識
1.力 (符號為 F)
(1)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發生作用的兩個物體,一個叫作   物體,另一個叫作   物體。
(2)單位:   ,簡稱   ,符號是   。
(3)產生條件:①必須有兩個物體;②物體間必須有相互作用 (可以不接觸)。
(4)力的作用效果:①力能改變物體的   ;②力可以改變物體的   。
(5)力的三要素:力的   、   、   。
(6)力的示意圖:用一條   的線段表示力。箭頭表示力的   ,起點 (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線段的長度表示力的   。
(7)力的相互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   的。
施力
受力
牛頓

N
形狀
運動狀態
大小
方向
作用點
帶箭頭
方向
大小
相互
2.彈力
(1)定義:是指發生   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接觸它的物體產生的力。推力、拉力、壓力、支持力等實質上都是彈力。
(2)產生條件:①物體間相互接觸;②發生彈性形變。
(3)方向:與施力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方向   。
(4)彈簧測力計。
①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   越大,彈簧的伸長量就越   。
②使用前:
a.要看清彈簧測力計的   和   ;
b.輕拉掛鉤幾次,防止彈簧、指針與外殼卡住;
c.要校零,使指針指在   上。
彈性形變
相反
拉力

量程
分度值
零刻度線
③使用時:
a.測量時,要使彈簧測力計的軸線方向與所測力的方向   ;
b.所測力的大小不允許超過它的   ,否則會損壞彈簧測力計;
c.讀數時,要等指針穩定后再讀數,眼睛要正對刻度板,視線與指針   。
3.重力
(1)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用字母   表示;單位為   。
(2)重力的施力物體是   。
(3)三要素。
①大小:   。其中 g=9.8N/kg,粗略計算時,g可以取   。
②方向:   。
③作用點:重心。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
(4)常見重力的估測:
一個中學生重約 500N;兩個雞蛋重約1N;一個蘋果重約1.5N;一只雞重約20N。
一致
量程
相平

N
地球
G=mg
10N/kg
豎直向下
02
考點解讀
考點一 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
典型例題
【例 1】下列物體中,運動狀態沒有發生改變的是   ;僅方向改變,
使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是   ;僅速度大小改變,使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的是   ;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發生改變,使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是   。
A.沿直滑梯勻速下滑的小朋友  B.被水平擊出后,在飛行中的排球 
C.勻速直行中的高鐵列車  D.正從樹上落下的蘋果 
E.彎道上沿曲線勻速滑行的運動員  F.從手中投進籃筐的籃球 
G.空中勻速直線下落的降落傘  H.加速豎直升空的火箭 
I.吊在天花板下靜止的電燈  J.啟動時加速前進的汽車 
K.懸停在空中的熱氣球  L.隨地球一起做圓周運動的同步衛星
ACGIK
EL
DHJ
BF
技巧規律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也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運動狀態的改變:①運動速度大小的改變;②運動方向的改變。
(3)只有當物體一直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時,運動狀態不發生改變。
考點二 力的示意圖
典型例題
【例 2】如圖所示,請畫出斜面上的物體所受重力和物體對斜面壓力的示意圖。
答案:
技巧規律
(1)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但不一定與接觸面垂直。
(2)壓力的方向:垂直與接觸面指向被壓物體。作用點在接觸面上。
(3)畫力的示意圖:作用點、方向、大小要標出來。
化學
中考易
第二部分 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
第9講 運動與力 (第二課時)
01 必備知識
02 考點解讀
目錄
CONTENTS
03 實驗精講
01
必備知識
1.牛頓第一定律
(1)伽利略的觀點: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
了   。
(2)牛頓第一定律的定義: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   狀態或   狀態。該定律又稱慣性定律,    (選填 “能”或 “不能”)用實驗直接驗證。
(3)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①力不是   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   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②靜止物體靜止狀態;運動物體 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4)慣性
①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   的性質;
②慣性是物體自身的屬性,其大小只與   有關;
③慣性不是力,不能說 “慣性力” “受到慣性”或 “受到慣性作用”等,只能說“具有慣性”或 “由于慣性”;
④慣性的利用與防范:a.利用,拍掉衣服上的灰塵、跳遠助跑;b.防范,系安全帶。
阻力
靜止
勻速直線運動
不能
維持
改變
不變
質量
2.二力平衡
(1)平衡狀態: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時,如果保持   或   狀態,
則這幾個力相互平衡,物體處于   狀態。
(2)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   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   ,方向   ,
且作用在   上。(簡記:同體、等大、反向、共線)
(3)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比較
相互作用力 平衡力
示意圖
共同點 兩個力   、   、   . 不同點 (受力物體) 作用在   的兩個物體上 作用在   物體上
力的變化 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一個力變化,另一個力不一定變化,可能會變為非平衡力
靜止
勻速直線運動
平衡
同一
相等
相反
同一條直線
不同
同一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條直線
(4)力與運動的關系
3.摩擦力
(1)定義:兩個相互   的物體,當它們   或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   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
(2)摩擦力的分類:滑動摩擦力、滾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
接觸
相對運動
阻礙
(3)滑動摩擦力
①產生條件:
a.兩物體接觸面粗糙 (如果題中出現 “光滑”則沒有摩擦力);
b.物體接觸并擠壓;
c.兩物體發生相對運動。
②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   。
③作用點:在接觸面上 (可畫在受力物體的重心上)。
④影響因素:   和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   ;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   ,滑動摩擦力越大。
(4)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   。 (也可以通過受力分析確定方向)
相反
壓力
接觸面粗糙程度

粗糙
相反
(5)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①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如汽車輪胎刻上花紋、給在冰雪路面上行駛的汽車輪子加上防滑鏈等;
②   壓力,如騎自行車捏閘的力越大,摩擦力越大;雙手用力按黑板擦擦黑板等。
(6)減少有害摩擦的方法:
①減小   ;
②減小   ,冰壺比賽中運動員不停地在冰壺前刷冰;
③使接觸面彼此分離,如加潤滑油,磁懸浮列車、氣墊船;
④變滑動為滾動,如給行李箱安裝輪子。
增大
增大
壓力
接觸面粗糙程度
02
考點解讀
考點一 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
典型例題
【例 1】(2023春·蓬江校級期中)如圖所示,將擺球從A點由靜止釋放,使小球在A、C兩點間來回擺動,B點為最低點,不計空氣阻力。當小球擺動到B點時,若繩子斷開且小球所受的力都消失,則小球將    (選填 “靜止”或 “勻速直線運動”);當小球擺動到C點時,小球   (選填 “處于”或 “不處于”)平衡狀態,若繩子斷開且小球所受的力都消失,則小球
將    (選填 “靜止”或 “勻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
不處于
靜止
考點二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典型例題
【例 2】學校組織學生體檢。如圖所示為小京測量體重時的情景,靜止時體重計對他的支持力為,他對體重計的壓力為,他受到的重力為G,則( C )
①與G是一對平衡力   ②與 是一對平衡力
③與 G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④與 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A.①②正確    B.①③正確
C.①④正確    D.②③正確
技巧規律
辨別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的步驟,如下所示。
(1)觀察受力物體。如果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才可能是相互作用力;如果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則可能是平衡力。
(2)再判斷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是否相反,是否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3)相互作用力舉例:A對 B;B對 A。
考點三 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
典型例題
【例 3】如圖所示,小明用 30N的水平推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推重為 150N的箱子,箱子未動。
(1)此時箱子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為   N,方向   ;
繼續增大水平推力,箱子依然未動,該過程中箱子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將    (選填 “增大”“減小”或 “不變”)。
(2)當水平向右的推力增大到 50N時,箱子恰好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人推箱子的力與箱子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對    (選填 “平衡力”或 “相互作用力”)。箱子受到的摩擦力為   N,方向   。
30
水平向左
增大
平衡力
50
水平向左
(3)小明繼續增大推力到100N,此時箱子受到的摩擦力為   N,
方向   。
(4)小明發現箱子在瓷磚上推起來比在水泥地面上輕松,這是因為摩擦力的大小與   有關。在推動箱子運動的過程中,地面對小明的腳產生向   (選填 “左”或 “右”)的摩擦力,使其向右運動。
50
水平向左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技巧規律
(1)做摩擦力相關的題時首先要區分題中是滑動摩擦力還是靜摩擦力。
(2)靜摩擦力通過受力分析求。
(3)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速度對它沒有影響。
03
實驗精講
【例 1】為了探究 “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我們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
(1)實驗中通過   反映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情況,這是   法 (選填 “控制變量”或 “轉換”)。
(2)實驗時,每次均讓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滑下,
目的是   。
(3)實驗表明: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阻力越    (選填 “大”或 “小”),小車運動的距離越    (選填 “遠”或 “近”),速度減小得越    (選填 “快”或 “慢”)。
實驗一 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比較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的大小
轉換
使小車運動到斜面底端時的速度相等



(4)假設水平面絕對光滑,小車不受任何阻力,則它會在水平面上做   運動。
(5)小車到達水平面后會繼續向前運動是因為小車具有   ,小車運動一段時間后停了下來,是因為小車在水平方向上
受    (選填 “平衡力”或 “非平衡力”)的作用。
勻速直線
慣性
非平衡力
【能力提升】
(6)如圖在木板表面做實驗時,讓同一小車從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靜止開始下滑,則還可以探究小車    (選填序號)的關系。
①重力勢能與質量 ②重力勢能與高度 ③動能與質量 ④動能與速度
(7)在此實驗基礎上通過推理可知觀點    (選填字母,下同)是正確的。
A.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B.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②④
A
(8)牛頓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上概括出了牛頓第一定律,該定律   。
A.能用實驗直接驗證
B.不能用實驗直接驗證,所以不能確定這個定律是否正確
C.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推理概括得出的
(9)實驗中,發現小車直接沖出棉布末端,在僅有目前已搭建好的實驗器材基礎上,他們可采取   的方法完成整個實驗探究過程。

降低小車在斜面上自由下滑的高度
(10)上述實驗結論是小明在分析實驗現象的基礎上,經過科學推理得出的。下列得出實驗結論的過程與該實驗相同的是   。
A.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B.用小磁針探究磁體周圍的磁場
C.探究聲音能否在真空中傳播  
D.探究動能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

【例 2】如圖所示是小華同學探究二力平衡條件時的實驗情景。
(1)如圖甲所示,裝置中定滑輪的作用是   ,實驗中的研究對象是    (選填 “小卡片”或 “薄木板”)。
這樣選擇目的是可以    (選填“考慮”或 “不考慮”)它的重力,
理由:  ,實驗時應使研究對象處于   狀態。
實驗二 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改變力的方向
小卡片
不考慮
鉤碼對小卡片的拉力遠大于它的重力
靜止
(2)小華將系于小卡片兩對角的線分別跨過左右支架上的滑輪,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兩個拉力方向   ,并通過調整   來改變拉力的大小。為了進一步探究拉力大小對平衡的影響,小華將鉤碼換成調節好的彈簧測力計,發現當兩測力計示數有較小差別時,卡片也保持平衡,其原因是   的存在。
相反
鉤碼個數
摩擦力
(3)當小卡片平衡時,小華將小卡片    (選填 “擠壓”“翻轉”或 “旋轉”)一個角度,用手捏住小卡片,松手后觀察小卡片  。設計此實驗步驟的目的是探究   的兩個力能否平衡,如果他在左右支架上裝配兩個滑輪時沒有安裝成相同高度 (如圖丙所示),你認為能否用這樣裝置進行實驗:    (選填“能”或 “不能”)。
旋轉
是否保持靜止
不在同一直線上

(4)為了驗證只有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才能平衡,在如圖甲所示情況下,小華下一步的操作是   。
(5)在探究同一問題時,小明將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實驗,實驗時,小明發現當向左盤和右盤同時加入 50g的砝碼時,木塊處于靜止狀態。此時木塊在水平方向受到兩個力,這兩個力是平衡的,小宇再把右盤中的砝碼換成 40g砝碼時,發現木塊仍然處于靜止狀態,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   ,這時木塊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是    (選填 “平衡”或 “不平衡”)的。
剪開卡片
摩擦力的存在
平衡
(6)比較甲、乙兩種實驗方案,同學們一致認為甲優于乙。其主要原因是( )
A.減少摩擦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B.小卡片是比較容易獲取的材料
C.容易讓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轉

【例 3】如圖甲所示是 “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
(1)實驗過程中,彈簧測力計必須沿   方向拉著物塊做   運動;根據二力平衡可知,彈簧測力計的拉力等于   的大小。
(2)某次實驗中,木塊勻速運動時,彈簧測力計的指針位置如圖 D所示,彈簧測力計的單位為N,它的示數是   N,此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為   N。若將拉力增大到 3N,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為   N。
實驗三 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水平
勻速直線
滑動摩擦力
1.6
1.6
1.6
(3)分析圖甲A、B,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說明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   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4)分析圖甲 A、C,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說明壓力一定時,  ,滑動摩擦力越大。
壓力
接觸面越粗糙
(5)評估此實驗方案的不足之處
是  (答一點即可)。
(6)小明在探究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的關系”時,利用圖甲 B、C兩組數據比較得出:“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就越大”的結論。你認為他這樣對比這兩組數據就得出這樣的結論對嗎?   。
理由是:   。
難以控制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 (或不方便讀數)
不對
沒有控制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
(7)在操作過程中小英還發現,彈簧測力計不沿水平方向拉動時,也可以使木塊在木板上沿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如圖乙所示。
此過程中,木塊處于    (選填 “平衡”或 “非平衡”)狀態;彈簧測力計對木塊的拉力和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    (選填 “是”或 “不是”)一對平衡力;豎直方向上,木塊受到的重力和木板對它的支持力    (選填“是”或 “不是”)一對平衡力。
平衡
不是
不是
(8)小麗同學對實驗裝置進行改動,如圖丙所示,重復實驗,發現效果更好,實驗中,小麗同學    (選填 “一定”或 “不一定”)要勻速拉動長木板。
不一定
【拓展提升】
(9)有同學提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有關,老師讓同學們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A、B兩個小組的實驗設計如下。
[A組]①把木塊平放在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木塊,使木塊做勻速直線運
動,如圖丁所示,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并記入表格中;
②把木塊側放在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木塊,使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如圖
戊所示,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并記入表格中,如下表所示。
比較兩次實驗數據,可發現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    (選填 “有關”或“無關”)。
實驗次數 木塊對木板的壓力/N 接觸面積 彈簧測力計的示數/N 滑動摩擦力/N
1 10 較大 (平放) 4.0 4.0
2 10 較小 (側放) 4.0 4.0
無關
[B組]①把木塊平放在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木塊,使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并記入表格中;
②將木塊切去一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木塊,使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并記入表格中,如下表所示。
比較兩次實驗的結果,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你認為該結論    (選填 “可靠”或 “不可靠”),
理由:   。
實驗次數 木塊對木板的壓力/N 接觸面積 彈簧測力計的示數/N 滑動摩擦力/N
1 10 較大 (平放) 4.0 4.0
2 5 較小 (平放) 2.0 2.0
不可靠
沒有控制壓力大小一定
(10)小王同學用下列器材研究 “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使用粗糙程度均勻的長木板一塊,質量相等的木塊和鋁塊各一個,彈簧測力計一支。如圖己所示,4次實驗中他都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緩慢拉動物塊,使其在水平長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
①分析   兩次實驗,可得出:在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有關;
②按照這個實驗設計    (選填 “能”或 “不能”)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
③圖 b與圖 d中鋁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選填 “相等” “不相等”或 “不確定”)。
a、c

相等
(11)某同學想通過實驗來了解滑動摩擦及滾動摩擦的特點,設計了如圖庚所示的實
驗,使相同重力的木塊和木制小車在同一水平面上移動,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手對木塊
和小車的拉力。
①在實驗中為了使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與小車及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應使小車和
木塊做   運動;
②通過測量拉力來得到摩擦力的大小,應用了    (選填 “類比” “等效替
代”或 “歸納”)的物理方法;
③幾次測量的數據如下表所示,分析表中的數據可得到結論:在相同的情況下,滾動摩
擦    (選填 “大于”“小于”或 “等于”)滑動摩擦。
實驗次數 1 2 3 4
拉木塊的力/N 4.0 4.0 4.0 4.0
拉小車的力/N 0.1 0.1 0.1 0.1
勻速直線
等效替代
小于
感謝聆聽
物理
科目:物理
版本:廣東版(共16張PPT)
化學
第二部分 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
第7講 質量與密度
01 必備知識
02 考點解讀
目錄
CONTENTS
01
必備知識
質量的概念 物體所含   的多少
單位及換算 1t=kg=g=mg
特點 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屬性,物體的質量不隨它的   、   、   的改變而改變
工具 天平
測量 使用 方法 ①看:觀察天平的量程和分度值
②放:將天平放在   臺上,將游碼移到標尺左端的    處
③調:   平衡螺母,使指針對準分度盤中央的刻度線
④稱:   盤放物體,   盤放砝碼
⑤記:被測物體的質量等于砝碼總質量和游碼   之和
常見值 中學生的質量約為 50kg;一瓶礦泉水的質量約為 500g;一本物理書質量約
為200g;一個蘋果的質量約為 150g;一個雞蛋的質量約為 50g
1.質量和天平
物質
形狀
狀態
位置
水平
調節
零刻度線


讀數
2.密度
(1)概念: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這種物質的密度。密度是物質的一種 特性 ,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
(2)公式:   。單位:   或   。
(3)掌握 m-V圖像。
(4)測密度的方法。
①測固體密度的基本方法:用天平測出固體的質量 m,在量筒中倒入適量水,
讀出體積為,再將固體浸沒水中,測出總體積為,固體密度為 ρ=   。
②測液體密度的基本方法:用天平測出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 ,將燒杯中
液體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測倒出液體的體積V,再用天平測量燒杯和剩余液體的總質量,
液體密度 =   。
ρ=mV
kg/
g/
3.物質屬性、新材料
(1)物質屬性:磁性、導電性、導熱性、硬度、延展性等。
(2)新材料:
①納米材料———微粒小到納米尺寸的材料;(納米是   單位,1nm=m)
②半導體材料———導電性能介于   之間;(如鍺、硅、砷化鎵等)
③超導材料———當溫度降至 4.2K (相當于 -269℃)時,汞的電阻會突然接近于   ,材料這種性質稱為超導性。
長度
導體和絕緣體

02
考點解讀
考點一 質量和密度的理解
典型例題
【例 1】下列說法中的物體,質量和密度都不變的是( )
A.密封容器內的冰熔化成水 
B.航天員王亞平將冰墩墩從地面帶入空間站
C.一支粉筆被老師用去了一半 
D.不斷吹大的氣球

技巧規律
質量是物體的屬性,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屬性與特性一字之差,意義不同。
考點二 托盤天平的使用
典型例題
(1)小華先將天平放在   桌面上,游碼移到標尺   處,發現天平指針如圖甲 a所示。他應將右邊的平衡螺母向   調節,直到指針指
在   處。若是在稱量過程中指針也出現該情況,則應在右
盤    (選填 “加”或 “減”)砝碼或把游碼向標尺的   端移動。小軍在將游碼歸零后,托盤天平出現如圖甲 b所示的情形,此時他應將左邊的平衡螺母向   調節,直至天平平衡。
【例 2】小華和小軍要分別為奶奶稱量手鐲的質量。
水平
零刻度

分度盤中線



(2)小華在測量過程中的操作情況如圖乙、丙所示,
請指出他操作中的四處錯誤:
①   ;
②   ;
③        ;
④        。
(3)糾正錯誤后,天平平衡時,砝碼和游碼如圖丁所示,
則手鐲的質量為   g。
測量前,游碼沒有移到零刻度線處
物體和砝碼的位置放反了
用手加減砝碼
稱量過程中調節平衡螺母
32.2
技巧規律
使用天平14字口訣:放平歸零調平衡,左物右碼移游碼。
考點三 m-V圖像的理解及應用
典型例題
【例 3】在測量液體密度的實驗中,測得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 m與液體體積 V的關系如圖所示,
則空燒杯的質量和液體的密度分別為( )
A.158g 0.75g/
B.90g 0.9g/
C.140g 0.9g/
D.248g 1.4g/

技巧規律
對 m-V圖像的分析。
考點四 密度的相關計算
典型例題
【例 4】如圖所示,甲、乙兩質地均勻的正方體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們的邊長之比 : =1:2,質量之比 : =2:3,甲、乙的密度分別為、,甲、乙對地面的壓強分別為
,下列計算正確的是( )
A.: = 8:3  B.: = 3:4
C.: 2:3 D.: = 8:3

感謝聆聽
物理
科目:物理
版本:廣東版(共25張PPT)
化學
第二部分 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
第8講 機械運動
01 必備知識
02 考點解讀
目錄
CONTENTS
03 實驗精講
01
必備知識
測量工具 刻度尺 單位 國際單位    ,符號:   .
常用單位
單位換算 1km=  m;1dm=   m;1cm=   m;
1mm=   m;1μm=  m;1nm=   m
測量方法 看 選擇刻度尺要觀察它的   、   和零刻度線是否磨損
放 刻度尺要沿著所測直線,刻度部分要   被測物體放置
讀 讀數時,視線與尺面   ,估讀到   的下一位
記 結果有數值和單位
使用與 讀數 長度的 估測 普通教室的高度約為 3   ;物理課本的寬度約為 1.8   ;中學生的身高約為 160   ; 一張紙的厚度約為 0.1   ;一層樓的高度約為3  ;課桌的高度約為80  . 1.長度的測量

m
0.1
0.01
量程
分度值
緊貼
垂直
分度值
0~5
1mm
3.50cm
m
dm
cm
mm
m
cm
2.時間的測量
測量工具 秒表 單位 國際單位    ,符號:   .
常用單位 時 (h)、分 (min)
單位換算 1h=   min;1min=   s;1h=   s
時間的 估測 演奏一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時間約為46s;一節課的時間約為 45min;中學生跑完100m用時約為 15s;步行上一層樓所用時間約為 20s;正常人脈搏 1min跳動約70次 秒
s
60
60
3600
2.誤差 (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
產生的原因 特點 減小 (避免)的方法
誤差 ①測量儀器及測量方法的限制; ②估讀有偏差 只能減小,  避免 ①多次測量
求   ;
②使用精密的測量工具;
③改進測量方法
錯誤 不遵守儀器的使用規則、測量時 粗心等    避免 正確使用測量工具,
正確讀數和記錄
不能
平均值

4.運動的描述
(1)機械運動:物體的位置隨時間的變化。
(2)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時,作為標準的物體。
(3)運動和靜止的判斷
①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發生了變化,則該物體是   的;
②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不變,則該物體是   的。
(4)物體的運動與靜止是   的。
運動
靜止
相對
5.運動的快慢
(1)速度
①定義:在物理學中,把   與   之比叫作速度。
②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③定義式:    (比值定義法)。
變形公式:求路程 s=   ,求時間 t=   。
路程
時間
v=
vt
④單位 (計算時注意單位統一)
單位換算:1m/s=   km/h;36km/h=   m/s。
物理量 符號 國際單位 常用單位
路程 s m km
時間 t s h
速度 v      
m/s
km/h
3.6
10
(2)常見速度的估測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約為   m/s;自行車正常行駛的速度約為 5m/s;中學生百米賽跑的平均速度約為   m/s;某高鐵列車正常行駛的速度約為 360km/h;聲音在 15℃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為   m/s。
(3)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   和   不變的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 s-t和vt-t圖像如圖甲、乙所示。
(4)測量平均速度
①測量原理:   。
②測量工具:用   測量路程,
用   測量時間。
1
7
340
大小
方向
v=
刻度尺
秒表
02
考點解讀
考點一 長度的測量
典型例題
【例 1】如圖所示的是用兩把不同的刻度尺測量同一物體 A的長度。其中甲刻度尺的分度值為   cm,所測得的物體的長度為   cm,乙刻度尺測得的物體的長度值為   cm。
1
2.4
2.40
技巧規律
(1)被測物體的長度 =末端所對刻度-起始端所對刻度。
(2)刻度尺的讀數必須估讀,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沒有數字要在相應位上補0。
(3)記錄數據時要帶單位。
考點二 時間的測量
典型例題
【例 2】如圖所示,該機械秒表的大表盤一周所表示的時間為   ,其分度值為   ;小表盤一周量度的時
間為   ,其分度值為   ,此時該表的
計數為  s 。
30s
0.1s
15min
0.5min
337.5
技巧規律
秒表通常有兩個表盤:大表盤讀秒,小表盤讀分;讀數結果=分針讀數+秒針讀數。
考點三 運動情況和參照物的判斷
典型例題
【例 3】“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描繪了一幅闡述運動相對性的完美畫卷,詩中的意境如圖所示。從物理學的角度看,我們說舟中人是靜止的,所選的參照物是( )
A.白帝 B.江陵
C.兩岸 D.輕舟

技巧規律
判斷物體的運動或靜止的方法:
①明確研究對象;②選擇參照物;③判斷研究對象相對參照物是否有位置變化。
若位置有變化,則物體是運動的;若位置沒有變化,則物體是靜止的。
考點四 運動圖像及其相關計算
典型例題
【例 4】如圖所示是甲、乙兩車從同一地點沿同一方向運動的 s-t圖像,根據圖像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圖像可以看出甲車做   直線運動,甲車在10s內的平均速度是   m/s。
(2)A點表示兩車運動的   相等,相遇時兩車通過的路程是   m。
(3)0~5s內,坐在甲車上的人看乙車在    (選填“前進”或 “退后”)的;t=5s時,甲、乙兩車相距   m。
(4)0~10s內,甲、乙兩車的平均速度 ,甲、乙兩車
通過的路程 。(均選填 “>”“<”或 “=”)
勻速
2
路程和時間
20
前進
5
=
=
03
實驗精講
【例 題】物理實驗課上,某實驗小組利用帶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車和數字鐘 (顯示時間的格式是 “時∶分∶秒”)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如圖甲所示,圖中顯示的是測量過程中小車在 A、B、C三個位置的情形及其對應的時刻。
【基礎設問】
(1)本實驗的研究對象是   ;
本實驗中用到的測量工具是  。
(2)該實驗的測量原理是  ;對于速度的
測量是    (選填 “直接”或 “間接”)測量。
實驗 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
小車
刻度尺和秒表
v=
間接
(3)圖中帶刻度的斜面的分度值為   cm, =   cm,
=  s,則 =   m/s。
(4)實驗中應多次測量,目的是   ,每次測量必須讓小車從斜面的   由靜止開始下滑。
(5)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為 ,AB段的平均速度為 ,BC段的平均速度為,分析可知,它們的大小關系為   。
1
40.0
5
0.08
減小誤差
同一位置
> >
【能力設問】
(6)實驗中,①若小車過了A位置后才開始計時,則測量出的AB段的平均速度會    (選填 “偏大”或 “偏小”)。②若小車過了 B位置才停止計時,則測量出的AB段的平均速度會    (選填 “偏大”或 “偏小”)。③若小車還沒到達C位置就停止計時,則測量出的AC段的平均速度會    (選填“偏大”或 “偏小”)。
偏大
偏小
偏大
(7)下面四幅圖中能正確反映出該小車從斜面下滑過程中速度和時間關系的圖像的是   。

(8)同組的小麗測出斜面上A′位置到斜面上C′位置的距離 s和小車通過的時間t,如圖乙所示,利用測量的數據計算出平均速度與小車的實際速度相比    (選填 “偏大” “偏小”或 “不變”),理由是   。
偏大
路程偏大
感謝聆聽
物理
科目:物理
版本:廣東版(共29張PPT)
化學
第二部分 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
第11講 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
01 必備知識
02 考點解讀
目錄
CONTENTS
03 實驗精講
01
必備知識
1.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 (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力,這個力叫作浮力。 (方向:   ),浮力的施力物體是   ,在畫圖時,浮力的作用點一般都畫在物體的   上。
(2)浮力產生的原因: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其上、下表面受到液體對它的 壓力大小 不同,如圖所示,即 =   。
(3)影響浮力大小相關因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
跟物體   有關,跟   有關;全部浸沒在
同種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則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   無關。
(4)浸在液體中物體不一定都受到浮力,當物體底部與容器
底   時,此時物體   浮力,如橋墩、水中的木樁等。
豎直向上
液體 (或氣體)
重心
浸入液體的體積
液體密度
密度
完全接觸
不受
2.阿基米德原理
(1)內容: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   。
(2)公式:  。
(3)變形公式:①求液體的密度=  ;② 求 物 體 排 開 液 體 的 體 積 =    。
特別說明:①當物體浸沒在液體中時 =,當物體部分浸入時 = <;②阿基米德原理不但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氣體。
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 =g=g
3.求浮力的方法
(1)壓力差法: = -。(一般針對柱體)
(2)稱重法: =   。(一般涉及到彈簧測力計)
(3)阿基米德原理法:==g=   。(普遍適用)
(4)二力平衡法: =   。(物體漂浮或懸浮狀態)
(5)三力平衡法:受力分析得出浮力、重力和拉力的關系。(一般適用于靜止在某種液體)
G-

02
考點解讀
考點一 浮力及其產生的原因
典型例題
【例 1】下列有關浮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水里的茶葉在下沉過程中不受浮力;
②浸沒在水中的物體一定受到浮力;
③河里漂浮的木頭受到的浮力比沉底的石頭的大;
④液體的密度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
⑤物體排開的液體越重,受到的浮力越大;
⑥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技巧規律
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只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及液體的密度有關,比較浮力大小時要同時考慮上述兩個因素。
考點二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應用
典型例題
【例 2】小明喜歡金魚,有空就觀察魚缸里的金魚。他發現,金魚吐出的氣泡在水中上升的過程中體積越來越大,如圖所示。關于上升過程中的氣泡所受的浮力與壓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浮力不變,壓強不變   B.浮力變大,壓強變小
C.浮力變大,壓強變大   D.浮力變小,壓強不變

技巧規律
根據阿基米德原理 = =g=g,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只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及液體的密度有關,金魚吐出的氣泡越大,氣泡排開水的體積越大,氣泡受到的浮力越大。氣泡的壓強等于氣泡在該處液體的壓強,跟氣體的體積有關,氣體質量和溫度不變時,體積越大,氣體壓強越小。
考點三 浮力圖像
典型例題
【例 3】如圖甲所示,用彈簧測力計通過細線拉著正方體物塊緩慢浸入某未知液體中,物塊受到的拉力F與其下表面浸入液體中的深度h之間的關系如圖乙所示,則物塊受到的重力為   N,物塊剛好浸沒在液體中時,其下表面浸入的深度
為   cm,該未知液體的密度為   kg/m3。(g取 10N/kg)
15
10
0.9×
技巧規律
考點四 浮力和壓強的綜合計算
典型例題
【例 4】如圖所示,重為1N、底面積為100的薄壁容器放在水平地面上,其內盛有質量為1kg的水,體積V=100的木塊在繩子拉力F=0.4N的作用下浸沒在水中。(g取10N/kg,=1.0×kg/)
(1)木塊受到的浮力為   N,木塊受到的重力為   N,木塊的密度為   kg/。
(2)容器對水平地面的壓強為   Pa。
(3)剪斷繩子,待木塊靜止后,木塊受到的浮力為   N,水對容器底的壓強變化了   Pa,水平地面受到的壓強變化了   Pa。
1
0.6
0.6×
1160
0.6
40
0
技巧規律
03
實驗精講
【例 1】如圖所示為小明設計的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實驗,A、B是兩個體積相同的實心圓柱體,彈簧測力計示數已經標出。
(1)圓柱體 A的重力為   N。
(2)通過實驗①②,可知A、B兩個圓柱體的質量    (選填 “相同”或 “不同”)。
(3)通過實驗①③④,可探究浮力的大小與   的關系。
(4)通過實驗②⑥    (填序號),可探究浮力的大小與液體密度的關系。
實驗一 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3.0
不同
排開液體體積

(5)通過實驗①④⑤,可知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
深度   (選填 “有關”或 “無關”)。
(6)通過實驗①②⑤⑥,可知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物體的密度    (選填 “有關”或 “無關”)。
(7)分析實驗數據可知,在液體的密度一定時,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越    ,浮力越大;在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一定時,液體的密度越   ,浮力越大。
無關
無關


(8)分析圖中數據,可知實心圓柱體A浸沒在水中時所受到的浮力為   N,圓柱體A的密度是   kg/。
(9)從步驟③④中發現,從圓柱體 A接觸水面開始直至浸沒,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越來越小,原因是   ;
從步驟④⑤中發現,浸沒后繼續向下運動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示數不變,原因是   。
(10)分析圖中的信息,通過計算可知,鹽水的密度為   kg/。
2
1.5×
圓柱體A排開液體的體積增大,浮力增大
圓柱體A排開液體體積不變,浮力不變
1.2×
拓展設問:
(1)有同學指出實驗結論不可靠,理由是   ,改進的方法是   。
(2)如果在實驗⑦中不小心使物體接觸了容器底且與容器底有力的作用,則此時計算出的鹽水密度值將    (選填 “偏大”“偏小”或 “不變”)。
(3)如圖所示,小明畫出了彈簧測力計的拉力、物體所受的浮力以及容器底部所受液體的壓力與物體浸入深度h的關系圖像,其中表示拉力與 h關系的是   ,表示浮力與 h關系的是   。(選填字母)
只進行了一次實驗,結論不具有普遍性
換不同的液體重復實驗
偏大
B
A
(4)小明想探究 “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其形狀是否有關”,他找來薄鐵片進行實驗,實驗步驟如下。
步驟一:將鐵片放入盛水的燒杯中,鐵片下沉至杯底;
步驟二:將鐵片彎成 “碗狀”再放入水中,鐵片漂浮在水面上。
①第一次鐵片受到的浮力    (選填 “大于” “小于”或 “等于”)第二次鐵片受到的浮力。
②小明得出: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其形狀有關。小明得出錯誤結論的原因:忽視了鐵片   對浮力大小的影響。
小于
排開水的體積
實驗命題點:
(1)實驗原理:稱重法 (=G-);
(2)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及讀數;
(4)控制變量法;
(5)實驗步驟的補充與設計;
(6)實驗表格設計、補充、糾錯、評估;
(7)分析實驗數據和現象總結結論;
(8)繪制、分析 -h、 -h圖像;
(9)多次實驗的操作和目的 (換不同液體進行多次測量,使結論具有普遍性);
(10)實驗方案的評估;
(11)浮力公式應用 (計算物體體積、物體密度等);
(12)實驗裝置改進。
【例 2】如圖所示是小明用彈簧測力計、石塊、小桶、燒杯等器材驗證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步驟。
(1)向燒杯中注水,使水面恰好與出水口   。
(2)為了減小實驗誤差,上述實驗步驟最合理的操作順序為 E、B、   。
實驗二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
相平
C、D、A
(3)請將下列實驗表格中的橫線處補充完整.
實驗次數 物體的重力 G物 /N 彈簧測力計 的示數 F/N     空桶重力 G桶 /N 小桶和排開的 水總重 G總 /N    
1
2
3
浮力 
  /N
排開液體的重
力 /N
(4)為驗證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中需要比較物體的   和   。
(5)通過分析   相應步驟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可知石塊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為    。
(6)通過分析   相應步驟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可知石塊排開水的重力為   。
(7)若圖中四個測量值 、、、滿足關系式   ,可初步得出: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
浮力
排開水的重力
C、D

A、E

-=-
(8)另一小組的小麗在實驗時發現,當石塊浸沒后,彈簧測力計示數減少的數值比排出的水受到的重力大,你認為原因可能是   。
(9)以下情況不會影響實驗結論的是( )
A.先進行 D步驟,再進行 C步驟  B.石塊具有吸水性 C.圖 D中物體未全部浸入到水中
(10)在實驗過程中,小明不小心將石塊碰到了燒杯底部,這樣測出的    (選填“浮力”或 “排開水的重力”)會偏大。
(11)為了使實驗結論更具有普遍性,小明應該    (填字母)。
A.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B.換用其他液體多次實驗 C.換用其他彈簧測力計多次實驗
實驗前溢水杯中的水沒有達到溢水口的位置

浮力

(12)【創新裝置】小張利用身邊的器材對實驗進行改進:兩個相同的彈簧測力計A和B、重物、溢水杯 (由飲料瓶和吸管組成)、薄塑料杯 (質量忽略不計)等器材,裝置如圖所示。實驗時小張逐漸向下移動水平橫桿,使重物緩慢浸入盛滿水的溢水杯中,觀察到彈簧測力計 A的示數逐漸   ,彈簧測力計B的示數逐漸    ;若彈簧測力計 A的示數變化量為Δ,彈簧測力計B的示數變化量為 Δ,則它們的大小關系是 Δ   Δ (選填“>”“<”或 “=”)。小張的實驗裝置的優點是    (說明一個優點即可)。
變小
變大
=
實驗器材生活化 (或便于同步觀察彈簧測力計示數的變化)
實驗命題點:
(1)實驗器材;
(2)溢水杯的使用;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和讀數;
(4)實驗測量步驟補充及排序;
(5)實驗表格設計補充、糾錯、評估;
(6)繪制與分析圖像、表格數據;
(7)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的操作 (包括換用不同液體、不同物體進行多次測量等);
(8)分析現象和數據,總結結論;
(9)誤差分析;
(10)浮力相關計算。
感謝聆聽
物理
科目:物理
版本:廣東版(共34張PPT)
化學
第二部分 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
第10講 壓強 (第一課時)
01 必備知識
02 考點解讀
目錄
CONTENTS
03 實驗精講
01
必備知識
1.壓力
(1)定義:   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
(2)壓力的三要素
①方向:   于接觸面指向被壓的物體,不一定豎直向下。
②作用點:在接觸面上。
③大小:只有自由放在水平面上時,物體對水平面
的壓力大小才等于物體的重力大小。
注意:壓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大小
(3)影響壓力作用效果因素:跟   和   有關,探究時采用   法。
垂直
垂直
壓力大小
壓力的受力面積
控制變量
2.壓強
(1)定義:在物理學中,把物體所受   的大小與   之比叫作壓強。
(2)物理意義:壓強反映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3)計算公式:p=   。變形式:求壓力 F=   ,求受力面積 S=   。
①F表示壓力,單位是   ;
②S表示受力面積 (指物體相互擠壓時的接觸面積,不一定是物體的表面積),單位是   ;
③p表示壓強,單位是    (帕斯卡,簡稱   ),1Pa=1N/。
壓力
受力面積
pS
N
Pa

(4)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目的 方法 實例
增大壓強 ①壓力一定,   受力面積 冰鞋上裝有冰刀;蚊子尖尖的口器
②受力面積一定,   壓力 壓路機碾子的質量很大
③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菜刀刀刃磨得很薄,且切菜時要用力往下按
①壓力一定,   受力面積 書包背帶做得比較寬、鐵軌下鋪有枕木
減小壓強 ②受力面積一定,   壓力 現代建筑中常采用空心磚
③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在冰面上行走發現冰面即將破裂時,立刻爬行并丟棄一些負重
減小
增大
增大
減少
3.液體的壓強
(1)產生原因:液體受到   的作用,且具有   。
(2)液體壓強的特點:
①液體內部向   都有壓強;
②液體內部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   ;
③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   ;
④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跟它的   有關。
注意:液體的壓強只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與液體的質量、體積、容器的底面積、容器的形狀均無關。
重力
流動性
各個方向
增大
都相等
密度
(3)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p=   。變形式:求深度 h=   ,求液體的密度ρ=   。
①壓強p的單位是   ;②液體密度 ρ的單位是   ;③g一般取 10N/kg;④液體深度h的單位是   。如右圖所示,深度指液體的自由液面到研究點的   。
ρgh
pρg
pgh
Pa
kg/
m
豎直距離
(4)連通器
①上端   、下端   的容器。
②特點:連通器里裝相同液體,且液體不流動時,連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高度總是   的。
③應用:水壺、排水管的 U形 “反水彎”、鍋爐水位計、船閘等。
開口
連通
相平
02
考點解讀
考點一 壓力和壓強的概念
典型例題
【例 1】下列幾種情況中,物體對接觸面壓力大小等于重力的是( )

考點二 液體深度的判斷
典型例題
【例 2】如圖所示,容器中盛有水,其中 =100cm,=60cm,容器底面積 S=20,則:水對容器底的壓強為   ;水對容器底的壓力為   。
1Pa
20N
技巧規律
(1)根據圖示求出容器頂距離液面的高度,再利用 p=ρgh求出水對容器頂的壓強。
(2)已知水的深度,利用 p=ρgh求出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
(3)利用F=pS求出水對容器底的壓力。
考點三 壓強公式 p=與液體壓強公式 p=ρgh的區別
典型例題
【例 3】如圖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薄壁容器中裝有深度為10cm、質量為 150g的水。已知容器重為 0.5N、底面積為 10,則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壓強為  Pa,水對容器底的壓力為   N;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力為   N,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強為 Pa。( =1kg/,g取10N/kg)
1000
1
2
2000
03
實驗精講
【例 1】小強同學利用小木桌,海綿及肥皂 “探究影響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實驗探究過程如圖所示。
(1)小強通過觀察海綿的   程度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這里應用的科學方法是   法。
(2)分析比較甲、乙兩圖中的實驗現象,可以得到的結論:在   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3)比較圖   和   兩次實驗可知,壓力一定
時,   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這里應用的科學方法是   法。
實驗一 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凹陷
轉換
受力面積


受力面積
控制變量
(4)小強將肥皂沿豎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兩塊,發現無論是大塊還是小塊肥皂對海綿的作用效果與之前一樣,他經過分析、論證得到的結論是: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無關。你認為小強的方法是   的。(選填 “對”或 “錯”),理由是 小強同時改變了受力面積和壓力大小,沒有控制壓力大小不變 。
(5)此實驗    (選填 “能”或 “不能”)用硬紙板代替海綿,原因是   。
(6)在物理學中,用   來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
(7)實驗時,如果身邊沒有海綿,那么可以選擇   來代替。

不能
硬紙板的形變不明顯
壓強
細沙
【例 2】靜靜同學在探究液體壓強的實驗中,進行了如圖所示的操作。
(1)如圖甲所示,是U形管壓強計,探頭上的橡皮膜應    (選填 “薄”或 “厚”)一些較好;從結構來看,壓強計上的U形管    (選填 “屬于”或 “不屬于”)連通器。壓強計是通過U形管中液面的   來反映被測壓強的大小的。
(2)在使用壓強計前,發現U形管左右兩側的水面不在同一水平面,如圖甲所示,為了使U形管左右兩側的水面相平,正確的調節方法是    (選填 “A”或 “B”)。
A.將右側支管中高出的水倒出 B.取下軟管重新安裝
實驗二 探究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不屬于
高度差

(3)分析如圖乙 A、B所示兩圖的實驗現象,得出的結論是:同種液體中,液體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   。
(4)如圖乙 B所示,保持探頭的位置不變,只改變探頭的方向,U形管兩液面的高度差
將    (選填 “變大”“變小”或 “不變”)。
(5)如圖乙所示,中要探究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系,應選用   兩圖進行對比。
(6)如圖乙 B所示,U形管左右兩側水面的高度差為 5cm,則橡皮管內氣體的壓強與
管外大氣壓之差為   Pa。
增大
不變
B、C
500
(7)保持如圖乙C所示,金屬盒的位置不變,并將一杯清水倒入燒杯中攪勻后 (液體未溢出),U形管兩側的液面的高度差    (選填 “變大”“變小”或 “不變”)。
(8)聰明的靜靜想知道C圖中的鹽水密度是多少,于是設計了如圖丙所示的實驗裝置。內外兩個容器緊密黏合在一起,內部小容器的底部為一張彈性很好的橡皮膜。小明進行了如下操作。
a.在內部小容器內裝入適量待測鹽水,發現橡皮膜向下突出;
b.在外部大容器內裝入清水,直到橡皮膜變平,測出鹽水深度 h以及清水與鹽水的液面高度差
Δh,請你寫出鹽水的密度表達式: =    (用含有h、Δh和 的式子表示)。
變大
(1+)
化學
中考易
第二部分 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
第10講 壓強 (第二課時)
01 必備知識
02 考點解讀
目錄
CONTENTS
01
必備知識
1.大氣壓強
(1)產生原因:氣體受   作用,且具有   。大氣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第一個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著名實驗:   實驗。生活中驗證大氣壓存在的實驗:吸盤貼在光滑的墻面上、用吸管吸飲料、硬紙片覆杯實驗等。
(3)第一個準確測量大氣壓值的實驗:   實驗。
(4)大氣壓的測量工具:氣壓計———水銀氣壓計、金屬盒 (無液)氣壓計。
(5)1個標準大氣壓:=1.013×Pa,相當于   mm高的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相當于   m高的水柱產生的壓強。
重力
流動性
馬德堡半球
托里拆利
760
10.3
注意:水銀柱的高度是指內外水銀面的豎直高度差,跟玻璃管的粗細、水銀槽內水銀的多少、玻璃管是否豎直以及水銀面與管頂的距離等   。
(6)大氣壓與海拔高度的關系:海拔高度越高,
大氣壓強越   。
(7)液體的沸點與氣壓的關系:液體的沸點隨液體
表面氣壓的增大而   ,隨液體表面氣壓的減小而    。
(8)大氣壓的應用:吸飲料、抽水機、吸盤掛鉤等等。
無關

升高
降低
2.流體壓強與流體的關系
(1)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   ,流速越小的位置壓強   。
(2)飛機升空的原理:如圖所示,飛機的機翼是上下不對稱的造型,飛行時,在相同時間內,機翼上方氣流通過的路程   ,因而速度   ,它對機翼的壓強   ;下方氣流通過的路程    ,因而速度   ,它對機翼的壓強   。因此在機翼的上下表面存在壓強差,這樣就產生了向上的升力。
越小
越大
較長
較大
較小
較短
較小
較大
02
考點解讀
考點一 托里拆利實驗
典型例題
【例 1】如圖所示,用長1m的玻璃管做托里拆利實驗。
(1)先將一端封閉、長約1m的細玻璃管內灌滿水銀,確保管內沒有   。
(2)大氣壓托起了高度為   mm的水銀柱。此時外界的大氣壓   標準大氣壓。
(3)如果該實驗中出現以下情況:(均選填 “上升”“不變”或 “下降”)
①玻璃管內不慎混入少量空氣,那么管內外水銀面的高度差將   ;
②玻璃管的管口抬高些,但不離開槽內水銀面,那么管內外水銀面的
高度差將   。
空氣
750
小于
下降
不變
③玻璃管換粗些,那么管內外水銀面的高度差將   。
④若將玻璃管稍微傾斜,那么管內外水銀面的高度差將   。
⑤若向槽中注入少量水銀,那么管內外水銀面的高度差將   。
⑥若將實驗由地面移到一口深井底 (低于海平面)去進行,那么管內外水銀面的高度差將   。
⑦ 若用水代替水銀做實驗,水    (選填 “會”或 “不會”)充滿玻璃管。
不變
不變
不變
上升

考點二 大氣壓強
典型例題
【例 2】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與大氣壓有關。
(1)下列利用大氣壓工作的是    (填序號)。
①用吸管吸敞口瓶中的飲料;②在高山上需使用高壓鍋才能將食物煮
熟;③離心式水泵將低處的水抽往高處;④護士用注射器給病人注射
藥液;⑤護士用注射器吸取藥液。
(2)拔火罐是中醫的一種治病方法,它的操作是把燃燒的酒精棉球伸入罐中再撤出,然后迅速把罐倒扣在皮膚上,過一會兒,罐就被 “吸”在了皮膚上,皮膚向外凸出,如圖所示。請解釋 “拔火罐”時皮膚向外凸出的原因:    。
①③⑤
人體內也有氣壓,體內壓強比罐內壓強大
技巧規律
大氣壓的存在能夠解釋很多現象,這些現象有一個共性:通過某種方法,使設備的內部氣壓小于外界大氣壓,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出現了這種現象。
考點三 流體壓強與流速關系的應用
典型例題
【例 3】如圖甲所示,利用風洞對汽車高速行駛進行模擬測試,測試過程中,由于車上下表面空氣流動的速度不同,汽車受到豎直向上的    (選填 “浮力”或 “升力”),從而使車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    (選填 “變大” “不變”或 “變小”),車容易失控,為了減小上述意外情況的發生,有些跑車為了提高 “抓地力”,在車尾安裝了一種 “氣流偏導器”,其外形應選用圖乙中的    (選填 “A”或 “B”)。
升力
減小

技巧規律
流體流速越大的地方,壓強越小;要產生向下的壓力,導流板橫截面的形狀跟飛機機翼的形狀相反———上平下凸,上方的空氣流速小、壓強大。
感謝聆聽
物理
科目:物理
版本:廣東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朔州市| 定日县| 涪陵区| 临泉县| 正定县| 临夏县| 武安市| 宝鸡市| 仙居县| 内黄县| 高尔夫| 郧西县| 洛宁县| 蒙山县| 徐汇区| 油尖旺区| 哈密市| 苏尼特左旗| 青川县| 墨脱县| 鄱阳县| 顺平县| 东方市| 阿鲁科尔沁旗| 湘乡市| 西安市| 建昌县| 湖南省| 长阳| 仪陇县| 巴楚县| 司法| 库尔勒市| 盐山县| 彩票| 米脂县| 上虞市| 称多县| 海阳市| 神木县| 西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