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趙州橋》說課稿一、教材分析課標與教材要求、理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趙州橋》一課,旨在通過介紹中國古建筑的杰出代表——趙州橋,讓學生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編排體系、特點與內容結構:本課位于三年級下冊,屬于“文化傳承與理解”主題單元。課文以生動的語言描述了趙州橋的歷史、結構特點及藝術價值,結構清晰,先總后分,通過具體數據、比喻等手法,展現了趙州橋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內容結構上,先概述趙州橋的世界聞名,再詳細介紹其設計特點和歷史意義,最后總結其不朽價值,層次分明。教學內容地位及知識聯系:《趙州橋》不僅是一篇說明文,更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審美情趣的重要載體。本課的學習,為學生后續了解更多中國古建筑、歷史文化遺產打下基礎,同時,通過說明文的學習,提升學生的信息提取、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二、學情分析三年級學生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好奇心強,喜歡直觀、生動的學習材料。他們對歷史故事、名勝古跡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對于說明文體的閱讀方法和古建筑的專業術語理解有限。部分學生可能已具備一定的信息篩選能力,但在深度理解和綜合表達上仍需引導。此外,學生開始形成初步的審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需要通過具體事例加以激發和強化。三、目標定位與教材處理教學目標:1.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掌握文中關鍵詞匯,理解趙州橋的結構特點和歷史意義。2. 通過小組合作、圖文結合等方式,學習說明文的閱讀方法,提高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3. 感受趙州橋的偉大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重難點及突破策略:重點:理解趙州橋的結構特點和歷史價值。難點: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以及如何將這些特點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突破策略:利用多媒體展示趙州橋圖片和視頻,直觀感受其雄偉;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對比現代橋梁,體會趙州橋設計的先進性。四、教學過程與策略1. 導入新課:播放趙州橋風光視頻,激發學生興趣,引入課題。2.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自由朗讀,圈畫生詞,教師指導正音,概述課文大意。3. 精讀課文,深入理解:分段落學習,通過圖表形式總結趙州橋的結構特點。利用對比閱讀,理解“創舉”一詞的含義,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小組討論,分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如“橫跨”“堅固”等詞的使用。4. 拓展延伸:介紹其他中國古代橋梁,引導學生思考趙州橋為何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5. 總結提升:回顧本課所學,強調趙州橋的文化價值和民族自豪感,鼓勵學生分享學習心得。6. 作業布置:搜集更多關于中國古橋的資料,準備一份小報告,下節課分享。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利用網絡資源,收集趙州橋的高清圖片、歷史紀錄片。制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利用圖書館資源,拓寬知識面。教學方法與信息技術應用:采用講授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相結合,利用多媒體展示增強直觀性。鼓勵學生使用電子設備進行資料搜集,培養信息處理能力。德育與核心素養培育: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注重審美教育,引導學生欣賞古代建筑之美。通過以上教學設計,旨在使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