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紙的發明》說課稿一、教材分析《紙的發明》是三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說明文,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紙的發明過程。課程標準要求中年級學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教材編排上,這篇課文處于一個引導學生了解說明文基本特點、學習說明方法的關鍵位置。它的內容結構清晰,從造紙術發明前的書寫不便,到蔡倫改進造紙術,再到造紙術對世界的影響,層次分明。其在知識聯系上,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之前學習的一些科普性文章相關聯,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意義。二、學情分析三年級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具有較強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在認知方面,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對于說明文這種文體還比較陌生。在知識經驗上,學生對紙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紙的發明過程以及背后的科學原理知之甚少。在情感態度上,他們渴望探索新知識,對古代發明創造有著濃厚的興趣。在思維品質上,開始具備一定的分析和歸納能力,但還需要進一步引導和培養。三、目標定位與教材處理教學目標1.學生會認 “創”“攜” 等 11 個生字,會寫 “術”“偉” 等 13 個字,理解 “發明、創造” 等詞語的意思。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概括出每段的主要內容,了解紙的發明過程。3.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難點1.重點:了解紙的發明過程,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2.難點:理解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方法和意義。突破策略1.運用圖片、視頻等直觀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造紙術的發明過程。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分析蔡倫改進造紙術的優點,突破難點。3.在教材處理上,我將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整合和拓展,補充一些關于古代造紙術的小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造紙術的魅力。四、教學過程與策略1.導入新課(3 分鐘)通過展示一些古代的書寫材料,如竹簡、帛等,引導學生思考在紙發明之前人們是如何記錄信息的,從而引出課題《紙的發明》。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0 分鐘)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圈出生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檢查生字詞的學習情況,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指名讀、齊讀等,讓學生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思考每段的主要內容,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3.精讀課文,理解內容(18 分鐘)學習第 1 自然段,讓學生了解造紙術發明的意義。學習第 2 - 4 自然段,通過圖片和文字相結合的方式,詳細講解造紙術發明前的書寫不便,以及蔡倫改進造紙術的過程。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對比蔡倫改進前后的造紙方法,分析其優點。學習第 5 自然段,體會造紙術對世界文化發展的深遠影響。4.總結全文,拓展延伸(7 分鐘)引導學生回顧紙的發明過程,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讓學生說一說自己還知道哪些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5.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家后查閱資料,了解更多關于古代發明的知識,并制作一份手抄報。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如圖片、視頻等,豐富教學內容。采用講授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注重德育滲透,通過對紙的發明過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設計的練習和作業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既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