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品奇譎之詩 賞英雄情結----《雁門太守行》教學設計一、學習目標1.通過誦讀詩歌,感知畫面。2.通過精讀詩歌,聚焦關鍵字詞,合作共品斑斕圖景,感奇詭畫風。3.通過解析詩歌用典之奇,悟報國之志。4.通過拓展閱讀,再識李賀,明英雄情結。教學方法:朗讀法 聯想、想象法、合作交流、互評、點撥二、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品奇譎之詩,賞英雄情結,通過一首詩,認識一個人,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任務一:讀詩歌,繪畫面1.認識詩體《雁門太守行》是一首樂府詩,這個題目多用來寫軍旅戰爭和邊塞題材。“行”,古樂府的一種體裁。李賀借樂府舊題,抒個人情感,所寫內容與雁門郡沒有關系。2.誦讀詩歌1)學生讀。易錯字音:雁門太守行(xínɡ);角(jiǎo)聲;燕(yān)脂;霜重(zhònɡ)。(學生評)2)學生讀。七言詩的節奏,或二二三,或四三。(學生評)3)教師范讀。(學生點評)《雁門太守行》李賀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3.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呈現的戰爭畫面?并分別為它們命名。1、2句——敵我對峙圖;3、4句——浴血奮戰圖;5、6句——援軍襲敵圖。過渡:李賀是唐中期浪漫主義詩風的典型代表。任務二:品斑斕圖景,感奇詭畫風請在詩歌中標出呈現色彩的詞語,傳遞聲響的詞語和有韻味的動詞,觀其色、聞其聲、臨其境、悟其心、品其法。預設:黑云——使人聯想到大敵當前的形勢,形勢緊急;凡兵圍城,必有怪云變氣。金鱗——戒備森嚴,顯示出不可侵犯的氣概。胭脂——更濃的紫色透出肅殺之氣,仿佛戰士的鮮血染成。紅旗——紅旗半卷,寫出行軍的詭秘。霜,也是一種顏色,白色,表示夜晚寒冷。只有在氣溫很低的時候才能出現霜,“霜”也和第三句的“秋”照應。角聲滿天、鼓寒聲沉---給人莊嚴壯烈的感覺聲不起,是說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凝”字。鮮血凝固干涸,一方面寫出了戰爭的慘烈,一方面寫出了戰場的寒冷,暗示了時間的推移。“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預設:聲、光、色所營造出來的緊張激烈的戰斗氛圍、慷慨悲壯的色調,讓我也看到了烽火狼煙的戰爭風云,壯懷激烈的愛國感情,詩中巧妙用典值得品味我們一齊來看。任務三:感用典之奇,悟報國之志知典故:“易水”是荊軻刺秦前與太子丹的訣別之處,荊軻在易水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黃金臺”相傳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筑臺,置千金于臺上,用于招攬天下人才。明確:士為知己者死 忘身報國 義無反顧教師總結:在剛剛和同學們的分析中,我們看的詩人李賀將典型意象、精準的動詞一一組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的戰爭風云,可謂奇絕。教師總結:詩人李賀,將典型意象、精準的動詞一一組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的戰爭風云,用色濃郁、想象馳騁,長于煉詞,詩風奇詭。然而汪曾祺曾說:別人的詩是畫在白底子上的畫,李賀是畫在黑底子上的畫,為什么呢?任務四:再識李賀,明英雄情結7歲能詩,才思聰穎,名揚京洛。少年作詩刻苦,嘔心瀝血。21歲,赴長安考進士,因其父李晉肅的“晉”與進士科的“進”諧音,為了避諱,取消他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資格。27歲,郁郁而終。寫此詩時李賀17歲過渡:李賀的生命是短暫的,然而他的卻用他的一腔執著沉淀了他生命的厚度,1.拓展閱讀,體會詩人的情感。南園十三首·其五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注:“凌煙閣”,指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閣,建于貞觀十七年(643)。馬詩李賀大漠沙如雪⑴,燕山月似鉤⑵。何當金絡腦⑶,快走踏清秋⑷。注:金絡腦:即金絡頭,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總結:一首詩,認識一個人,一首戰歌看到一顆赤子心,一脈英雄情結,一腔家國情懷!希望我們每一位北塔少年都做一個有理想信念,有家國情懷的人。請再讀《雁門太守行》。五、選做任務,傳承報國赤子情1.請結合詩意,發揮想象,參考《插圖解說詞評價表》,描述你的插圖構想并繪圖。2.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寫一則作品推送,讓更多的人穿越時空成為他的知音,在朗讀共情中共同傳承中華民族這份千古涌動不息的報國赤子情。要求:形式不限,小詩、散文皆可;可配樂。六、板書設計:雁門太守行鬼 才戰歌 壯志工 巧 妙 奇色 彩 用 典 設 喻 想 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