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黃鶴樓》教學設計課 題 《黃鶴樓》 主備教師 楊國瑞 執教者課時安排 1課時 授課時間 2024.10 總課時 1教 學 目 標 1、讀準節奏,朗讀并背誦詩歌,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2、讀悟結合,了解律詩的相關知識,理解詩歌大意,品味感悟作者的人生失意之愁和濃濃的思鄉之愁。教學要點 教學重點 1.朗讀并品味詩歌(重點) 2.品味感悟作者的人生失意之愁和思鄉之愁。 (難點)教學難點教材 統編語文八上作業反思教 學 過 程 初 備 設 計 個性修改導入新課 一、故事導入 李白曾經登臨黃鶴樓,面對滾滾東流的江水,他詩興大發,準備揮毫疾書,突然看到墻壁上崔顥的《黃鶴樓》,讀了以后大驚失色,思緒全無,于是非常無奈地寫了兩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崔顥的《黃鶴樓》,首先我們一起來了解黃鶴樓。 二、檢查預習 1、介紹黃鶴樓 黃鶴樓故址在_________蛇山的黃鵠(hú)磯上,始建于___________(公元223年)。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2、關于黃鶴樓的傳說。 昔費祎登仙,每乘黃鶴于此憩駕,故號為黃鶴樓。 由此可見,黃鶴樓的歷史淵源和民間傳說都已經十分遙遠了,讓我們齊讀這首詩,拉近與它的距離。 三、讀詩文—明節奏 1、齊讀詩歌,掃清字音障礙。 2、展示朗讀,感知詩歌節奏。 四、描繪畫面—知大意 哪聯詩句給你的印象最為深刻?請結合注釋,理解詩意,想想詩歌畫面,并用自己的話為大家描述出來。 仙人早已乘著黃鶴飛去,這里只剩下了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來只有白云在此飄浮。 晴日平野上漢陽一帶的樹木歷歷可見,芳草碧綠長滿鸚鵡洲。 黃昏中看不到遠方的家鄉,煙霧籠罩的長江更激起思鄉的哀愁。 南宋詩論家嚴羽《滄浪詩話》:“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著名詩論家嚴羽為什么會對崔顥的這首《黃鶴樓》給予如此之高的評價,我們需要通過分析詩歌內容得出答案。 五、賞析詩歌—明情感 小組討論:自選角度,任選一聯分析詩文。 (可從煉字、意境、表現手法、情感等角度入手) 首聯:從神話傳說寫起,鶴去樓空,顯示出空間的虛無。一個“空”字,似有無限的感慨,表面寫出了樓的孤獨,實則體現出了詩人內心的孤獨。 讀首聯,仿佛看到詩人憑欄遠眺,吊古傷今陷人無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頷聯:黃鶴離開之后,飄蕩了千年,寫出了時間的久遠。“空”字當“徒自”理解,詩人可能有點替白云惋惜,仙人得道飛升時,黃鶴已經不再是普通的黃鶴,而千年已去,白云依舊是平凡的白云,這時候后,詩人可能感同身受了,失落、惆悵之情逐漸生發出來。 資料補充: 崔顥(約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進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寫詩。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極為失意。 “慈恩塔下題名處, 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 頸聯:寫登樓所見之明麗之景,詩人也從懷古之思中回到現實中來。在和煦的陽光照耀下,長江對岸的漢陽平野中那一棵棵蔥翠樹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鶴鵡洲上,芳草如茵,長得非常茂盛。此聯所寫為登高所見,境界闊大,色彩鮮明。(作用:以樂景襯哀情) 兩句對仗工整,各用一個疊詞,聲調鏗鏘,音韻清朗,富于音樂美。 尾聯:以抒情作結。明凈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漂泊異鄉的人,見此情此景,不禁惹動滿懷愁緒。詩人憑欄遠望,故鄉卻為暮靄所隔,家鄉可望而不可見的愁苦形象如在眼前。 這首詩的情感最終落在了一個“愁”字上,最為明確的就是鄉愁,那么詩歌所寫僅僅是鄉愁嗎? 明確:還有有四處漂泊而無所寄托的孤獨,身處盛世而才能無所施展的愁苦,全詩只有一個“愁”字,卻無處不在寫愁。 討論:王兆鵬教授作《唐詩排行榜》,博采從古至今的唐詩材料,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得出了一份唐詩前100名的排行榜,其中排在榜首的是崔顥的《黃鶴樓》。為什么這首詩會有這樣的影響力? 明確:像詩人這種這種遭遇之后的情感,大概是古往今來眾多文人所共有的,它能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中“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中,人在蒼茫時空中的渺小與無奈。 大多數詩人文人能對這種情感感同身受,但崔顥將這種人的虛無隱藏在了詩文的虛虛實實之中,進而轉移到了鄉愁之上,真切而自然。 六、配樂詩朗誦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作業板 書教學反思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