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課標·新思維】2025中考化學一輪復習學案【專題0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課標·新思維】2025中考化學一輪復習學案【專題0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5中考一二輪復習 【專題0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考點一 物質的變化
【考點梳理】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定 義 的變化 的變化
本質區別 變化時
常見現象 物質的 等發生變化 、 、 等, 并放熱、吸熱、發光等(一定伴隨 變化)
微觀實質 構成物質的粒子 構成物質的粒子
聯 系 發生化學變化時, 同時發生物理變化。 例:點燃蠟燭時,石蠟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 ,而石蠟受熱熔化是 。
判斷方法 宏觀: 新物質生成 宏觀: 新物質生成
微觀上:構成物質的粒子 微觀上:構成物質的粒子
典 例 形狀改變 破碎、彎曲、拉絲、壓(切)片等 燃燒 燃燒、因燃燒而引起的爆炸(汽油、火藥、煙花爆竹、天然氣等爆炸)
狀態改變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華、凝華、揮發、鑄造、結晶等 變質 發酵、釀酒(醋)、發霉、腐爛、變餿等
實驗操作 蒸餾、過濾、溶解、稀釋等 銹蝕 鐵生銹、銅表面變綠(生成銅綠)
其他 燈泡發光;活性炭吸附色素;金屬導電;氣球、輪胎、高壓鍋、鍋爐等爆炸;濃硫酸干燥氣體;海水曬鹽等。 其他 殺菌消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見光或受熱分解等。
【易混易錯】
1. 是化學變化的唯一判斷依據,不能依據有無明顯現象來判斷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化學變化 有明顯實驗現象,但一定有 生成,同時一定伴隨 和 。
2.有明顯現象的變化也 是化學變化,如燈泡通電發光、海水曬鹽有沉淀、氧氣液化有變色,卻是 變化。
3.燃燒 是化學變化,爆炸 是化學變化。由燃燒引起的爆炸一定是化學變化,如煙花爆竹爆炸、火藥爆炸、加油站爆炸等;單純由于壓力增大引起的爆炸是物理變化,如夏天汽車輪胎爆炸、吹爆氣球、鍋爐爆炸等。
4.有下列這些現象不一定發生化學變化:
①顏色改變:氧氣由無色氣體變成 液體是物理變化。
②放出氣體:加熱水時,隨著溫度的升高溶解在水中的氣體逸出
③生成沉淀:海水曬鹽,有鹽粒從海水中析出
④放熱、發光: 發光放熱。
【針對訓練】
1.2024年5月3日,嫦娥六號探測器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集月壤樣品之旅。下列探月過程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A.點火起航 B.箭器分離 C.月背著陸 D.采集月壤
考點二 物質的性質
【考點梳理】
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概念 物質不需要發生 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 物質在 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
舉例 通常狀況下,二氧化碳是無色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降溫后能變成固態的干冰。 鐵能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銹,木炭能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并發光、放熱等。
常見性質 、 、密度、硬度、 、沸點、 、揮發性、延展性、 、導熱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濃硫酸的吸水性等。 、助燃性、 、不穩定性、氧化性、還原性、 、 、 等,或“能與……反應”、“可與……反應”、“受熱(或見光)易分解”等。
區別 物理性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 化學性質要在化學變化中才能表現出來
1.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特別提醒】
1.物理性質有兩類:
(1)不需要變化本身就有的,如:物質的顏色、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和密度等。
(2)在物理變化中表現出的性質,如:揮發性、溶解性和吸附性等。
2.能通過感官感知的、儀器測量的、由實驗獲得的數據計算的物質的性質都屬于物理性質。
例如:顏色、氣味、味道、是否易揮發、易升華,可以利用眼耳鼻舌等感官感知;
熔點、沸點、硬度、密度、導電性、導熱性,可以用儀器測量;
溶解性可通過實驗獲得的數據計算得到。
2.性質和變化的比較
性質 變化
區別 性質是物質固有的 ,是物質基本的特征,是變化的依據 變化是描述一個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 ,是性質的具體體現
聯系 性質決定 ,變化體現
描述 使用表示 或者 的詞語: 某物質“能”(或“ ”、“ ”、“ ”、“難”、“不能”、“不可以” 、“不易”、“不會”)怎樣或 “是……”、“具有……” 使用表示 或 的詞語: “在”、“了”、“已經”等
舉例 酒精能燃燒——化學性質 鐵易生銹—— 汽油易揮發—— 水通電能分解—— 酒精在燃燒——化學變化 鐵生銹了—— 汽油揮發—— 水通電分解——
3.物質的變化、性質和用途的關系
性質決定 ,變化體現 ;性質決定 ,用途體現 ;
例:酒精燃燒體現了酒精有可以燃燒的性質(可燃性),酒精的可燃性又決定了酒精可以做酒精燈或內燃機的燃料,同理反推即可。
【特別提醒】物質的性質與用途之間有對應關系,不能混淆。
【易混易錯】
判斷對錯:
1.氧氣能支持燃燒,常作宇宙航行中的燃料。
2.稀有氣體做保護氣是因為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
【針對訓練】
1.2024年4月28日,我國自主研制的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首次在陜西成功完成點火試驗。
(1)煤油常溫下呈液態,這是煤油的 (填“物理”或“化學”)性質。
(2)液氧的化學式為 。
(3)液氧與煤油中,具有可燃性的是 。
2.閱讀下列材料。
陶瓷基復合材料是以陶瓷材料為基體,以高強度纖維、晶須、晶片和顆粒為增強體通過適當的復合工藝所制成的復合材料。
陶瓷材料可分為氧化物陶瓷(如氧化鋁陶瓷)和非氧化物陶瓷(如碳化物陶瓷、氫化物陶瓷等),具有硬度大、相對密度較小、抗氧化、高溫磨損性能好和耐化學侵蝕性好等優點,但也存在斷裂韌性低、斷裂應變小、抗冷熱交變和沖擊載荷性能差的固有缺點。向陶瓷基體中加入增強體能夠改善陶瓷材料固有的脆性,提高其韌性和抗脆性斷裂能力。
陶瓷基復合材料優異的高溫性能可顯著降低發動機燃油消耗,提高運行效率,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在航天航空領域,陶瓷基復合材料主要應用于液體推進火箭發動機的熱結構件、噴氣發動機等的高溫部件。
依據材料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中提到的氧化物是 。
(2)寫出陶瓷材料的一條物理性質 。
(3)在航天航空領域,陶瓷基復合材料主要應用于 (寫一條即可)。
考點三 化學反應類型
【考點梳理】
1.四種基本反應類型
反應類型 定義 表達式及特征 典例
化合反應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另 物質的反應 A+B+……→C (多變一) 3Fe+2O2Fe3O4
分解反應 由 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 A→B+C+……(一變多) 2KMnO4 K2MnO4+MnO2+O2↑
置換反應 一種 與一種 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 A+BC→B+AC(一換一) Fe+CuSO4===FeSO4+Cu
復分解 反應 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 AB+CD→AD+CB(互換) (反應條件:在 中進行,生成物有 、 或 ) 2NaOH+H2SO4===Na2SO4+2H2O
【特別提醒】
1.一氧化碳與金屬氧化物的反應不屬于置換反應。
2.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不屬于復分解反應。
3.不屬于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的反應有:
(1)一氧化碳與金屬氧化物的反應;
(2)有機物與氧氣的反應;
(3)非金屬氧化物與堿的反應。
2.其他反應類型(不是基本反應類型)
(1)氧化反應: 的反應。
①物質跟 的反應;
例:S+O2SO2中硫與氧氣反應,被氧化,硫發生氧化反應;
②物質與 反應。
例:CuO+H2Cu+H2O中H2與氧化銅中的氧結合,被 ,發生 反應;
(2)還原反應: 的反應。
例:CuO+H2Cu+H2O中氧化銅失去氧,被 ,發生 反應。
(3)中和反應: 與 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稱為中和反應。
中和反應屬于 反應,它是復分解反應的特例。
【特別提醒】
1.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可在同一反應同時中存在,也稱為氧化-還原反應。
2.氧化反應與化合反應是交叉關系;氧化-還原反應與置換反應是交叉關系。中和反應與復分解反應是包含關系
【易混易錯】
判斷對錯:
1.CuO + 2CO Cu + CO2是置換反應。
2.CO + 2NaOH = Na2CO3 + H2O 是復分解反應。
【針對訓練】
1.《天工開物》中記載了我國古代利用爐甘石冶煉金屬鋅的工藝,其反應原理為ZnCO3 + 2CZn + xCO↑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CO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 B.ZnCO3屬于氧化物
C.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x為3 D.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考點四 催化劑
【考點梳理】
1.催化劑
(1)定義:在化學反應中能 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 和 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生變化的物質。
(2)特點:“一變兩不變”
一變:改變 ;
兩不變: 和 不變。
(3)概念解讀:
①催化劑不能改變生成物的質量;
②催化劑不是反應物也不是生成物;
③催化劑的質量和化學性質是在反應前后不變,反應過程中會變化;
【特別提醒】
1.同一化學反應不一定只有一種催化劑;同一物質可以在不同的化學反應中起催化作用;
2.某一反應的催化劑可能不只一種(如:二氧化錳、硫酸銅溶液都可做雙氧水分解的催化劑)。
2.催化作用
催化劑在 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3.探究某物質是否為某反應催化劑的實驗設計思路:
(1)改變反應速率:設計 實驗,觀察加入該物質前后化學反應速率是否改變。
(2)反應前后質量不變:稱量該物質在反應前后的 是否發生變化。
(3)化學性質不變:一般進行 ,觀察重新加入反應物的現象和原來的現象是否相同。
【易混易錯】
催化劑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不改變,物理性質在反應前后可能改變,故“化學性質”不能說出“性質”;化學反應“前后”不改變,但化學反應“過程中”會改變。
【針對訓練】
1.下列有關催化劑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
B.在化學反應后其質量減小
C.在化學反應后其質量增加
D.在化學反應后其化學性質發生了變化
【題型精練】
題型一 物質的變化
01生活生產中物質的變化
1.2024年廣安市博物館開館運行。現代的3D數字畫卷與傳統的鐵犁、石磨、風車等展品讓廣大市民大飽眼福。下列選項中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A.鐵犁生銹 B.紡紗織布 C.石磨磨豆 D.風車吹谷
2.物質世界充滿了變化。下列變化過程中,只發生物理變化的是( )
A.火箭發射 B.海水提鎂
C.干冰升華 D.呼吸作用
02 傳統文化中物質的變化
3.詩詞凝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下列詩句描寫場景中主要含化學變化的是( )
A.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B.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C.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D.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4.2024年是喜慶、祥和的甲辰龍年。下列陜西的非遺、民俗都與“龍”有關,其中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A.華縣皮影“龍” B.安康燒火龍
C.漢中龍江舞“龍” D.韓城剪紙“龍”
03工藝流程中物質的變化
5.2024年5月,武王墩墓出土了迄今為止東周時期最大的青銅圓鼎。下列提煉銅的步驟中,主要發生化學變化的是( )
A.挖鑿銅礦 B.粉碎礦石 C.淘洗銅砂 D.燒炭煉銅
6.如圖所示為我國唐代名畫《搗練圖》。畫卷呈現的工序中一定發生了化學變化的是( )
A.捶打織品 B.梳理絲線 C.縫制衣物 D.燒炭熨燙
04 化學實驗中物質的變化
7.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下列實驗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A.研碎膽礬 B.蠟燭燃燒
C.品紅擴散 D.金剛石切割玻璃
8.課本中很多插圖都反映物質的變化,其中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
A.比較硬度 B. 鎂條燃燒
C.鐵釘生銹 D.硫酸腐蝕棉布
05 對物質變化的理解
9.下圖是水發生變化的微觀示意圖,請回答。
(1)圖中共有 種原子。
(2)水分子本身未發生改變的是變化 (填“①”或“②”)。
(3)水通電時,參加反應的水與生成的氣體的質量比為 。
10.下列關于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爆炸一定屬于化學變化
B.有明顯現象的變化一定屬于化學變化
C.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后一定有新物質生成
D.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是是否發光、放熱、生成氣體或沉淀
題型二 物質的性質
01 對物質性質的判斷
生活中有時需要用到高濃度,供氧方式主要有氧氣瓶、氧氣袋和制氧機。氧氣瓶和氧氣袋中的一般用深冷法制得,該方法利用物質的沸點差異,從空氣中分離出。深冷法制氧利用了物質的
(填“物理性質”或“化學性質”)差異。
12.我國商代時就已經發現,貯存于鉛罐的酒(含乙醇)會發酵成醋(含醋酸,醋酸的化學性質與鹽酸相似),鉛與醋反應生成鉛霜,鉛霜在空氣中轉化為浮粉(PbCO3),加熱浮粉得鉛白(PbO)固體,鉛白可用作白色顏料。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酒能變醋體現乙醇的化學性質 B.鉛能與醋酸反應產生氫氣
C.浮粉中鉛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 D.浮粉變鉛白,固體質量增大
02性質決定用途
13.2024年4月25日,搭載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的火箭成功發射。下列材料用途的對應性質解釋不合理的是( )
A.偏二甲肼作火箭燃料——可燃性 B.鋁合金作火箭的骨架——密度大
C.碳纖維復合材料作飛船外殼——耐高溫 D.特種橡膠制成太空服加壓層——彈性好
14.下列物質的用途主要與其化學性質有關的是( )
A.用貝殼生產生石灰
B.用干冰進行人工降雨
C.用鋼制作電線電纜
D.用伍德合金制作保險絲
題型三 化學反應類型
01 化學反應類型的判斷
15.《天工開物》中記載了我國古代利用爐甘石冶煉金屬鋅的工藝,其反應原理為ZnCO3 + 2CZn + xCO↑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CO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 B.ZnCO3屬于氧化物
C.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x為3 D.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16.下列應用和相應的原理(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應類型均正確的是( )
A.用硫酸處理造紙廠的廢水: 中和反應
B.高爐煉鐵: 置換反應
C.用堿液吸收二氧化硫氣體: 復分解反應
D.煤爐上方的藍色火焰: 化合反應
02 判斷反應類型之間的關系
17.下表中概念間不符合圖所示的從屬關系的是( )
選項 X Y Z
A 非金屬單質 單質 純凈物
B 氧化反應 化合反應 化學反應
C 飽和溶液 溶液 混合物
D 氧化物 無機化合物 化合物
A.A B.B C.C D.D
18.化學概念在邏輯上存在如下圖所示關系時,則下列概念間屬于交叉關系的是( )
A.氧化反應與化合反應 B.緩慢氧化與氧化反應
C.化合反應與分解反應 D.混合物與純凈物
題型四 催化劑
01催化劑概念
19.SO2與O2反應制備SO3是硫酸工業中的重要反應,其微觀變化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反應屬于氧化反應 B.反應后催化劑的質量減少
C.參加反應的SO2和O2的質量比為2:1 D.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SO2+O2SO3
20.下列關于催化劑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催化劑只能加快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
B.反應前后,催化劑的質量和性質都不改變
C.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D.二氧化錳可以作為各種化學反應的催化劑
02對比實驗中變量的控制
21.某實驗小組設計如圖實驗對過氧化氫分解進行探究。
下列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對比實驗甲和乙,探究H2O2濃度對H2O2分解速率的影響
B.對比實驗乙和丁,探究MnO2對H2O2分解速率的影響
C.對比實驗甲和丙,探究溫度對H2O2分解速率的影響
D.對比實驗甲、丙和丁,探究MnO2和溫度對H2O2分解速率影響的程度
22.控制變量、設計對比實驗是常用的實驗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 實驗只需控制軟水和硬水的體積相同即可
B. 實驗可說明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率加快
C. 實驗的目的是探究二氧化碳能與石蕊發生反應
D. 為探究不同催化劑對雙氧水分解速率的影響,實驗中的ⅹ值可以任選
03有關催化劑的科學探究
23. 小贛用過氧化氫溶液消毒時不小心將濺到紅磚上,發現紅磚上立即冒氣泡,激發了小贛的探究欲望,請你參與探究。
【提出問題】紅磚粉末能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嗎?
【猜想假設】猜想1:紅磚粉末可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
猜想2:紅磚粉末不能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
【實驗探究】
(1)設計并完成表中所示的探究實驗:
實驗 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1 取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于試管中,伸入帶火星的木條 有氣泡產生,木條不復燃 過氧化氫分解產生氧氣,反應速率很慢。
2 取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于試管中,加入紅磚粉末,伸入帶火星的木條 紅磚粉末能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
【討論交流】
(2)在探究實驗中,“實驗1”起的作用是 。
(3)小化認為應該補充一個實驗:“向盛水的試管中加入紅磚粉末,伸入帶火星的木條”目的是 。
【實驗結論】猜想1正確。
【實驗反思】
(4)小英同學認為僅由上述實驗還不能完全得出猜想1正確,她補充設計了兩個方面的探究實驗,最終完全證明猜想是正確的:第一方面的實驗操作中包含了兩次稱量,其目的是 ;第二方面的實驗是利用“實驗三”反應后試管內的剩余物繼續實驗,向剩余物中再加入過氧化氫溶液,有大量氣泡產生,其目的是: 。
【實驗拓展】
(5)人體肝臟中的過氧化氫酶(酶的催化性37℃左右催化效率最高)和紅磚粉末能催化過氧化氫。通過測定,肝臟中的過氧化氫酶和紅磚粉末催化過氧化氫分解催化效率與溫度關系如圖。圖中表示肝臟中的過氧化氫酶催化效率的曲線是曲線 (填“甲”或“乙”),依據是 ,影響紅磚粉末在過氧化氫分解催化效率因素除溫度外可能還有 。
24.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為了比較氧化銅和二氧化錳對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效果,用如圖I所示的裝置進行了兩次實驗。在試管中分別加入等質量的氧化銅和二氧化錳,分別將注射器內盛有的3mL5%的雙氧水(過氧化氫溶液)注入試管中,利用注射器收集氧氣,收集到氧氣的體積和時間的關系如圖Ⅱ所示。
(1)在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后,小組同學開始實驗時注入雙氧水的方法是_____(填序號)。
A.快速推注射器活塞 B.緩慢推注射器活塞
(2)根據相同時間注射器內氧氣的體積不同,可比較兩種催化劑的催化效果,通過圖像除了能得出二氧化錳催化效果比氧化銅好,還能得出的結論是 ;寫出在氧化銅作催化劑雙氧水分解的文字表達式 。
(3)反應過程中U形管中的現象是 ,產生該現象的原因是 。
(4)由氧化銅催化的反應,時間段反應速率逐漸變慢,原因可能是 。
【拓展延伸】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實驗繼續探究。
如圖Ⅲ,向兩支試管分別加入等質量不同濃度的雙氧水,再加上等質量、等濃度的氯化鐵溶液,分別用氣壓傳感器測定兩試管中氣體壓強,其變化曲線如圖Ⅳ.請你思考:
(5)①為保證實驗準確性,請你設計向兩試管中加入氯化鐵溶液的具體操作 。
②你從曲線中得到氯化鐵溶液對雙氧水分解影響的信息有 (請寫出一條)。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5中考一二輪復習 【專題0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考點一 物質的變化
【考點梳理】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定 義 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 生成新物質的變化
本質區別 變化時是否有新物質生成
常見現象 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位置等發生變化 改變顏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 并放熱、吸熱、發光等(一定伴隨能量變化)
微觀實質 構成物質的粒子不改變 構成物質的粒子發生改變
聯 系 發生化學變化時,一定會同時發生物理變化。 例:點燃蠟燭時,石蠟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學變化,而石蠟受熱熔化是物理變化。
判斷方法 宏觀:沒有新物質生成 宏觀:有新物質生成
微觀上:構成物質的粒子不變 微觀上:構成物質的粒子改變
典 例 形狀改變 破碎、彎曲、拉絲、壓(切)片等 燃燒 燃燒、因燃燒而引起的爆炸(汽油、火藥、煙花爆竹、天然氣等爆炸)
狀態改變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華、凝華、揮發、鑄造、結晶等 變質 發酵、釀酒(醋)、發霉、腐爛、變餿等
實驗操作 蒸餾、過濾、溶解、稀釋等 銹蝕 鐵生銹、銅表面變綠(生成銅綠)
其他 燈泡發光;活性炭吸附色素;金屬導電;氣球、輪胎、高壓鍋、鍋爐等爆炸;濃硫酸干燥氣體;海水曬鹽等。 其他 殺菌消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見光或受熱分解等。
【易混易錯】
1. 生成新物質是化學變化的唯一判斷依據,不能依據有無明顯現象來判斷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化學變化不一定有明顯實驗現象,但一定有新物質生成,同時一定伴隨物理變化和能量變化。
2.有明顯現象的變化也不一定是化學變化,如燈泡通電發光、海水曬鹽有沉淀、氧氣液化有變色,卻是物理變化。
3.燃燒一定是化學變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學變化。由燃燒引起的爆炸一定是化學變化,如煙花爆竹爆炸、火藥爆炸、加油站爆炸等;單純由于壓力增大引起的爆炸是物理變化,如夏天汽車輪胎爆炸、吹爆氣球、鍋爐爆炸等。
4.有下列這些現象不一定發生化學變化:
①顏色改變:氧氣由無色氣體變成藍色液體是物理變化。
②放出氣體:加熱水時,隨著溫度的升高溶解在水中的氣體逸出
③生成沉淀:海水曬鹽,有鹽粒從海水中析出
④放熱、發光:燈泡發光放熱。
【針對訓練】
1.2024年5月3日,嫦娥六號探測器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集月壤樣品之旅。下列探月過程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點火起航 B.箭器分離 C.月背著陸 D.采集月壤
【答案】A
【詳解】A、點火起航,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符合題意;
B、箭器分離,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
C、月背著陸,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
D、采集月壤,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
故選:A。
考點二 物質的性質
【考點梳理】
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概念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
舉例 通常狀況下,二氧化碳是無色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于水,降溫后能變成固態的干冰。 鐵能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銹,木炭能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并發光、放熱等。
常見性質 顏色、氣味、密度、硬度、熔點、沸點、溶解性、揮發性、延展性、導電性、導熱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濃硫酸的吸水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穩定性、不穩定性、氧化性、還原性、酸堿性、毒性、腐蝕性等,或“能與……反應”、“可與……反應”、“受熱(或見光)易分解”等。
區別 物理性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 化學性質要在化學變化中才能表現出來
1.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特別提醒】
1.物理性質有兩類:
(1)不需要變化本身就有的,如:物質的顏色、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和密度等。
(2)在物理變化中表現出的性質,如:揮發性、溶解性和吸附性等。
2.能通過感官感知的、儀器測量的、由實驗獲得的數據計算的物質的性質都屬于物理性質。
例如:顏色、氣味、味道、是否易揮發、易升華,可以利用眼耳鼻舌等感官感知;
熔點、沸點、硬度、密度、導電性、導熱性,可以用儀器測量;
溶解性可通過實驗獲得的數據計算得到。
2.性質和變化的比較
性質 變化
區別 性質是物質固有的屬性,是物質基本的特征,是變化的依據 變化是描述一個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過程,是性質的具體體現
聯系 性質決定變化,變化體現性質
描述 使用表示能力或者屬性的詞語: 某物質“能”(或“可以”、“易”、“會”、“難”、“不能”、“不可以” 、“不易”、“不會”)怎樣或 “是……”、“具有……” 使用表示時態或過程的詞語: “在”、“了”、“已經”等
舉例 酒精能燃燒——化學性質 鐵易生銹——化學性質 汽油易揮發——物理性質 水通電能分解——化學性質 酒精在燃燒——化學變化 鐵生銹了——化學變化 汽油揮發——物理變化 水通電分解——化學變化
3.物質的變化、性質和用途的關系
性質決定變化,變化體現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性質;
例:酒精燃燒體現了酒精有可以燃燒的性質(可燃性),酒精的可燃性又決定了酒精可以做酒精燈或內燃機的燃料,同理反推即可。
【特別提醒】物質的性質與用途之間有對應關系,不能混淆。
【易混易錯】
判斷對錯:
1.氧氣能支持燃燒,常作宇宙航行中的燃料。
錯。氧氣能支持燃燒,但本身不能燃燒,不可做燃料。燃料應具有可燃性,氧氣有助燃性而沒有可燃性。
2.稀有氣體做保護氣是因為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
錯。稀有氣體做保護氣是因為化學性質很穩定;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對應的用途是做電光源。
【針對訓練】
1.2024年4月28日,我國自主研制的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首次在陜西成功完成點火試驗。
(1)煤油常溫下呈液態,這是煤油的 (填“物理”或“化學”)性質。
(2)液氧的化學式為 。
(3)液氧與煤油中,具有可燃性的是 。
【答案】(1)物理
(2)O2
(3)煤油
【詳解】(1)煤油常溫下呈液態,狀態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這是煤油的物理性質;
(2)液氧是氧氣的液態形式,化學式為O2;
(3)液氧與煤油中,液氧具有助燃性,煤油具有可燃性。
2.閱讀下列材料。
陶瓷基復合材料是以陶瓷材料為基體,以高強度纖維、晶須、晶片和顆粒為增強體通過適當的復合工藝所制成的復合材料。
陶瓷材料可分為氧化物陶瓷(如氧化鋁陶瓷)和非氧化物陶瓷(如碳化物陶瓷、氫化物陶瓷等),具有硬度大、相對密度較小、抗氧化、高溫磨損性能好和耐化學侵蝕性好等優點,但也存在斷裂韌性低、斷裂應變小、抗冷熱交變和沖擊載荷性能差的固有缺點。向陶瓷基體中加入增強體能夠改善陶瓷材料固有的脆性,提高其韌性和抗脆性斷裂能力。
陶瓷基復合材料優異的高溫性能可顯著降低發動機燃油消耗,提高運行效率,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在航天航空領域,陶瓷基復合材料主要應用于液體推進火箭發動機的熱結構件、噴氣發動機等的高溫部件。
依據材料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中提到的氧化物是 。
(2)寫出陶瓷材料的一條物理性質 。
(3)在航天航空領域,陶瓷基復合材料主要應用于 (寫一條即可)。
【答案】(1)氧化鋁/Al2O3
(2)硬度大/相對密度較小
(3)液體推進火箭發動機的熱結構件/噴氣發動機的高溫部件
【詳解】(1)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材料中提到的氧化物是氧化鋁,故填:氧化鋁或Al2O3;
(2)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陶瓷材料硬度大、相對密度較小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故填:硬度大或相對密度較小;
(3)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在航天航空領域,陶瓷基復合材料主要應用于液體推進火箭發動機的熱結構件、噴氣發動機等的高溫部件,故填:液體推進火箭發動機的熱結構件或噴氣發動機的高溫部件。
考點三 化學反應類型
【考點梳理】
1.四種基本反應類型
反應類型 定義 表達式及特征 典例
化合反應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另 一種物質的反應 A+B+……→C (多變一) 3Fe+2O2Fe3O4
分解反應 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 A→B+C+……(一變多) 2KMnO4 K2MnO4+MnO2+O2↑
置換反應 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 A+BC→B+AC(一換一) Fe+CuSO4===FeSO4+Cu
復分解 反應 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 AB+CD→AD+CB(互換) (反應條件:在溶液中進行,生成物有沉淀、氣體或水) 2NaOH+H2SO4===Na2SO4+2H2O
【特別提醒】
1.一氧化碳與金屬氧化物的反應不屬于置換反應。
2.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不屬于復分解反應。
3.不屬于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的反應有:
(1)一氧化碳與金屬氧化物的反應;
(2)有機物與氧氣的反應;
(3)非金屬氧化物與堿的反應。
2.其他反應類型(不是基本反應類型)
(1)氧化反應: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
①物質跟氧氣的反應;
例:S+O2SO2中硫與氧氣反應,被氧化,硫發生氧化反應;
②物質與含氧化合物中的氧反應。
例:CuO+H2Cu+H2O中H2與氧化銅中的氧結合,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
(2)還原反應: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奪去的反應。
例:CuO+H2Cu+H2O中氧化銅失去氧,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
(3)中和反應: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稱為中和反應。
中和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它是復分解反應的特例。
【特別提醒】
1.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可在同一反應同時中存在,也稱為氧化-還原反應。
2.氧化反應與化合反應是交叉關系;氧化-還原反應與置換反應是交叉關系。中和反應與復分解反應是包含關系
【易混易錯】
判斷對錯:
1.CuO + 2CO Cu + CO2是置換反應。
錯。置換反應的反應物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氧化銅都是化合物。
2.CO + 2NaOH = Na2CO3 + H2O 是復分解反應。
錯。復分解反應是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時并沒有互相交換成分。
【針對訓練】
1.《天工開物》中記載了我國古代利用爐甘石冶煉金屬鋅的工藝,其反應原理為ZnCO3 + 2CZn + xCO↑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CO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 B.ZnCO3屬于氧化物
C.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x為3 D.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答案】C
【詳解】A、一氧化碳中氧元素化合價為-2,根據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0,可知碳元素的化合價為+2,故錯誤;
B、氧化物中含有兩種元素,其中一種是氧元素,而碳酸鋅中含有3種元素,不屬于氧化物,故錯誤;
C、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均保持不變,反應前有3個碳原子,則反應后也有3個碳原子,故x=3,故正確;
D、復分解反應是指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反應產生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而題干中是一種化合物和一種單質反應產生另外一種單質和另外一種化合物,不屬于復分解反應,故錯誤。
故選C。
考點四 催化劑
【考點梳理】
1.催化劑
(1)定義: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生變化的物質。
(2)特點:“一變兩不變”
一變: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
兩不變: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
(3)概念解讀:
①催化劑不能改變生成物的質量;
②催化劑不是反應物也不是生成物;
③催化劑的質量和化學性質是在反應前后不變,反應過程中會變化;
【特別提醒】
1.同一化學反應不一定只有一種催化劑;同一物質可以在不同的化學反應中起催化作用;
2.某一反應的催化劑可能不只一種(如:二氧化錳、硫酸銅溶液都可做雙氧水分解的催化劑)。
2.催化作用
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3.探究某物質是否為某反應催化劑的實驗設計思路:
(1)改變反應速率:設計對比實驗,觀察加入該物質前后化學反應速率是否改變。
(2)反應前后質量不變:稱量該物質在反應前后的質量是否發生變化。
(3)化學性質不變:一般進行重復實驗,觀察重新加入反應物的現象和原來的現象是否相同。
【易混易錯】
催化劑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不改變,物理性質在反應前后可能改變,故“化學性質”不能說出“性質”;化學反應“前后”不改變,但化學反應“過程中”會改變。
【針對訓練】
1.下列有關催化劑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
B.在化學反應后其質量減小
C.在化學反應后其質量增加
D.在化學反應后其化學性質發生了變化
【答案】A
【詳解】催化劑只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而自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不變,故選A。
【題型精練】
題型一 物質的變化
01生活生產中物質的變化
1.2024年廣安市博物館開館運行。現代的3D數字畫卷與傳統的鐵犁、石磨、風車等展品讓廣大市民大飽眼福。下列選項中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鐵犁生銹 B.紡紗織布 C.石磨磨豆 D.風車吹谷
【答案】A
【詳解】A、鐵犁生銹過程中有鐵銹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符合題意;
B、紡紗織布過程中只是形狀的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
C、石磨磨豆過程中只是狀態的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
D、風車吹谷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
故選:A。
2.物質世界充滿了變化。下列變化過程中,只發生物理變化的是
A.火箭發射 B.海水提鎂
C.干冰升華 D.呼吸作用
【答案】C
【詳解】A、火箭發射過程中發生了可燃性氣體燃燒,燃燒屬于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
B、海水提鎂,有新物質金屬鎂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
C、干冰升華,干冰由固態變成液態,只是發生了物理變化,符合題意;
D、呼吸過程消耗氧氣生成二氧化碳,發生了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
故選C。
02 傳統文化中物質的變化
3.詩詞凝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下列詩句描寫場景中主要含化學變化的是
A.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B.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C.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D.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答案】B
【詳解】A、“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描述的是水在低溫下凝固成冰和雪的自然現象,這個過程中,水的狀態發生了改變,但并沒有新物質生成,因此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
B、“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的“野火燒不盡”描述的是野火燃燒的現象,這個過程中有新物質(如二氧化碳、水等)生成,因此屬于化學變化,符合題意;
C、“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描述的是大風將屋頂的茅草卷走的現象,這個過程中,只是茅草的位置發生了改變,并沒有新物質生成,因此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
D、“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描述的是瀑布從高處落下的壯觀景象,這個過程中,只是水的位置和形態發生了改變(如從液態變為氣態的水蒸氣等),但并沒有新物質生成,因此也屬于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
故選B。
4.2024年是喜慶、祥和的甲辰龍年。下列陜西的非遺、民俗都與“龍”有關,其中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華縣皮影“龍” B.安康燒火龍
C.漢中龍江舞“龍” D.韓城剪紙“龍”
【答案】B
【詳解】A、華縣皮影“龍”,表演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B、安康燒火龍,包含物質的燃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C、漢中龍江舞“龍”, 此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D、韓城剪紙“龍”, 此過程中只是形狀的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故選B。
03工藝流程中物質的變化
5.2024年5月,武王墩墓出土了迄今為止東周時期最大的青銅圓鼎。下列提煉銅的步驟中,主要發生化學變化的是
A.挖鑿銅礦 B.粉碎礦石 C.淘洗銅砂 D.燒炭煉銅
【答案】A
【解析】A.挖鑿銅礦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不符合題意;
B.粉碎礦石的過程中只是礦石的大小和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不符合題意;
C.淘洗銅砂的過程中只是將銅砂中的不溶于水的雜質洗掉,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不符合題意;
D.燒炭煉銅的過程中利用了炭的還原性將銅的化合物冶煉成單質銅,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符合題意,故選D。
6.如圖所示為我國唐代名畫《搗練圖》。畫卷呈現的工序中一定發生了化學變化的是
A.捶打織品 B.梳理絲線 C.縫制衣物 D.燒炭熨燙
【答案】D
【詳解】A、捶打織品是改變織品的形狀,沒有產生新物質,不屬于化學變化,A錯誤;
B、梳理絲線,改變了絲線的纏繞狀態,沒有產生新物質,不屬于化學變化,B錯誤;
C、縫制衣物,改變了絲線的空間位置,沒有產生新物質,不屬于化學變化,C錯誤;
D、燒炭熨燙,碳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產生了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D正確。
故選:D。
04 化學實驗中物質的變化
7.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下列實驗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A.研碎膽礬 B.蠟燭燃燒
C.品紅擴散 D.金剛石切割玻璃
【答案】B
【詳解】A、研碎膽礬過程中只是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錯誤;
B、蠟燭燃燒過程中有新物質二氧化碳等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選項正確;
C、品紅擴散分子運動的結果,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錯誤;
D、金剛石切割玻璃過程中只是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錯誤;
故選:B。
8.課本中很多插圖都反映物質的變化,其中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A.比較硬度 B. 鎂條燃燒
C.鐵釘生銹 D.硫酸腐蝕棉布
【答案】A
【詳解】A、比較硬度,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A正確;
B、鋁將硫酸銅中銅元素置換出來,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B錯誤;
C、鐵生銹是緩慢氧化,屬于化學變化,故C錯誤;
D、紙張腐蝕有新物質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故D錯誤。
故選A。
05 對物質變化的理解
9.下圖是水發生變化的微觀示意圖,請回答。
(1)圖中共有 種原子。
(2)水分子本身未發生改變的是變化 (填“①”或“②”)。
(3)水通電時,參加反應的水與生成的氣體的質量比為 。
【答案】(1)2/兩
(2)①
(3)1:1
【分析】變化①分子種類不變,改變的是分子間間隔,屬于物理變化;變化②水分子在通電條件下生成了氫分子與氧分子,分子種類改變,屬于化學變化。
【詳解】(1)根據圖示,圖中共有2種原子;
(2)根據分析,水分子本身未發生改變的是變化①;
(3)根據智聯昂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質量均不變,水在電解條件下生成氫氣與氧氣,該過程中水全部轉化成氣體,故參加反應的水與生成的氣體的質量比為1:1。
10.下列關于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爆炸一定屬于化學變化
B.有明顯現象的變化一定屬于化學變化
C.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后一定有新物質生成
D.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是是否發光、放熱、生成氣體或沉淀
【答案】C
【詳解】A、爆炸分為物理爆炸(如氣球爆炸、汽車輪胎爆炸)和化學爆炸(如煤氣爆炸),其中物理爆炸沒有產生新物質,不屬于化學變化,化學爆炸產生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所以爆炸不一定屬于化學變化,A選項錯誤;
B、有明顯現象的變化不一定屬于化學變化,如水杯破裂、電燈通電發光,它們現象明顯,但沒有產生新物質,不屬于化學變化,B選項錯誤;
C、化學變化是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所以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后一定有新物質生成,C選項正確;
D、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是有無新物質生成,D選項錯誤。
故選:C。
題型二 物質的性質
01 對物質性質的判斷
11.生活中有時需要用到高濃度,供氧方式主要有氧氣瓶、氧氣袋和制氧機。氧氣瓶和氧氣袋中的一般用深冷法制得,該方法利用物質的沸點差異,從空氣中分離出。深冷法制氧利用了物質的 (填“物理性質”或“化學性質”)差異。
【答案】物理性質
【詳解】深冷法利用物質的沸點差異,從空氣中分離出O2, 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質;
12.我國商代時就已經發現,貯存于鉛罐的酒(含乙醇)會發酵成醋(含醋酸,醋酸的化學性質與鹽酸相似),鉛與醋反應生成鉛霜,鉛霜在空氣中轉化為浮粉(PbCO3),加熱浮粉得鉛白(PbO)固體,鉛白可用作白色顏料。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酒能變醋體現乙醇的化學性質 B.鉛能與醋酸反應產生氫氣
C.浮粉中鉛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 D.浮粉變鉛白,固體質量增大
【答案】D
【詳解】A、酒能變醋,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體現乙醇的化學性質,故A說法正確;
B、鉛屬于氫前金屬,鉛能與醋酸反應產生氫氣,故B說法正確;
C、浮粉的化學式為PbCO3,其中碳酸根顯-2價,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0,則鉛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故C說法正確;
D、加熱浮粉(PbCO3)得鉛白(PbO)固體,浮粉變鉛白,固體質量減小,故D說法錯誤;
故選:D。
02性質決定用途
13.2024年4月25日,搭載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的火箭成功發射。下列材料用途的對應性質解釋不合理的是
A.偏二甲肼作火箭燃料——可燃性 B.鋁合金作火箭的骨架——密度大
C.碳纖維復合材料作飛船外殼——耐高溫 D.特種橡膠制成太空服加壓層——彈性好
【答案】B
【詳解】A、由于偏二甲肼具有可燃性,所以偏二甲肼作火箭燃料。A解釋合理,不符合題意;
B、由于鋁合金密度小、強度和硬度大、抗腐蝕性好,所以鋁合金作火箭的骨架。B解釋不合理,符合題意;
C、由于碳纖維復合材料密度小、強度高、耐熱、化學穩定性好,所以碳纖維復合材料作飛船外殼。C解釋合理,不符合題意;
D、由于特種橡膠具有高彈性、耐高溫的性質,所以用特種橡膠制成太空服加壓層。D解釋合理,不符合題意。
綜上所述:選擇B。
14.下列物質的用途主要與其化學性質有關的是
A.用貝殼生產生石灰
B.用干冰進行人工降雨
C.用鋼制作電線電纜
D.用伍德合金制作保險絲
【答案】A
【詳解】A、用貝殼生產生石灰,是利用碳酸鈣高溫煅燒,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利用了化學性質,故A正確;
B、用干冰進行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華吸熱,使周圍溫度降低,水蒸氣冷凝成水滴,沒有新物質生成,利用了物理性質,故B錯;
C、用鋼制作電線電纜,是利用鋼的延展性,導電性,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利用了物理性質,故C錯;
D、用伍德合金制作保險絲,是利用合金的熔點低,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利用了物理性質,故D錯。
故選A。
題型三 化學反應類型
01 化學反應類型的判斷
15.《天工開物》中記載了我國古代利用爐甘石冶煉金屬鋅的工藝,其反應原理為ZnCO3 + 2CZn + xCO↑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CO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 B.ZnCO3屬于氧化物
C.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x為3 D.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答案】C
【詳解】A、一氧化碳中氧元素化合價為-2,根據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0,可知碳元素的化合價為+2,故錯誤;
B、氧化物中含有兩種元素,其中一種是氧元素,而碳酸鋅中含有3種元素,不屬于氧化物,故錯誤;
C、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均保持不變,反應前有3個碳原子,則反應后也有3個碳原子,故x=3,故正確;
D、復分解反應是指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反應產生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而題干中是一種化合物和一種單質反應產生另外一種單質和另外一種化合物,不屬于復分解反應,故錯誤。
故選C。
16.下列應用和相應的原理(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應類型均正確的是
A.用硫酸處理造紙廠的廢水: 中和反應
B.高爐煉鐵: 置換反應
C.用堿液吸收二氧化硫氣體: 復分解反應
D.煤爐上方的藍色火焰: 化合反應
【答案】D
【詳解】A、用硫酸處理造紙廠的廢水,硫酸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硫酸鈣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反應配平錯誤,反應符合“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特點,屬于復分解反應,而中和反應不是基本反應類型,選項不正確;
B、鍋爐煉鐵是利用一氧化碳還原鐵的氧化物,不是碳,反應原理錯誤,選項不正確;
C、用堿液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硫氣體,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硫反應生成亞硫酸鈉和水,方程式為,反應不符合“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特點,不屬于復分解反應,選項不正確;
D、煤爐上方的藍色火焰是一氧化碳燃燒產生的,方程式為:,反應符號“多變一”屬于化合反應,選項正確;
故選D。
02 判斷反應類型之間的關系
17.下表中概念間不符合圖所示的從屬關系的是
選項 X Y Z
A 非金屬單質 單質 純凈物
B 氧化反應 化合反應 化學反應
C 飽和溶液 溶液 混合物
D 氧化物 無機化合物 化合物
A.A B.B C.C D.D
【答案】B
【詳解】A、純凈物分為單質和化合物,單質又分為金屬單質和非金屬單質,符合圖所示的從屬關系,不符合題意;
B、氧化反應是指物質與氧氣的反應,化合反應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兩者屬于交叉關系,不符合圖所示的從屬關系,符合題意;
C、溶液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溶液分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符合圖所示的從屬關系,不符合題意;
D、氧化物是指由兩種元素組成且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無機化合物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包括碳的氧化物、碳酸鹽、氫化物等,符合圖所示的從屬關系,不符合題意。
故選:B。
18.化學概念在邏輯上存在如下圖所示關系時,則下列概念間屬于交叉關系的是
A.氧化反應與化合反應 B.緩慢氧化與氧化反應
C.化合反應與分解反應 D.混合物與純凈物
【答案】A
【詳解】A、化合反應是多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氧化反應是有氧參與的反應,是交叉關系,選項正確;
B、氧化反應包括劇烈氧化和緩慢氧化,是包含關系,選項錯誤;
C、化合反應是多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分解反應是一種物質生成多種物質的反應,是并列關系,選項錯誤;
D、純凈物只含一種物質,混合物含有多種物質,是并列關系,選項錯誤;
故選:A。
題型四 催化劑
01催化劑概念
19.SO2與O2反應制備SO3是硫酸工業中的重要反應,其微觀變化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反應屬于氧化反應 B.反應后催化劑的質量減少
C.參加反應的SO2和O2的質量比為2:1 D.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SO2+O2SO3
【答案】A
【分析】由微觀反應示意圖可知,二氧化硫和氧氣在催化劑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三氧化硫,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詳解】A、該反應是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屬于氧化反應,故選項說法正確;
B、催化劑可以改變化學反應的速率,但其質量與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保持不變,故選項說法錯誤;
C、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知,參加反應的SO2和O2的質量比為(64×2):32=4:1,故選項說法錯誤;
D、由分析可知,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A。
20.下列關于催化劑的說法正確的是
A.催化劑只能加快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
B.反應前后,催化劑的質量和性質都不改變
C.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D.二氧化錳可以作為各種化學反應的催化劑
【答案】C
【詳解】A、催化劑不是只加快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也可能會減慢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B、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均不發生改變,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C、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D、二氧化錳并不是可以作為各種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催化劑的選擇取決于具體的化學反應和所需的反應條件,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選:C。
02對比實驗中變量的控制
21.某實驗小組設計如圖實驗對過氧化氫分解進行探究。
下列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對比實驗甲和乙,探究H2O2濃度對H2O2分解速率的影響
B.對比實驗乙和丁,探究MnO2對H2O2分解速率的影響
C.對比實驗甲和丙,探究溫度對H2O2分解速率的影響
D.對比實驗甲、丙和丁,探究MnO2和溫度對H2O2分解速率影響的程度
【答案】B
【詳解】A、根據控制變量法,甲和乙的變量是過氧化氫的濃度,則對比實驗甲和乙,探究H2O2濃度對H2O2分解速率的影響,故說法正確;
B、實驗乙和丁的變量有濃度和二氧化錳,變量不唯一,則甲、乙不能探究MnO2對H2O2分解速率的影響,故說法錯誤;
C、甲和丙的變量是溫度不同,丙的溫度高,反應速率快,則對比實驗甲和丙,探究溫度對H2O2分解速率的影響,故說法正確;
D、根據C項的分析,對比甲和丙可以探究溫度對H2O2分解速率的影響,對比實驗甲、丁,變量是二氧化錳,則可以探究MnO2對H2O2分解速率的影響,故說法正確。
故選B。
22.控制變量、設計對比實驗是常用的實驗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 實驗只需控制軟水和硬水的體積相同即可
B. 實驗可說明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率加快
C. 實驗的目的是探究二氧化碳能與石蕊發生反應
D. 為探究不同催化劑對雙氧水分解速率的影響,實驗中的ⅹ值可以任選
【答案】B
【詳解】A、A實驗除需控制軟水和硬水的體積相同外,還需控制滴加的肥皂水體積相同,故A錯誤;
B、圖中實驗水的體積相同,加入的蔗糖顆粒大小相同、質量相同,根據溶解的快慢,可以說明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率加快,故B正確;
C、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實驗的目的不是探究二氧化碳能與石蕊發生反應,故C錯誤;
D、探究不同催化劑對雙氧水分解速率的影響,過氧化氫溶液的濃度應相同,實驗中的x值不能任選,故D錯誤。故選B。
03有關催化劑的科學探究
23. 小贛用過氧化氫溶液消毒時不小心將濺到紅磚上,發現紅磚上立即冒氣泡,激發了小贛的探究欲望,請你參與探究。
【提出問題】紅磚粉末能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嗎?
【猜想假設】猜想1:紅磚粉末可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
猜想2:紅磚粉末不能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
【實驗探究】
(1)設計并完成表中所示的探究實驗:
實驗 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1 取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于試管中,伸入帶火星的木條 有氣泡產生,木條不復燃 過氧化氫分解產生氧氣,反應速率很慢。
2 取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于試管中,加入紅磚粉末,伸入帶火星的木條 紅磚粉末能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
【討論交流】
(2)在探究實驗中,“實驗1”起的作用是 。
(3)小化認為應該補充一個實驗:“向盛水的試管中加入紅磚粉末,伸入帶火星的木條”目的是 。
【實驗結論】猜想1正確。
【實驗反思】
(4)小英同學認為僅由上述實驗還不能完全得出猜想1正確,她補充設計了兩個方面的探究實驗,最終完全證明猜想是正確的:第一方面的實驗操作中包含了兩次稱量,其目的是 ;第二方面的實驗是利用“實驗三”反應后試管內的剩余物繼續實驗,向剩余物中再加入過氧化氫溶液,有大量氣泡產生,其目的是: 。
【實驗拓展】
(5)人體肝臟中的過氧化氫酶(酶的催化性37℃左右催化效率最高)和紅磚粉末能催化過氧化氫。通過測定,肝臟中的過氧化氫酶和紅磚粉末催化過氧化氫分解催化效率與溫度關系如圖。圖中表示肝臟中的過氧化氫酶催化效率的曲線是曲線 (填“甲”或“乙”),依據是 ,影響紅磚粉末在過氧化氫分解催化效率因素除溫度外可能還有 。
【答案】(1)有大量氣泡產生,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2)對比
(3)驗證水和紅磚粉末不能放出氧氣
(4) 驗證反應前后紅磚粉末質量是否改變 驗證反應前后紅磚粉末化學性質是否改變
(5) 甲 肝臟中的過氧化氫酶催化效率受溫度影響,37℃左右催化效率最高 紅磚粉末質量或紅磚粉末顆粒大小
【詳解】(1)根據實驗結論:“紅磚粉末能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可推知實驗現象為:有大量氣泡產生,木條復燃;
(2)“實驗1”起的作用是對比,通過對比可知,紅磚粉末能夠加快反應速率;
(3)過氧化氫溶液中存在著大量的水,“向盛水的試管中加入紅磚粉末,伸入帶火星的木條”的目的,是驗證水和紅磚粉末不能放出氧氣,說明生成的氧氣是紅磚粉末催化過氧化氫產生的;
(4)催化劑是一變兩不變,即能加快反應的化學反應速度,但本身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兩次稱量,其目的是驗證反應前后紅磚粉末質量是否改變,利用“實驗三”反應后試管內的剩余物繼續實驗,向剩余物中再加入過氧化氫溶液,有大量氣泡產生,其目的是驗證反應前后紅磚粉末化學性質是否改;
(5)由圖可知甲的催化效果受溫度的影響且在37℃左右最高,根據題中信息“人體肝臟中的過氧化氫酶(酶的催化性37℃左右催化效率最高)”可知圖中表示肝臟中的過氧化氫酶催化效率的曲線是曲線甲;
催化劑的質量、與顆粒的大小會影響與反應為的接觸面積從而影響催化效果,故填:紅磚粉末質量或紅磚粉末顆粒大小。
24.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為了比較氧化銅和二氧化錳對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效果,用如圖I所示的裝置進行了兩次實驗。在試管中分別加入等質量的氧化銅和二氧化錳,分別將注射器內盛有的3mL5%的雙氧水(過氧化氫溶液)注入試管中,利用注射器收集氧氣,收集到氧氣的體積和時間的關系如圖Ⅱ所示。
(1)在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后,小組同學開始實驗時注入雙氧水的方法是_____(填序號)。
A.快速推注射器活塞 B.緩慢推注射器活塞
(2)根據相同時間注射器內氧氣的體積不同,可比較兩種催化劑的催化效果,通過圖像除了能得出二氧化錳催化效果比氧化銅好,還能得出的結論是 ;寫出在氧化銅作催化劑雙氧水分解的文字表達式 。
(3)反應過程中U形管中的現象是 ,產生該現象的原因是 。
(4)由氧化銅催化的反應,時間段反應速率逐漸變慢,原因可能是 。
【拓展延伸】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實驗繼續探究。
如圖Ⅲ,向兩支試管分別加入等質量不同濃度的雙氧水,再加上等質量、等濃度的氯化鐵溶液,分別用氣壓傳感器測定兩試管中氣體壓強,其變化曲線如圖Ⅳ.請你思考:
(5)①為保證實驗準確性,請你設計向兩試管中加入氯化鐵溶液的具體操作 。
②你從曲線中得到氯化鐵溶液對雙氧水分解影響的信息有 (請寫出一條)。
【答案】(1)A
(2) 催化劑不能改變生成氧氣的量 過氧化氫水+氧氣
(3) U形管中液面左低右高 過氧化氫分解生成氧氣的同時放出熱量,使試管內壓強大于外界大氣壓,造成紅墨水左端液面下降,右端液面上升
(4)隨著反應的進行,過氧化氫溶液濃度下降
(5) 分別用注射器吸取等量、等濃度的氯化鐵溶液同時注入兩支試管中 氯化鐵溶液對濃度大雙氧水分解促進效果更好
【詳解】(1)開始實驗時注入雙氧水的方法是快速推注射器活塞,因為開始反應后隨著氧氣的生成試管內壓強不斷增大,會導致無法持續推入過氧化氫或者橡膠塞會被彈開,故選:A;
(2)要比較兩種催化劑的催化效果,主要比較相同時間內收集的氧氣體積,相同時間收集的氧氣體積越大,說明催化效果越好;通過繪制收集氧氣的體積和時間的關系圖,也能判斷出二氧化錳的催化效果更好;由圖像分析得出,當反應結束時,無論是用何種催化劑,等體積、等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生成的氧氣體積相等,說明催化劑不能改變生成氧氣的量;(合理即可)
根據題意,過氧化氫溶液在氧化銅作催化劑的條件下反應生成氧氣和水,文字表達式為:
(3)過氧化氫分解生成氧氣的同時放出熱量,使試管內壓強大于外界大氣壓,造成紅墨水左端液面下降,右端液面上升;
(4)t1~t2時間段反應速率逐漸變慢是由于過氧化氫的分解導致其溶液濃度變小,因此反應變慢
(5)①為了是實驗更為準確,不能取下橡皮塞因此分別用注射器吸取等量、等濃度的氯化鐵溶液同時注入兩支試管中;
②根據圖像,濃度為5%的氣壓變化較大說明氯化鐵溶液對濃度大雙氧水分解促進效果更好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山市| 岚皋县| 达州市| 克拉玛依市| 二手房| 鄄城县| 辉南县| 讷河市| 北京市| 潜江市| 关岭| 嘉定区| 丹巴县| 吴桥县| 贵定县| 崇礼县| 长宁区| 合山市| 攀枝花市| 庄浪县| 扶风县| 海南省| 九龙县| 光山县| 武鸣县| 洪洞县| 兴隆县| 融水| 白玉县| 锦州市| 青神县| 栖霞市| 山东| 滁州市| 湟源县| 嘉义市| 玛多县| 芷江| 北京市| 罗平县| 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