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鄉下人家》說課稿一、教材分析《鄉下人家》是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二課,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叉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贊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于用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家園的美好品質。這篇課文對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對大自然和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也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二、學情分析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夠初步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但對于如何細致地品味文章的語言,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還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他們對鄉村生活有一定的認知,但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感受和體驗。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感受鄉村生活的獨特魅力。三、教學目標會認 “構、冠” 等 11 個生字,會寫 “構、飾” 等 15 個字,理解 “裝飾、和諧” 等詞語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了解課文內容,感受鄉下人家的生活環境和美好品質,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學習作者通過描寫具體的景物來表達情感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受鄉下人家的生活環境和美好品質。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學習作者通過描寫具體的景物來表達情感的寫作方法。五、教學方法講授法:系統講解課文的生字詞、重點語句和文章結構,讓學生對課文有初步的整體認識。朗讀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讀、范讀、齊讀等,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體會作者的情感。情境教學法:利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創設鄉村生活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討論法:組織學生討論文中的重點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六、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3 分鐘)展示一些鄉村生活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說一說自己對鄉村生活的印象。引出課題《鄉下人家》,板書課題,齊讀課題。(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7 分鐘)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詞多讀幾遍。檢查生字詞的學習情況。出示生字詞,指名認讀,正音。運用多種方式理解 “裝飾、和諧” 等詞語的意思。默讀課文,思考:課文描寫了鄉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場景?學生匯報,教師相機板書:瓜藤攀架、鮮花輪綻、雨后春筍、雞鴨覓食、院落晚餐、月夜睡夢。(三)精讀課文,品味語言(20 分鐘)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生活場景,細細品讀,畫出印象深刻的語句,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小組交流,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全班匯報,教師引導學生重點理解以下語句:“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頭上飛過的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它們和鄉下人家一起,繪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田園風景畫。”“秋天到了,紡織娘寄住在他們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靜的夜里,它們便唱起歌來:‘織,織,織,織啊!織,織,織,織啊!’那歌聲真好聽,賽過催眠曲,讓那些辛苦一天的人們,甜甜蜜蜜地進入夢鄉。”通過對這些語句的理解,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感受鄉下人家生活的美好。(四)總結全文,體會情感(5 分鐘)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內容,說說鄉下人家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理解 “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這句話的含義。(五)布置作業(5 分鐘)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仿照課文的寫作方法,寫一寫自己熟悉的一處景物。七、教學反思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體會作者的情感。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不夠,部分學生參與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