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模塊綜合試卷(課件 練習,共2份)魯科版(2019) 選擇性必修 第三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模塊綜合試卷(課件 練習,共2份)魯科版(2019) 選擇性必修 第三冊

資源簡介

模塊綜合試卷
(滿分:100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每小題4分,共1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2024·天津市第二南開學校期中)在物理學的發展過程中,許多物理學家的科學發現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步。下列表述符合物理學史實的是 (  )
A.湯姆孫為了解釋黑體輻射現象,第一次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理論
B.愛因斯坦為了解釋光電效應的規律,提出了光子說
C.貝可勒爾通過對天然放射性的研究,發現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
D.玻爾大膽提出假設,認為實物粒子也具有波動性
2.自熱米飯盒內有一個發熱包,遇水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大量熱能,不需要明火,溫度可超過100 ℃,蓋上盒蓋便能在10~15分鐘內迅速加熱食品。自熱米飯盒的蓋子上有一個透氣孔,如果透氣孔堵塞,容易造成小型爆炸。下列有關自熱米飯盒爆炸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自熱米飯盒爆炸,是盒內氣體溫度升高,氣體分子間斥力急劇增大的結果
B.在自熱米飯盒爆炸的瞬間,盒內氣體內能增加
C.在自熱米飯盒爆炸的瞬間,盒內氣體溫度降低
D.自熱米飯盒爆炸前,盒內氣體溫度升高,標志著每一個氣體分子速率都增大了
3.(2023·高碑店市崇德實驗中學高二月考)“嫦娥五號”中有一塊“核電池”,在月夜期間提供電能的同時還能提供一定能量用于艙內溫度控制。“核電池”利用了的衰變,衰變方程為Y,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比的中子數少4個
B.在月球上和在地球上半衰期相同
C.一個核衰變為釋放的核能為(mPu-mX)c2(c為真空中的光速)
D.發生的是α衰變,α射線具有極強的穿透能力,可用于金屬探傷
4.著名的“卡諾循環”是由卡諾于1824年提出的,它可用于分析熱機的工作過程。如圖所示,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經過“卡諾循環”,從狀態A經過程AB、BC、CD、DA后又回到狀態A,其中,過程AB和CD為等溫過程,過程BC和DA為絕熱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AB過程中,氣體從外界吸熱并全部用來對外做功
B.BC過程中,因氣體既不吸熱也不放熱,故氣體的內能不變
C.CD過程中,因外界對氣體做功,故氣體的內能增大
D.DA過程中,氣體分子的平均動能減小
二、多項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每小題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的得6分,選對但不全的得4分,有選錯的得0分。
5.(2023·福建廈門集美中學高二期中)分子力F、分子勢能Ep與分子間距離r的關系圖線如圖所示(取無窮遠處分子勢能Ep=0)。若甲分子固定于坐標原點O,乙分子從某處(分子間的距離大于r0小于10r0)由靜止釋放,在分子力的作用下沿r正半軸靠近甲的過程中 (  )
A.乙分子所受甲分子的引力逐漸增大
B.乙分子在靠近甲分子的過程中受到分子力先減小后增大
C.當乙分子距甲分子為r=r0時,乙分子的速度最大
D.當乙分子距甲分子為r=r0時,系統的分子勢能最小
6.封閉在氣缸內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由狀態A變到狀態D,其體積V與熱力學溫度T的關系變化圖像如圖所示,其中O、A、D三點在同一直線上。在狀態變化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從A變化到B的過程中氣體的壓強增大
B.從B變化到C的過程中氣體體積增大,單位時間內與器壁單位面積碰撞的分子數減少
C.從A經B到C的兩個過程,氣體分子的平均動能都會增大
D.從A經B到C的過程中氣體的密度不斷減小
7.(2023·重慶市南開中學高二期中)如圖所示,氫原子在不同能級間發生a、b、c三種躍遷時,釋放光子的波長分別是λa、λb、λc,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從n=3能級躍遷到n=2能級時,電子的勢能減少,氫原子的能量減少
B.從n=2能級躍遷到n=1能級時,釋放光子的波長可表示為λc=
C.用11 eV的電子碰撞處于基態的氫原子時,氫原子一定不會發生躍遷
D.一群處于n=3能級的氫原子發生能級躍遷時,可輻射出3種能使逸出功為2.49 eV的金屬鈉發生光電效應的光子
8.(2023·銀川市北方民族大學附屬中學高二月考)用金屬銣為陰極的光電管,觀測光電效應現象,實驗裝置示意圖如圖甲所示,實驗中測得銣的遏止電壓Uc與入射光頻率ν之間的關系如圖乙所示,圖線與橫軸交點的橫坐標為5.15×1014 Hz。已知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欲測遏止電壓,應選擇電源右端為負極
B.如果實驗中入射光的頻率ν=7.00×1014 Hz,則產生的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約為1.2×10-19 J
C.減小照射光的強度,產生的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減小
D.當電源左端為正極時,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動,電流表的示數可能先增大,后不變
三、非選擇題:本題共7小題,共60分。
9.(4分)(2023·寧德市高二期末)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是研究中子特性、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和運動的科研裝置。應用該裝置進行的某次核反應,其核反應方程式為:HHe+    。已知的質量為2.013 6 u,的質量為3.018 0 u,的質量為4.002 6 u,設空白線處的粒子為X,則X的質量為1.008 7 u,該反應釋放能量為    MeV。(質量虧損釋放1 u的能量約931.5 MeV;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10.(6分)(2023·濱州市高二月考)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從狀態A變化到狀態B,再變化到狀態C,其狀態變化過程的p-V圖像如圖。已知該氣體在狀態A時的溫度為27 ℃。則
(1)在狀態B時的溫度是    ℃。
(2)從狀態B到狀態C過程中對外做功    J。
(3)從狀態A到狀態C的過程中吸收    J的熱量。
11.(5分)在“用油膜法估測油酸分子的大小”實驗中,油酸酒精溶液的濃度為每1 000 mL油酸酒精溶液中有純油酸0.5 mL,用滴管向量筒內滴50滴上述溶液,量筒中的溶液體積增加1 mL。若把一滴這樣的溶液滴入盛有水的淺盤中,由于酒精溶于水,油酸在水面散開,穩定后形成單分子油膜的形狀如圖所示。(以下計算結果均保留2位有效數字)
(1)(1分)若每一小方格的邊長為10 mm,則油酸薄膜的面積約為     m2;
(2)(1分)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純油酸的體積為     m3;
(3)(1分)根據上述數據,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徑約為     m;
(4)(2分)為了盡可能準確地估測出油酸分子的大小,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油酸濃度適當大一些
B.油酸濃度適當小一些
C.油酸擴散后立即繪出輪廓圖
D.油酸擴散并待其形狀穩定后再繪出輪廓圖
12.(7分)(2023·廈門市高二期末)“用DIS研究在溫度不變時,一定質量氣體壓強與體積關系”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1)(1分)保持溫度不變,封閉氣體的壓強p用壓強傳感器測量,體積V由注射器刻度讀出。實驗前   (選填“需要”或“不需要”)對傳感器進行調零。
(2)(2分)某次實驗中,數據表格內第2次~第8次壓強沒有點擊記錄,但其他操作規范。根據表格中第1次和第9次數據,推測出第7次的壓強p7,其最接近的值是    。
次數 1 2 3 4 5 6 7 8 9
壓強 p/kPa 100.1 p7 179.9
體積 V/m3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A.128.5 kPa B.138.4 kPa
C.149.9 kPa D.163.7 kPa
(3)(4分)若考慮到連接注射器與傳感器的軟管內氣體體積V0不可忽略,則封閉氣體的真實體積為   。從理論上講p- 圖像可能接近下列哪個圖     
13.(12分)(2023·日照市嵐山區一中高二月考)如圖,體積為V、內壁光滑的圓柱形導熱氣缸頂部有一質量和厚度均可忽略的活塞;氣缸內密封有溫度為2.4T0、壓強為1.2p0的理想氣體,p0和T0分別為大氣的壓強和溫度,已知:氣體內能U與熱力學溫度T的關系為U=αT,α為正的常量;容器內氣體的所有變化過程都是緩慢的,求:
(1)(4分)氣缸內氣體與大氣達到平衡時的體積V1;
(2)(8分)在活塞下降過程中,氣缸內氣體放出的熱量Q。
14.(12分)自2020年1月1日起,我國出廠小汽車強制安裝TPMS(胎壓監測系統)。汽車的胎壓常用巴(bar)作為單位,1巴(bar)=1 atm=1×105 Pa。某小汽車靜止時,TPMS顯示某一輪胎內的氣體溫度為-23 ℃,壓強為2.5 bar,行駛過程中TPMS顯示該輪胎內的氣體溫度為37 ℃,假定該輪胎的容積為30 L,且保持不變。阿伏伽德羅常數為NA=6.0×1023 mol-1,標準狀態(1 atm,0 ℃)下1 mol任何氣體的體積均為22.4 L,T=273+t(K)。求:
(1)(3分)該輪胎內氣體的分子數(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2)(4分)若輪胎氣壓超過3 bar時,則TPMS報警,通過計算說明小汽車行駛過程中TPMS是否報警;
(3)(5分)若報警,為了消除警報,需要放出部分氣體,則放出氣體的質量與原輪胎內氣體質量之比至少為多少;若不報警,則再充入氣體的質量與原輪胎氣體質量之比為多少時,TPMS就會報警(忽略充氣、放氣過程中的氣體溫度的變化)。
15.(14分)如圖,容積均為V的氣缸A、B下端有細管(容積可忽略)連通,閥門K2位于細管的中部,A、B的頂部各有一閥門K1、K3,B中有一可自由滑動的活塞,面積為S,活塞的體積可忽略。初始時三個閥門均打開,活塞在B的底部;關閉K2、K3,通過K1給氣缸充氣,使A中氣體的壓強達到大氣壓p0的4.5倍后關閉K1。已知室溫為27 ℃,A、B氣缸均導熱,重力加速度為g,T=273+t(K)。
(1)(6分)打開K2,穩定時活塞正好處于B氣缸的中間位置,求活塞的質量;
(2)(8分)接著打開K3,待活塞的位置穩定后,再緩慢降低氣缸內氣體的溫度,使其溫度分別降低20 ℃和50 ℃,分別求出穩定時兩狀態下活塞下方氣體的壓強。
答案精析
1.B [普朗克為了解釋黑體輻射現象,第一次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理論,A錯誤;愛因斯坦通過光電效應現象,提出了光子說,B正確;貝可勒爾通過對天然放射性的研究,發現原子核有復雜的結構,但沒有發現質子和中子,C錯誤;德布羅意大膽提出假設,認為實物粒子也具有波動性,D錯誤。]
2.C [自熱米飯盒爆炸前,盒內氣體體積不變,分子間距離不變,分子間的作用力不變,故A錯誤;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知,爆炸瞬間氣體對外界做功,其內能減少,溫度降低,故B錯誤,C正確;自熱米飯盒爆炸前,盒內氣體溫度升高,分子平均動能增大,但并不是每一個氣體分子速率都增大,故D錯誤。]
3.B [根據質量數守恒與電荷數守恒可知238=234+n,94=m+2,解得m=92,n=4,的衰變方程為He,發生的是α衰變,比的中子數少2個,故A錯誤;半衰期與環境條件無關,不會受到陽光、溫度、電磁場等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在月球上和在地球上半衰期相同,故B正確;此核反應過程中的質量虧損為Δm=mPu-mX-mY,釋放的核能為E=(mPu-mX-mY)c2,故C錯誤;α射線的穿透能力較差,不能用于金屬探傷,故D錯誤。]
4.A [AB過程為等溫過程,內能不變,體積增大,氣體對外做功,故氣體從外界吸熱,氣體從外界吸熱并全部用來對外做功,故A正確;BC過程為絕熱過程,故氣體既不吸熱也不放熱,但氣體的體積增大,故氣體對外做功,則內能減小,故B錯誤;CD過程為等溫變化,內能不變,體積減小,外界對氣體做功,故氣體向外界放熱,故C錯誤;DA過程為絕熱過程,故氣體既不吸熱也不放熱,但氣體的體積減小,故外界對氣體做功,內能增大,則溫度升高,故氣體分子的平均動能增大,故D錯誤。]
5.ACD [在靠近甲的過程中,根據分子間距減小,則乙分子所受甲分子的引力一直增大,故A正確;由題圖可知,甲分子與乙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隨r的減小,先增大后減小,再增大,故B錯誤;當乙分子距甲分子為r=r0時,分子引力與分子斥力相等,繼續靠近,則斥力做負功,則當乙分子距甲分子為r=r0時,乙分子的速度最大,故C正確;當乙分子從開始到距甲分子為r=r0時,分子引力一直做正功,則乙分子的勢能一直減小,此時分子勢能最小,故D正確。]
6.AB [從A變化到B的過程中,氣體的體積不變,溫度升高,根據查理定律可得=,氣體的壓強增大,故A正確;從B變化到C的過程中,氣體的溫度不變,體積增大,氣體密度減小,單位時間內與器壁單位面積碰撞的分子數減少,故B正確;從B變化到C的過程中,氣體的溫度不變,氣體分子的平均動能不變,故C錯誤;從A到B的過程中,氣體的體積不變,氣體的密度不變,故D錯誤。]
7.AB [從n=3能級躍遷到n=2能級時,釋放能量,氫原子的能量減少,電子的勢能減少,動能增加,故A正確;由躍遷假設,可得h=E3-E2,h=E3-E1,h=E2-E1,解得λc=,故B正確;電子碰撞處于基態的氫原子時,電子會將一部分能量轉移給氫原子,如果這部分能量正好等于兩能級之間的能量差,則氫原子可以發生躍遷,故C錯誤;一群處于n=3能級的氫原子發生能級躍遷時,可以輻射出三種光子,其能量分別為ΔE1=E3-E2=1.89 eV,
ΔE2=E3-E1=12.09 eV,ΔE3=E2-E1=10.2 eV
根據光電效應方程可知,當入射光的光子能量大于金屬鈉的逸出功,才可以發生光電效應。所以這三種光子中只有兩種可以讓金屬鈉發生光電效應,故D錯誤。]
8.BD [遏止電壓產生的電場對光電子起阻礙作用,則電源右端為正極,故A錯誤;根據圖像可知,銣的極限頻率νc=5.15×1014 Hz,根據hνc=W,得該金屬的逸出功大小W=3.41×10-19 J
根據光電效應方程Ekm=hν-W,當入射光的頻率為ν=7.00×1014 Hz時,則產生的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為Ekm≈1.2×10-19 J,故B正確;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的頻率和金屬的逸出功有關,與入射光的強度無關,故C錯誤; 當電源左端為正極時,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動的過程中,電壓增大,光電流增大,當電流達到飽和電流時,不再增大,即電流表示數的變化可能是先增大,后不變,故D正確。]
9.n 18.9
解析 根據質量數和電荷數守恒可知,該核反應方程為
HHHen
該反應釋放能量為
ΔE=(2.013 6 u+3.018 0 u-4.002 6 u-1.008 7 u)×931.5 MeV≈18.9 MeV。
10.(1)-3 (2)81 (3)81
解析 (1)對于理想氣體,由圖像可知A→B為等容變化,由查理定律得=,則有=,解得tB=-3 ℃;
(2)由圖像可知B→C為等壓變化,則從狀態B到狀態C過程中對外做功,則W'=pΔV=2.7×105×0.3×10-3 J=81 J;
(3)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可知=,解得tC=27 ℃=tA,從A到C內能變化為0,即ΔU=0,氣體從狀態A到狀態C體積增大,對外做功,即W<0,W=-81 J,由熱力學第一定律ΔU=Q+W得Q=ΔU-W=0-(-81) J=81 J。
11.(1)8.0×10-3 (2)1.0×10-11 (3)1.3×10-9 (4)BD
解析 (1)每個小方格的面積為S1=1×10-4 m2,超過半格的按一格計算,小于半格的舍去,
由題圖可估算油酸薄膜的面積約為
S=80S1=80×10-4 m2=8.0×10-3 m2。
(2)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純油酸的體積
V=××10-6 m3=1.0×10-11 m3。
(3)把油酸分子看成球形,且不考慮分子間的空隙,則油酸分子的直徑約為d== m≈1.3×10-9 m。
(4)為能形成單分子油膜,油酸濃度應適當小一些;繪制輪廓圖應在油酸擴散并待其形狀穩定后進行,B、D正確,A、C錯誤。
12.(1)不需要 (2)C (3)V+V0 D
解析 (1)實驗前不需要對傳感器進行調零,因為傳感器不調零,p- 圖線仍然是一條直線;
(2)根據表格,壓強和體積的乘積保持不變,第7次的壓強p7為
p7= kPa=150.15 kPa,與C選項最為接近,故選C;
(3)若考慮到連接注射器與傳感器的軟管內氣體體積V0不可忽略,則封閉氣體的真實體積為V+V0;
設被封閉氣體的初狀態體積為V初+V0,
末狀態的體積為V+V0,壓強為p,
根據玻意耳定律得p0=p
解得p=p0
當V趨向于零時
p=p0,D正確,A、B、C錯誤。
13.(1)V (2)P0V+αT0
解析 (1)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得=,
解得V1=V
(2)在活塞下降過程中,活塞對氣體做的功為
W=p0(V-V1),活塞剛要下降時,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得
=
解得T1=2T0,活塞下降過程中,氣體內能的變化量為
ΔU=α(T0-T1),由熱力學第一定律ΔU=W+Q,
解得Q=-,
故氣體放出熱量為p0V+αT0。
14.(1)2.2×1024 (2)報警,計算過程見解析 (3)
解析 (1)設輪胎內氣體在標準狀態的體積為V0,根據理想氣體狀態方程有=,代入數據解得V0=81.9 L
則輪胎內氣體的分子數N=NA=NA≈2.2×1024
(2)汽車行駛過程中,輪胎內氣體做等容變化,根據查理定律有=,代入數據解得p2=3.1 bar>3.0 bar,所以行駛過程中會報警。
(3)由(2)分析可知,行駛過程中報警,則需放氣,設放出氣體體積為ΔV,根據玻意耳定律有p2V2=p3(V2+ΔV)
解得ΔV=V2,則==。
15.(1) (2)見解析
解析 (1)打開K2,A、B兩氣缸內氣體均做等溫變化,根據玻意耳定律對A內氣體有p1V1=p2V2
p2===3p0
對B內氣體有p3V3=p4V4
p4===2p0
對活塞受力分析可得mg=p2S-p4S
可得m=
(2)打開K3,活塞上方氣體壓強變為p0,則活塞上移,移到氣缸B頂部時下方氣體壓強變為p5
下方氣體發生等溫變化,
根據玻意耳定律得p1V=p5·2V
解得p5=p0>p0
則說明溫度不變時活塞在氣缸上部,若降低溫度,活塞下方氣體壓強減小,當減到2p0時活塞與氣缸頂部恰好接觸無彈力,溫度為T1,活塞下方氣體發生等容變化,
由查理定律得=
T1= K
若再降低溫度,活塞下降,當剛好到達氣缸底部時溫度為T2,
根據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得=
T2= K
當溫度降低20 ℃時,T3=280 K>T1
則活塞還在B氣缸上方,下方氣體發生等容變化=
解得p=2.1p0
當溫度降低50 ℃時,T4=250 K>T2
則活塞在氣缸中間某一位置,
設此時氣體壓強為p',則p'S=p0S+mg
解得活塞下方氣體壓強p'=2p0。(共48張PPT)
模塊綜合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
1.(2024·天津市第二南開學校期中)在物理學的發展過程中,許多物理學家的科學發現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步。下列表述符合物理學史實的是
A.湯姆孫為了解釋黑體輻射現象,第一次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理論
B.愛因斯坦為了解釋光電效應的規律,提出了光子說
C.貝可勒爾通過對天然放射性的研究,發現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
D.玻爾大膽提出假設,認為實物粒子也具有波動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普朗克為了解釋黑體輻射現象,第一次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理論,A錯誤;
愛因斯坦通過光電效應現象,提出了光子說,B正確;
貝可勒爾通過對天然放射性的研究,發現原子核有復雜的結構,但沒有發現質子和中子,C錯誤;
德布羅意大膽提出假設,認為實物粒子也具有波動性,D錯誤。
13
14
15
2.自熱米飯盒內有一個發熱包,遇水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大量熱能,不需要明火,溫度可超過100 ℃,蓋上盒蓋便能在10~15分鐘內迅速加熱食品。自熱米飯盒的蓋子上有一個透氣孔,如果透氣孔堵塞,容易造成小型爆炸。下列有關自熱米飯盒爆炸的說法,正確的是
A.自熱米飯盒爆炸,是盒內氣體溫度升高,氣體分子間斥力急劇增大的
 結果
B.在自熱米飯盒爆炸的瞬間,盒內氣體內能增加
C.在自熱米飯盒爆炸的瞬間,盒內氣體溫度降低
D.自熱米飯盒爆炸前,盒內氣體溫度升高,標志著每一個氣體分子速率
 都增大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自熱米飯盒爆炸前,盒內氣體體積不變,分子間距離不變,分子間的作用力不變,故A錯誤;
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知,爆炸瞬間氣體對外界做功,其內能減少,溫度降低,故B錯誤,C正確;
自熱米飯盒爆炸前,盒內氣體溫度升高,分子平均動能增大,但并不是每一個氣體分子速率都增大,故D錯誤。
13
14
15
3.(2023·高碑店市崇德實驗中學高二月考)“嫦娥五號”中有一塊“核電池”,在月夜期間提供電能的同時還能提供一定能量用于艙內溫度控制。“核電池”利用了的衰變,衰變方程為Y,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比Pu的中子數少4個
B.在月球上和在地球上半衰期相同
C.一個核衰變為釋放的核能為(mPu-mX)c2(c為真空中的光速)
D.發生的是α衰變,α射線具有極強的穿透能力,可用于金屬探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根據質量數守恒與電荷數守恒可知238=234+n,94=m+2,解得m=92,n=4,的衰變方程為He,發生的是α衰變,比的中子數少2個,故A錯誤;
半衰期與環境條件無關,不會受到陽光、溫度、電磁場等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在月球上和在地球上半衰期相同,故B正確;
此核反應過程中的質量虧損為Δm=mPu-mX-mY,釋放的核能為E=(mPu-mX-mY)c2,故C錯誤;
α射線的穿透能力較差,不能用于金屬探傷,故D錯誤。
15
4.著名的“卡諾循環”是由卡諾于1824年提出的,它可用于分析熱機的工作過程。如圖所示,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經過“卡諾循環”,從狀態A經過程AB、BC、CD、DA后又回到狀態A,其中,過程AB和CD為等溫過程,過程BC和DA為絕熱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B過程中,氣體從外界吸熱并全部用來對外做功
B.BC過程中,因氣體既不吸熱也不放熱,故氣體的內能
 不變
C.CD過程中,因外界對氣體做功,故氣體的內能增大
D.DA過程中,氣體分子的平均動能減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B過程為等溫過程,內能不變,體積增大,氣體對外
做功,故氣體從外界吸熱,氣體從外界吸熱并全部用
來對外做功,故A正確;
BC過程為絕熱過程,故氣體既不吸熱也不放熱,但氣
體的體積增大,故氣體對外做功,則內能減小,故B錯誤;
CD過程為等溫變化,內能不變,體積減小,外界對氣體做功,故氣體向外界放熱,故C錯誤;
DA過程為絕熱過程,故氣體既不吸熱也不放熱,但氣體的體積減小,故外界對氣體做功,內能增大,則溫度升高,故氣體分子的平均動能增大,故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多項選擇題
5.(2023·福建廈門集美中學高二期中)分子力F、分子勢能Ep與分子間距離r的關系圖線如圖所示(取無窮遠處分子勢能Ep=0)。若甲分子固定于坐標原點O,乙分子從某處(分子間的距離大于r0小于10r0)由靜止釋放,在分子力的作用下沿r正半軸靠近甲的過程中
A.乙分子所受甲分子的引力逐漸增大
B.乙分子在靠近甲分子的過程中受到分子力先減小后增大
C.當乙分子距甲分子為r=r0時,乙分子的速度最大
D.當乙分子距甲分子為r=r0時,系統的分子勢能最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在靠近甲的過程中,根據分子間距減小,則乙分子
所受甲分子的引力一直增大,故A正確;
由題圖可知,甲分子與乙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隨
r的減小,先增大后減小,再增大,故B錯誤;
當乙分子距甲分子為r=r0時,分子引力與分子斥力相等,繼續靠近,則斥力做負功,則當乙分子距甲分子為r=r0時,乙分子的速度最大,故C正確;
當乙分子從開始到距甲分子為r=r0時,分子引力一直做正功,則乙分子的勢能一直減小,此時分子勢能最小,故D正確。
14
15
6.封閉在氣缸內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由狀態A變到狀態D,其體積V與熱力學溫度T的關系變化圖像如圖所示,其中O、A、D三點在同一直線上。在狀態變化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從A變化到B的過程中氣體的壓強增大
B.從B變化到C的過程中氣體體積增大,單位時間內與器
 壁單位面積碰撞的分子數減少
C.從A經B到C的兩個過程,氣體分子的平均動能都會增大
D.從A經B到C的過程中氣體的密度不斷減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從A變化到B的過程中,氣體的體積不變,溫度升高,根據查理定律
可得=,氣體的壓強增大,故A正確;
從B變化到C的過程中,氣體的溫度不變,體積增大,氣體密度減小,單位時間內與器壁單位面積碰撞的分子數減少,故B正確;
從B變化到C的過程中,氣體的溫度不變,氣體分子的平均動能不變,故C錯誤;
從A到B的過程中,氣體的體積不變,氣體的密度不變,故D錯誤。
13
14
15
7.(2023·重慶市南開中學高二期中)如圖所示,氫原子在不同能級間發生a、b、c三種躍遷時,釋放光子的波長分別是λa、λb、λc,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從n=3能級躍遷到n=2能級時,電子的勢能減少,氫原子的能量減少
B.從n=2能級躍遷到n=1能級時,釋放光子的波長
 可表示為λc=
C.用11 eV的電子碰撞處于基態的氫原子時,氫原子一定不會發生躍遷
D.一群處于n=3能級的氫原子發生能級躍遷時,可輻射出3種能使逸出功
 為2.49 eV的金屬鈉發生光電效應的光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從n=3能級躍遷到n=2能級時,釋放能量,氫原
子的能量減少,電子的勢能減少,動能增加,
故A正確;
由躍遷假設,可得h=E3-E2,h=E3-E1,h=E2-E1,解得λc=,
故B正確;
電子碰撞處于基態的氫原子時,電子會將一部分能量轉移給氫原子,如果這部分能量正好等于兩能級之間的能量差,則氫原子可以發生躍遷,故C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一群處于n=3能級的氫原子發生能級躍遷時,
可以輻射出三種光子,其能量分別為
ΔE1=E3-E2=1.89 eV,ΔE2=E3-E1=12.09 eV,
ΔE3=E2-E1=10.2 eV
根據光電效應方程可知,當入射光的光子能量大于金屬鈉的逸出功,才可以發生光電效應。所以這三種光子中只有兩種可以讓金屬鈉發生光電效應,故D錯誤。
8.(2023·銀川市北方民族大學附屬中學高二月考)用金屬銣為陰極的光電管,觀測光電效應現象,實驗裝置示意圖如圖甲所示,實驗中測得銣的遏止電壓Uc與入射光頻率ν之間的關系如圖乙所示,圖線與橫軸交點的橫坐標為5.15×1014 Hz。已知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欲測遏止電壓,應選擇電源右端為負極
B.如果實驗中入射光的頻率ν=7.00×1014 Hz,則
 產生的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約為1.2×10-19 J
C.減小照射光的強度,產生的光電子的最大初
 動能減小
D.當電源左端為正極時,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動,電流表的示數可能先
 增大,后不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遏止電壓產生的電場對光電子起阻礙作
用,則電源右端為正極,故A錯誤;
根據圖像可知,銣的極限頻率νc=5.15×
1014 Hz,根據hνc=W,得該金屬的逸出
功大小W=3.41×10-19 J
根據光電效應方程Ekm=hν-W,當入射光的頻率為ν=7.00×1014 Hz時,則產生的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為Ekm≈1.2×10-19 J,故B正確;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的頻率和
金屬的逸出功有關,與入射光的強度無
關,故C錯誤;
當電源左端為正極時,將滑動變阻器的
滑片向右滑動的過程中,電壓增大,光電流增大,當電流達到飽和電流時,不再增大,即電流表示數的變化可能是先增大,后不變,故D正確。
13
14
15
三、非選擇題
9.(2023·寧德市高二期末)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是研究中子特性、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和運動的科研裝置。應用該裝置進行的某次核反應,其核反應方程式為:HHe+  。已知的質量為2.013 6 u,的質量為3.018 0 u,的質量為4.002 6 u,設空白線處的粒子為X,則X的質量為1.008 7 u,該反應釋放能量為   MeV。(質量虧損釋放1 u的能量約931.5 MeV;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8.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根據質量數和電荷數守恒可知,該核反應方程為HHen
該反應釋放能量為
ΔE=(2.013 6 u+3.018 0 u-4.002 6 u-1.008 7 u)×931.5 MeV≈18.9 MeV。
13
14
15
10.(2023·濱州市高二月考)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從狀
態A變化到狀態B,再變化到狀態C,其狀態變化過
程的p-V圖像如圖。已知該氣體在狀態A時的溫度為
27 ℃。則
(1)在狀態B時的溫度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
對于理想氣體,由圖像可知A→B為等容變化,由查理定律得=,則有=,解得tB=-3 ℃;
(2)從狀態B到狀態C過程中對外做功    J。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1
由圖像可知B→C為等壓變化,則從狀態B到狀態C過程中對外做功,則W'=pΔV=2.7×105×0.3×10-3 J=81 J;
(3)從狀態A到狀態C的過程中吸收    J的熱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1
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可知=,解得tC=27 ℃=tA,從A到C內能
變化為0,即ΔU=0,氣體從狀態A到狀態C體積增大,對外做功,即W<
0,W=-81 J,由熱力學第一定律ΔU=Q+W得Q=ΔU-W=0-(-81) J=81 J。
11.在“用油膜法估測油酸分子的大小”實驗中,油酸酒精溶液的濃度為每1 000 mL油酸酒精溶液中有純油酸0.5 mL,用滴管向量筒內滴50滴上述溶液,量筒中的溶液體積增加1 mL。若把一滴這樣的溶液滴入盛有水的淺盤中,由于酒精溶于水,油酸在水面散開,穩定
后形成單分子油膜的形狀如圖所示。(以下計算結果均
保留2位有效數字)
(1)若每一小方格的邊長為10 mm,則油酸薄膜的面積
約為      m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0×1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每個小方格的面積為S1=1×10-4 m2,超過半格的
按一格計算,小于半格的舍去,
由題圖可估算油酸薄膜的面積約為
S=80S1=80×10-4 m2=8.0×10-3 m2。
15
(2)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純油酸的體積為      m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10-11
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純油酸的體積
V=××10-6 m3=1.0×10-11 m3。
(3)根據上述數據,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徑約為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10-9
把油酸分子看成球形,且不考慮分子間的空隙,則油酸分子的直徑
約為d== m≈1.3×10-9 m。
(4)為了盡可能準確地估測出油酸分子的大小,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油酸濃度適當大一些
B.油酸濃度適當小一些
C.油酸擴散后立即繪出輪廓圖
D.油酸擴散并待其形狀穩定后再繪出輪廓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D
為能形成單分子油膜,油酸濃度應適當小一些;繪制輪廓圖應在油酸擴散并待其形狀穩定后進行,B、D正確,A、C錯誤。
12.(2023·廈門市高二期末)“用DIS研究在溫度不變時,
一定質量氣體壓強與體積關系”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1)保持溫度不變,封閉氣體的壓強p用壓強傳感器測量,
體積V由注射器刻度讀出。實驗前    (選填“需要”
或“不需要”)對傳感器進行調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不需要
實驗前不需要對傳感器進行調零,因為傳感器不調零,p- 圖線仍然
是一條直線;
(2)某次實驗中,數據表格內第2次~第8次壓強沒有點擊記錄,但其他操作規范。根據表格中第1次和第9次數據,推測出第7次的壓強p7,其最接近的值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次數 1 2 3 4 5 6 7 8 9
壓強 p/kPa 100.1 p7 179.9
體積 V/m3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A.128.5 kPa B.138.4 kPa C.149.9 kPa D.163.7 kP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根據表格,壓強和體積的乘積保持不變,第7次的壓強p7為
p7= kPa=150.15 kPa,與C選項最為接近,故選C;
13
14
15
(3)若考慮到連接注射器與傳感器的軟管內氣體體積V0不可忽略,則封閉氣體的真實體積為   。從理論上講p- 圖像可能接近下列哪個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V+V0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若考慮到連接注射器與傳感器的軟管內氣體體積V0不可忽略,則封閉氣體的真實體積為V+V0;
設被封閉氣體的初狀態體積為V初+V0,末狀態的體積為V+V0,壓強為p,
根據玻意耳定律得p0=p
解得p=p0
當V趨向于零時p=p0,
D正確,A、B、C錯誤。
13
14
15
13.(2023·日照市嵐山區一中高二月考)如圖,體積為V、內壁光滑的圓柱形導熱氣缸頂部有一質量和厚度均可忽略的活塞;氣缸內密封有溫度為2.4T0、壓強為1.2p0的理想氣體,p0和T0分別為大氣的壓強和溫
度,已知:氣體內能U與熱力學溫度T的關系為U=αT,α為正的
常量;容器內氣體的所有變化過程都是緩慢的,求:
(1)氣缸內氣體與大氣達到平衡時的體積V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V
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得=,解得V1=V
(2)在活塞下降過程中,氣缸內氣體放出的熱量Q。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P0V+αT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在活塞下降過程中,活塞對氣體做的功為W=p0(V-V1),活
塞剛要下降時,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得=
解得T1=2T0,活塞下降過程中,氣體內能的變化量為ΔU=
α(T0-T1),
由熱力學第一定律ΔU=W+Q,解得Q=-,故氣體放出
熱量為p0V+αT0。
15
14.自2020年1月1日起,我國出廠小汽車強制安裝TPMS(胎壓監測系統)。汽車的胎壓常用巴(bar)作為單位,1巴(bar)=1 atm=1×105 Pa。某小汽車靜止時,TPMS顯示某一輪胎內的氣體溫度為-23 ℃,壓強為2.5 bar,行駛過程中TPMS顯示該輪胎內的氣體溫度為37 ℃,假定該輪胎的容積為30 L,且保持不變。阿伏伽德羅常數為NA=6.0×1023 mol-1,標準狀態(1 atm,0 ℃)下1 mol任何氣體的體積均為22.4 L,T=273+t(K)。求:
(1)該輪胎內氣體的分子數(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2.2×102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設輪胎內氣體在標準狀態的體積為V0,根據理想氣體狀態方程有
=,代入數據解得V0=81.9 L,則輪胎內氣體的分子數N=NA=
NA≈2.2×1024
15
(2)若輪胎氣壓超過3 bar時,則TPMS報警,通過計算說明小汽車行駛過程中TPMS是否報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報警,計算過程見解析
汽車行駛過程中,輪胎內氣體做等容變化,根據查理定律有=,
代入數據解得p2=3.1 bar>3.0 bar,所以行駛過程中會報警。
(3)若報警,為了消除警報,需要放出部分氣體,則放出氣體的質量與原輪胎內氣體質量之比至少為多少;若不報警,則再充入氣體的質量與原輪胎氣體質量之比為多少時,TPMS就會報警(忽略充氣、放氣過程中的氣體溫度的變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由(2)分析可知,行駛過程中報警,則需放氣,設放出氣體體積為ΔV,根據玻意耳定律有
p2V2=p3(V2+ΔV)
解得ΔV=V2,則==。
15
15.如圖,容積均為V的氣缸A、B下端有細管(容積可忽略)連通,閥門K2位于細管的中部,A、B的頂部各有一閥門K1、K3,B中有一可自由滑動的活塞,面積為S,活塞的體積可忽略。初始時三個閥門均打開,活塞在B的底部;關閉K2、K3,通過K1給氣缸充氣,使A中氣體的壓強達到大氣壓p0的4.5倍后關閉K1。已知室溫為27 ℃,A、B氣缸均
導熱,重力加速度為g,T=273+t(K)。
(1)打開K2,穩定時活塞正好處于B氣缸的中間位置,求
活塞的質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打開K2,A、B兩氣缸內氣體均做等溫變化,根據玻意耳定律
對A內氣體有p1V1=p2V2
p2===3p0
對B內氣體有p3V3=p4V4
p4===2p0
對活塞受力分析可得mg=p2S-p4S
可得m=
14
15
(2)接著打開K3,待活塞的位置穩定后,再緩慢降低氣缸內氣體的溫度,使其溫度分別降低20 ℃和50 ℃,分別求出穩定時兩狀態下活塞下方氣體的壓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見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打開K3,活塞上方氣體壓強變為p0,則活塞上移,移到氣缸B頂部時下方氣體壓強變為p5
下方氣體發生等溫變化,
根據玻意耳定律得p1V=p5·2V
解得p5=p0>p0
則說明溫度不變時活塞在氣缸上部,若降低溫度,活塞下方氣體壓強減小,當減到2p0時活塞與氣缸頂部恰好接觸無彈力,溫度為T1,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活塞下方氣體發生等容變化,
由查理定律得=,T1= K
若再降低溫度,活塞下降,當剛好到達氣缸底部時
溫度為T2,
根據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得=
T2= K
當溫度降低20 ℃時,T3=280 K>T1,則活塞還在B氣缸上方,下方氣
體發生等容變化=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得p=2.1p0
當溫度降低50 ℃時,T4=250 K>T2
則活塞在氣缸中間某一位置,
設此時氣體壓強為p',則p'S=p0S+mg
解得活塞下方氣體壓強p'=2p0。
14
1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吉市| 陆河县| 定襄县| 松江区| 丽水市| 望江县| 天津市| 内丘县| 德格县| 东平县| 莒南县| 陈巴尔虎旗| 淳化县| 开化县| 滨州市| 东乡族自治县| 周宁县| 黄冈市| 闽清县| 元朗区| 宝鸡市| 监利县| 甘南县| 千阳县| 阿拉善盟| 乌拉特前旗| 台东县| 樟树市| 昌宁县| 馆陶县| 平潭县| 漳州市| 筠连县| 钦州市| 易门县| 珠海市| 闸北区| 肃南| 南平市| 太保市| 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