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世界歷史(上)知識點第一課:人類的形成1、人類的出現:猿類——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人(猿————人)。現代人類可能是從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發展而來,南方古猿屬于“正在形成中的人”。人類在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形成。2、人類的進化:完全形成的人分為四個階段早期猿人——坦桑尼亞奧都威峽谷“能人”;晚期猿人——印尼爪哇人、中國元謀人和北京人早期智人——德國尼安德特人、中國丁村人;晚期智人——法國克羅馬農人、中國山頂洞人3、人種及分布: 白色人種——歐洲、北美洲、澳洲 ;黃色人種——亞洲 ;黑色人種——非洲、南美洲4、氏族社會: 最初是母系氏族社會,隨著生產的發展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母系氏族社會:群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財產公有,以采集和魚獵為生。家務勞動為主,婦女在社會中站主導地位。??父系氏族社會:婚姻相對固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從事犁耕業和畜牧業占主導,出現商品交換和私有制,部族和首領是男人。5、原始人群居生活的原因:生產力低下,生產工具原始,物質相當匱乏,只有依靠集體才能生存。6、比較:父系氏族社會代替母系氏族社會的原因及后果。相同點:⑴ 都以血緣關系為紐帶;⑵ 都實行財產、分配公有制。不同點:⑴母系氏族社會婦女在社會中站主導地位;父系氏族社會男子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⑵母系氏族社會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社會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⑶父系氏族社會后期,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出現了私有制和奴隸制,原始社會解體。第二課: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1、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前約3500年)——尼羅河流域——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權力與尊嚴的象征古巴比倫(前約3500年)——兩河流域(“新月沃地”)——漢謨拉比法典、空中花園古印度(前約2500年)——印度河、恒河——種姓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古中國(前約2070年)——黃河、長江流域——分封制2、古文明與大河的關系(大河文明的自然條件):①氣候濕潤,地勢平坦,日光充足,適合人生存;②大河流域上游高山積雪的融化,導致河水的定期泛濫,泛濫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這些都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3、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4、種姓制度: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過程中形成。社會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下一等級不得從事上一等級的職業,不同的等級不得通婚。 影響: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對后來印度社會的發展帶來不良的影響。5、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含義:尼羅河孕育了埃及和埃及文明6、對金字塔的認識①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象征 ;②金字塔是埃及國王法老的陵墓;③金字塔是埃及國王權利和地位的象征; ④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 ⑤金字塔是埃及奴隸主殘酷剝削、壓迫奴隸的歷史見證。⑥金字塔是是中央集權制的君主專制的標志7、對漢謨拉比法典的認識①是古巴比倫王國的國王漢謨拉比制定的;②內容:處處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強化奴隸主階級專政。③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和目的:是一部嚴格保護奴隸主階級的私有財產,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法典。④漢謨拉比法典是中央集權制的君主專制的標志⑤歷史意義:是現存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8、對種姓制度的認識①形成:是雅利安人在向奴隸制國家過渡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嚴格等級的制度;②內容:社會全體成員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等級不同,權利與義務也不同,婆羅門和剎帝利是統治階級、特權等級;吠舍和首陀羅是被統治階級,地位悲慘。③種姓制度是中央集權制的君主專制的標志④種姓制度的實質:印度的等級制度嚴格維護了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是印度中央集權專制政治的體現⑤種姓制度的影響:種姓制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并對后來印度社會的發展有不良影響。第三課:西方文明之源1、 愛琴文明:克里特文明、邁悉尼文明2、 古希臘繁榮的成邦:雅典、斯巴達3、 雅典城邦的自然條件: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業發達;氣候濕潤,適宜種經濟作物。4、 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伯利克里當政期間,雅典達到全盛。原因:伯利克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內容:擴大公民權利,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公民大會;鼓勵學術研究,發展文藝,重視教育。5、伯利克里時期雅典繁榮的表現:(雅典達到全盛的表現:)a、經濟上,經濟繁榮;b、文化上,文化昌盛,重視教育,人才輩出;c、政治上,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6、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①進步性:它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條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成為一種典型范例,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②局限性: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實質是奴隸主階級對奴隸的專政,民主權利只是占人口少數的奴隸主階級才享有。7、斯巴達成邦:崇尚武力,實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制度。8、羅馬共和國的興亡(1)羅馬歷史發展線索:羅馬城(公元前8世紀)——羅馬共和國(公元前509年)——稱霸地中海(公元前2世紀)——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帝國分裂(395年)——西羅馬滅亡(476年,標志西歐奴隸社會的結束,封建社會的開始)(2)主要戰爭及戰役:布匿戰爭(羅馬——迦太基)漢尼拔??坎尼戰役以少勝多(3)公元前49年,凱撒奪取政權;公元前27年,屋大維獨攬國家大權,建立羅馬帝國。9、奧林匹克運動會歷史沿革:最初舉行賽會祭神,前776年—394年共舉辦290多屆。現代奧運會開始于1896年,每四年舉行一屆。2004年在希臘雅典舉行,2008年在中國北京舉行。第四課: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1、1世紀前后,出現奴隸制國家;5世紀大和統一了日本。⑴日本的發展①1世紀前后,出現奴隸制國家 ②奴隸制國家大和興起③5世紀,大和統一日本 ④7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2、大化改新的原因:①國內,各種社會矛盾尖銳,政局混亂②國際,中國隋唐的繁榮強盛,朝鮮新羅的崛起,對日本產生巨大刺激。3、七世紀中期,日本改革派發動宮廷政變,孝德天皇頒布新詔書,參照中國的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重要人物:中臣廉足4、大化改新的內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經濟上 收回貴族土地為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定期收稅。5、大化改新的作用: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6、對大化改新的認識是一場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古代中國隋唐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它打擊了奴隸主貴族勢力,形成了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為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7、大化改新給我們的啟示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所以,一個民族要繁榮強盛,必須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銳意改革,重視教育。8、唐朝時期,中日交往密切的原因唐朝的經濟文化在當時處于領先地位,唐朝的繁榮對日本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懷兼容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9、伊斯蘭教的產生:①伊斯蘭教的產生原因或背景:6世紀末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尚未形成統一的國家,為了爭奪水源和牧場,部落間相互仇殺。在內部矛盾叢生、商業連遭破壞、生產停滯和外部勢力入侵的形勢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統一的國家,伊斯蘭教應運而生。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622年在麥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622年是伊斯蘭教歷元年。10、伊斯蘭教的歷史作用: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國家的形成和阿拉伯半島的統一過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幟的作用,推動了阿拉伯國家的形成和阿拉伯半島的統一;伊斯蘭教后來成為阿拉伯國家擴張的工具。第五課:中古歐洲社會1、 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日爾曼人建立了法蘭克王國。2、8世紀,宮相查理·馬特進行改革,實行有條件的土地分封,規定得到土地的人必須為封建主服兵役。3、改革后果: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即:帝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農民。4、公元1世紀,耶穌創立了基督教。西歐封建社會時期,基督教會成為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領域,神權凌駕一切。主要事件:751年宮相“丕平獻土”,使教權凌駕于皇權之上。13世紀,教會建起“宗教裁判所”。5、10世紀,歐洲出現了手工業和商業中心的城市。如:威尼斯、牛津、曼徹斯特。6、由于西歐城市是在教會或封建主的領地上產生的,封建主對城市市民加強剝削,使階級沖突日益尖銳。12世紀,法國瑯城的城市市民與封建主展開了10年的斗爭——市民爭取城市自治權。7、早期資產階級的產生:西歐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市民階級形成了,市民階級(手工業者、商人、銀行家)中的富裕商人和銀行家發展為早期的資產階級。為資本主義的興起裝備了條件。8、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意義:a、經濟方面,城市的商品經濟對封建制度起著瓦解作用b、政治方面,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和工商業發展過程中,市民階級形成,其中富裕的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為資產階級,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c、思想文化方面,隨著市民階級在經濟、政治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種新的世俗生活觀念逐漸形成,這為以后出現的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9、15世紀中期,定都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著名建筑有圣索非亞大教堂。②拜占廷帝國的滅亡給我們的啟示:開放寬容導致文明繁榮,保守狹隘致使文明衰落。第六課: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1、 希波戰爭:公元前6世紀,古代伊朗地區建立了波斯帝國。前5世紀,波斯帝國三次出征希臘,最后希臘戰勝波斯,史稱希波戰爭。為紀念希波戰爭——馬拉松戰役中的長跑英雄菲迪皮茨設立了馬拉松賽跑。⑴古代文明之間交往的方式:暴力沖突與和平交往⑵古代世界的三大戰爭:希波戰爭、亞力山大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⑶希波戰爭的影響:希波戰爭是東方帝國波斯帝國與西方希臘城邦在各自發展過程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東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沖突,此后,世界文明發展的格局便逐漸形成東西方并立共存之勢一直延續至今。2、 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的馬其頓國發展起來,并控制了希臘。亞歷山大繼承馬其頓王位,史稱亞歷山大大帝。他出兵東征,建立地跨歐、亞、非的亞歷山大帝國,定都巴比倫。3、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亞力山大東征的過程伴隨著戰爭與災難,但它使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也滲透入希臘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猶太文明、印度文明)。4、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羅馬帝國,多次發動戰爭。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5、羅馬帝國擴張的影響:①消極性:羅馬帝國的征服和統治充滿著暴力,給被征服地區帶來災難。②進步性:羅馬帝國的擴張使羅馬文化滲透到它統治過的地區,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6、羅馬帝國擴張的過程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后屋大維不斷擴張,2世紀達到最大規模,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湖。7、羅馬帝國的繁榮①時間:帝國建立后的兩百年時間 ②原因:內戰的停止和統治政策的加強③對材料的理解:“身在羅馬,就做羅馬人”反映了當時人們以做羅馬人為榮的一種自豪心態。“條條大路通羅馬”反映了昔日羅馬帝國疆域的遼闊和盛世的輝煌。④羅馬帝國與外界的和平交往:與北歐、印度、中國的東漢。(如:中國絲綢;甘英出使大秦)第七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1、阿拉伯數字:前身是印度梵文的字頭文字(即:阿拉伯數字的創造者是古印度人)。阿拉伯人加以改造,12世紀初,傳到歐歐洲。16世紀,與現在的寫法基本一致。阿拉伯⑴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商路: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⑵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阿拉伯人 ⑶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①保存和傳播古代文化:收集和翻譯希臘羅馬文稿;②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媒介:傳播阿拉伯數字;傳播中國的三大發明(印刷術、火藥、指南針) ③在數學、天文、醫學、文學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2、亞歐商業往來的途徑:絲綢之路3、阿拉伯的輝煌文化:創立完整的代數學;巴格達醫院院長阿齊斯寫成外科醫學著作《醫學集成》;醫生依本·西拿著有《醫典》。4、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典型人物: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到中國元朝大都任官,游歷中國大江南北,返回后完成《馬可·波羅行紀》。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憧憬和向往。①馬可·波羅的主要歷史事跡:17歲來到中國元朝;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賞識在元朝做官;在中國生活了17年;形成名著《馬可·波羅行紀》②《馬可·波羅行紀》的影響:向西方世界展現了迷人中國文明,介紹了亞洲各國的情況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第八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一)1、文字的出現:象形文字——古埃及人(3000年),對以后字母文字產生重要影響;楔形文字——兩河流域(古巴比倫)蘇美爾人(3000年),被西亞古代各民族所采用,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字母文字——腓尼基人(22個),為以后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2、 世界三大宗教宗教創立時間和地點創立者信奉的神教義或經典重要節日佛教前6世紀、古印度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佛眾生平等;生老病逝皆為苦浴佛節、成道節、涅槃節基督教1世紀、巴勒斯坦耶穌(救世主)上帝《圣經》圣誕節、復活節伊斯蘭教7世紀、阿拉伯半島(麥加)穆罕默德“真主”安拉《古蘭經》開齋節、宰牲節、圣紀第九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1、 古代科學家 :① 阿基米德:發現杠桿定律、浮力定律、發明螺旋式水車② 亞里斯多德:創立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邏輯學,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2、 古代文學家:① 荷馬(古希臘):《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 ②索福克勒斯(古希臘悲劇作家):《俄底浦斯王》。 ③《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間故事集,《阿里巴巴》、《阿拉丁和神燈》。 ④埃斯庫羅斯:古希臘悲劇之父 ⑤阿里斯托芬:古希臘喜劇之父3、 建筑特色羅馬式建筑?? ? 特點:拱頂、多梁柱、平面呈十字架形?? 如:麥加大清真寺哥特式建筑?? ? 特點:高、直、尖和強烈的向上感?????? 如:巴黎圣母院中國古典建筑 特點:中軸對稱、層次分明、主體突出?? 如:故宮第十課: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文藝復興:14世紀前后,地中海地區貿易繁榮,手工工場發展起來開始產生新興的資產階級。他們不滿教會的控制,要求以人為中心,提倡人文主義。因此,新興資產階級通過弘揚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方式,反對教會,發起了一場嶄新的、促進人們思想解放的文化運動。性質: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開始:①時間:14世紀②國家:意大利擴展:①時間:15—16世紀 ② 地區:歐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5、代表人物及其成就:①但丁(意大利)《神曲》—地獄、煉獄、天堂 舊時代的最后一位詩人、新時代最初一位詩人② 達·芬奇(意大利)《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③ 莎士比亞(英國)《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哥白尼(波蘭)、布魯諾(意大利)、伽利略(意大利)、開普勒(德)——“太陽中心學說”6、影響: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意義:文藝復興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7、從文藝復興的先驅和新航路的開辟者身上你看到了什么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開拓創新的精神8、啟示:思想解放促使人們思想解放,開拓進取,敢于思考,勇于實踐,促進社會的變革與進步。9、新航路的開辟:航海家國籍時間資助國航線影響哥倫布意大利1492西班牙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今天的古巴、海地)發現美洲大陸迪亞士葡萄牙1487葡萄牙到非洲好望角達·伽馬葡萄牙1497-1498葡萄牙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開辟了繞非洲大陸,前往印度的航路麥哲倫葡萄牙1519-1522西班牙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返回完成環球航行意義:(1)積極: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2)消極:為歐洲開辟了殖民掠奪的道路。 第十一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背景: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封建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并損害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國王查理一世的專橫使各種矛盾激化。2、時間:1640—1688年 領導階級:資產資級和新貴族3、重大事件:① 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 ② 開始標志:1640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召集議會開會。③ 重要戰役:納西比戰役;④ 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建立共和國⑤ 曲折: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 ⑥.結束:1688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宮廷政變。4、重要人物及事跡:克倫威爾指揮議會軍在納西比戰役中擊潰王軍主力;50年代初他就任“護國主”,實行資產階級軍事獨裁統治。5、重要文獻: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對國王的權利進行了明確的制約,標志著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開始確立起來。6性質?:資產階級革命 結果: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在英國確立下來7、意義:英國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推動了世界歷史進程。8、(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后,中英兩國的政治制度有什么不同?英國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政體。中國實行的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2)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迅速,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仍占主導地位。第十二課:美國的誕生1、美國獨立戰爭:①根本原因:英國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②導火線: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 ③時間:1775—1783年④重大事件:1775年4月來克星頓槍聲,美國獨立戰爭開始的標志;1775年5月組建大陸軍,華盛頓為總司令;1776年《獨立宣言》發表,美國誕生; 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獨立戰爭的轉折點;1781年約克鎮戰役英軍投降; 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⑤重要文獻:A、1776年7月4日(后為美國國慶日)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了。B、制定1787年美國憲法,確立美國是一個聯邦國家,規定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國會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權。確立三權分立的民主政治體制。 ⑥重要人物:華盛頓,美國第一任總統。⑦勝利原因:a.獨立戰爭是北美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解放的正義戰爭;b.人民群眾積極支持,堅強不屈,英勇作戰;c.得到法國、荷蘭等國的國際援助。2、性質?: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 結果:建立聯邦制國家,實行總統制3、美國獨立戰爭的意義: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后歐洲和拉丁美洲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4、《獨立宣言》內容: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意義:標志美國的誕生。第十三課: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1、法國大革命:①背景:啟蒙思想的影響;封建制度束縛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三等級要求改革;路易十六的財政危機。 ② 導火線:1789年國王召開三級會議籌款。 ③ 爆發標志:1789年7月14日(后為法國國慶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1804年),不久國王“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臺,革命取得重大勝利。④高潮: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專政。⑤ 法國大革命的意義: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最徹底的一次革命,動搖了歐洲封建統治的基礎。⑥性質:?資產階級革命 結果:?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2、拿破侖帝國:1799年,軍人出身的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奪取政權。1804年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對內頒布《法典》,對外發動戰爭;1812年遠征俄羅斯失敗;1814年法國封建王朝復辟。1815年滑鐵盧慘敗。拿破侖被流放。評價侵略戰爭:既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3、1789年,制訂《人權宣言》,內容:宣稱人們生來自由,權利平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體現了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的思想。4、拿破侖的《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資產階級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維護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打擊了封建殘余勢力,推動了法國以及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5、1805年12月2日,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因有俄國沙皇、奧地利皇帝和拿破侖參與,故稱“三皇之戰”。第十四課:“蒸汽時代”的到來(第一次工業革命)1、工業革命也叫產業革命,是由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社會變革。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2、重要發明成果:①18世紀60年代,哈格里夫斯發明了手搖紡紗機“珍妮機”。 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② 1785年,英國機械師瓦特改進的蒸氣機投入使用,這極大地促進了大工廠生產的發展。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③ 1825年,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發明了火車機車“旅行者號”。 ④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制造除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動力船“克萊蒙號”。3、工業革命的影響: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以后,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4、第一次工業革命給中國帶來的影響:?答:①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后,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近代工業產生(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③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5、第一次工業革命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6、工業革命對世界產生的影響,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啟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主要動力,要使國家富強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求科學奧秘的精神品質。第十五課:血腥的資本積累1、罪惡的“三角貿易”:(1)背景: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銳減,種植園主急需黑人勞動力。(2)線路:從歐洲出發到非洲,俘獲黑人運往美洲出賣,然后把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3)時間:延續了三百多年。(4)影響:非洲喪失了近億精壯勞力,給黑奴帶來了悲慘的命運;血腥的資本積累促進了當地資本主義的發展。2、新航路開辟以后,最早進行奴隸貿易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但英國人后來居上,成為“三角貿易”的主要經營者。3、18世紀后半期,英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4、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活動開始于17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負責英國對印度等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2、“三角貿易”是指奴隸販子從歐洲出發,到非洲擄獲黑人后運往美洲販賣,再把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以此獲取暴利。第十六課:殖民地人民的抗爭1、1857-1859年,印度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民族大起義,其中有一位著名的女英雄叫章西女王。2、在南美的解放運動中,領導者玻利瓦爾被譽為“南美解放者”。3、19世紀以前,最早在拉丁美洲建立殖民地的國家是葡萄牙。第十七課: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1836-1848年,英國工人為了取得普選全而掀起了憲章運動,頒布了政治綱領《人民憲章》。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2、1844年,德國人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巴黎相會,1848年發表《共產黨宣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3、馬克思與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4、內容:《共產黨宣言》分析了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歷史中的作用,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要被社會主義所代替的客觀規律,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獲得解放而斗爭。5、影響: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工人運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6、1871年3月,法國巴黎的工人起義,反對資產階級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鎮壓人民,并選舉產生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這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7、為了紀念巴黎公社,歐仁·鮑狄埃和狄蓋特創作了《國際歌》。8、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的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第十八課:美國南北戰爭1、背景(原因):南北經濟制度的矛盾非常尖銳,雙方圍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南北方之間的矛盾再也無法調和。核心矛盾:奴隸制的存廢問題2、導火線:1861年主張廢除奴隸制的林肯就任美國總統。3、內戰爆發;1861年,南方軍隊挑起內戰,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性質: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4、進程:(1)戰爭初期,北方軍事上一再失利。(2)扭轉戰局:在南北戰爭中,林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宅地法》(革命中頒布) 作用:調動了人民群眾,特別是黑人奴隸的革命積極性;使戰爭局面開始有利于北方,為北方取勝創造了條件為北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3)結果:1865年北方獲得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5、意義: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后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6、南北戰爭啟示:(1) 有奮斗才會有成功(2) 創新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所有種族制度都是不公正的,制度要符合國情不斷創新。(3)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4)國家統一,民族和諧,促進國家發展富強。美國南北戰爭給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啟發:①制定法律,堅決反對“臺獨”,依法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②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盡最大的努力和平統一;③針對“臺獨”分裂勢力和國際上干涉中國內政的反華勢力,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維護國家統一。第十九課: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1、俄國廢除農奴制——1861年改革(農奴制改革)背景:16世紀中期,俄國成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盛行農奴制。由于農奴制的阻礙,到19世紀中期,俄國的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農奴境況十分悲慘,暴動頻繁。2、根本原因: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3、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定(內容),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4、俄國廢除農奴制影響: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個改革雖然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5、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時間:1868年(此時中國正在進行洋務運動)(與此性質相同的還有中國的戊戌變法)閉關鎖國,封建落后;天皇大權旁落,幕府將軍掌握實權;外國勢力入侵。6、1868年,以武士為首的日本改革派推翻了幕府的統治,明治天皇實行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內容: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史稱“明治維新”。7、日本明治維新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目的:富國強兵,發展資本主義,擺脫民族危機。8、明治維新成功原因: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倒幕派掌握較大實權;倒幕派掌握政權后,全面有效的改革。列強忙于鎮壓亞洲其他國家革命,無暇干預。9、“明治維新” 意義: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但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10、啟示:改革社會中某些不利于社會發展的因素,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只有以奮進的精神實施改革開放,吸取先進文化、科技,才能使一個民族實現自強。改革是推動國家繁榮、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吐故納新,才能充滿活力。11、對比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相同點①都是在國家統治面臨嚴重危機的情況下進行的。②都是統治者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③改革后都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改革成為兩國歷史發展的轉折點。④改革都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⑤改革后實力增強,開始對外擴張。12、19世紀中期,美、日、俄面臨的社會問題是什么?各自通過什么途徑解決?面臨的主要問題:美國——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不可調和;日本——幕府統治危機;俄國——農奴制危機。解決途徑:(1)美國通過1861年—1865年的內戰,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2)日本經過武裝倒幕斗爭,建立了明治天皇政府,并于1868年進行了資產階級改革。(3)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于1861年實行了廢除農奴制的資產階級改革。13、日本因為善于學習而躋身世界強國之列。這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① 堅持改革開放,廣泛吸收世界先進文明成果。② 積極引進科學技術,大膽創新。③ 重視發展教育,大力培養人才。14、從日本近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提示:努力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改革開放,學習和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平發展,反對戰爭。歷史上的改革給我們的啟示:(1)杰出人物對社會發展能起一定推動作用;(2)改革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我們要堅持改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建設;(3)要擴大對外開放,善于學習別人長處,積極吸收人類一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4)對外來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第二十課:人類邁入“電氣時代”1、19世紀70年代,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使用,電力的應用日益廣泛。電力逐步取代蒸汽,成為工廠機器的主要動力,人類歷史進入了“電氣時代”。2、 美國愛迪生發明耐用碳絲燈泡,為世界帶來光明。他正式注冊的發明達到1300種之多,被譽為“發明大王”。 一生有近兩千項發明,其中最著名的有電燈、留聲機、堿性蓄電池等。3、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等人設計出內燃機。以內燃機為動力,本茨在1885年試制汽車成功,此后經不斷改進,成為一種大眾化的工具。影響:汽車的大量使用,增強了生產能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們之間的交流。4、1903年12月,美國的萊特兄弟制成了飛機。后來飛機成為人們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5、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不同點:(1)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科學對于生產的影響不如第二次顯著,新技術的發明主體與其說是科學家,不如說是有才能的技工;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科學發現往往直接導致技術發明。(2)第一次工業革命重心在輕工業部門,主要是紡織業;第二次工業革命則重心轉移到重工業,如石油工業、化學工業、汽車工業。(3)第二次工業革命涉及領域更加廣泛,不僅有能源動力革新,且擴展到材料、信息和動力技術的全面革新。(4)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心主要在英國,然后擴展到歐洲其它國家;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展開,德國和美國成為相對中心6、啟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二十一課:第一次世界大戰1、背景: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迅猛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為爭奪世界霸權,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活動。2、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3、時間:1914—19184、開始標志: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5、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巴爾干半島素有歐洲“火藥桶”之稱。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后,德、奧匈決定以此事為借口,挑起戰爭。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戰”的爆發原因是帝國主義想重新分割世界,爭取世界霸權。“一戰”的導火線是“薩拉熱窩”事件。)主要參與國家:英國、法國、俄國(于10月革命后退出)——三國協約;德國、意大利(后加入協約國作戰)、奧匈帝國——三國同盟6、爭權奪霸的結果,形成了兩大對立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了三國同盟。英國、法國、俄國組成了三國協約。結果(標志):1918年11月德國投戰敗,戰后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7、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大戰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破壞(2)大戰造成了歐洲的衰弱和美日的興起,世界格局發生改變(3)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了條件,誕生了蘇維埃俄國(4)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中國五四運動)8、性質: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除塞爾維亞以外)9、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空前規模的戰爭,戰場主要集中在歐洲。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造成雙方共七十多萬人的傷亡,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在索姆河戰役中,英國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10、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空前。戰場由最初的歐洲擴大大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先后有三十多個國家卷入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共死傷三千多萬人。第二十二課:科學和思想力量1、18世紀,法國出現了一批啟蒙思想家。①伏爾泰主張:對封建專制制度,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批判天主教會的黑暗和腐朽。②盧梭(法)否定封建王權,主張統治者要符合民意。③孟德斯鳩(法)提出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三權分立”學說。2影響: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歐洲社會的進步;為新興資產階級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啟蒙思想促進了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思想解放。3、英國科學家牛頓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天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是發現萬有引力;在數學上的貢獻是微積分的創立;在力學上建立了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其中,力學三定律,也稱“牛頓三定律”,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影響最大。4、1859年,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進化論”思想。影響: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轟動了歐洲和整個世界,動搖了神學統治的根基。5、愛因斯坦是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出生于德國。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是20世紀初提出的相對論。相對論的創立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理論的革命,為原子彈的發明和原子能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6、“不要希圖成為一個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愛因斯坦第二十三課:世界的文化杰作1、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這些作品描寫了俄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圖景,深刻揭露了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初俄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列寧稱托爾斯泰為“俄國革命的鏡子”。2、美術名家:梵高,荷蘭人,代表作是《向日葵》,表達出作者對生活的無比熱愛。3、音樂家:貝多芬,德國人。《英雄交響曲》又名《第三交響曲》,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完成于1804年,標志著貝多芬在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成熟。4、“圓舞曲之父”——約翰·施特勞斯(奧地利)——《藍色多瑙河》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