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歷史的脊梁,文化的瑰寶:中軸線申遺成功新聞事件+運用示例+經典范文+時評新聞呈現:當地時間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此后經不斷演進發展,形成今天全長7.8公里、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氨本┲休S線”由古代皇家宮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遺存等五大類遺存共同組成,其選址、格局、城市形態和設計體現了《周禮·考工記》所記載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現了中國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規劃傳統,見證了北京城市的發展演變。“北京中軸線”15個遺產構成要素,自北向南依次為:鐘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正陽門、南段道路遺存、天壇、先農壇、永定門,遺產區面積589公頃,緩沖區面積4542公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可“北京中軸線”符合世界遺產標準3和標準4。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北京中軸線”所體現的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論和“中”“和”哲學思想,為世界城市規劃史作出了重要貢獻(標準3);“北京中軸線”作為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成熟階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歷史中的一種特有類型(標準4);認可“北京中軸線”的完整性、真實性和保護管理狀況。世界遺產委員會表示,“北京中軸線”的真實性體現在其作為都城核心的延續性,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是“北京中軸線”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認可保持其現有形式的必要性。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申遺成功是新的起點,中國將切實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在文物建筑保護修繕、應對自然災害影響、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科學引導旅游發展、提高闡釋展示能力等方面持續發力,確?!氨本┲休S線”得到妥善保護傳承。中國將繼續統籌做好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各締約國的交流合作,借助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平臺,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北京市副市長談緒祥代表遺產所在地政府發言。北京中軸線申遺歷時12年,分申遺啟動階段(2012年至2016年),全面加速階段(2017年至2021年),攻堅沖刺階段(2022年至2024年),國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連續召開9次部市合作聯席會議,統籌解決申遺迎檢重大問題,出臺《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和《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建立央地跨部門協同管理工作機制;著力推進考古發掘研究,取得正陽橋、天橋、南段道路遺址等重大發現,填補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空白”。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文物局于2023年1月30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提交申報文本;2023年8月,圓滿完成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現場技術評估;針對專業評估中提出的問題,國家文物局先后于2023年11月、2024年2月兩次提交補充說明材料,并派代表團赴巴黎參加專業答辯,向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詳細說明北京中軸線的時空框架,清晰闡述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念的延續性和古代與近現代部分的整體性,深入闡釋“中”“和”傳統哲學思想在全球范圍的重要價值和意義。2024年5月30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形成評估報告,作出將“北京中軸線”直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最高評估結論,為申遺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礎。以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抓手帶動北京老城整體保護,為探索我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古代都城保護理念與做法,妥善處理好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的辯證關系,提供了中國案例和中國經驗。國家文物局將會同北京市,繼續扎實推進北京老城整體保護,深入挖掘老城歷史文化資源,提升價值展示闡釋水平,讓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充分發揮以“北京中軸線”為代表的文物資源的社會效益與公共教育作用;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彰顯中華文明的突出成果,展現大國首都的時代風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偉大成就,讓“北京中軸線”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增進中外民心相通等方面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素材綜述素材一: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申報的“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截至目前,我國世界遺產數量達到59項。素材二:中軸線是北京的“龍脈”北京中軸線匯集了13世紀以來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國家紀念性建筑、禮儀建筑和標志性建筑,是中華文明的獨特見證。在北京中軸線上,不僅能直觀地讀歷史,還能清楚地看變遷。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雜志社全媒體特推出“北京中軸線保護與傳承”欄目,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古今對比的解讀、形神兼具的闡釋,品讀北京中軸線建筑萬象,記錄在歷史文化遺產滋養下的城市生活風貌,展現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無窮魅力。北京老城是中國歷代都城的最后結晶。它承載了中國人自遠古以來從對天的敬畏、崇拜,最終形成了“以天為則,象天設都”文化理念的思想。而從永定門到鐘鼓樓,這條長15里的中軸線則是它厚重歷史文化的集中體現:以建筑實踐而言,中軸線是北京城規劃建設的基準線,是全城左右對稱布局的重要依據。以政治功用而言,中軸線是封建時代“普天之下,惟我獨尊”的集中體現者,在這里集中部署了以太和殿為象征的全城最高等級的建筑群。以文化而言,中軸線是中國古人北極崇拜的集中體現,在天以紫微垣為中心,在地則以紫禁城為中心,形成皇城、內城、外城層層拱衛之勢。以藝術而言,中軸線是中國古代規劃建設藝術的集大成者,體現了帝都建設的最高藝術成就。中軸線上的建筑物中,也無不以“龍”作為重要的標識。至于紫禁城中,那更是一個“龍”的世界——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金碧輝煌的“龍”,幾乎無處不在,就連外朝“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漢白玉基座都雕有1100多條龍。若遇天降大雨,則會形成“千龍吐水”的壯觀景象……因之,我們把中軸線稱之為北京的“龍脈”,是名副其實的。中軸線概念:說是“中軸線”,但事實上它并不是一條直線,而是老北京城最核心的建筑群。它指的是從永定門城樓開始,經正陽門城門和箭樓、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城樓、故宮、景山,萬寧橋至鐘鼓樓,長約7.8公里的北京老城中軸線,再加上分列于軸線兩側的天壇、先農壇、太廟和社稷壇等等北京老城的中心區域。這個概念是由著名建筑學大師梁思成在1944年首次提出,至此,這個始建于13世紀的建筑群,歷經了幾百年的不斷發展演變,最終成為了全長7.8公里,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中軸線上的建筑物中,也無不以“龍”作為重要的標識。至于紫禁城中,那更是一個“龍”的世界——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金碧輝煌的“龍”,幾乎無處不在,就連外朝“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漢白玉基座都雕有1100多條龍。若遇天降大雨,則會形成“千龍吐水”的壯觀景象……因之,我們把中軸線稱之為“北京的龍脈”,是名副其實的。素材運用角度及示例1.保護文化遺產,人人有責、人人盡責。動員群眾參與,用好“家門口力量”,是開展工作的重要著力點。以保護北京中軸線為例,當地創新推出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機制,逐步建立完善居民、社區和社會力量參與遺產保護體系。老范就是鐘樓灣社區夜巡隊隊員,在消防、衛生等方面發揮作用。鼓勵群眾參與,夯實群眾基礎,就能凝心聚力做好各方面工作。2.文化韻味與歷史印記中國,中國人,中華民族,“中”之于每個中國人具有特殊意義。北京中軸線這一宏偉構想自元、明、清三代持續演變,貫穿著宮殿、廟宇、園林和其他歷史建筑,沿著胡同民居次第展開,形成了氣勢恢宏、綱維有序的北京城,詮釋著古都的文化韻味與歷史印記。北京中軸線不只是中國社會歷史變革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見證,也是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念的具體體現。它在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是京味特色的一部分,同時也成為現代國家象征和北京國際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表。這條千古唯一的軸線反映了中國社會對禮儀和秩序的深刻重視,體現了歷史與現代、傳統與創新的和諧共生。3.豐富多元,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毋庸置疑,北京中軸線的形成是儒家思想的產物,體現著儒家崇尚的禮樂文明。比如,天壇供奉昊天上帝以及與天有關的日、月、星辰和云、雨、風、雷諸神;太廟供奉皇帝的祖先及宗室和有功的大臣;社稷壇供奉社稷之神……這些都是儒家禮制的正祀。然而,北京中軸線所體現出的信仰是多元的。這里有豐富的佛教文化,比如清代紫禁城慈寧宮就是皇宮中供奉佛像的重要場所。清乾隆年間在景山峰頂建了五座佛亭,每座亭內供奉一尊佛像,統稱“五方佛”。明清時期,中軸線上還修建了一些道教建筑,如紫禁城內的欽安殿、天穹寶殿和位于紫禁城西北方的大高玄殿,位于中軸線西側的火神廟供奉火德真君,均是道教活動場所。此外,還有薩滿教祭祀場所,等等。4.數字媒介重塑文化表達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進入數字媒介時代,中軸線的敘事方式經歷了重要的轉變。電影、電視紀錄片等動態媒介的出現,不僅在技術上有了新的突破,作為主流媒介的影視作品也在文化傳播和審美表達上實現了新的飛躍,極大地擴展了中軸線文化的受眾范圍,挖掘了中軸線文化更深層次的內涵底蘊?!侗本┲休S線》《永恒之軸》等紀錄片中的情景再現、互動體驗等形式在敘事與表現方式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為公眾提供了更為豐富的信息和更強的情感共鳴。數字媒介的廣泛應用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的便利,尤其是社交媒體、虛擬現實等的大量運用同時改變了大眾的思維方式、表述方式、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甚至文化遺產觀本身。數字媒介所呈現的自由性、解構性、平等化、多元化和創造性成為文化遺產當代傳承中不可忽視的特征。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中已明確數字媒介對于北京中軸線價值的宣傳與推廣、進而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性。5.守護傳承文化遺產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守護文化遺產,是物質上的繼承與保護,更是精神上的積淀與升華。以堅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覺堅持推進北京中軸線保護發展,這條“文化之脊”必將見證這座城市、這個國家在新征程上更加光明的未來。以“珍愛之心、尊崇之心”保護好歷史遺存,以創新的手段、深厚的情懷、匠心的精神,講述傳統文化故事,擦亮中軸線這張“金名片”。保護遺產,既是守護歷史記憶,也以保護促進改善民生為旨歸。北京中軸線不僅是需要保護的文化遺產,更是人們生活其中的美好家園。6.儒家“中正”哲學理念的集中體現在儒家經典著作《中庸》中有如下表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北本┲休S線正與之對應,為中華文明“中”“和”的哲學理念提供了罕見的物質見證。它見證了延續至今的國家禮儀文化。自肇建迄今,北京中軸線對城市發展持續發揮著巨大影響力,展現出傳統規劃理念持久的生命力,是北京的脊梁和靈魂。因此,北京中軸線的價值核心可以概括為“中和位育”。天地垂象,象天設都,便有了《呂氏春秋》中所說:“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天上紫微垣,人間帝王城,紫微垣居于中天,北京這座人間的帝王城也由其中軸線確定了原點和坐標,于是建筑守中。天地守中,人心守中,建筑守中。北京中軸線宛如“中”字的“丨”,是基準和準則。7.天人合一,彰顯和諧之美天地之中,時空流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萬事萬物有中點就有兩端,于是便有天地、陰陽、南北、東西。天地之間有“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于是便有了陰陽來復、四季更迭、二十四節氣等,是為天地之和。人倫之內,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為五倫,均為對稱出現。因此有了人心中的和樂,家庭的和睦,人我的和敬,人與自然的和順,社會的和諧,世界的和平,是為人心之和。在天地人倫之下,建筑也有自己的和諧之美?!吨芏Y·考工記》中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北本┲休S線中心突出,兩翼對稱,起伏悠揚,自然成章,既鏗鏘又婉轉,既對稱又呼應,是為建筑之和。北京中軸線是一條均衡協調而又韻律生動的空間序列,如同音樂一般,而“樂”的精神正是追求和諧。大樂與天地相合,中軸線左右相對,前后相承,便如同對稱的“中”字,是這人間帝王城的“中和韶樂”。8.中軸線,讀懂中國肇始于元、成型于明、完善于清、發展于近現代的距今有700余年的北京中軸線,是由宮殿壇廟、御道街市、城門城樓、山水橋梁、報時建筑、紀念碑、紀念堂、廣場等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設施、居中道路,以及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間共同構成的歷史文化遺產。這些遺產既是古都北京的象征,又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宇宙觀、價值觀,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9.儒家“禮制”的集中體現古時禮制重重,上至帝王,下至黎庶,均有一套完整的禮制規范需要遵守,如天壇皇穹宇,層層鋪排,遞進展開,一層一層地烘托出核心建筑的重要地位中軸線上各個建筑群的功能、方位、形制、色彩和紋飾各不相同,其根本宗旨為遵照禮制,其營建以《周禮·考工記》為藍本,因此是“依禮營建”。10.發掘領略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激揚文化自信以門、水、倉、墻、山、塔、居、館、壇九大主題系統化挖掘和展示以中軸線為載體的古今故事,解讀中軸線文化的內涵和哲理,生動詮釋“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币痪€中軸,承古通今。11.天人合一,彰顯和諧之美天地之中,時空流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萬事萬物有中點就有兩端,于是便有天地、陰陽、南北、東西。天地之間有“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于是便有了陰陽來復、四季更迭、二十四個節氣等,是為天地之和。人倫之內,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為五倫,均為對稱出現。因此有了人心中的和樂,家庭的和睦,人我的和敬,人與自然的和順,社會的和諧,世界的和平,是為人心之和。在天地人倫之下,建筑也有自己的和諧之美?!吨芏Y·考工記》中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北本┲休S線中心突出,兩翼對稱,起伏悠揚,自然成章,既鏗鏘又婉轉,既對稱又呼應,是為建筑之和。北京中軸線是一條均衡協調而又韻律生動的空間序列,如同音樂一般,而“樂”的精神正是追求和諧。大樂與天地相合,中軸線左右相對,前后相承,便如同對稱的“中”字,是這人間帝王城的“中和韶樂”。12.儒家“禮制”的集中體現古時禮制重重,上至帝王,下至黎庶,均有一套完整的禮制規范需要遵守,如天壇皇穹宇,層層鋪排,遞進展開,一層一層地烘托出核心建筑的重要地位中軸線上各個建筑群的功能、方位、形制、色彩和紋飾各不相同,其根本宗旨為遵照禮制,其營建以《周禮·考工記》為藍本,因此是“依禮營建”。13.化育萬物,各得其所,為人與天地的文化體現北京中軸線在歷朝歷代都有其不同的體現,歷經元、明、清三朝,如今依然發揮著它的作用,依然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這條中軸線上孕育生活,城市在這條中軸線上發育生長,時代在這條中軸線上化育生養,所以這條中軸線是一條具有生命的軸線,是“技近于道”的精神與升華,是“以游無窮”的自由與創造,今天的北京城便在這樣的演變中應運而生。北京中軸線既涵蓋著中國的“天地”觀,也包含著中國的“宇宙”觀,是人與天地的文化體現,也是人繼往開來的精神表達。北京中軸線見證了三朝帝王的成敗榮辱,展開了華夏文明的歷史畫卷,演奏著起伏悠揚的城市旋律,是活化的文化遺產。14.用煙火溫度傳文化生氣如果把北京中軸線視為“骨架”,那么煙火生活是“血肉”,中華文化是“靈魂”,讓中軸線如樹木的年輪般不斷茁壯的,是無數人的傳承和守護?!蹲蠲乐休S線》第三季從“人民性”的立場出發,用扎根生活的溫暖筆觸,走近一個個具體的人,悉心串起老百姓與中軸線的獨特煙火記憶,以此喚起更多人對于中軸線的親近意識、保護意識和傳承意識。15.以和為貴,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紫禁城作為宮城,在北京中軸線上處于核心地位,其中前三殿和后三宮作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處理政事、舉行盛典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前朝與后廷,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前三殿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及其相關區域的總稱,均位于中軸線上,又都以“和”字命名,再清晰不過地反映了“和為貴”的理念和追求。此外,三大殿區域還有協和門和熙和門,也以“和”字命名。而后三宮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宮及其相關區域的總稱,三宮名稱都源于《周易》,亦與“和”密切相關。其中,《乾》云:“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雷兓?,各正性命?!?br/>16.用傳播熱度亮文化銳氣如何為中軸線的文化傳播插上一雙有力的翅膀?“孔子”在節目中給出指引:“我們要用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房屋和器物,來把我們的歷史,變成除了文字之外立體的東西……用一些遺存的東西,來展示和解釋我們的文化家底。”北京衛視《最美中軸線》的文化熱切之心。自第一季起,節目就開啟了“文化+音樂”的融合創新,以音樂和文化的雙向奔赴與彼此賦能,為中軸線打造傳得開的靚麗名片。北京中軸線上多種宗教和諧共處,正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表現。17.化育萬物,各得其所,為人與天地的文化體現北京中軸線在歷朝歷代都有其不同的體現,歷經元、明、清三朝,如今依然發揮著它的作用,依然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這條中軸線上孕育生活,城市在這條中軸線上發育生長,時代在這條中軸線上化育生養,所以這條中軸線是一條具有生命的軸線,是“技近于道”的精神與升華,是“以游無窮”的自由與創造,今天的北京城便在這樣的演變中應運而生。北京中軸線既涵蓋著中國的“天地”觀,也包含著中國的“宇宙”觀,是人與天地的文化體現,也是人繼往開來的精神表達。北京中軸線見證了三朝帝王的成敗榮辱,展開了華夏文明的歷史畫卷,演奏著起伏悠揚的城市旋律,是活化的文化遺產。18.儒家“中正”哲學理念的集中體現在儒家經典著作《中庸》中有如下表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北本┲休S線正與之對應,為中華文明“中”“和”的哲學理念提供了罕見的物質見證。它見證了延續至今的國家禮儀文化。自肇建迄今,北京中軸線持續地對城市發展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展現出傳統規劃理念持久的生命力,是北京的脊梁和靈魂。因此,北京中軸線的價值核心可以概括為“中和位育”。天地垂象,象天設都,便有了《呂氏春秋》中所說:“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碧焐献限痹?,人間帝王城,紫薇垣居于中天,北京這座人間的帝王城也由其中軸線確定了原點和坐標,于是建筑守中。天地守中,人心守中,建筑守中。北京中軸線宛如“中”字的“丨”,是基準和準則。19..發掘領略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激揚“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的文化自信以門、水、倉、墻、山、塔、居、館、壇九大主題系統化挖掘和展示以中軸線為載體的古今故事,解讀中軸線文化的內涵和哲理,生動詮釋“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一線中軸,承古通今。20.用煙火溫度傳文化生氣如果把北京中軸線視為“骨架”,那么煙火生活是“血肉”,中華文化是“靈魂”,讓中軸線如樹木的年輪般不斷茁壯的,是無數人的傳承和守護。《最美中軸線》第三季從“人民性”的立場出發,用扎根生活的溫暖筆觸,走近一個個具體的人,悉心串起老百姓與中軸線的獨特煙火記憶,以此喚起更多人對于中軸線的親近意識、保護意識和傳承意識。21.用傳播熱度亮文化銳氣如何為中軸線的文化傳播插上一雙有力的翅膀?“孔子”在節目中給出指引:“我們要用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房屋和器物,來把我們的歷史,變成除了文字之外立體的東西……用一些遺存的東西,來展示和解釋我們的文化家底。”北京衛視《最美中軸線》的文化熱切之心。自第一季起,節目就開啟了“文化+音樂”的融合創新,以音樂和文化的雙向奔赴與彼此賦能,為中軸線打造傳得開的靚麗名片。22.中軸線,讀懂中國肇始于元、成型于明、完善于清、發展于近現代的距今有700余年的北京中軸線,是由宮殿壇廟、御道街市、城門城樓、山水橋梁、報時建筑、紀念碑、紀念堂、廣場等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設施、居中道路,以及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間共同構成的歷史文化遺產。這些遺產既是古都北京的象征,又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宇宙觀、價值觀,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23.與時偕行,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北京中軸線自元代起,直到當下,一直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成為活著的、發展著的文化遺產。具體而言,元大都比此前任何一個朝代的都城,都更接近《周禮·考工記》關于“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理想都城模式,也形成了一條穿過大都、皇城和大內的中軸線。新中國成立后,改建天安門廣場,提供國家禮儀活動空間和休閑場所;樹立起高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以紀念為民族獨立和解放、國家繁榮富強而不懈奮斗的人民英雄,左右兩側建設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是新的“左祖右社”,顯示對歷史的尊重和新政權的立國之本與立政之基;建設毛主席紀念堂,以紀念開國領袖的豐功偉績。侯仁之先生曾經用三個里程碑概括北京城市建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變化,即明代皇城、紫禁城的修建,天安門廣場的改造和東西長安街的貫通,中軸北延長線的建設。這三個里程碑都發生在北京中軸線上,是北京中軸線與時偕行的集中體現。這些都彰顯了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24.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北京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余年建都史。從西周時期諸侯國都城,到遼朝的南京、金朝的中都以及元大都,再到明朝、清朝的都城,北京成為多個民族建立政權的地方,各民族在這里交往交流交融,不斷促進了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都城是國家的政治中心,中軸線又是都城的中心,北京中軸線作為都城規劃設計理念在北京實踐的產物,其形成和代代延續本身就是中華文明統一性的最好表征。25.豐富多元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毋庸置疑,北京中軸線的形成是儒家思想的產物,體現著儒家崇尚的禮樂文明。比如,天壇供奉昊天上帝以及與天有關的日、月、星辰和云、雨、風、雷諸神;太廟供奉皇帝的祖先及宗室和有功的大臣;社稷壇供奉社稷之神……這些都是儒家禮制的正祀。然而,北京中軸線所體現出的信仰是多元的。這里有豐富的佛教文化,比如清代紫禁城慈寧宮就是皇宮中供奉佛像的重要場所。清乾隆年間在景山峰頂建了五座佛亭,每座亭內供奉一尊佛像,統稱“五方佛”。明清時期,中軸線上還修建了一些道教建筑,如紫禁城內的欽安殿、天穹寶殿和位于紫禁城西北方的大高玄殿,位于中軸線西側的火神廟供奉火德真君,均是道教活動場所。此外,還有薩滿教祭祀場所,等等。北京中軸線上多種宗教和諧共處,正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表現。26.以和為貴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紫禁城作為宮城,在北京中軸線上處于核心地位,其中前三殿和后三宮作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處理政事、舉行盛典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前朝與后廷,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前三殿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及其相關區域的總稱,均位于中軸線上,又都以“和”字命名,再清晰不過地反映了“和為貴”的理念和追求。此外,三大殿區域還有協和門和熙和門,也以“和”字命名。而后三宮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宮及其相關區域的總稱,三宮名稱都源于《周易》,亦與“和”密切相關。其中,《乾》云:“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雷兓?,各正性命。”27.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注入強大文化力量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北京中軸線參與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是鮮明的中華文化符號,為“何以中華”這部偉大史詩續寫著首都“京”彩,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注入強大文化力量。北京中軸線代表了中華民族在城市規劃建設上的偉大創造與杰出才能,集中展現了大國首都形象和中華文化魅力,保護、傳承、利用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講好北京中軸線的故事,對于傳播中華文明具有積極意義。精彩摘抄1.北京中軸線匯集了13世紀以來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國家紀念性建筑、禮儀建筑和標志性建筑,是中華文明的獨特見證。在北京中軸線上,不僅能直觀地讀歷史,還能清楚地看變遷。2.北京中軸線建筑群是由古代皇家宮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遺存共同構成的城市建筑群。3.自肇建迄今,北京中軸線持續地對城市發展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展現出傳統規劃理念持久的生命力,是北京的脊梁和靈魂。因此,北京中軸線的價值核心可以概括為“中和位育”。4.北京中軸線既涵蓋著中國的“天地”觀,也包含著中國的“宇宙”觀,是人與天地的文化體現,也是人繼往開來的精神表達。北京中軸線見證了三朝帝王的成敗榮辱,展開了華夏文明的歷史畫卷,演奏著起伏悠揚的城市旋律,是活化的文化遺產。5.北京中軸線擇中而建、以和為貴、各安其位、因時化育,上承歷史、下啟未來,是國之軸、城之軸、民之軸、心之軸。6.以“珍愛之心、尊崇之心”保護好歷史遺存,以創新的手段、深厚的情懷、匠心的精神,講述傳統文化故事,擦亮中軸線這張“金名片”。7.“申遺成功既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個新起點。未來,我們將認真總結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的成功做法,借鑒世界遺產保護的國際經驗,切實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加強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br/>8.歷史與當下,人文與自然在這條線上交匯融合,一幅詩意畫卷正徐徐展開。相信以申遺成功為新的起點,“北京中軸線”必將在進一步保護中煥發時代新韻,更好助力歷史文化傳承。9.中軸線,是全世界現存最完整的傳統都城中軸線,被譽為“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它記錄了中華文明的精彩記憶,是中國傳統文化活的載體。10.保護遺產,既是守護歷史記憶,也以保護促進改善民生為旨歸。北京中軸線不僅是需要保護的文化遺產,更是人們生活其中的美好家園。精彩時評人民時評:讓北京中軸線煥發時代新韻北京中軸線全長7.8公里,北端為鐘鼓樓,向南經過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東西對稱布局于兩側。這條中軸線,是全世界現存最完整的傳統都城中軸線,被譽為“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它記錄了中華文明的精彩記憶,是中國傳統文化活的載體。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前不久,《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公布實施,為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提供方向策略和基礎依據。從編制《北京中軸線風貌管控城市設計導則》,到發布《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再到《規劃》公布實施,不斷構建系統、規范、有效的保護管理機制,正是為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具有遺產內涵多元、載體多樣、空間多點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必須堅持整體保護。以鐘鼓樓文物修繕和展示提升工程為例,在修繕過程中,不僅遵從“修舊如舊”的原則,還對周邊環境進行了整治,讓鐘鼓樓景觀視廊得到極大提升,再現了鐘鼓樓地區別具特色的老城風貌。實踐證明,堅持整體保護,才能更好延續歷史文脈。統籌考慮遺產及其周邊環境,對北京中軸線及其環境實施全要素保護和全過程保護,必將帶動北京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要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發揮作用。”北京中軸線,是歷史軸線,也是發展軸線。從修繕保護文化遺產,到治理周邊環境,再到改造具有傳統建筑風貌的商鋪……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不斷豐富文化供給、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就能最大程度釋放綜合效益,讓市民切實感受到保護帶來的好處,吸引更多人成為中軸線保護的支持者、參與者。中軸線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凝聚合力?!兑巹潯诽岢?,建立健全職責清晰、運行順暢的遺產保護管理體系,同時還對產權主體、在地居民、外來游客、專家學者及社會大眾分別制定鼓勵與支持策略。加強統籌協調,提升全社會共同參與遺產保護效能,必能讓中軸線更好融入城市更新。如今,北京中軸線迸發出新的生命力,更加彰顯古都魅力。未來,隨著申遺保護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北京中軸線必將煥發時代新韻,更好助力歷史文化傳承。修繕騰退,古跡得以返璞歸真北京中軸線讓世人真切看到了中國理想都城的規劃范式,為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和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獨特見證。啟動申遺十幾年來,北京不斷發掘和完善遺產價值,逐步啟動了天壇、景山、社稷壇、太廟、鐘鼓樓、正陽門等一批文物建筑的修繕騰退,還文物古跡以原貌。《周禮·考工記》所載的“匠人營國”一段,給出了都城營造的規范。北京中軸線完美再現了其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祖”為太廟,“社”為社稷壇。太廟建筑群中大量的現代建筑近幾年逐步完成了拆除騰退。勞動人民文化宮副主任簡耀先說,拆除騰退過程中甚至還有新的考古發現:“體育場、勞動劇場、花塢、辦公用房,這些東西跟太廟原始風貌不符,都進行了拆除,16項總共是6000多平米。在拆除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地下還有一些遺址,展示了太廟的演變過程,為了保護這些遺址,我們在上面也沒有再修什么東西?!?br/>今年4月,先農壇的神倉院落也完成了修繕并辟為展廳,這個被稱為“天下第一倉”的建筑群自從明朝嘉靖年間建成以來,第一次對公眾開放。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館長薛儉每年秋季都會拿著鐮刀跟觀眾一起走進明清皇家耤田“一畝三分地”,在先農壇秋收文化節中體驗收割五谷的樂趣。“恢復先農壇的歷史風貌,就是為了恢復北京中軸線這種對稱的格局,它不僅僅是中軸線的真實性、完整性的體現,更是中國的農耕文化延續性的最好見證。”薛儉表示。北京市少年宮騰退出了景山壽皇殿,纏繞在萬寧橋上多年的市政管線得以拆除,中山公園的現代建筑和游樂設施逐漸清退,先農壇慶成宮修繕完成,這些古跡都因中軸線申遺而返璞歸真。歷久彌新的城市之脊不同于其他一些文明的城市是從較小的聚落逐步擴展而形成的,中國的都城和作為區域行政中心的城市,往往是在建立之初就經過了較為詳盡的規劃,并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延續了這種經過規劃的城市形態。自肇建迄今,北京中軸線對北京城市發展持續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展現出傳統規劃理念持久的生命力。北京中軸線位于北京老城中心,縱貫老城南北,成為統領整個老城規劃格局的城市之脊。北京中軸線的歷史發展具有極強的連續性,各個遺產構成要素之間密不可分。到了20世紀,北京中軸線經過了公眾化的轉變。天安門前原宮廷廣場,被改造為城市公共空間;昔日的皇家專屬區域,逐步轉變為博物館、公園,成為市民進行文化、體育活動的區域。目前,北京中軸線所有遺產構成要素保存狀況良好,與古代禮儀傳統、傳統建造技藝、民俗文化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認定、研究、記錄、展示、物質遺存保護、技藝傳承等多種途徑得到保護。北京中軸線展現了中國文化對秩序的追求,展現了理想都城嚴整、宏闊、壯麗的景觀特征,是中國現存歷代都城中能夠完整體現都城禮儀秩序、規劃思想的歷史遺產。北京中軸線是“以中為尊”文化傳統的生動實踐,反映了通過城市建設,營造社會秩序、規范社會生活的美好愿望。從文明演變來說,北京中軸線包含了元、明、清及近現代750年城市演變的歷史積淀,是多個深刻影響中國和世界的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見證了中國社會從王朝統治轉變為現代國家的歷史變革。在制度與歷史層面,北京中軸線為延續至今的國家禮儀和業已消逝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質見證。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是都城營建中塑造城市形態的核心建筑群。北京中軸線以獨具匠心的選址,整體展現傳統都城理想范式的規劃格局,富于層次、秩序而又蘊含對比、變化的建筑形式,緊密聯系的視覺景觀,成為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發展至成熟階段的杰出范例。北京中軸線的規劃格局反映出中國傳統的自然觀念和哲學理念,展現了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質,呈現出氣勢恢宏、大度雍容、綱維有序、禮樂交融的壯美景象。其規劃理念源自中華文明傳統中正和合的哲學理念、擇中的文化傳統,展現了中華文明獨特的文化特征和審美追求。此次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東亞地區城市形態類遺產的空白。申遺成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一個新的起點。北京已制定具有針對性和強制力的保護法規和保護管理規劃,相關保護與管理措施能夠有效保證北京中軸線免于受到城市發展改造等因素的負面影響。北京中軸線作為世界遺產,向世界講述了一個中華文明傳承延續、古今交融的中國故事,也向今天的人們呈現了一個“何以中國”的物質見證,更為今天北京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抓手帶動北京老城整體保護,為探索我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古代都城保護理念與做法,妥善處理好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的辯證關系,提供了中國案例和中國經驗。“古都之脊”何以綻放時代光彩(人民時評)持續加大保護力度、做好保護傳承利用的大文章,才能讓北京中軸線進一步煥發時代新韻。一條中軸線,全長7.8公里,縱貫北京老城南北,連通歷史與未來、傳統與現代。前不久,“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五十九項世界遺產。堪稱“古都之脊”的北京中軸線及其承載的文化歷史,再次吸引國內外關注目光。中,是建筑形制。《呂氏春秋·慎勢》記載:“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中國古代都城營建,從選址到布局都講究“中”。北京中軸線始建于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經過不斷演進發展,呈現了對稱布局的理想都城規劃范式。至今,這條軸線仍統領著城市的發展,彰顯著中國人的智慧和創造力。中,是禮儀秩序。北起鐘鼓樓,南到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東西對稱布局于兩側,北京中軸線的建筑和景觀展現出中國傳統都城對禮儀和秩序的尊重。如今,北京中軸線上的宮苑建筑和禮儀祭祀建筑,已轉變為對公眾開放的公園或博物館。升旗儀式、閱兵典禮、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等,傳承了國家禮儀文化?!耙灾袨樽稹?,在古今交融中,相關禮儀、秩序不斷賡續傳承。中,是價值精神。北京中軸線不僅為中華文化傳統和精神追求提供了特殊的物質見證,其中蘊藏的“天人合一”理念,也體現出中國人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認識和思考??梢哉f,北京中軸線超越了7.8公里的物理尺度,不斷展示著中國傳統世界觀、價值觀,注解著中國人的宇宙觀、哲學觀,拓展著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展現了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映照著新時代以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歷史性成就,中華大地上的豐富文化遺產綻放出時代光彩。以此為新起點,持續加大保護力度、做好保護傳承利用的大文章,才能讓北京中軸線進一步煥發時代新韻,更好傳承歷史文化。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睉掷m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模式,從法規體系、管理體系、保護措施、價值傳播、資金保障、公眾參與等方面,帶動北京老城整體保護,妥善處理好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的辯證關系。同時,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鼓勵社區居民、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的價值闡釋、活化利用,并通過建立展示體系、舉辦專題展覽、創作文藝作品、舉辦公眾大賽等方式,吸引更多人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中。與時俱進構建更完善的保護、展示機制,有助于實現《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中“遺產保護共治、成果共享”的愿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有力推動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敦煌研究院運用物聯網、無線傳感器等技術對洞窟進行實時監測,為開展預防性保護提供數據支撐;新通航的京杭運河杭州段二通道,讓古運河卸下了高頻率通航的擔子,也助力實現了貨暢其流……放眼全國,推動保護和利用相得益彰,讓古老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呈現更加奪目的光彩,必能更好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素材集錦【名言佳句】名言金句1.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王充)2.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魏征)3.人應該站在傳統上,內心才會深刻。(林清玄)4.不懂得傳統的人正如沒有地圖的旅行者,不可能遠行。(北島)5.人類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傳,高雅的失傳。(木心)6.文化看上去無形無色,卻決定了我們的社會從何處來,往哪里去。(柴靜)7.歲月失語,惟石能言。(馮驥才)8.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9.我愿重回漢唐,再奏角徵宮商,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重回漢唐》)10.站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歷史的星空,居于中間的“人”,是為賡續千年的薪火所在。11.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暯?br/>12.設想一下,如果某個民族沒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每一天都在從頭開始去練習生存本領,其情景當然是不堪設想也不忍設想的?!嫎?br/>13.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斞?br/>14.如果說動植物的生命奧秘在于一代一代地復制基因,那么文化的生命就在于某些基本精神的代代相傳?!Z鋒15.文化是一種養成了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余秋雨16.智慧的暢想、文化的傳承,和具體的技術實現的可能性相結合,會為我們帶來寶貴的戰略機會?!酥?br/>17.由于有所共鳴與傳承,人類才不至于過分地迷失和繞圈子走老路,由于有所區別,人類才會有發展?!趺?br/>18.一個國家的科技落后了,可以很快迎頭趕上;一個國家的經濟衰落了,也能補救。惟獨一個國家的文化不復存在了,也就意味著亡國后,這個國家不可能復活了。歷史上的幾個文明古國,不是亡在經濟和科技的被打垮,而是自身的文化被摧毀?!蠎谚?br/>19.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張岱年20.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暯?br/>【論點提煉】1.文化復興為民族復興鑄魂。2.優秀傳統文化是創新的力量源泉。3.大國崛起,從文化復興開始。4.堅定文化自信,挺起精神脊梁。5.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從申遺護遺開始。6.傳統文化,接地氣才能更持久。7.致敬傳統文化,對話現代科技。8.傳承優秀文化,留住民族之根。其它素材1.王珮瑜的走紅當下的京劇市場,其整體畢竟還是處于受眾少、市場占有率小的困境中。墨守成規,怯于求變;形式繁復冗長,令年輕人難以接受,造成了其在互聯網時代的曲高和寡,地位尷尬。這也使得“王珮瑜”們的探索,更引發我們對京劇究竟能否振興更多的關注與思考。京劇振興能否走通,取決于能否通過創新,在遵循自身藝術規律的前提下吸收新的、現代的審美元素和藝術觀念?;仡櫄v史,京劇其實具備創新的“基因”和“血脈”。戲曲本身就吸收融合了詩歌、音樂、舞蹈、美術、武術等各種文化藝術精華,展現著獨特的中華審美風范。當年,更是因徽班大膽借鑒、吸收別的劇種,這門經典藝術才得以誕生。在此后的發展中,不斷的變革成為京劇前進的不竭動力。比如,梅蘭芳大師在化妝、唱腔、調式、服裝等方面都進行過改良。他將京劇的技術和思想兩方面分開改革,拓展藝術“移步不換形”的絕妙方法,就此推動了京劇大發展。實現京劇的創新,首先需要的不是坐而論道,而是真正的躬身以行——王珮瑜最大的價值,也許正在于此。事實上,對王珮瑜的努力,在業界也不乏批評聲。有人認為,頻頻亮相,削弱了“角兒”的“神秘感”,還有人批評,不斷跨界創新,就是“不務正業”。相對于京劇本身的缺乏變革,這種固步自封的觀點,也許才是真正的癥結。“我覺得,重要的是把過去的傷痛帶來的很多遺憾,變成資源、變成資本,變成今天繼續出發的一個理由,而不是一直追憶過去的輝煌,或者徘徊在曾經的傷痛里,那沒有任何意義。今天有很多的京劇從業者都在做著力所能及的努力,多少戲曲和京劇昆曲的主播在新媒體平臺上想盡各種辦法去獲取流量和關注,難道不值得尊重嗎?”王珮瑜說。顯然,不管京劇能否重振雄風,但帶京劇突圍,眼下最需要的是王珮瑜這樣的“行動派”。越來越多的“王珮瑜”屑于、樂于、敢于“破圈”突圍,才是求解答案的前提。(田可新)2.故宮文創爆火出圈兼具故宮文化底蘊和流行時尚元素,將這些融合性的創意元素與箱包、服飾、首飾、手機殼等相結合,開發具有較高文化附加值的精品文創。故宮皇家文化一經創意再生很具趣味性,對大眾來說看上去就很有意思了,當然會選擇入手一款。很多如“朝珠耳機”、“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超酷的御批文字系列萬能刺繡布貼等本身形象就足夠創意,顯得很有文化品位,從中能夠漲知識,也就受到追捧。3.單霽翔:喚醒故宮的“掌門人”故宮博物院保管的珍貴文物一共是168萬件,占全國定級的珍貴文物的41.98%。為了不讓99%的文物沉睡在庫房里,單霽翔認為“我們必須開放更多區域,舉辦更多展覽”。慢慢地,從過去只開放30%的區域,故宮如今,已經開放到80%,那些“游客止步”紛紛解禁。“人們可以在里面盡情歡笑,這就是博物館的責任?!?br/>在展示更多藏品后,單霽翔還在故宮舉行“元宵燈會”,這是故宮第一次大規模夜間開放,紫禁城的夜間風光展現人前。不僅如此,在他的帶領下,品類繁多、玩法新奇的故宮文創紛紛上線,人們得以親近那些曾被“束之高閣”的文物藏品。單霽翔曾許下心愿,“要把壯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給下一個600年。”如今,故宮已拂去了歷史封塵,煥發活力,以更平易近人、青春生動的形象為大眾所熟悉。4.樊錦詩:“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將文化自信和文化創新做了很好的結合。樊錦詩曾是北大的天之驕子,卻在1963年畢業后奔赴了這座位于西北荒漠中的小鎮,與她的老師段文杰一樣,開始了與敦煌幾十年的“廝守”時光。當時在自然環境破壞、洞窟本體老化與游客蜂擁而至的三重威脅下,莫高窟一度岌岌可危。樊錦詩為了讓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藝術瑰寶“活”得更久,大膽構思了“數字敦煌”。“數字敦煌”是一項敦煌保護的虛擬工程,利用現代數字技術拍攝、掃描、獲取、存儲敦煌石窟文物信息。樊錦詩和她的團隊利用數字技術,為每一個洞窟、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建立數字檔案,讓莫高窟“容顏永駐”。樊錦詩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到莫高窟保護、研究事業中,只要一說起敦煌,已是高齡的她,仍似孩子般手舞足蹈,眼里透著光亮。5.白先勇:昆曲義工白先勇自稱“昆曲義工”,他在《細說牡丹亭》的發刊詞中動情地說,他覺得上天留他,是因為他有事情沒有完成,而推廣昆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第一批“人類口述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中國昆曲位列第一。而在當時,和許多傳統戲種一樣,昆曲也存在著演員老化、觀眾老化、演出形式老化、乏人問津的危機。2004年4月,白先勇老師策劃的青春版《牡丹亭》橫空出世,讓年輕人也愛上昆曲的作品就此誕生。可以說,正是昆曲版《牡丹亭》的推出,才引發了近年來兩岸三地乃至世界范圍的昆曲熱。6.《唐宮夜宴》火爆出圈2021年農歷新年伊始,河南衛視春晚上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火爆出圈,霸屏熱搜多日。14名身著齊胸衫裙,體態豐腴、神情嬌憨的年輕舞者是《唐宮夜宴》的主角,她們仿若唐裝仕女從古畫中走了下來,用活潑俏皮的舞姿展示了仕女從整理妝容到夜宴演奏的過程。為了體現唐朝女性的豐腴身姿,十四位舞者穿著塞有海綿的連體衣,嘴里還含著棉花。而她們的月牙型妝容“斜紅”,以及融入三彩元素的襦裙,更是讓觀眾仿佛穿越回了1300年前的唐朝。現場運用了先進的3D和AR技術,讓虛擬影象與現實舞臺交相呼應,演員們動作俏皮,穿梭于婦好鸮尊、蓮鶴方壺 、賈湖骨笛 、簪花仕女圖等國寶級文物影像之間,整場演出給觀眾們留下了身臨其境的深刻印象。2021河南春晚同樣“出圈”的還有體現太極智慧的武術節目《天地之中》,炫酷的視覺包裝,讓太極智慧與航天夢跨界結合,大膽創意吸睛十足。7.三星堆遺址再曝重大發現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3月20日,被譽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的三星堆遺址再曝重大發現,現已出土黃金面具殘片、巨青銅面具、青銅神樹、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全世界為之震驚,并在網上引發刷屏浪潮。有專家認為,此次考古發現堪比著名的秦兵馬俑,將中華文明史至少提前了1000 年。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考古過程全程直播,網友可以實時見證考古過程。網友熱情關注和激烈討論也讓與三星堆有關的詞條屢屢登上熱搜。“三星堆上新”掀起網友考古熱的背后,除了三星堆遺址文物本身所蘊含的巨大文化價值外,也反映了國民對國家文物發掘、保護、傳承的重視,折射當今國民文化自信的提高。考題鏈接一、閱讀下面作文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作文。(60分)材料一:2013年,我國啟動“二十四節氣”申遺工作。老孟:這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啊。小酈:“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違的詩意啊,挺美的。小?。憾夹畔r代了,現在過日子誰還看二十四節氣?材料二: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關于“二十四節氣”,你怎么看?寫一篇文章,闡述你的看法。要求:綜合材料的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范文展示】守先人之智,鑄中國之夢農耕文明時期,富有智慧的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總結出二十四節氣以適應農業生產需要;大數據信息時代,查看天氣通過網絡輕易實現,二十四節氣的實用意義受科技發展影響作用減弱,然而,其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歷久彌新。因此,我國將二十四節氣申遺是守護先人智慧、尊重傳統文化的明智之舉。毋庸諱言,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信息網絡澎湃伸展,查看天氣這一日常舉動僅需手機上屏幕的幾下觸碰即可輕易實現。于是乎,關于二十四節氣申遺工作的開展便在輿論場上激起了波瀾,認為二十四節氣意義重大者有之,忽視二十四節氣作用者有之,但無論站在主觀或客觀的角度,身為從農耕文明走來的炎黃子孫的我們,都應從情感和理性上充分地認同二十四節氣所折射出的寶貴的中華文明財富,既看到其作為先人智慧的精神養分價值,又看到其作為實用俗語的詩意文化之美。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根基的深厚鑄造了偉大的民族品格,現如今,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滋養國民精神沃土、培育國民情操、稀釋社會浮躁渾淪之風從而鑄造中國夢,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要舉措。因此,二十四節氣的繼承與弘揚勢在必行,我們亟須從二十四節氣這樣朗朗上口、親切自然的時間知識體系和實踐中挖掘出其中飽含的點滴智慧并加以運用,使其在現代科技的沖撞下不至于被國人遺忘腦后,不至于被瓦解重構或消失殆盡。誠然,注重實用性向來是人們揣度物質價值的重要評價標準之一,二十四節氣如今喪失部分原始功用也在所難免,可我們仍然可以有巧妙的解決方案,如將二十四節氣插入每日天氣播報中,配上中國風的水墨畫,在潛移默化中讓人們感受二十四節氣的詩意之美與文化價值。需要謹記的是:一個離開了傳統的民族是不完整的,一個喪失了文化根基的國家是空洞的,守護先人智慧,保護文化傳統,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才是助推民族與國家前行的利器。在歷史的長河上,向來不缺優質的文明和令人稱道的實踐成果,缺少的是一顆重視的心,這也是我們從二十四節氣申遺這一事件上所感悟到的。【點評】本文最大的亮點是其清晰的思路:二十四節氣既充滿先人智慧,又具有詩意文化之美,以此作為文章的脈絡,條理分明,就事說理順暢利落。作者能認識到節氣文化的中蘊含的時間知識體系與詩意美感,也注意到其時代局限性,注意與時俱進方能保持生命力,思維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所提出的解決方案既新穎也具有可操作性,顧及到節氣文化詩意之美。語言流暢表意貼切,過渡自然,關聯詞語使用準確。當然,在針對節氣文化的內涵分析上,稍微浮于表層;有些辭藻有堆砌之嫌;結尾也略顯倉促。二、閱讀下面作文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作文。(60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北京中軸線作為“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志著我國世界遺產數量達到59項。北京中軸線不僅是中國現存最為完整的傳統都城中軸線建筑群,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和血脈的承載者。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硬核標題一城聚一線 一脈長相承——北京中軸線承古拓今譜新曲中軸線:歷史的脊梁,文化的瑰寶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它已驚艷世界范文展示中軸線:歷史的脊梁,文化的瑰寶當 “北京中軸線” 成功申遺的消息傳來,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華夏大地的文化天空。它不僅僅是一條地理上的軸線,更是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脊梁,承載著千年的榮耀與輝煌。北京中軸線,是歲月鐫刻的華章。它從古老的永定門起筆,一路向北,經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直至雄偉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再穿過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出御花園,過神武門,登上景山萬春亭,最后抵達鐘鼓樓。它是歷史的見證者,見證了無數的風云變幻、王朝興衰;它也是文化的傳承者,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審美觀念和生活方式。“中軸線”這一概念,源自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古人認為,天有天軸,地有地軸,而都城的建設也應遵循這一自然規律。它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全長約7.8公里,將北京城的主要建筑和景點一一串聯,形成了一條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城市中軸線。我們可以看到故宮的巍峨壯麗,天壇的神秘莊嚴,景山的郁郁蔥蔥,以及北海的波光粼粼。沿著中軸線漫步,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從氣勢恢宏的永定門,到莊嚴肅穆的天安門,再到雄偉壯麗的故宮,每一處建筑都散發著歷史的氣息,訴說著往昔的故事。永定門,作為中軸線的南端起點,猶如一位忠誠的衛士,守護著京城的門戶?!俺情T當沖要,高坦邃以閎?!?古老的詩句描繪出永定門的雄偉壯觀。天安門,那紅墻黃瓦、金碧輝煌的建筑,是國家尊嚴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故宮,這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群,更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拔宀揭粯牵揭婚w;廊腰縵回,檐牙高啄?!?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的描寫,用在故宮身上也毫不為過。“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边@里的一磚一瓦都凝聚著歷史的厚重,一草一木都訴說著歲月的滄桑。中軸線不僅是建筑的軸線,更是文化的軸線。中軸線,更是文明挺起的脊梁。它不僅是建筑的軸線,更是文化的軸線、精神的軸線。中軸對稱的布局,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秩序與和諧的追求?!爸姓胶?,天下大同。” 在中軸線上,有祭祀天地的天壇和地壇,表達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有供奉祖先的太廟,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家族傳承的重視;有舉辦重大典禮的太和殿,彰顯了國家的威嚴與莊重。“北京中軸線” 的成功申遺,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可,也是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重大貢獻。它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明。同時,申遺的成功也為我們帶來了新的責任和使命。“歷史如鏡,可以知興替;文化如燈,可以照前行?!?北京中軸線,作為歷史的鏡子和文化的明燈,將繼續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