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下《老山界》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文化自信:學習紅軍不怕困難、以苦為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語言運用:積累生字詞,了解作者和背景。思維能力:抓住文章的敘事線索,賞析文中的環境描寫,把握環境描寫的作用。梳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審美創造:品讀、批注重點詞語和精彩段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結合具體的敘述和描寫,梳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歸納出翻越老山界之難。【教學難點】通過分析相關畫面,體悟紅軍不怕艱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教學過程】第1課時一、新課導入毛主席的詩《七律·長征》中,講到了雄偉險峻的五嶺山,這里面有一座山嶺叫越城嶺,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是五嶺中最險的一座山,也是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它也被稱為老山界,紅軍戰士是怎樣翻越這座 “難”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聽聽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斗的一位老紅軍的講述吧。二、預習檢測1.作者介紹陸定一,生于1906年,江蘇無錫市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畢業于上海南洋大學(現交通大學),曾任八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長征時,在紅軍第一方面軍“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工作。建國后,長期負責黨的宣傳和文教工作。代表作品《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2.字詞梳理學生先提出疑難字詞,班內解決,教師再進行字詞檢測。三、初讀感知,梳理內容1.本文是一篇記敘文,那么作者在文中記敘了什么事呢?我們概括事件內容時,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本文的記敘六要素。時間:從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地點:長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腳下和老山界的整個山路中人物:紅軍某部的干部和戰士起因:紅軍總部決定翻越老山界(1)經過:紅軍戰士歷經艱險翻山(2-33)結果:紅軍取得了翻山的勝利(33)2.用一句話概括文章所敘之事。明確:紅軍戰士翻越了高聳、陡峭、險峻的老山界。3.通過初讀課文,不難看出課文是按照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展開敘述的。試以此為線索,細讀課文,勾畫出文中表示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的詞語,梳理出紅軍戰士的行蹤,邊讀邊畫出紅軍翻山的路線圖。路線:下午(沿著山溝向上走)——傍晚(在瑤民家攀談)——天黑(山腳登山)——半夜(“之”字拐的路上攀爬、睡覺)——黎明(山腰吃飯、登山路過雷公巖)——下午兩點多(到達山頂)——(一氣兒跑下山)——(到達宿營地)。四、精讀涵泳,體會精神1.快速閱讀課文,結合課文和資料,說說老山界是一座怎樣的山。補充資料:老山界,在地圖上名為越城嶺,在廣西北部,是五嶺之一,越城嶺的中段分支,呈西南—東北走向,長21公里,寬6公里,方圓126平方公里。其主峰貓兒山,海拔2141.5米,是越城嶺的最高峰,也是五嶺的最高峰。向上看,聳立于云端之中;向下望,簡直是絕壁懸崖。這里山勢連綿,河谷幽深,人跡罕至。只有懸崖絕壁間的羊腸小徑可走。小徑如同一條細長的帶子,忽而伸向山頂,忽而墜入峽谷。“瞬間有四季,幾步不同天”,是人們對老山界的描述。明確:高大陡峭、崎嶇險峻、氣候惡劣、人跡罕至。2.老山界是紅軍長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難走的山,翻越老山界的“難”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在課文中勾畫出相關的句子,并概括紅軍翻越老山界時克服的困難。明確:走路難——懸崖峭壁、山高路險。睡覺難——路窄石硬、寒氣逼人。吃飯難——糧食奇缺、肚子饑餓。處境難——敵人追擊、槍聲密集。3.面對這般重重困難,我們的紅軍戰士是如何對待的呢?明確:走路難——打趣逗笑、奮勇登山。睡覺難——酣然入夢、觀賞夜景。吃飯難——鼓著勇氣、繼續前進。處境難——毫不畏懼、嘲笑敵機。4.就這樣,如此難走的老山界,被紅軍勝利翻越了。你從紅軍翻越老山界的過程中,看到了什么樣的紅軍?請從文中找出關鍵語句分析,體會紅軍戰士的崇高品質。示例:從紅軍戰士在登山過程中打趣逗笑,我看到了有著必勝的信念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紅軍。預設:①有著堅強的革命意志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紅軍。②有著高度的紀律性、自覺性和團結互助精神的紅軍。③努力爭取民眾支持,依靠人民群眾戰勝困難的紅軍。五、課堂小結作者從行軍、吃飯、睡覺、處境等方面表現了紅軍翻山之難和對待困難的態度,凸顯了紅軍的堅強意志和樂觀情懷。憑著這些可貴的精神,紅軍才能逾越老山界,才能逾越道道險關,創造萬里長征的奇跡,開拓中國革命的新天地。六、布置作業1.在摘抄本上積累生字詞。2.課外閱讀反映紅軍長征的文章,如楊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楊成武《越過夾金山,意外會親人》等,進一步加深對這段偉大歷史的認識。第2課時一、導入作者說:“老山界是我們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萬里長征中的第一山,就這樣被英勇的紅軍戰士征服了。作者是怎樣把紅軍征服老山界的經過敘述得繪聲繪色、妙趣橫生的?是怎樣把紅軍戰士的精神描寫得具體形象、生動感人的?沉潛文本,我們會發現其中的奧秘。二、聚焦文本,品析環境1.這是一篇記敘性文章,但在敘事中,也有不少生動、細膩的描寫。請同學們速讀文章,找出登山過程中的三處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生動、細膩的描寫中所蘊含的情感,并做一些批注。方法指導:(1)賞析角度寫作手法(修辭等方面)、視角、感官、描寫角度(正面、側面)等。(2)環境描寫的作用①分析環境本身的特點分析自然環境描寫,要緊扣其表現了怎樣的地域風情,提示了什么時間、季節,渲染、營造了怎樣的氛圍等。分析社會環境描寫,必須結合時代背景,指出相關語句揭示了什么樣的社會現實。②分析環境描寫與人物的關系分析環境描寫要看它對刻畫人物起了什么作用,如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現人物……的性格(身份、地位等),暗示人物……命運。③分析環境描寫對情節的作用環境描寫對情節的作用主要有:暗示或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為后面……情節的發展做鋪墊或制造懸念;作為情節發展的線索。預設:(1)夜晚翻山的部分 (“滿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這兩段從不同的視角,描寫了老山界。火把拍成許多“之”字形,寫出了山路的曲折。“從山腳向上望”,火把“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以仰視的視角,突出了山的險峻。“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以俯視的視角再現了山的陡峭。這兩段環境描寫,烘托出紅軍英勇豪邁的英雄氣魄,表現了紅軍在艱難征程中的昂揚斗志。(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 (從“半夜里忽然醒來”到“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①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排比,寫出了山的高大、陡峭,從不同角度寫出了聲音的變化,烘托午夜里山的寂靜,表現了紅軍戰士堅強的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②調動了多種感官進行描寫。從視覺到聽覺,以聲襯靜,突出山的寂靜,還能引發讀者的種種聯想和想象。③多角度運用對比手法。有寂靜與聲響的對比,遠與近的對比,大與小的對比,突出了山的寂靜,刻畫出了紅軍戰士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形象。(3)下山部分 (從“路上有幾處景致很好”到“清得透底”。)這里優美的自然環境描寫襯托了翻越老山界以后紅軍戰士輕松愉悅的心情,營造了前途一片光明的美好意境。2.學生齊聲朗讀文中的環境描寫,讀出紅軍戰士的樂觀、鎮定、勇敢。三、品讀詞句,體會情感1.文中除了生動的環境描寫外,有一些詞句也不同尋常,蘊含深意。揣摩下列語句,討論括號里的問題。(1)這是一家瑤民,住著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為聽到過隊伍,照著習慣,到什么地方去躲起來了。(從“照著習慣”和“躲”,你讀出了什么?)(2)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奇觀”奇在哪里?“奇觀”一詞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情感?)(3)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這里的“嘆息”帶有一種怎樣的意味?)明確:①從“照著習慣”和“躲”可以看出瑤民長期遭受軍閥的欺壓,每當有軍閥部隊通過,就有人丁被抓、財產被搶的情況,因而男人們不得不“躲起來”。這反襯出紅軍關心群眾、團結群眾的品質。②“奇觀”指的是“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里蘊含著紅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③這里是在用擬人的手法,嘲諷國民黨反動派在民族危亡的關頭,不去抗日,卻來對付紅軍,這種反動行徑違背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也表現了紅軍北上抗日的決心。說明紅軍隊伍是一支為改變國家命運而革命的隊伍。2.文中還有一些詞句飽含深意,能夠體現出作者的情感。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你認為能夠體現作者對紅軍戰士情感的詞句進行品讀、批注。預設:(1)她的房子和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告知我們的部隊不準拆籬笆當火把。“生怕”是“很怕”的意思,表達了紅軍深切愛護群眾利益的心情。“顯眼”是“突出,醒目”的意思,說明紅軍考慮得周到,也體現了紅軍對群眾的關心。(2)山下有人送飯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搶了一碗就吃。“搶”在這里有“搶先,爭先”的意思,并不是去搶別人的飯。因為當時軍情緊急,時間倉促,為了抓緊時間登山,顧不得別的了。“搶”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情景和作者當時的心情,飽含作者對紅軍的贊美之情。(3)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笨重”一詞,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紅軍部隊不是輕裝行軍,隊伍里有傷員、病員以及馬匹、裝備等,行動比較困難,由此才更能突出紅軍的堅強意志和英勇精神。四、拓展延伸,傳承精神1.作者在文中極力贊美紅軍戰士,同時在文中寫道:“將來要在這里立個紀念碑,寫上某年某月某日,紅軍北上抗日,路過此處。”遺憾的是,作者未能如愿,假如你今天重走長征路,重登老山界,想為作者實現立碑的心愿,你會在石碑上寫什么?示例:①追尋紅軍足跡,傳承長征精神。②星夜翻山不怕險,革命意志高如天。2.如今祖國日益繁榮富強,我們是否還需要學習、弘揚紅軍精神?五、布置作業在摘抄本上積累優秀句段,并進行批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