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課外古詩詞誦讀(一)式 微導入新課導入新課《式 微》整體感知1.了解詩歌的有關知識,理解詩歌的主旨。2.有感情地反復誦讀,體會古詩的意境美、音韻美。3.激發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整體感知——學習目標《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稱“詩”或“詩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05篇。整體感知——作品簡介《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整體感知——作品簡介《詩經》的成書相傳周代的時候設有采詩官,每年春天,他們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給太師(也就是負責音樂的官員)進行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這首《式微》即是深刻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整體感知——作品簡介本詩選自《詩經注析》(中華書局1991年版)。式微,意思是天黑了。式,語氣助詞。微,昏暗。本詩出自《詩經·邶風》。邶風,邶地的民歌。整體感知——創作背景《邶風》是《詩經》十五國風之一,共十九篇,為邶地的民歌。 邶,今河南淇縣北部一帶。《詩經》中的《邶風》即為產生、采集、流傳于邶國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蕩人心弦的詩篇。《邶風》作品包括《柏舟》《綠衣》《燕燕》《二子乘舟》等十九首。整體感知——作品簡介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朗讀提示:1、讀準字音。2、讀出感情。3、注意停頓。4、朗讀流利。整體感知——詩歌朗讀式微式微,胡①不歸?微②君③之故,胡為乎中露④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⑤,胡為乎泥中?式 微整體感知——疏通詞句①胡:何,為什么。②微:(如果)不是。③君:君主。④中露:露中,在露水中。⑤微君之躬:(如果)不是為了養活你們。躬,身體。字詞解釋整體感知——疏通詞句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整體感知——疏通詞句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泥漿中!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整體感知——疏通詞句精讀細研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以“式微式微”起調,緊接著便交代了“不歸”的原因。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上下兩章只變換了兩處文字,但就在這巧妙的變換中,體現出了作者用詞的獨具匠心,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式 微精讀細研——賞析詩歌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設問:無疑而問,胸中早有定見的故意設問。使詩篇顯得婉轉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注意,啟人以思,表達出服役在外的勞役者盼望回家的急切心情。也更充分地表達勞動者內心的怨恨。回答,揭示原因:為了君主的事情,為了養活他們的貴體,才不得不終年累月、晝夜不輟地在露水和泥漿中奔波勞作。詩人遭受統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傾吐心中的牢騷不平。精讀細研——賞析詩歌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服勞役者的苦痛心情;◆日益增強的背棄暴政的決心。“故”“躬”二字將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內心痛苦以及對統治者的憤懣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僅句句用韻,而且每章換韻,故而全詩詞氣緊湊,節奏短促,情調急迫精讀細研——賞析詩歌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故躬中露泥中運用重章疊句,反復詠嘆的表現手法表情達意,上下章句式基本相同,只替換了極個別的字,使得詩歌語意飽滿,押韻和諧,上下章表達相同的意思,直接抒發質樸率真的情感。精讀細研——賞析詩歌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在句式上,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種變化,工整與靈活相結合,參差錯落,能極力地表達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句式的選擇又是隨著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而靈活變化的,增強了詩的節奏感。精讀細研——賞析詩歌詩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歸”起調: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詩人緊接著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短短二章,寥寥幾句,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給讀者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精讀細研——賞析詩歌由是,重章換字, 押韻和諧。體現了一唱三嘆、余味無窮的特色。體現了《詩經》精巧凝練的語言,兼有長短的句式, 節奏感強。《式微》詩短短32個字, 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種變化, 工整與靈活相整合, 參差錯落, 能極力地表達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精讀細研——賞析詩歌合作探討1.這首詩主要敘寫了什么內容?詩人遭受統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傾吐心中的牢騷不平。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些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采用了反問、互文等多種修辭手法,情感表達婉轉而有情致。在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時,又能押韻和諧,字數整齊。合作探討課堂小結這是一首勞役者的悲歌,描寫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親人回家的急切心情,反映了當時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現實生活。詩抓住天色將晚這一瞬間的感觸,以詠嘆的方式、質問的語氣,直抒胸臆,堪稱“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經典之作。課堂小結——主題歸納一是以設問強化語言效果。從全詩看,“式微,式微,胡不歸”,并不是有疑而問,而是胸中早有定見的故意設問。這首詩有兩個特點。課堂小結——藝術特點二是以韻腳烘托情感氣氛。詩共二章十句,不僅句句用韻,而且每章換韻,故而全詩詞氣緊湊,節奏短促,情調急迫,充分表達出了服勞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們日益增強的背棄暴政的決心。課堂小結——藝術特點詩人遭受統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傾吐心中的牢騷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則易于窮盡,采用這種雖無疑而故作有疑的設問形式,使詩篇顯得宛轉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注意,啟人以思,所謂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為這些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詩“境界具于詞語之外, 愈反復看去,愈覺其含義無窮。課堂小結布置作業1.《式微》中交代天黑了,人們不能回家的原因是: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2.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答:詩歌以詠嘆的方式、質問的語氣描繪了先秦時代勞役者的悲慘生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抒發了質樸率真的情感。布置作業——當堂檢測3、下列對《式微》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 這首詩“語淺意深,中藏無限義理”,深刻反映了社會現實。B. 這首詩用詠嘆的方式、質問的語氣,直抒胸臆,是一首勞役者的悲歌。C. 全詩刻畫了兩個場景,在露水中勞作,在泥地里勞作,將勞動人民的勤勞表現得淋漓盡致。D. 詩歌以“式微式微,胡不歸?”起調,緊接著交代原因,上下兩章變換兩處文字,在巧妙的變換中抒發質樸率真的情感。C這是一首勞役者的悲歌,不是表現勞動人民的勤勞的。布置作業——當堂檢測1.背誦四首古詩,能準確無誤地書寫。2.完成《本土攻略》中的相關練習。布置作業——課后作業感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式微.mp3 部編版八下語文第三單元課外古詩之《式微》同步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