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堰河 —— 我的保姆》教學設計一、課題名稱《大堰河 —— 我的保姆》二、教材分析《大堰河 —— 我的保姆》是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中的經典篇目,處于培養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關鍵位置。這首詩是艾青的成名作,以飽含深情的筆觸、獨特的意象運用以及豐富的表現手法,展現了大堰河勤勞善良卻命運悲慘的一生,抒發了詩人對乳母真摯深沉的敬愛與贊美,同時借大堰河的遭遇,深刻控訴和詛咒了舊社會的不公與黑暗。對于高二學生而言,他們已具備一定的文學鑒賞基礎,但對于現代詩歌復雜情感的把握、意象內涵的挖掘以及創作手法的深入理解仍需引導,學習此詩有助于提升學生詩歌鑒賞素養,感受文學反映時代、觸動人心的力量。三、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1.語言建構與運用: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理解詩中重點字詞、句式及修辭的運用效果,學習運用精準且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表達情感。2.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分析詩歌意象、結構、對比等手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能力,深入領會詩歌深層意蘊。3.審美鑒賞與創造:感受詩歌的韻律美、節奏美,體會詩人獨特的審美創造,提升學生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詩歌藝術的熱愛,引導學生嘗試創作簡單的詩歌意象,表達情感。4.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感受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關懷,傳承關注底層、追求公平正義的人文精神,增進對多元文化背景下人性光輝的理解。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深入剖析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包括人物關系、家庭環境等方面的對比,理解其對情感表達與主題呈現的強化作用。2.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把握詩人情感的起伏變化,做到朗讀與情感的有機融合。教學難點1.探究詩人如何將個人情感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連,在樸實的敘述中蘊含深沉的社會批判,體會用情作詩、以詩載道的創作精髓。2.精準解讀如 “紫色的靈魂” 等具有豐富象征意義、內涵深刻的詞句,理解詩人獨特的意象構建與情感寄托。五、課前準備教師準備1.收集艾青的生平資料、創作歷程、相關圖片與視頻素材,制作精美且內容詳實的多媒體課件,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視覺與聽覺輔助。2.精心挑選適合課堂朗讀的詩歌配樂,營造契合詩歌情感氛圍的朗讀情境。3.依據教學目標與重難點,設計具有啟發性、層次性的課堂導學案,幫助學生預習課文,梳理基礎知識,引導思考探究方向。學生準備1.依據導學案預習課文,標記出生字詞,初步了解詩歌大意,嘗試梳理詩歌結構。2.查閱艾青的相關資料,了解詩人所處時代背景,對詩歌主題形成初步認知,記錄疑惑之處,以便課堂交流探討。六、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1.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一組舊中國農村貧苦生活的老照片,照片中有破敗的茅屋、衣衫襤褸的農民在田間勞作、面黃肌瘦的孩子等畫面,同時播放輕柔而略帶哀傷的背景音樂(如二胡曲《二泉映月》)。2.教師:“同學們,當我們透過這些泛黃的照片,回望舊中國那段沉重的歷史,映入眼簾的是無數勞動人民在苦難中掙扎的身影。在那樣的歲月里,有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女性,她用自己的乳汁、勤勞的雙手與質樸的愛,滋養了一顆詩人的心靈。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艾青的《大堰河 —— 我的保姆》,去探尋那段塵封的記憶,感受那跨越時空的深情。”3.引導學生關注照片細節,提問:“從這些照片中,大家能想象到舊中國農村百姓的生活是怎樣的嗎?他們可能有著怎樣的情感與渴望?” 鼓勵學生自由發言,分享自己的初步感受,從而自然地引出課題。(二)作者介紹1.教師微笑著詢問:“在預習過程中,同學們想必已經收集了不少關于詩人艾青的資料,誰先來給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所了解的艾青呢?” 邀請幾位學生主動站起來介紹,教師認真傾聽,適時點頭給予肯定。2.學生分享完畢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艾青的詳細生平資料,包括他的成長經歷、留學背景、創作風格的轉變以及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卓越地位等信息,重點強調艾青 “土地詩人”“人民詩人” 的稱號由來,以及他始終心系祖國、關懷人民的創作情懷。同時,展示艾青不同時期的照片,讓學生對詩人有更直觀的認識。3.教師總結:“艾青一生歷經坎坷,卻始終用詩歌為武器,為人民發聲,為時代吶喊。而《大堰河 —— 我的保姆》正是他早期創作的巔峰之作,承載著他對乳母深深的眷戀與對舊社會的沉痛控訴。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詩歌,去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1.教師播放一段節奏舒緩且略帶憂傷的詩歌朗誦音頻(朗誦者為專業播音員),要求學生閉上眼睛,靜心聆聽,跟隨朗誦者的節奏在腦海中勾勒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感受詩歌的整體氛圍與情感基調。2.聽完朗誦后,給予學生 3 分鐘時間自由朗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初步體會詩歌的韻律之美。教師巡視課堂,觀察學生朗讀情況,及時糾正個別字詞的錯誤讀音。3.開展朗讀接力活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輪流推選一名代表朗讀詩歌的一個小節,其他小組成員認真傾聽,從朗讀的流暢性、節奏把握、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打分評價。朗讀結束后,教師針對每組的表現進行簡要點評,重點表揚優點,同時委婉指出存在的不足,并給予朗讀技巧的指導,如語調的抑揚頓挫、重音的恰當處理、停頓的合理安排等。4.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讀完這首詩,大家整體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詩歌中主要涉及哪些人物?他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詩歌,同桌之間相互交流討論 3 分鐘,然后請幾位同學發言分享自己的思考結果,教師在黑板上簡要記錄學生的觀點,為后續深入研讀做鋪墊。(四)研讀詩歌,分析內容與手法研讀 1—3 小節1.教師朗讀前三小節詩歌,朗讀過程中,通過語調、語速的變化突出詩人對大堰河的深情回憶與復雜情感。朗讀完畢后,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詩人開篇就提及大堰河,那大堰河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詩人與她又是什么關系呢?請大家仔細研讀這三小節,圈畫出相關語句,并在小組內交流討論。”2.學生分組展開討論,教師深入各小組,傾聽學生的觀點,適時給予引導啟發。討論結束后,每組選派代表發言。有小組可能會回答:“大堰河是個貧苦的農婦,沒有自己的名字,是童養媳出身,而詩人是地主的兒子,他們階級不同,但大堰河卻像母親一樣照顧詩人,所以他們有一種特殊的、跨越階級的親情。” 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并在黑板上板書 “大堰河:貧苦農婦、童養媳”“詩人:地主兒子” 以及 “關系:階級對立,情感和諧”,同時結合詩句 “我是地主的兒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長大了的大堰河的兒子”,深入剖析詩人對這種特殊關系的強調,讓學生初步體會對比手法在展現人物關系、凸顯情感深度上的作用。研讀第四小節1.教師:“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第四節。哪位女同學愿意用你甜美的嗓音為大家朗讀這一節,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這一小節的中心意象是什么,它蘊含著怎樣的情感?” 邀請一名女生朗讀,朗讀結束后,教師和同學們給予掌聲鼓勵。2.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有學生可能會很快發現:“中心意象是‘厚大的手掌’,從詩句里能感覺到大堰河雖然勞動很辛苦,但還是一直用這雙手撫摸詩人,讓人覺得她的愛特別深厚。” 教師進一步追問:“那詩人為什么要用‘厚大’而不是別的詞來形容手掌呢?這一連串圍繞手掌的小意象群又有什么妙處呢?” 鼓勵學生深入挖掘意象背后的內涵。經過思考,學生或許會回答:“‘厚大’體現了大堰河勞動的艱辛,手掌是她勤勞的象征,那些小意象群像電影鏡頭一樣,展現出她在忙碌間隙都不忘關愛詩人,讓這份愛更具體可感。” 教師給予肯定評價,強調意象對于詩歌情感表達的關鍵作用,幫助學生理解詩人通過獨特意象傳遞深沉情感的創作技巧。研讀第五小節1.教師:“在第五節,詩歌情節有了新的發展,又有新人物登場了。請一位男同學來為我們朗讀這一節,大家邊聽邊思考,新出場的是誰,這一節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又蘊含著詩人怎樣復雜的情感?” 指名一位男生朗讀,讀完后,同學們鼓掌。2.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很明顯,這一節出場的是詩人的父母。那詩人是如何描述與大堰河分別的場景的?這一句‘啊,大堰河你為什么要哭?’有什么深意呢?” 學生積極思考發言,有的學生可能會說:“詩人沒有詳細寫分別的不舍,只用這一問,感覺既有詩人對大堰河的心疼,覺得她是因為愛自己才哭,也好像有父母的不滿,覺得大堰河不應該哭。” 教師順勢深入講解:“非常棒,同學們體會得很深刻。這一問既是詩人站在自己角度,對大堰河愛的回應與感恩;同時從父母角度看,在他們眼中,大堰河地位卑賤,送詩人走沒什么可傷心的,甚至哭還會被嫌棄。這短短一問,就把詩人對大堰河的敬愛、贊美以及對父母冷漠、等級觀念的憤怒都展現出來了,對比手法在這里運用得相當精妙,讓情感沖突更強烈。” 教師通過這樣層層剖析,讓學生清晰把握詩歌復雜情感與對比手法的緊密結合。研讀第六小節1.教師:“這種憤怒在第六節進一步升級。男生們,讓我們齊聲朗讀這一節,用你們的聲音讀出詩人內心的怨憤,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這一節是如何強化這種情感的,詩人與父母的關系又有怎樣更深刻的體現?” 男生們大聲朗讀,讀完后,教師引導全體學生分析。2.學生:“詩人說‘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這句話特別怨毒,好像和父母很生疏,中間那些描寫家里豪華和大堰河家貧窮的小意象對比,更突出了兩個家庭的差距,也讓我們明白詩人和父母本該親近,卻因為階級不同變得對立。” 教師肯定學生的解讀,詳細講解詩句中如 “紅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紋” 與大堰河家 “烏黑的醬碗”“被柴草堵塞的煙囪” 等對比意象,讓學生直觀感受貧富懸殊,深入理解詩人借此抒發的對家庭關系扭曲、社會不公的批判,強化學生對對比手法在深化主題方面作用的認識。研讀第七小節1.教師:“第七節很有特色,詩人反復強調大堰河‘含著笑’。現在,咱們前后四人為一小組,展開合作探究,討論一下這‘含著笑’的反復出現有什么作用,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學生迅速分組,熱烈討論,教師巡視各小組,參與個別小組討論,適時點撥引導。2.各小組代表踴躍發言,一組學生可能會說:“我們覺得‘含著笑’寫出大堰河很樂觀、善良,就算生活那么苦,她干活的時候還總是笑著,像‘她含著笑,洗著我們的衣服’,讓人特別心疼她。” 其他小組補充:“而且這是排比句,一連串‘含著笑’,把大堰河的勤勞、樸實都展現出來了,也能看出詩人對她這些品質的贊美,同時又為她的悲慘命運感到悲哀。” 教師對各小組的精彩討論給予高度評價,總結強調細節描寫與排比手法結合,對塑造人物形象、抒發情感的強大表現力,讓學生學習詩人通過細微處見真情、巧用修辭增文采的寫作技巧。研讀第 8 小節1.教師引導學生輕聲默讀第八小節:“同學們,讀完這一節,大家有沒有想過,詩人把大堰河的夢寫得如此美好,可現實卻很殘酷,這是為什么呢?這里運用了什么手法,想要達到怎樣的效果?” 給予學生 2 分鐘思考時間,然后請學生回答。2.學生:“這是用對比,美夢和她死后的凄慘對比,讓人更覺得她可憐,增強了悲劇感,好像讓我們看到她一生的希望破滅,心里特別難受。” 教師認可學生的理解,進一步闡述:“非常正確,這種美夢與現實的強烈反差,就像一把重錘,直擊讀者心靈,讓我們對大堰河的悲慘命運刻骨銘心,也更能感受到詩人對造成這一切的舊社會的痛恨。這就是對比手法的魅力,它能讓情感的力量成倍放大。” 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學生再次體會對比手法在營造氛圍、強化感染力上的關鍵作用。研讀第 9-12 小節1.教師:“最后,讓我們看向詩歌的結尾部分。大家認真研讀這幾小節,思考大堰河辛勞一生,死后得到了什么?從詩人的描述中,我們又能讀到他怎樣的情感?尤其是‘紫色的靈魂’這個獨特的表述,大家想一想,它究竟有著怎樣深刻的含義呢?” 學生默讀思考,教師給足時間,然后組織交流。2.學生:“大堰河死后就只有很微薄的葬禮,太可憐了,詩人肯定特別憤怒,覺得社會對她不公平。” 對于 “紫色的靈魂”,學生可能有不同理解,有的認為紫色代表高貴,因為大堰河雖然身份低但心靈美;有的覺得紫色象征傷痛,因為她一生悲慘。教師認真傾聽學生觀點,最后總結:“同學們都很有想法,紫色確實有多層含義,一方面它象征高貴,大堰河勤勞善良、慈愛樂觀,她的靈魂閃耀著人性的光輝,無比高貴;另一方面,紫色也是傷痕、苦難的顏色,她一生受盡磨難,結局悲慘,這顏色飽含著詩人對她的憐惜。詩人用這一獨特意象,把對大堰河的贊美與對舊社會的詛咒完美融合,讓情感深沉而厚重。” 通過這樣的師生互動,引導學生突破難點,深入理解詩歌核心情感與獨特意象內涵。(五)課堂總結1.教師:“同學們,回顧這節課,我們跟隨艾青的筆觸,走進了大堰河的世界。我們看到了她貧苦卻善良、勤勞的一生,感受到了詩人與她深厚真摯的母子情,也體會到了詩人對父母冷漠、舊社會不公的憤怒與批判。詩人巧妙運用對比、排比、細節描寫等手法,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奏響了一曲‘贊美’與‘詛咒’的交響曲。”2.強調重點:“大家要記住,像大堰河與詩人本應對立實則和諧、與父母本應和諧實則對立的人物關系對比,以及美夢與現實、貧富環境等多方面對比,這些都是理解詩歌情感與主題的關鍵鑰匙。同時,那些細膩的意象、飽含深情的語句,更是詩人心靈的吶喊。希望大家課后能反復回味這首詩,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七、作業設計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錄制音頻或視頻,發送到班級學習群,與同學互相欣賞、評價,進一步提升朗讀水平,加深對詩歌情感的體悟。2.選擇詩中至少三個含有顏色的詞語,如 “紫色”“烏黑”“紅漆” 等,結合詩句詳細分析其在營造氛圍、塑造人物、表達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一篇 300 字左右的賞析短文,鍛煉學生文本分析與書面表達能力。八、教學反思情境導入環節通過圖片與音樂的結合,成功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為課堂營造了良好氛圍,讓學生快速融入詩歌情境。教學過程中,多種朗讀形式穿插,給予學生充分朗讀體驗,以讀促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詩歌韻律美、體會情感變化,同時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師生互動交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與合作精神,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對詩歌意象、手法、情感的講解細致深入,結合詩句實例,層層剖析,讓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較好達成教學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