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致云雀>教學設計【課題名稱】《致云雀》【教材分析】《致云雀》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經典詩作。教材選取這篇作品,旨在讓高一學生接觸并了解西方浪漫主義詩歌的獨特魅力與藝術風格,拓寬文學視野,提升詩歌鑒賞能力。詩中以云雀為核心意象,通過豐富多樣的比喻、極具感染力的抒情,展現出浪漫主義詩歌想象力豐富、情感濃烈、意象內涵深刻等特點。同時,也為學生理解 19 世紀浪漫主義的藝術主張及其背后蘊含的青春價值搭建了橋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與對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一)教學目標1.語言建構與運用引導學生品味《致云雀》不同譯本的語言特色,體會不同譯者在詞匯選擇、句式運用等方面的差異,提升對詩歌語言的敏感度和鑒賞力。讓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學習借鑒詩歌中優美、富有表現力的表達方式,嘗試在自己的寫作中運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豐富語言表達形式。2.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對《致云雀》三個譯本的比較分析,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其能從意象內涵、想象力、情感抒發等多維度對詩歌進行深入思考,準確評判各譯本的特點與優劣。借助對 “云雀” 意象的深入探究以及對浪漫主義藝術主張的追因溯源,鍛煉學生的歸納概括、邏輯推理能力,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背后的創作理念與思想內涵,提升思維深度。3.審美鑒賞與創造帶領學生領略《致云雀》所展現的浪漫主義詩歌的獨特審美風貌,欣賞詩中豐富奇幻的想象力、鮮明深刻的意象以及濃烈真摯的情感,提升學生的詩歌審美情趣。鼓勵學生在感受詩歌之美的基礎上,嘗試進行詩歌創作或對已有詩歌進行改寫,發揮自身想象力,融入個人情感,創造出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文學作品。4.文化傳承與理解幫助學生了解 19 世紀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背景、藝術主張及其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增進學生對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學思潮的認知與理解。通過比較雪萊與華茲華斯《致云雀》的差異,引導學生體會不同詩人在同一題材下的獨特表達,感受文化多元性,培養跨文化交流與理解的意識,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學文化。(二)核心素養本教學設計旨在通過對《致云雀》的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使學生在語言運用、思維發展、審美鑒賞以及文化理解等方面都能得到鍛煉和成長,為其今后深入學習文學作品、提升人文素養奠定堅實基礎。【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組織學生開展《致云雀》三個版本(郭沫若、查良錚、江楓譯本)的比較閱讀活動,引導學生仔細研讀各譯本,從意象內涵的清晰明確程度、詩人抒情的濃烈程度以及詩歌所展現的想象力豐富程度等方面進行深入對比分析,讓學生切實領會這首詩在不同譯本中的獨特藝術表現。通過對具體詩句的解讀、不同譯本的對照賞析,幫助學生把握詩中 “云雀” 這一核心意象的豐富內涵,理解其在不同譯本中的呈現方式及所承載的情感意義,感受雪萊詩歌意象運用的精妙之處。(二)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透過 “云雀” 意象深入思考,挖掘其背后所體現的 19 世紀浪漫主義的藝術主張,讓學生理解浪漫主義詩歌在創作理念、表現手法等方面與其他文學流派的區別,體會浪漫主義強調情感自然流露、與現實保持疏離以及追求遠方美好的特點。幫助學生領悟浪漫主義藝術主張背后所蘊含的青春價值,使學生明白為何浪漫主義詩歌的諸多特點契合年輕人的思想和情感特質,理解《致云雀》如何成為一首青春的禮贊,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深層文化內涵的解讀能力。【課前準備】教師準備:1.精心挑選并整理出《致云雀》郭沫若、查良錚、江楓三個譯本的文本資料,制作成便于學生閱讀對比的文檔,標注好各譯本的關鍵信息,如譯者、版本出處等。2.收集與雪萊、《致云雀》以及 19 世紀浪漫主義相關的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如浪漫主義時期的繪畫作品、雪萊的生平影像介紹等,用于課堂導入及輔助講解,營造濃厚的文學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背景和風格特點。3.設計制作包含課堂提問、小組討論任務、課堂練習等內容的教學課件,確保教學環節緊湊有序,重點突出,便于學生直觀地參與學習活動。學生準備:1.提前預習《致云雀》課文內容,通讀詩歌原文,初步了解詩歌的大致內容、基本結構以及整體情感基調,標記出自己理解困難或感興趣的詩句部分,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2.自主查閱雪萊的生平事跡、創作風格以及 19 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相關資料,形成簡單的知識筆記,以便在課堂上更好地理解教師講解內容,參與討論交流。【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教師活動1.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一段云雀在藍天白云間歡快飛翔、婉轉鳴唱的視頻,視頻畫面唯美,云雀身姿靈動,同時配以輕柔舒緩的鳥鳴聲作為背景音樂,營造出輕松愉悅、充滿生機的氛圍。2.播放結束后,教師微笑著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剛剛我們看到的這種可愛的小鳥就是云雀,它常常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歌唱,給人帶來無盡的歡樂和遐想。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都為它留下了動人的詩篇。大家還記得我們之前講過的,同一個物象在不同作家筆下會成為不同的意象嗎?就像‘蠟炬’與‘紅燭’有著別樣的寓意。今天呀,我們要走進兩位著名詩人雪萊和華茲華斯筆下的《致云雀》,不過呢,咱們這節課先聚焦雪萊的這首詩,而且不是比較他和華茲華斯作品的不同,而是通過雪萊詩作的不同翻譯版本,去探尋‘云雀’這個意象在雪萊心中究竟象征著什么,又寄托了他怎樣深厚的情感。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開啟這趟充滿詩意的探索之旅吧!”學生活動1.學生們被視頻中云雀的可愛模樣和歡快姿態所吸引,全神貫注地觀看,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云雀帶來的美好與靈動。2.聽完教師的提問和引導,學生們回憶起之前所學知識,對即將探究的 “云雀” 意象充滿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雪萊筆下的《致云雀》以及不同譯本的奧秘,積極翻開課本,做好學習準備。(二)初讀感知與意象梳理教師活動1.給學生 3 分鐘時間,讓學生自由朗讀雪萊的《致云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初步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和整體意境。2.朗讀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同學們,讀完這首詩,大家對詩中的‘云雀’應該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吧。現在,請大家根據詩歌的章節,試著梳理一下‘云雀’意象的特點哦。可以在課本上做簡單的批注,然后我們一起來交流分享。”學生活動1.學生們按照教師要求,認真朗讀詩歌,在朗讀過程中用心體會詩歌的節奏和情感。朗讀結束后,迅速低頭仔細研讀詩句,依據詩歌的結構,對 “云雀” 意象的特點進行梳理概括,并在課本上做好相應記錄。2.部分學生主動舉手發言,分享自己梳理的結果,如有的學生說:“我覺得詩的開頭就寫出了云雀飛得很高,還一直在歡快地唱歌,后面好像又描述了它很漂亮的樣子。” 其他同學認真傾聽,有的還會補充完善,共同初步把握 “云雀” 意象在詩中的整體特點。(三)譯本比較任務布置與自主探究教師活動1.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郭沫若、查良錚、江楓三位譯者的《致云雀》譯本內容,清晰地呈現在大屏幕上,方便學生對比閱讀。2.接著布置任務:“同學們,現在大家面前呈現的就是這首詩的三個不同譯本啦。接下來,請大家用心去閱讀、比較這三個譯本,思考一下哪個譯本的翻譯最具想象力,哪個譯本中的意象內涵最明確,哪個譯本抒發的情感最濃烈呢?大家可以從詩句的用詞、修辭手法、表達的情感等多個方面去分析哦。這里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只要大家能夠在比較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深入思考,并且能夠自圓其說、言之成理就可以啦。現在,就請大家開始自主探究吧,一會兒我們一起交流討論哦。”3.在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教師巡視教室,觀察學生的閱讀情況,適時給予個別指導,比如提醒學生注意不同譯本中對同一詩句的不同表述方式,引導學生關注一些關鍵的意象翻譯差異等。學生活動1.學生們帶著任務,認真閱讀三個譯本,時而對照閱讀,時而在本子上記錄下自己的發現和思考,圈點出各譯本中覺得有特色、值得分析的語句,從不同角度去比較三個譯本的特點,嘗試判斷哪個譯本在想象力、意象內涵、情感抒發方面更具優勢,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四)文本分析與譯本比較交流教師活動1.教師邀請幾位學生分享自己對三個譯本比較的初步想法,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2.隨后,教師展示以前學生對此問題的一些解答案例(如郭沫若的譯本最具想象力;江楓的譯本意象內涵最明確;查良錚的譯本抒情最濃烈),并向學生說明:“這只是之前同學們的一些看法呀,并不是標準答案哦,大家如果有不同的想法,完全可以提出來,咱們一起探討探討。接下來,咱們就以這些案例為例,一起來具體分析分析,看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論呢。”3.教師引導學生逐一對案例進行分析,先以郭沫若譯本更具想象力為例,通過多媒體展示具體詩句對比,如郭沫若譯本中的 “宛如一閨秀,藏在金屋里,幽夜懷所歡,腸斷魂難慰,獨自撫鳴琴,芳情漾幽閫”,查良錚的版本 “好象是名門的少女,在高樓中獨坐,為了舒發纏綿的心情,便在幽寂的一刻,以甜蜜的樂音充滿她的繡閣” 以及江楓的譯本 “像一位高貴的少女,居住在深宮的樓臺,在寂寞難言的時刻,排遣為愛所苦的情懷,甜美有如愛情的歌曲,溢出閨閣之外”,引導學生分析:“同學們,大家看看這幾句,郭沫若的譯本用了‘金屋藏嬌’的典故,是不是一下子就把那種女子高貴又寂寞的感覺表現出來了呀?而且‘獨自撫鳴琴’這個細節,讓整個畫面更生動了,更具東方文化的含蓄美,是不是感覺想象力很豐富呢?大家再說說自己的看法呀。” 在學生討論交流過程中,教師適時引導、補充,讓學生充分理解不同譯本在想象力方面的差異表現。4.按照同樣的方式,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分析江楓譯本意象內涵更明確以及查良錚譯本抒情更濃烈的原因,通過展示關鍵詩句對比、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等方式,幫助學生深入體會各譯本在不同方面的特點。5.在分析完各譯本特點后,教師進一步提問:“同學們,通過對這三個譯本的比較,我們發現《致云雀》這首詩真的很有特點呀,它的想象力特別豐富,意象的特征也多種多樣,意象內涵還特別明確,抒發的情感又很直接強烈。可是大家想一想,為什么它會有這些和我們中國古詩不太一樣的特點呢?” 引導學生思考詩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為引出浪漫主義藝術主張做鋪墊。學生活動1.學生們積極參與分享交流,有的學生認同之前案例中的觀點,能結合詩句進一步闡述理由,如:“我也覺得郭沫若譯本想象力豐富,因為他用典故讓詩句更有文化底蘊,畫面感更強了。” 也有的學生提出不同看法,如:“我覺得查良錚譯本在某一處的想象也很獨特,他把云雀比作……,這樣的比喻很新奇,也很有想象力呀。” 大家在交流中思維碰撞,不斷深化對各譯本特點的認識。2.在教師引導分析各譯本特點時,學生們認真傾聽、思考,跟隨教師的引導,仔細對比不同譯本的詩句,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對意象內涵、情感抒發等方面的見解,如:“我覺得江楓譯本里‘烈火的輕云’這個表述確實更能體現云雀輕盈自由的特點,所以意象內涵更明確。” 通過這樣的交流互動,學生對《致云雀》這首詩的藝術特色有了更清晰、深入的理解。3.面對教師關于詩歌特點原因的提問,學生們陷入思考,結合之前預習的知識以及課堂上對詩歌的理解,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探尋背后的緣由,有的學生提到了西方文學的風格特點,有的聯想到了雪萊的創作風格等,為后續深入學習浪漫主義藝術主張做好準備。(五)浪漫主義藝術主張探究與青春價值領悟教師活動1.教師針對學生對詩歌特點原因的思考回答進行總結引導:“同學們都思考得很深入呀,其實呢,《致云雀》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浪漫主義詩歌,它呈現出的這些特點和浪漫主義的藝術主張是密切相關的哦。大家還記得浪漫主義的一些主要藝術主張嗎?” 引導學生回顧之前查閱或了解到的浪漫主義相關知識,然后進行詳細講解:“浪漫主義主張‘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像《致云雀》這樣抒情直接且強烈就很好理解啦。而且呀,浪漫主義強調與現實的俗世保持一定的疏離,更看重遠方的美好,不管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的遠方,這就使得浪漫主義詩歌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呢。另外,浪漫主義詩人常常會在詩歌中表現追求自由、執著理想、熱愛純粹的美這些主題哦。”2.教師進一步提問啟發:“那大家想一想,這些浪漫主義的特點是不是和年輕人的思想、情感特質很契合呀?為什么會這么說呢?” 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浪漫主義藝術主張背后的青春價值,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要求每個小組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推選一名代表準備發言分享小組觀點。3.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參與到各小組中,傾聽學生的討論內容,適時給予指導和啟發,比如提示學生從年輕人對自由、理想的追求,情感的熱烈真摯等方面去思考與浪漫主義特點的契合點。學生活動1.學生們認真聆聽教師對浪漫主義藝術主張的講解,結合之前的知識儲備,進一步加深對浪漫主義的理解,在腦海中梳理浪漫主義與《致云雀》詩歌特點之間的關聯。2.隨后,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熱烈討論,圍繞浪漫主義特點與年輕人思想情感特質的契合點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年輕人就是情感很豐富,也很直接,就像浪漫主義詩歌里那種濃烈的情感表達一樣。” 有的學生提到:“我們年輕人都向往自由,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跟浪漫主義詩歌里追求自由、理想的主題很像呀。” 每個小組都積極討論,整合觀點,推選代表準備發言。(六)課堂總結教師活動1.教師邀請各小組代表依次發言,分享小組關于浪漫主義藝術主張背后青春價值的討論結果,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和補充,肯定學生們的思考深度和獨特見解,進一步完善對浪漫主義與青春價值關系的闡述。2.教師進行課堂總結:“同學們,今天我們通過對雪萊《致云雀》三個譯本的比較閱讀,深入領略了這首詩的獨特魅力,了解了它豐富的想象力、明確的意象內涵以及濃烈的情感抒發背后所體現的浪漫主義藝術主張,還領悟到了這種藝術主張背后蘊含的青春價值。可以說,《致云雀》就是一曲追求自由的青春禮贊呀!希望大家課后可以繼續去品味這首詩,感受浪漫主義詩歌的美好,同時也別忘了咱們還有一個作業哦,那就是比較雪萊的《致云雀》和華茲華斯的《致云雀》,分析兩者背后的意象內涵的差別以及詩人所寄情感的不同,咱們下節課再來一起交流分享哦。”學生活動1.各小組代表自信地走上講臺發言,分享小組討論成果,其他小組成員認真傾聽、學習。聽完教師的總結后,學生們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有了更系統、清晰的認識,進一步感受到了《致云雀》這首詩的深刻內涵和獨特價值,對課后作業充滿期待,準備課后繼續深入探究兩首詩的異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