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第四章 光第3節 光的干涉《選擇性必修第一冊》(人教版)肥皂泡看起來常常是彩色的雨后公路積水,上面漂浮的油膜也經常顯現出彩色條紋或圖樣彩色條紋是怎樣形成?一、光的雙縫干涉現象1.實驗2.視頻——楊氏雙縫干涉(1801年)為什么會形成雙縫干涉現象呢?機械波的干涉兩列頻率相同的波(相干波)相遇時,在某些區域振動加強(波峰與波峰、波谷與波谷疊加),而在某些區域振動減弱(波峰與波谷疊加);且振動加強的區域與振動減弱的區域相互間隔.這種現象叫波的干涉水波的干涉3.相關知識復習單縫雙縫S1SS2屏獲得兩個振動情況完全相同的光源,叫相干光源(頻率相同)②雙縫的作用:①單縫的作用:獲得所需光源4.實驗分析:楊氏雙縫干涉實驗證明了光是一種波二、對光的雙縫干涉現象的解釋1.干涉圖樣的特點:S1S2雙縫屏幕P0 中央亮紋由于S1S2到中央亮紋的距離是相等的, 又由于從S1S2發出的光是振動情況完全相同,那么,當其中一條光線傳來的是波峰時,另一條傳來的也一定是波峰,其中一條光線傳來的是波谷時,另一條傳來的也一定是波谷,在P點總是波峰與波峰相遇或波谷與波谷相遇,振幅A=A1+A2為最大,P點總是振動加強的地方,故出現亮紋。光程差δ=S2P0-S1P0=0P1第一亮紋取P0點上方的點P1,若從S1S2發出的光到P1點的光程差,正好等于一個波長δ = S1P1-S2P2=λ,則當其中一條光線傳來的是波峰時,另一條傳來的也一定是波峰,其中一條光傳來的是波谷時,另一條傳來的也一定是波谷,在P1點總是波峰與波峰相遇或波谷與波谷相遇,振幅A=A1+A2為最大,P1點總是振動加強的地方,故出現亮紋。λ第一條亮紋的形成原因分析光程差δ=S2P1-S1P1=λ雙縫S1S2屏幕P2第二亮紋2λ第二條亮紋的形成原因分析光程差δ=S2P2-S1P2=2λ雙縫S1S2屏幕雙縫S1S2屏幕P1 第一亮紋 δ=λP 中央亮紋 δ=0P2 第二亮紋 δ=2λP3 / 第三亮紋 δ=3λP3 第三亮紋 δ=3λP2/ 第二亮紋 δ=2λP1/ 第一亮紋 δ=λ當光程差δ= nλ 時出現亮紋以此類推當其中一條光傳來的是波峰,另一條傳來的就是波谷,其中一條光傳來的是波谷,另一條傳來的一定是波峰,Q1點總是波峰與波谷相遇,振幅最小,Q1點總是振動減弱的地方,故出現暗紋。2.暗條紋形成的原因取P0點上方的點Q1,與兩個狹縫S1、S2光程差δ= S1Q1-S2Q1=λ/2光程差 δ = λ/2Q1第一暗紋δ雙縫S1S2屏幕取P0點上方的點Q2,與兩個狹縫S1、S2光程差δ= S1-S2=3λ/2當其中一條光傳來的是波峰,另一條傳來的就是波谷,其中一條光線傳來的是波谷,另一條傳來的一定是波峰,Q2點總是波峰與波谷相遇,振幅最小,Q2點總是振動減弱的地方,故出現暗紋。δ= 3λ/2Q1第一暗紋δ雙縫S1S2屏幕Q2第二暗紋雙縫S1S2屏幕Q1 第一暗紋 δ=λ/2Q2 第二暗紋 δ=3λ/2Q3 / 第三暗紋 δ=5λ/2Q3 第三暗紋 δ=5λ/2Q2/ 第二暗紋 δ=3λ/2Q1/ 第一暗紋 δ=λ/2當光程差δ=(2n+1)λ /2 ,即半波長奇數倍時,出現暗紋。以此類推(1)空間的某點距離光源S1和S2的光程差為0、λ、2λ、3λ等波長的整數倍(半波長的偶數倍)時,該點為振動加強點。(2)空間的某點距離光源S1和S2的光程差為λ /2、3 λ/2、5λ/2等半波長的奇數倍時,該點為振動減弱點。3.總結規律光程差 δ= kλ( k=0,1,2,3……)光程差 δ =(2k+1)λ/2 ( k=0,1,2,3……)暗紋產生明、暗條紋的條件亮紋:光程差 δ = kλ( k= 0,1,2,3……)暗紋:光程差 δ =(2k+1)λ/2 (k=0,1,2,3……)亮紋三、干涉條紋與光的波長之間的關系猜想: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不同顏色的光,條紋間距不同。波長為 的單色光照射到雙縫上。兩縫中心間距為d,兩縫S1、S2的中垂線與屏的交點為P0,雙縫到屏的距離為OP0=l。對于屏上與P0的距離為x的一點P1,兩縫與P1的距離分別為r1、r2,且d l亮紋條件:相鄰兩條亮條紋或暗條紋中心的間距是:θ理論探究:1、紅光:波長范圍:625~740nm;2、橙光:波長范圍:590~610nm;3、黃光:波長范圍:570~585nm;4、綠光:波長范圍:492~577nm;5、靛光:波長范圍:420~440nm;6、藍光:波長范圍:440~475nm;7、紫光:波長范圍:380~420 nm。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光的干涉現象呢?四、薄膜干涉在酒精燈的燈芯上撒一些食鹽,燈焰就能發出明亮的黃光。把鐵絲圈在肥皂水中蘸一下,讓它掛上一層薄薄的液膜。把這個液膜當作一個平面鏡,用它觀察燈焰。1.現象2.現象解釋由于重力的作用,肥皂薄膜將形成上薄下厚的楔形。光從薄膜的前后兩個表面反射出來兩列光波,這兩列光波的頻率相同,產生干涉。前表面后表面現象: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段里,會看到像上亮暗相間的條紋間隔逐漸變密,為什么?3.應用舉例在照相機、望遠鏡等光學儀器中,要用到許多透鏡、棱鏡。光在通過這些元器件時,在每一個表面上都會發生一部分反射,從而導致透過這些元器件的光能量減少。為了降低光能損失,人們在這些元器件的表面鍍上透明的薄膜,即增透膜,如氟化鎂薄膜。增透膜兩個表面的反射光所通過的光程差等于半個波長,這樣反射回來的光會因產生干涉而相互抵消,增加了透射光的能量。4.練習與應用劈尖干涉是一種薄膜干涉,如圖所示。將一塊平板玻璃放置在另一平板玻璃之上,在一端夾入兩張紙片,從而在兩玻璃表面之間形成一個劈形空氣薄膜,當光從上方入射后,從上往下看到的干涉條紋有如下特點:(1)任意一條明條紋或暗條紋所在位置下面的薄膜厚度相等;(2)任意相鄰明條紋或暗條紋所對應的薄膜厚度差恒定。現若在如圖所示裝置中抽去一張紙片,則當光入射到劈形空氣薄膜后,從上往下可以觀察到干涉條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3 面4 面1 面2 面d1d2 lθθ兩處光程差為 1=2d1, 2=2d2 2- 1= ,所以d2-d1= /2由幾何關系可得即結論:當抽去一張紙片時,θ減小, l增大,即條紋變稀疏。平整時3面凹陷時亮紋1亮紋23 面4 面1 面2 面牛頓環干涉圖樣:中央疏、邊沿密的同心圓環貝殼呈現的彩紋等都與光的干涉有關,均為兩個面的反射光干涉的結果。五、光的本性光的本質是什么?1.牛頓的微粒說:光是高速粒子流,解釋光的直進,光的反射。2.惠更斯的波動說:光是某種振動,以波的形式向周圍傳播,解釋光的折射、干涉和衍射,光的直進,光的反射。機械彈性波動(以太)。3.麥克斯韋的電磁說:光是一種電磁波,發展了光的波動理論。4.愛因斯坦的光子說:成功解釋光電效應,認為光具有粒子性。5.德布羅意的波粒二象性學說: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動性。光的本性學說發展史上的五個學說t18世紀19世紀20世紀17世紀·2000多年前中國的《墨經》·惠更斯,波動說,1678年《論光》微粒說占主導·1801年托馬斯·楊的雙縫干涉實驗··1865年麥克斯韋理論,1888年赫茲實驗·1905年,愛因斯坦的光子說解釋光電效應·新的光學理論·牛頓,微粒說,《光學》課堂小結:1.光的干涉現象2.光的雙縫干涉原理3.薄膜干涉現象與原理4.干涉現象的應用5.光的本性及其發展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