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十送紅軍》、《情深誼長》第一單元 精神.信仰.力量.情感第一課時(湘教版)七年級下01本課目標02新課導入03新知講解04課堂拓展05課堂評價06課堂總結本課目標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能在歌曲《十送紅軍》過門不間斷的伴奏下,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的 1— 24 小節。欣賞歌曲《情深誼長》,能感受其優美的音調、豐富的情感,以及調性 轉換帶來的音樂情緒、色彩、意境的變化感受和理解作品中蘊含的軍民魚水情新課導入引導學生回憶長征革命歷史長征在上課之前老師想帶你們回憶一段歷史,1934 年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 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為了擺脫敵人的追擊,保 存實力,紅軍進行了大規模戰略轉移,一路上寒風凜冽、千難萬險,戰士們 征服雪嶺、穿越沼澤,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事件嗎?二萬五千里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壯舉,長征對中國革命取得最終的勝利起 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長征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在艱難 的長征路上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觸動著人們的心靈。這節課,讓我們在歌聲中重溫長征故事,感受偉大的長征精神。學唱《十送紅軍》答案就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軍民魚水情里。8 萬多中央紅軍主力在于都河以北地區集結,休整近 10 天, 渡河花了 4 天,他們“悄無聲息”踏上長征路,敵人竟沒有發現絲毫動靜。 30 萬于都人民共同保守了一個秘密,這是怎樣的奇跡!于都縣城東門年逾古稀的曾大爺,不僅主動捐獻了家中的床板,還把自己的一副壽材板也送到架橋工地。10 萬條米袋、2 萬多床被毯、8.6 萬斤棉花、20 萬雙軍鞋……蘇區人民竭盡所能、傾其所有支援自己的革命隊伍。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出發前夕,這里處處上演著 母送子、妻送郎當紅軍的感人場景。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歌曲《十送紅軍》,重溫這一段長征故事。同學們想一想,在當時的情況下,需要怎樣的戰前準備,才能支撐 一支 8 萬多人的紅軍隊伍的戰略遠征?欣賞學唱歌曲歌曲描繪了紅軍長征出發時,根據地人民為紅軍送行的感人畫面,表達了深深的軍民魚水情。聆聽歌曲《十送紅軍》。設問:歌曲表現了怎樣的情景?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欣賞學唱歌曲很多字是江西方言發音,如介(jiè)字讀成 gāi;歌詞中有很多襯詞,這些襯詞沒有具體的意思,但能體現歌曲的韻味和地方特色。聆聽欣賞歌曲,提示學生關注歌詞的特點學唱歌曲教師視唱歌譜,要求學生對照歌譜找出旋律中出現的幾處特殊裝飾音,對比有和沒有裝飾音的演唱效果有何不同;重點指導學生模仿學習裝飾音;引導學生表達出歌曲中人民對革命事業的堅定支持和對紅軍早日歸來的期盼情感。學唱歌曲學唱歌曲跟隨范唱學唱歌曲學唱歌曲欣賞靳尚誼油畫《送別》,說一說這幅油畫表現了哪些動人的場面?與歌曲《十送紅軍》有著怎樣的聯系?感受繪畫與歌曲兩種藝術形式表現同一題材時方法和手段的異同。學唱歌曲在這幅油畫作品中,靳尚誼設計了三組主體人物形象,生動凸顯軍民魚水情。第一組是母子。一位母親拍著兒子的肩膀,仿佛在向紅軍指揮員說:“把孩子交給你吧,他也一起去參軍。”而紅軍指揮員看著孩子,像在回應:“你年齡還小,我們還會回來的。”這一組人物,表達革命的火種還留在于都。第二組是夫妻。畫作并未展現妻子的面孔,但透過她的背影便能感受到她對丈夫不舍的情感,比直接看著丈夫揮手告別更加深刻。第三組是紅軍與孩子。看到這一幕,似乎能感覺到孩子跟紅軍戰士平時很熟悉,因此在戰士出發之際,小孩拉著他的手,仿佛在說:“叔叔你要走了,把我也帶上吧?”畫家將民歌《十送紅軍》的情調充分運用到油畫的創作上,依依惜別的情景躍然紙上,讓人身臨其境。 欣賞《情深誼長》1935 年 5 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巧渡金沙江進入四川后繼續北上,準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北。為搶奪時間,紅軍決定穿越拖烏彝族聚居區,并組建了由劉伯承任司令員、聶榮臻任政治委員的紅軍先遣隊,先行進入彝區,為后續部隊開路。先遣部隊到達冕寧后,對紅軍政策進行了大量的宣傳,5 月 21 日,紅軍先遣隊來到彝漢雜居的俄瓦埡口一帶,被彝族人堵住去路。紅軍堅決執行中央制定的民族政策,無論遇到何種困難和刁難,都堅持不向彝族同胞開槍,只是不斷通過喊話說明紅軍是為受壓迫的人打天下的,并表示紅軍大隊人馬到達此地,只是借路北上。欣賞《情深誼長》隨后,一直關注著紅軍動向的小葉丹經人介紹,與劉伯承實現了彝海會談,兩人同時還決定結為兄弟。就這樣,劉伯承與小葉丹在彝海邊上,歃血為盟,實現了“彝海結盟”的歷史壯舉。“彝海結盟”后,小葉丹派人作向導,把部隊一直護送出彝族聚居地,直抵安順場。沿著“彝海結盟”這條友誼之路,紅軍的后續部隊也勝利通過了該區,在當時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為紅軍主力保存了寶貴的有生力量。聆聽歌曲,感受其優美的音調和豐富的情感。欣賞歌曲欣賞《情深誼長》是一首具有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彝族特點的歌曲,由王印泉填詞,臧東升譜曲,是音樂舞蹈劇《東方紅》的插曲。歌曲高亢、抒情,跌宕起伏,抒情的旋律和富有動感的節奏,表達了紅軍到來時彝族同胞的喜悅心情。這不僅是一首藝術性很強的作品,也是中國革命歷史中的一個經典記憶,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彝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分析歌曲的結構特點欣賞歌曲分析歌曲的結構特點欣賞歌曲這首歌曲采用并列二段曲式結構,由兩個部分構成。欣賞歌曲欣賞請同學們再次 聆聽歌曲,說一說這兩個部分在旋律、調性、音樂情感、色彩以及意境上有哪些變化。第一部分由四個樂句構成,A 宮四聲調式,宮羽交替,前兩樂句采用變換拍子,中間有四小節的連接,后兩樂句是前兩樂句的重組,前半句有局部的變化,后半句采用嚴格合尾的方式;第二部分同樣由四個樂句構成,為起承轉合結構,調式轉為 C 宮系統的 a 羽調式,前兩個樂句具有同頭異尾的重復關系。兩個部分相互呼應,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分析歌曲節拍和旋律表現特點?對比思考這首優美動聽的歌曲有著濃郁的彝族音樂特色,歌曲運用了“換頭合尾” 的中國傳統音樂創作手法,每一句歌詞都互有關聯,采用了以三拍子為基礎 的八九拍和八六拍,帶有典型的少數民族舞蹈韻律特征。大幅度的音程跳進、 豐富的裝飾音為歌曲增添了靈動活潑的氣息。隨樂輕聲跟唱歌曲,深入感受和理解作品中蘊含的軍民魚水情。綜合表現“彝海結盟”體現了黨的民族政策的勝利,體現了少數民族對紅軍的愛戴 和軍民的團結,也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課堂評價分組排練并展示師生互動點評課堂總結1965 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 30 周年,我國曾創作過一部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新穎、風格獨特的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請同學們分小組搜集有關《長征組歌》的相關資料,下節課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享。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 | 音樂學科第一單元第一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陜北民歌《藍花花》、管弦樂曲《藍花花》 單元 第一單元 學科 音樂 年級 七年級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以“長征”為主題,大致按照長征的時間脈絡編排了 五首歌曲的學習:再現紅軍告別蘇區開始長征的《十送紅軍》;表現中央紅軍 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國民黨軍隊機智作戰的《四渡赤水出奇兵》;表現彝 海結盟的《情深誼長》;表現紅軍在長征過程中的艱難困苦的《過雪山草地》; 再現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場面的《會師歌》。《十送紅軍》歌詞非常口語化,旋律婉轉優美、情意綿綿,建議采取“欣 賞領先”的方式,引導學生多次聆聽欣賞歌曲,熟悉歌曲旋律,了解歌曲創 作背景,為學習演唱歌曲做鋪墊。如,聽第一遍,問歌曲的內容是什么,聽第二遍,問歌詞中加入了什么特殊的字詞、方言,再帶領學生學襯詞、方言, 然后隨鋼琴伴奏跟唱旋律,基本唱會歌曲后,再解決歌曲重、難點,如裝飾 音、休止等。演唱時強調表現歌曲中依依惜別的情感,聲音要輕柔、甜美。《情深誼長》的創作背景是一個感人的故事:紅軍長征經過彝族聚居區 時,劉伯承元帥與彝族頭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結為生死兄弟。歌曲表現了紅軍和彝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和民族團結的精神。建議通過微視頻的方式讓學生 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學習 目標 1. 能在歌曲《十送紅軍》過門不間斷的伴奏下,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的 1— 24 小節。 2. 欣賞歌曲《情深誼長》,能感受其優美的音調、豐富的情感,以及調性轉換帶來的音樂情緒、色彩、意境的變化。 3. 感受和理解作品中蘊含的軍民魚水情。重點 1. 有表情地演唱《十送紅軍》的1—24 小節。 2. 欣賞歌曲《情深誼長》,感受其前后兩個樂段在情緒、色彩、意境等方面的變化以及兩個樂段之間的聯系。難點 欣賞歌曲《情深誼長》,感受其前后兩個樂段在情緒、色彩、意境等方面 的變化以及兩個樂段之間的聯系。教學過程一、導入教學 1. 引導學生回憶長征革命歷史。 在上課之前老師想帶你們回憶一段歷史,1934 年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 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為了擺脫敵人的追擊,保存實力,紅軍進行了大規模戰略轉移,一路上寒風凜冽、千難萬險,戰士們 征服雪嶺、穿越沼澤,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事件嗎?(長征) 2. 導入課題。 二萬五千里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壯舉,長征對中國革命取得最終的勝利起 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長征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在艱難的長征路上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觸動著人們的心靈。這節 課,讓我們在歌聲中重溫長征故事,感受偉大的長征精神。 二、學唱《十送紅軍》 師:同學們想一想,在當時的情況下,需要怎樣的戰前準備,才能支撐 一支 8 萬多人的紅軍隊伍的戰略遠征? (生思考并回答。) 師小結:答案就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 的軍民魚水情里。8 萬多中央紅軍主力在于都河以北地區集結,休整近 10 天, 渡河花了 4 天,他們“悄無聲息”踏上長征路,敵人竟沒有發現絲毫動靜。 30 萬于都人民共同保守了一個秘密,這是怎樣的奇跡!400 多米寬的于都河, 8 個長征渡口,5 個渡口需要架設浮橋。于都群眾主動從自己家里搬來各種木 料、門板,匯集了大小船只 800 多條。于都縣城東門年逾古稀的曾大爺,不 僅主動捐獻了家中的床板,還把自己的一副壽材板也送到架橋工地。10 萬條 米袋、2 萬多床被毯、8.6 萬斤棉花、20 萬雙軍鞋……蘇區人民竭盡所能、傾 其所有支援自己的革命隊伍。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出發前夕,這里處處上演著 母送子、妻送郎當紅軍的感人場景。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歌曲《十送紅軍》,重 溫這一段長征故事。 1. 聆聽歌曲《十送紅軍》。設問:歌曲表現了怎樣的情景?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師小結:歌曲描繪了紅軍長征出發時,根據地人民為紅軍送行的感人畫 面,表達了深深的軍民魚水情。 2. 聆聽欣賞歌曲,提示學生關注歌詞的特點。 很多字是江西方言發音,如介(jiè)字讀成 gāi;歌詞中有很多襯詞,這 些襯詞沒有具體的意思,但能體現歌曲的韻味和地方特色。 3. 學習演唱歌曲 1—24 小節。 學習步驟:輕聲隨樂跟唱歌曲 2—3 遍;教師視唱歌譜,要求學生對照歌 譜找出旋律中出現的幾處特殊裝飾音,對比有和沒有裝飾音的演唱效果有何不同;重點指導學生模仿學習裝飾音;引導學生表達出歌曲中人民對革命事 業的堅定支持和對紅軍早日歸來的期盼情感。 4. 欣賞靳尚誼油畫《送別》,說一說這幅油畫表現了哪些動人的場面?與 歌曲《十送紅軍》有著怎樣的聯系?感受繪畫與歌曲兩種藝術形式表現同一 題材時方法和手段的異同。 師小結:在這幅油畫作品中,靳尚誼設計了三組主體人物形象,生動凸顯軍民魚水情。第一組是母子。一位母親拍著兒子的肩膀,仿佛在向紅軍指 揮員說:“把孩子交給你吧,他也一起去參軍。”而紅軍指揮員看著孩子,像 在回應:“你年齡還小,我們還會回來的。”這一組人物,表達革命的火種還 留在于都。第二組是夫妻。畫作并未展現妻子的面孔,但透過她的背影便能 感受到她對丈夫不舍的情感,比直接看著丈夫揮手告別更加深刻。第三組是 紅軍與孩子。看到這一幕,似乎能感覺到孩子跟紅軍戰士平時很熟悉,因此 在戰士出發之際,小孩拉著他的手,仿佛在說:“叔叔你要走了,把我也帶上 吧?”畫家將民歌《十送紅軍》的情調充分運用到油畫的創作上,依依惜別 的情景躍然紙上,讓人身臨其境。 三、欣賞《情深誼長》 師:1935 年 5 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巧渡金沙江進入四川后繼續北上, 準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北。為搶奪時間,紅軍決定穿越拖烏彝族聚居區, 并組建了由劉伯承任司令員、聶榮臻任政治委員的紅軍先遣隊,先行進入彝 區,為后續部隊開路。先遣部隊到達冕寧后,對紅軍政策進行了大量的宣傳, 5 月 21 日,紅軍先遣隊來到彝漢雜居的俄瓦埡口一帶,被彝族人堵住去路。 紅軍堅決執行中央制定的民族政策,無論遇到何種困難和刁難,都堅持不向 彝族同胞開槍,只是不斷通過喊話說明紅軍是為受壓迫的人打天下的,并表 示紅軍大隊人馬到達此地,只是借路北上。 隨后,一直關注著紅軍動向的小葉丹經人介紹,與劉伯承實現了彝海會 談,兩人同時還決定結為兄弟。就這樣,劉伯承與小葉丹在彝海邊上,歃血 為盟,實現了“彝海結盟”的歷史壯舉。“彝海結盟”后,小葉丹派人作向導, 把部隊一直護送出彝族聚居地,直抵安順場。沿著“彝海結盟”這條友誼之 路,紅軍的后續部隊也勝利通過了該區,在當時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為紅軍 主力保存了寶貴的有生力量。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以此為背景創作的歌曲《情深誼長》。 1. 聆聽歌曲,感受其優美的音調和豐富的情感。 《情深誼長》是一首具有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彝族特點的歌曲,由王印泉填 詞,臧東升譜曲,是音樂舞蹈劇《東方紅》的插曲。歌曲高亢、抒情,跌宕 起伏,抒情的旋律和富有動感的節奏,表達了紅軍到來時彝族同胞的喜悅心情。這不僅是一首藝術性很強的作品,也是中國革命歷史中的一個經典記憶, 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彝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2. 分析歌曲的結構特點。 師:這首歌曲采用并列二段曲式結構,由兩個部分構成。請同學們再次 聆聽歌曲,說一說這兩個部分在旋律、調性、音樂情感、色彩以及意境上有 哪些變化。 師小結:第一部分由四個樂句構成,A 宮四聲調式,宮羽交替,前兩樂句 采用變換拍子,中間有四小節的連接,后兩樂句是前兩樂句的重組,前半句 有局部的變化,后半句采用嚴格合尾的方式;第二部分同樣由四個樂句構成, 為起承轉合結構,調式轉為 C 宮系統的 a 羽調式,前兩個樂句具有同頭異尾 的重復關系。兩個部分相互呼應,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 3. 分析歌曲節拍和旋律表現特點。 這首優美動聽的歌曲有著濃郁的彝族音樂特色,歌曲運用了“換頭合尾” 的中國傳統音樂創作手法,每一句歌詞都互有關聯,采用了以三拍子為基礎 的八九拍和八六拍,帶有典型的少數民族舞蹈韻律特征。大幅度的音程跳進、 豐富的裝飾音為歌曲增添了靈動活潑的氣息。 4. 隨樂輕聲跟唱歌曲,深入感受和理解作品中蘊含的軍民魚水情。 “彝海結盟”體現了黨的民族政策的勝利,體現了少數民族對紅軍的愛戴和軍民的團結,也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總結并布置作業 1965 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 30 周年,我國曾創作過一部主題鮮明、內 容豐富、形式新穎、風格獨特的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請同學們分小組搜集有關《長征組歌》的相關資料,下節課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享。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01.十送紅軍(欣賞).mp3 02.十送紅軍(范唱).mp3 03.十送紅軍(伴奏).mp3 07.情深誼長(欣賞).mp3 【新教材】湘藝版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 課件.pptx 【新教材】湘藝版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