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章 區域合作(學案,共8份)湘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 區域發展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章 區域合作(學案,共8份)湘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 區域發展

資源簡介

第二節 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課時1 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
課標要求 以某區域為例,說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學習目標 1.掌握我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等工程線路沿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特征。 2.以我國為例,理解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多角度辯證分析實施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對社會經濟及環境的影響。
知識點一 資源跨區域調配
1.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
2.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1)我國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之間,都存在著顯著的      差異和資源配置差別。
(2)我國東部地區人口、城鎮和產業密集,但    、能源明顯不足,且面臨著沉重的    壓力。
(3)我國中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相當一部分地區資源、能源      。
資源跨區域調配問題的分析思路
(1)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
思考方向 規范答題術語
資源調出區 ①資源儲量豐富;②資源生產量巨大;③區內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資源消費量遠小于資源生產量,能夠滿足輸出
資源調入區 ①經濟發達,資源消費量大;②區內資源儲量小或資源產量難以滿足資源消費需求;③資源問題制約了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
根本原因 資源生產與消費的地區差異
(2)資源跨區域調配線路選擇
思考方向 規范答題術語
資源供應、消費能力 穩定的資源供應和市場消費能力
線路長短、施工難度 線路長(短);地質復雜(穩定);施工難度大(小);建設成本高(低)
對環境的影響 線路經過生態穩定(脆弱)地區,避免(會)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
[情境]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全長約8 111千米,北起俄羅斯的恰揚金氣田和科維克金氣田,終點是我國上海,其中俄羅斯境內的管道長約3 000千米(被稱為西伯利亞力量管道)。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預計2025年全線貫通,屆時,從俄羅斯到我國日輸氣量將超過5 000萬立方米。該管道建設過程中多采用沉管下溝作業方式,即先沿管道軸線開挖管溝,再利用自重將焊接好的管道緩慢下沉到管溝內。傳統下溝法則是先挖好管溝,再利用大型吊管機將焊接好的管道調運到溝中。圖1為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線路示意圖,圖2為沉管下溝示意圖。
[探究] (1)從自然因素角度說明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建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與傳統下溝法相比,在高地下水水位區采用沉管下溝法建設管道的優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簡述西伯利亞力量管道的建成對俄羅斯社會經濟的積極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圖為某區域某種自然資源儲量和需求量關系圖。讀圖,完成1~2題。
1.若該種自然資源為能源,下列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  )
A.我國東北地區—①
B.我國華北地區—②
C.我國東南沿海地區—③
D.我國西北地區—④
2.圖中四地之間最有可能產生資源跨區域調配現象的是 (  )
A.①→③ B.④→① C.③→④ D.②→③
  綠證是國家對發電企業所生產的每1兆瓦時清潔電力頒發的電子憑證,具備綠證的電能稱為“綠電”。2023年2月,渤中—墾利油田群岸電應用工程全面投產,油田開采擺脫了海上發電的束縛,用上了源自陸地的“綠電”。下圖示意渤中—墾利油田群岸電供應系統。讀圖,完成3~4題。
3.推測渤中—墾利油田群的“綠電”主要來自 (  )
①太陽能 ②風能 ③潮汐能 ④水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陸地“綠電”的供應對渤中—墾利油田群生產發展的意義是 (  )
A.節約電能消耗 B.保障生產穩定
C.擴大海洋權益 D.降低設備成本
知識點二 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
1.南水北調
(1)總體布局:規劃了東、中、西三條調水路線,把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四大流域連接起來,形成“  橫  縱”的總體布局。
(2)線路概況
線路 優點
東線 從    引水,輸水到華北地區 有京杭運河可以利用,工程量小
中線 從    水庫引水,輸水到北京、天津 可    供水
西線 從長江上游引水到黃河    可自流、水質好
(
水資源調配的原因分析
)
 (3)影響:實現了我國水資源的    調配和東西互濟。
拓展延伸 南水北調三線方案比較
方案 東線方案 中線方案 西線方案
優點 有京杭運河可以利用,工程量小,可調水量大 可自流供水,水質較好 可自流供水,水質好
缺點 黃河以南地勢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水質差;調水供給范圍小 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占用農田多,遷移人口多 長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為西北和華北部分地區供水;工程量大
總評 最具現實意義 現實意義大 最具生態意義
2.西氣東輸
(1)主體工程(一線工程):西起新疆    盆地的輪南,穿過戈壁、沙漠、黃土高原等地形區,三次跨越    ,一次跨越    ,最后到達    。
(2)二線工程:外連    天然氣管道,西起我國      ,南至廣州、深圳和    。
(3)影響
角度 具體影響
環境 改善東部地區      ,有效緩解大氣污染
社會 提高沿線地區及沿海地區居民的    質量
促進民族團結和    穩定
經濟 拉動    地區的經濟發展
拓展延伸 實施西氣東輸原因
表現 具體原因
縮小區域能源產消差異 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但能源相對貧乏;西部地區受經濟水平的限制,豐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
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減少煤炭的消費比重,提高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消費比重
緩解交通運輸的壓力 輸氣管道緩解“北煤南運”給鐵路和公路運輸造成的壓力
3.西電東送
(1)概念:指開發    、貴州、云南、廣西、四川、    、山西、陜西等省(自治區)的電力資源,將其輸送到電力緊缺的廣東、    、江蘇、浙江和    、天津等地區。
(2)三大通道
南部通道 將貴州烏江、云南瀾滄江和桂滇黔交界處的    、北盤江、紅水河的水電資源以及    和云南兩省坑口火電站的電能送往    
中部通道 將長江三峽和金沙江干支流水電送往     
北部通道 將黃河上中游和    、內蒙古坑口火電站的電能送往京津唐地區
(
西電東
送主要
線路
)
4.北煤南運
(1)概念:將我國北方出產的煤炭運往南方,主要是運往華東和    沿海地區。
(2)原因
[情境] 長期以來,我國“北煤南運”存在著運力不足、通道布局不夠合理的問題。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為我國缺煤區,為此國家修建了從內蒙古西部到華中地區的運煤通道——浩吉鐵路。該鐵路北起內蒙古鄂爾多斯的浩勒報吉站,南到江西吉安,跨越內蒙古、陜、晉、豫、鄂、湘、贛7省(自治區),全長1 837千米,設計年輸送能力2億噸,是我國最長的運煤專線鐵路。
[探究] (1)指出目前我國“北煤南運”采用的主要運輸方式,并簡述其運輸方式選擇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簡述浩吉鐵路建設的必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提議在北方產煤區建坑口電站,改“北煤南運”為“北電南送”,你是否贊同 并說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實施以后,京杭運河又被賦予向北方輸送生產和生活用水的功能。加強水污染綜合治理是內河水運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保障南水北調東線輸水水質安全的重要措施。如圖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
1.由于南北地勢的原因,東線工程在黃河以南需建泵站抽水北送,但東線工程的建設有許多有利條件,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
①利用京杭運河,不用開挖新河道 ②線路短,短于其他兩條輸水線路 ③沿途眾多湖泊,既減少了工程量,又對調水起調節作用 ④沿途水能豐富,為抽水提供充足的動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南水北調東線能實現自流的是 (  )
A.a、b段 B.b、c段 C.a段 D.a、b、c段
3.緩解華北缺水的狀況,其合理有效的措施是 (  )
①引長江水進入華北 ②引珠江水進入華北 ③節約用水,減少水污染 ④大量開采地下水 ⑤開挖入海新河 ⑥將華北地區的部分居民遷走
A.①③ B.②⑤⑥ C.③⑤ D.①④⑥
  “西氣東輸三線”工程主供氣源來自中亞三國。讀圖回答4~5題。
4.“西氣東輸三線”工程的干線沿線自西向東依次經過我國的 (  )
A.地勢第一、二、三級階梯
B.陰山、秦嶺、南嶺地形區
C.寒帶、溫帶、熱帶氣候區
D.黃河、長江、珠江流域
5.“西氣東輸三線”工程建設產生的顯著影響是 (  )
A.加快新疆資源開采,促進其經濟發展
B.誘發沿線地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C.深化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D.緩解京、津、珠三角等地區能源短
課時1 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
知識點一
[知能提升]
1.需求 擁有 大 小
2.(1)經濟發展 (2)資源 環境 (3)供過于求
[情境探究] 提示 (1)緯度較高,氣溫較低,氣候寒冷,施工時間短;地表崎嶇,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大;凍土廣布,管道鋪設困難。
(2)沿管道軸線挖管溝,管溝適配性好,準確度高;利用自重下沉管道無需排水,工程量小,施工難度較小,節省成本;機械工程量小,能源消耗量少,利于環境保護。
(3)推動俄羅斯恰揚金氣田和科維克金氣田的資源開發,將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促進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拉動建筑、機械、鋼鐵、交通運輸、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俄羅斯經濟穩定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對點突破]
1.C [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能源需求量大,但當地能源資源貧乏,符合圖中③所示特征。]
2.D [②地資源豐富但需求量小,資源供大于求,③地資源貧乏但需求量大,資源供不應求,因此最有可能產生資源由②運往③的跨區域調配現象。]
3.A [渤海沿岸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區,雨季短,晴天多,發展太陽能發電的條件好,①正確;沿海地區多海陸風,利于發展風電,②正確;潮汐能發電來自河口、海灣的大壩,并不是陸上發電,③錯誤;渤海沿岸地勢平坦,水能不足,④錯誤。故選A。]
4.B [無論是海上發電還是使用岸上的“綠電”,電力消耗總量不變,A錯誤。岸電供應穩定,有利于保障生產連續穩定,B正確。電力來源的變化對海洋權益和設備成本沒有直接影響,C、D錯誤。]
知識點二
[知能提升]
1.(1)四 三 (2)揚州 丹江口 自流 上游 (3)南北
2.(1)塔里木 黃河 長江 上海 (2)中亞 霍爾果斯 香港 (3)能源結構 生活 社會 西部
3.(1)青海 內蒙古 上海 北京 (2)南盤江 貴州 廣東 華東地區 山西
4.(1)華南 (2)北方 經濟 
[情境探究] 提示 (1)北煤南運的主要運輸方式是海洋運輸(海運)。合理性:煤炭屬大宗貨物,海洋運輸具有運量大、成本低的特點,而煤炭的輸入地大多有便利的港口。
鐵路運輸和水路運輸(海運+河運)。合理性:煤炭為大宗貨物,水路運輸運量大;“北煤南運”運距長,鐵路運輸運量大、運費低、受天氣和自然環境影響小,運輸安全,適合中長距離的大宗貨物運輸。
(2)中國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煤炭需求量大,但“北煤南運”原有運輸能力有限,缺少運煤專線。原有通道不足,需開辟新的運輸通道,提高鐵路煤運通道的運力。浩吉鐵路作為我國規模最大的運煤專線,建成后將完善煤炭外運鐵路網絡布局,極大地緩解了北煤外運鐵路的運輸壓力,縮短了煤炭運輸時間。加大對蒙陜甘寧地區煤炭資源的集中開發,并有效地緩解中東部地區的煤炭供給缺口,保障我國能源安全。
(3)贊同。理由:我國遠距離高壓輸電技術水平較高。(東部經濟高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長,鐵路運輸壓力大)就地煤電轉換,變輸煤為輸電,能夠緩解鐵路運輸的壓力,減少煤炭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環境污染和運輸損耗。對能源輸入區而言,可以緩解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調整能源結構,減輕環境污染。對煤炭產區而言,煤炭就地加工轉化,可以延長煤炭產業鏈,實現多元化發展,增強經濟實力。
或不贊同。理由:建設坑口電站和輸電線路,成本較高。煤炭直接通過鐵路外運,成本較低。建設坑口電站會加劇煤炭產區的環境污染。
[對點突破]
1.B [東線工程沿京杭運河調水,避免了開挖新河道。同時沿途湖泊眾多,一方面減少了工程量,另一方面湖泊對調水起到調節作用。該線路長于中、西線,沿途水能缺乏,主要依靠火電。]
2.C [東線工程黃河以南地勢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黃河以北地勢南高北低,可實現自流。]
3.A [南水北調是引長江水緩解北方缺水問題;對于北方地區來說,節約用水、治理污染也是必要措施。大量開采地下水,會導致地面沉降等問題,開挖入海新河是為了防洪。遷走居民不可行。]
4.D [根據圖中分析可知,西氣東輸三線干線依次經過新疆、黃土高原(第二級階梯)、長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珠江三角洲(第三級階梯),沒有經過第一級階梯,A錯誤;該干線沒有經過陰山,B錯誤;我國沒有寒帶,故該干線沒有經過寒帶地區,C錯誤;該干線依次經過了黃河、長江和珠江流域,D正確。]
5.C [由材料可知,“西氣東輸三線”工程主供氣源來自中亞三國,該工程不會促進新疆資源的開采,但會深化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A錯誤,C正確;該工程施工會對地表產生一定影響,可能會誘發沿線地區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但誘發地震的可能性極小,B錯誤;從圖中看出西氣東輸三線工程沒有經過京、津地區,不會緩解京、津地區的能源短缺,D錯誤。]課時2 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課標要求 以某區域為例,說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學習目標 1.能根據資源的空間分布狀況和選線影響因素,設計和分析資源跨區域調配路線的選擇。 2.掌握資源跨區域調配對調出地、調入地及線路沿線區域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造成的影響,針對不利影響能給出一定的解決措施,樹立環保觀念。
知識點 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的特點:工程量浩大,建設周期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和   。
2.影響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因素
(1)可靠的資源供給。
(2)資源調配線路    。
(3)沿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經濟狀況。
(4)可能引發的      問題。
3.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區域 利 弊
對調 出區 可將資源優勢轉變為    優勢和經濟效益,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形成優勢產業集群和大型產業基地 面臨資源減少、環境破壞、原材料經濟占比高、產業層次偏低等問題
對調 入區 緩解了當地資源    的問題,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當地發展提供了    支撐 可能引發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對沿 線區 運輸線路長、規模大、施工方式多樣、地貌類型復雜、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水土保持等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非常重要
(
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的影響的分析思路
關鍵詞
答題思路
對調入區
的意義
環境意義
改善生態環境
社會經
濟意義
緩解區域能源、資源的短缺
;
促進資源消費結構的調整
;
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對調出區
的意義
環境意義
有利于環境保護
社會經
濟意義
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
促進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
對兩區域的協調發展
加強了區域間的交流
;
有利于帶動文化、經濟的發展
,
促進共同富裕
;
有利于社會的繁榮和穩定
)
[情境] 山東省南部的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等四個相連湖的總稱,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區工業以煤炭、電力、造紙為主。下圖為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圖。
[探究] (1)分析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通水后對南四湖自然地理環境可能帶來的有利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了滿足調水的水質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區工業發展應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把長江的水調往北方的調水工程,調水線路主要為大運河。讀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線路圖,完成1~2題。
1.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及其可能帶來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  )
①可以解決華北平原的鹽堿化問題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運河航運條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緩解戊地的用水緊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對長江可能帶來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  )
A.可提高社會對長江水質的關注
B.可促使長江的泥沙向海洋輸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發生的可能
D.可改變長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規律
  2022年7月底,非洲能源大國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和尼日爾簽署諒解備忘錄,計劃修建一條4 000千米的跨越撒哈拉沙漠的天然氣管道,將天然氣先從西非的尼日利亞運出,向北經尼日爾,最后運至阿爾及利亞,再由阿爾及利亞利用現有管道輸至歐洲,該工程項目需要總投資130億美元。該計劃早在40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但至今仍未動工。下圖示意撒哈拉沙漠天然氣管道規劃路線(待建)。據此完成3~5題。
3.推測撒哈拉沙漠天然氣管道計劃40多年仍未動工的主要原因有 (  )
①工程項目融資量大 ②途經高風險地區多 ③沿途炎熱干旱缺水 ④施工技術尚未過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在阿爾及利亞利用現有管道輸送至歐洲,可以 (  )
A.縮短線路長度 B.擴大輸送氣量
C.提高能源價格 D.降低建設成本
5.撒哈拉沙漠天然氣管道建成后,對歐洲能源安全產生的有利影響主要是 (  )
A.維護各國社會穩定 B.拓寬能源進口渠道
C.穩定能源生產總量 D.增加社會就業機會
課時2 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知識點
[知能提升]
1.長 技術
2.(2)造價 (4)生態環境
3.產業 短缺 資源 
[情境探究] 提示 (1)增加水量,擴大湖水面積;調節氣候(縮小溫差,增加空氣濕度);利于保護生物棲息地(增加生物多樣性或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
(2)限制(煤炭、電力、造紙等)水污染大的企業生產規模;大力發展新興工業(或高新技術產業);實行清潔生產,改進生產工藝和更新設備,減少污水排放;提高工業污水處理技術及循環使用(污水先處理,達標后排放);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加強對沿岸工業生產的監督管理。
[對點突破]
1.D [南水北調工程使華北地區的水量增加,地下水位抬升,將土壤中的鹽分帶到地表,會加劇土壤的鹽堿化;結合圖示海拔可知,在丁以南不能自流引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通過京杭運河將長江水輸送到北方地區,可以增加丙地大運河河段的水量,改善航運條件,并緩解華北地區的用水緊張狀況。]
2.A [南水北調工程將長江水調往北方,使長江的入海水量減少,輸沙能力減弱;由于河流水量減少,河口附近水位降低,會使海水侵入河道的頻率增加;海洋潮汐現象與日、地、月的運動有關。南水北調東線流經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水污染較嚴重,南水北調工程是為了緩解北方地區的用水緊張狀況,水質的優劣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3.A [由材料可知,該工程項目預計總投資需要130億美元,由于沿途三國均屬于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較弱,因此,該工程項目融資困難;其次,撒哈拉沙漠天然氣管道項目目前所處的地緣政治環境很特殊,沿途通過高沖突風險地區較多,各國對安全風險的處理能力較弱,①②正確。干旱不是主要原因,施工技術已經成熟,③④錯誤,A正確,B、C、D錯誤。]
4.D [讀圖可知,撒哈拉沙漠天然氣管道在阿爾及利亞利用其現有管道將尼日利亞的天然氣輸送至歐洲,由于減少了部分管道線路的建設,可以縮短建設工期,降低建設成本,提前輸氣時間,提高經濟效益,D正確。利用現有管道對線路的長短和輸送氣量影響較小,提高能源價格的說法不符合實際,A、B、C錯誤。]
5.B [讀圖可知,歐洲多為經濟發達地區,天然氣消費量大,市場廣闊,而歐洲大部分地區天然氣資源短缺,歐洲天然氣主要來源于俄羅斯及北非地區。撒哈拉沙漠天然氣管道氣源主要是來自幾內亞灣北岸油氣資源豐富的尼日利亞,終點為歐洲南部地區,該天然氣管道建成后將有利于拓寬歐洲天然氣能源進口渠道,緩解歐洲地區能源供給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在穩定歐洲能源安全上具有重要意義,B正確。穩定能源生產總量的說法過于絕對,C錯誤。維護各國社會穩定和增加就業機會不是對能源安全生產的影響,A、D錯誤。]第三節 長江流域協作開發與環境保護
課時1 長江流域的協作開發
課標要求 以某流域為例,說明該流域內部協作開發水資源、保護環境的意義。
學習目標 1.根據給定的某個流域地形圖和氣候圖,能夠自主辨析流域內部不同河段的地理特征,特別是水文水系特征,對比水資源開發方式的差異,正確認識不同河段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能夠初步觀察并自主查閱資料解讀流域水系圖,獨立探究流域內部水資源協作開發的內容、方式和意義,形成自己的探究結論并加以展示。
知識點一 長江流域概況
1.長江概況
(1)長度:亞洲第一,世界    長河。
(2)發源地與注入海域:發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      ,注入東海。
(3)穿越地區:我國西南、    和東部。
(4)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千米。
(5)徑流量:我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年徑流量占全國河流年徑流量的    以上。
(6)長江上、中、下游分段特征
①上游:落差大,多峽谷,水能豐富。
②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③下游:江闊水深,水流緩,少支流。
2.長江流域概況
(1)人口:占我國人口的    。
(2)“糧倉”:糧食產量占到全國的    左右,水稻產量占到全國的七成。
(3)重要城市和地區
①重慶、武漢、南京、    分別為長江上、中、下游和河口的中心城市。
②四川盆地是“天府之國”,兩湖地區是“魚米之鄉”,    地區是“人間天堂”。
(4)生態環境功能
①具有強大的涵養水源、繁育生物、      、凈化環境的功能。
②是我國主要的      屏障,是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情境] 長江流域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下圖為長江流域某年某時段等降水量分布圖。
[探究] (1)描述該時段內長江流域的降水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與我國沿海城市帶比較,長江流域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描述了長江干流某河段當時的特點。下圖示意長江流域,讀圖完成1~3題。
1.白帝城位于長江的 (  )
A.源頭 B.上游 C.中游 D.下游
2.古詩句反映長江此河段,當時 (  )
A.水量大 B.汛期長
C.水位低 D.流速快
3.現今,對此河段水文特征變化產生影響的工程是 (  )
A.龍羊峽水電站 B.小浪底水利樞紐
C.三峽水利樞紐 D.丹江口水利樞紐
  長江流域是我國工農業發達,人口眾多,礦產、水能資源豐富,水運條件得天獨厚,綜合性強的一個工業地帶。據此完成4~5題。
4.有關長江流域農業基地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  )
①長江流域的全國性商品糧基地,都分布在我國地勢第三級階梯上 ②長江流域是我國油菜、棉花的重要分布區 ③長江流域蠶桑基地主要分布于太湖平原和四川盆地 ④長江流域是我國的甜菜、甘蔗、長絨棉分布基地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5.有關長江流域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正確的是 (  )
①上海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是水陸交通發達,科技力量強,消費市場廣闊 ②武漢發展鋼鐵工業的有利條件是水陸運輸便利,接近原料產地和消費市場 ③長江上游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是水電豐富,鄰近全國商品棉基地 ④攀枝花發展鋼鐵工業的有利條件是接近原料、燃料產地和水電基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知識點二 長江流域的協作開發
1.開發原則:統籌、協調處理好上游、中游、下游地區的    關系。
(1)河源和上游地區要重視      保護。
(2)中下游地區更要注重    發展和人居建設。
2.主要措施
建設重點 具體措施
長江經濟 帶建設 依托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做大上海、    、重慶三大航運中心,推進長江    腹地開發
促進“兩頭”開發開放,即上海及中巴、      經濟走廊的建設
黃金水道 建設 國家實施“深下游、暢中游、延上游”戰略
長江水系自上而下,大體可分為  個區域性航道網
水能資源 開發 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    段和長江三峽段
國家相繼修建了長江    水利樞紐、溪洛渡水利樞紐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情境] 2018年4月26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下圖為長江經濟帶圖。
[探究] (1)某校幾位同學圍繞長江流域協作開發展開研究性學習,針對長江流域各河段的利用方式提出設想,請將表格內容補充完整。
河段 利用方式 理由
上游 開發水電    
中下游 發展    中下游地區河湖密布
發展    中下游地區江闊水深、水流平穩
(2)為實現經濟協調發展,分析長江上游地區與長江三角洲如何實現優勢互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年6月29日,位于川滇交界處金沙江干熱河谷的烏東德水電站(其大壩為混凝土雙曲拱壩,最大壩高270米,底厚51米,厚高比僅為0.19,是世界上最薄的特高拱壩)首批機組投產發電。下面左圖為“金沙江下游段水能資源開發示意圖”,右圖為“烏東德水電站景觀圖”。據此完成1~2題。
1.長江上游建造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和向家壩4座大型水壩的主要目的是 (  )
A.防洪 B.航運 C.發電 D.灌溉
2.金沙江的梯級開發 (  )
A.擴大了中下游地區的濕地面積
B.帶動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
C.保證了南水北調西線的水質
D.改善了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
  長江經濟帶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建設以長江黃金水道為核心,修建沿江高速公路和鐵路為重要內容的長江立體化綜合交通走廊。下圖為長江主航道各航段水深、滬漢蓉高鐵各區段運行速度示意圖。據此完成3~5題。
3.渝萬高鐵與滬寧高鐵運行速度相差較大,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  )
A.氣候 B.地形
C.技術水平 D.人口密度
4.重慶至枝城航段水深明顯大于其他航段,其原因最可能是 (  )
A.降水豐沛 B.水利工程建設
C.地形崎嶇 D.排淤深挖航道
5.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既利當前又惠長遠。長江經濟帶的獨特優勢和發展潛力在于 (  )
A.腹地廣闊 B.交通便利
C.資源豐富 D.歷史悠久
課時1 長江流域的協作開發
知識點一
[知能提升]
1.(1)第三 (2)各拉丹冬峰 (3)中部 (5)1/3
2.(1)1/3 (2)一半 (3)①上海 ②太湖 (4)①釋氧固碳 ②生態安全
[情境探究] 提示 (1)降水量大,降水范圍廣,中下游降水量大于上游。
(2)淡水、農產品和礦產等資源豐富;地域文化多樣,為城市發展提供多樣的選擇性;水陸交通便利,輻射范圍廣。
[對點突破]
1.B [長江上、中游的分界線是宜昌。由圖可知,白帝城位于長江的上游,故B正確。]
2.D [千里江陵一日還,古詩句反映長江此河段當時流速快,該段落差大,流速快,D正確;行船速度快與水量、汛期、水位關系不大。]
3.C [現今,對長江上游河段水文特征變化產生影響的工程是三峽水利樞紐,使上游水位升高,流速變緩,C正確;龍羊峽水電站和小浪底水利樞紐是黃河上的水利工程,A、B錯誤;丹江口水庫位于漢江中上游,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對長江上游水文特征沒有影響,D錯誤。]
4.A [長江流域有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區、成都平原六個全國性商品糧基地,其中成都平原位于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我國甜菜生產基地主要位于東北和西北地區,我國長絨棉生產基地主要位于新疆地區;長江流域蠶桑基地主要分布于太湖平原和四川盆地;長江流域是我國油菜、棉花的重要分布區。故A正確。]
5.C [上海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是水陸交通發達,科技力量強,經濟發達,消費市場廣闊;武漢發展鋼鐵工業的有利條件是水陸運輸便利,接近原料產地和消費市場;長江上游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是水電豐富,但不鄰近全國商品棉基地;攀枝花發展鋼鐵工業的有利條件是接近原料、燃料產地和水電基地。故選C。]
知識點二
[知能提升]
1.發展 (1)生態環境 (2)綠色
2.武漢 中上游 孟中印緬 6 金沙江 三峽
[情境探究] 提示 (1)上游河流落差大、水量大,水能豐富 淡水養殖業 內河航運
(2)長江三角洲為長江上游地區提供資金、技術和人才支持;長江上游地區為長江三角洲提供能源、原料;長江三角洲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向長江上游地區轉移,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對點突破]
1.C [由圖可知,4座大型水電站落差很大,水能豐富,修建4座大型水壩可以實現梯級開發,主要目的是發電,C正確。對中下游地區洪水的調節能力有限,防洪不是主要目的;落差大,航運條件較差,發展航運不是主要目的;地處山區,農田較少,修建大壩的目的也不是灌溉。]
2.B [梯級開發分段修水庫,水庫蓄水攔截水源,不會擴大中下游地區的濕地面積,也不會改善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A、D錯誤。梯級開發可以帶動電力、旅游等產業發展,從而帶動沿線經濟發展,B正確。建設大壩的過程中水質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且大壩建設完成后庫區流速減緩,自凈能力減弱,并不一定能保證南水北調西線的水質,C錯誤。]
3.B [渝萬高鐵所經地區地形崎嶇,地勢起伏大,滬寧高鐵所經地區為平原,地形平坦,兩段高鐵運行速度相差較大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地形,B正確;兩段高鐵所經地區氣候差別不大,A錯;我國高鐵技術水平差別不大,C錯;人口密度對高鐵運行速度影響不大,D錯。]
4.B [長江的重慶—宜昌段建設有我國重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大壩,三峽大壩的建設提升了上游航道等級,因此重慶至枝城航段水深明顯大于其他航段。故選B。]
5.A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個省市,面積約205.23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的21.4%,因此腹地廣闊是其獨特的優勢,A正確;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大部分地區交通都較為便利,B錯;資源豐富、歷史悠久不是其獨特的優勢,C、D錯。]課時2 長江流域的環境保護
課標要求 以某流域為例,說明該流域內部協作開發水資源、保護環境的意義。
學習目標 1.對于給定的流域,能夠簡要分析流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以發電和航運等水資源開發措施為例,說明流域內不同河段為什么要協作開發、如何協作開發以及協作開發的意義。 2.對于給定的流域,能夠說出流域內部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選取一兩個問題的治理過程、結果和方式來說明協作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
知識點一 長江流域的環境保護
1.保護原則
(1)堅持    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2)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首要位置。
2.環境問題及治理措施
(1)問題
①局部污染嚴重,部分湖泊      問題突出。
②    災害頻繁。
③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
④    環境惡化。
(2)措施
①嚴格管控流域內的各種    ,開展污染源綜合整治。
②重點保護好洞庭湖、    、巢湖、    和三峽水庫、丹江口水庫等重要湖泊水庫。
3.保護機制
(1)建立    清單管理制度。
(2)加強環境污染聯防聯控。
(3)建立長江生態保護    機制。
(4)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
4.保護措施
地形區 具體措施
西部山區 ①退耕還林、退牧還草;②加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坡耕地和石漠荒山的治理
中東部 平原區 ①加強湖泊、濕地保護;②疏浚水道,降低洪澇災害風險;③建設各級自然保護區
長江下 游地區 ①嚴格立法、科學治污;②堅持應急防控與長效治理齊抓并舉;③堅持“控源截污”與生態修復統籌推進;④治理水污染
[情境] 湯遜湖位于武漢市東南部,是我國最大的城中湖,是武漢市的備用水源地。湯遜湖流域屬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典型的平原水網地區。湯遜湖湖泊群周邊人口密度不斷增加、產業園與開發區的快速建設以及水產養殖的迅猛發展,使湯遜湖湖泊群出現了嚴重的水環境問題。武漢市提出實施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完善湯遜湖水系與大東湖水系、梁子湖水系的水力聯系,通過引江濟湖和湖湖連通,將“死水”變“活水”,恢復湯遜湖湖泊群的水生態環境。下圖為湯遜湖水系連通工程示意圖。
[探究] (1)分析湯遜湖水污染嚴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連通工程完成后,湯遜湖生物多樣性明顯好轉,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連通工程外,還可采取哪些措施恢復湯遜湖生態環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長江上游流域是生態脆弱區和環境敏感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因此分類分區綜合開發治理是保障長江上游流域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讀長江上游流域功能性分區示意圖,完成1~2題。
1.下列自然資源中,長江上游流域最為稀少的是 (  )
A.耕地資源 B.水能資源
C.生物資源 D.礦產資源
2.下列有關長江上游流域各分區的功能定位,說法正確的是 (  )
A.源頭區以流域水體污染防治為主
B.深谷區以水能開發和水土涵養為主
C.山地丘陵區以水源涵養和動植物保護為主
D.三峽庫區以礦產資源開發為主
  提升城市生態效率是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圖1反映了2003~2016年長江經濟帶總體及上、中、下游城市生態效率均值的演變趨勢,圖2反映了2003~2016年長江經濟帶城市生態無效率的來源及其貢獻。據此完成3~4題。
3.關于長江上、中、下游城市生態效率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上游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較為粗放,城市生態效率較低
B.中游地區城市生態效率近年來大幅提升
C.下游地區經濟創新驅動發展,城市生態效率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地區
D.城市生態效率的總體差異較大但呈縮小趨勢
4.下列關于長江經濟帶生態無效率來源的分析,正確的是 (  )
A.各種要素對生態無效率的貢獻均未發生明顯變化
B.GDP的貢獻率始終最大,說明經濟發展一直是影響生態的主導因素
C.污染指數逐漸成為制約長江經濟帶生態效率提升的主導因素
D.土地對生態無效率的貢獻一直較小
知識點二 田納西河流域的環境保護(拓展點)
1.環境問題: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退化,環境污染。
2.治理措施
(1)成立了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制定了綜合性長遠開發方案。
(2)發電:完成了田納西河及其支流的梯級開發工程,當地豐富的水力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火電、核電也相繼得到了發展。
(3)防洪:田納西河的防洪標準提高到百年一遇。
3.治理成效
(1)洪水災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2)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3)農林牧漁業、工業和旅游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流域內人均收入不斷提高。
[情境] 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始于20世紀30年代。此時的田納西河流域由于長期缺乏治理,森林遭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經常暴雨成災,洪水為患,是美國最貧窮落后的地區之一,年人均收入僅100多美元,約為全國平均值的45%。為了對田納西河流域內的自然資源進行全面的綜合開發和管理,193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成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經過多年的實踐,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和管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從根本上改變了田納西河流域落后的面貌。下圖為田納西河流域的地形示意圖(單位:米)。
[探究] (1)描述田納西河流域的地形特征,并分析這樣的地形對其開發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田納西河流域內煤、鐵、銅、鉛鋅等資源豐富,成為影響流域綜合開發的重要因素。說明該流域早期的工業部門及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主要環境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讀田納西河流域示意圖(下圖),完成1~3題。
1.田納西河流域 (  )
A.位于美國的中部地區
B.上游地區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
C.氣候類型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D.降水季節變化大
2.造成田納西河流域土壤肥力消耗大、土地退化的主導因素是 (  )
A.長期高強度種植棉花
B.為擴大耕地和煉銅而毀林、燒炭
C.大規模開采當地礦產
D.煉銅企業大量排放SO2,形成酸雨
3.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為了有效控制洪水災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A.建設巨大航運網
B.發展林業,改善氣候
C.興建眾多大壩,疏通河道
D.保護環境,發展旅游業
  下圖中甲圖為田納西河流域示意圖,乙圖為田納西河流域早期開發方式示意圖。據此完成4~5題。
圖甲
圖乙
4.田納西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成因的組合,正確的是 (  )
A.長期高強度的棉花種植——大氣污染
B.礦山開采、擴大耕地面積——全球變暖
C.氯氟烴化合物的大量使用——植被破壞
D.煉銅企業大量排放含硫廢氣——酸雨污染
5.下列工業中,目前田納西河流域應優先發展的是 (  )
A.棉紡織工業 B.服裝加工業
C.化學工業 D.火力發電
課時2 長江流域的環境保護
知識點一
[知能提升]
1.(1)生態
2.(1)①富營養化 ②洪澇 ④水生態 (2)①排污口 ②鄱陽湖 太湖 
3.(1)負面 (3)補償 
[情境探究] 提示 (1)①城市發展,用地面積增加,圍湖造田使得湖泊面積縮小,水系割裂,水體自凈能力降低;②位于城區,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排放過多;③水產養殖業發展,湖泊營養物質過剩。
(2)①連通工程完成后,湯遜湖與外界水體交換增加,流動性增強,水質變好,適宜生物生存;②連通工程增強了湯遜湖與其他湖體的聯系,使得原來碎片化的棲息地連接起來,更適宜生物繁衍生息。
(3)①限制水產養殖業的規模;②對工業污水、生活污水等處理后再排放;③加強對湖水水質、污水排放等的監管;④完善法律法規,擴大宣傳,提高居民環保意識。
[對點突破]
1.A [長江上游流域是我國主要的資源富集區,有豐富的生物、水能、有色金屬、天然氣等資源,而長江上游流域地勢起伏大,耕地資源較為稀少,其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內,A正確。]
2.B [源頭區地處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脆弱,其主要功能是生態功能,應以水源涵養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為主,A錯誤;深谷區相對高度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且水土流失嚴重,功能定位應以水能開發和水土涵養為主,B正確;山地丘陵區人口集中,經濟開發程度較高,經濟功能較強,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可突出產業協調發展和資源適度開發,C錯誤;三峽庫區應注重庫區水體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以及移民的安穩致富,D錯誤。]
3.B [上游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較為粗放,城市生態效率較低;中游地區城市生態效率在2013年到2014年有所下降,2014年到2016年是緩慢上升;下游地區經濟創新驅動發展,城市生態效率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城市生態效率的總體差異較大但呈縮小趨勢。]
4.C [從圖中可看出GDP、土地、污染指數對生態無效率的貢獻均發生明顯變化;從圖中可看出GDP的貢獻率在2014年、2015年、2016年變小;污染指數在最近幾年占的比重較大,逐漸成為制約長江經濟帶生態效率提升的主導因素;從圖中可看出2007年土地對生態無效率的貢獻很大。]
知識點二
[情境探究] 提示 (1)地形特征: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起伏大。有利影響: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不利影響:陸路交通不便;易患洪澇。
(2)該流域早期發展鋼鐵、煉銅等高耗能工業。產生的主要環境問題有:開采礦產、砍伐森林(煉木炭),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大量燃煤,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污染土壤、水體;破壞生物多樣性。
[對點突破]
1.D [結合圖中經緯度可知,其位于美國的東南部,A錯;由圖可知,上游地區的地形為山地丘陵;B錯誤;田納西河流域的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C錯誤;受阿巴拉契亞山脈的影響,本區降水集中在冬春季節,夏秋季節降水略少,D正確。]
2.A [該流域沿岸地區長期以棉花種植為主,棉花是一種對地力消耗較大的作物,長期高強度種植棉花會導致土壤肥力下降,A對;開發礦產和毀林、煉銅產生廢氣都會污染土壤,但不能體現土壤肥力消耗大,故不是主要因素。]
3.C [建設航運網并不能防治洪災,A錯;發展林業主要是在上游地區,且植樹造林時間較長,見效慢,B錯;建壩能夠防治洪災,疏通河道利于排洪,C對;發展旅游業主要是為了經濟發展,D錯。]
4.D [田納西河流域長期高強度的棉花種植導致水土流失嚴重,A錯誤;礦山開采、擴大耕地面積導致水土流失,土地貧瘠,生態環境惡化,B錯誤;氯氟烴化合物大量使用導致臭氧層空洞,該生態環境問題屬于全球性生態問題,不是田納西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問題,C錯誤;煉銅企業大量排放含硫廢氣,導致酸雨污染,D正確。]
5.C [田納西河流域有豐富的水能資源、煤炭資源等能源資源,因此應該優先發展高耗能工業如煉鋁工業、化學工業,C正確;火力發電是水電調節的措施,不是應優先發展的工業,D錯誤;服裝加工業、棉紡織工業需要大量勞動力,不是田納西河流域應優先發展的,A、B錯誤。]第四節 “一帶一路”倡議與國際合作
課標要求 結合“一帶一路”建設,說明國際合作的重要意義。
學習目標 1.根據提示,能夠指出合作區域的區域特征和發展狀況,辨別國家合作項目建成后對區域帶來的影響。 2.關注“一帶一路”熱點建設項目,獨立思考國際合作的方式和意義。 3.簡要分析給定的“一帶一路”建設項目中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樹立人地協調觀。
知識點一 “一帶一路”由來
一、“一帶一路”
“一帶” “一路”
全稱 絲綢之路經濟帶         
走向 ①中國→中亞→俄羅斯→歐洲 ②中國→中亞→西亞→波斯灣→地中海 ③中國→東南亞→南亞→印度洋 ①中國沿海港口→南海→印度洋→歐洲 ②中國沿海港口→南海→南太平洋
主要 內容 加強    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    流通、民心相通 加強同    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同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
二、“一帶一路”的現實意義
1.和平之路:與相關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增進互信,擴大    。
2.繁榮之路:聚焦    ,大力推動互聯互通和產業合作。
3.開放之路:提高貿易和投資    便利化水平,加強商務合作。
4.創新之路:抓住新一輪科技產業變革機遇,加強    能力合作。
5.文明之路:建立多層次的    合作機制,推動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合作。
[情境] 中歐班列是指按照固定車次、線路等條件開行,往來于我國與歐洲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集裝箱國際鐵路聯運班列。我國自2011年3月首列中歐班列(重慶—杜伊斯堡)開行以來,成都、鄭州、武漢、長沙、義烏、哈爾濱、長春、廣州、青島等城市也陸續開行了到歐洲的國際貿易班列。中歐班列以快捷準時、安全穩定、綠色環保為經營特色,運輸網絡覆蓋亞歐大陸廣大區域。
“蓉歐快鐵”路線示意
[探究] (1)“蓉歐快鐵”東起成都,經寶雞、蘭州到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國,抵達波蘭羅茲。貨物到波蘭羅茲后,再被快速分撥至歐洲各地。說一說,與傳統運輸通道相比,“蓉歐快鐵”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什么說,在中歐班列的帶動下,我國內陸地區從商貿末端變為開放前沿,昔日的貨運通道成為開放發展的快車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中歐班列主要運輸哪些貨物 議一議,其對加強國際合作有哪些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歐班列“渝新歐”班列起點是重慶,終點是德國杜伊斯堡,全長11 000多千米。下圖示意“渝新歐”班列路線。據此完成1~2題。
1.“渝新歐”班列開通面臨的主要困難不包括 (  )
A.所經國家運價和通關問題
B.貨物檢驗和檢疫問題
C.運輸安全保障問題
D.臺風影響路基問題
2.“渝新歐”班列開通的重要意義有 (  )
①完善沿線交通運輸網 ②帶動現代服務業發展 ③加強中歐貿易往來 ④促進沿線城市等級提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中斯港口城項目是中國在斯里蘭卡最大的投資項目,也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南亞的重要支點。該項目通過填海造陸打造新城,打造斯里蘭卡的經濟中心和亞洲的新地標,旨在解決科倫坡城市土地緊缺及中央商務區發展問題。該項目也使中國在南亞地區擁有了更多的戰略優勢。下圖示意新城位置。據此完成3~4題。
3.斯里蘭卡開發中斯港口城項目的主要目的是 (  )
A.拓展斯里蘭卡的領海面積
B.轉變科倫坡的首都職能
C.擴大科倫坡的用地規模
D.大規模利用中國的資金
4.中斯港口城項目被稱為“雙贏”的合作模式,原因是該項目 (  )
A.符合中斯雙方的共同利益和發展愿景
B.使中斯雙方都拓展了國土面積
C.擴大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范圍
D.展示中國海洋建設實力,拓寬了國際市場
知識點二 “一帶一路”倡導國家之間協作發展
1.“五通”
(1)政策溝通
(2)設施聯通
(3)貿易暢通
(4)資金融通
(5)民心相通
2.“六廊”
(1)陸上:依托國際大通道,以相關      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臺,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          、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巴基斯坦)、孟中印緬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
(2)海上:以重點    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
3.成果
(1)中國—中南半島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建設,使    成為我國面向東南亞開放的核心區,使    成為我國面向南亞開放的橋頭堡,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銜接的樞紐地域。
(2)西北地區通過        、中國—中亞—西亞國際大通道和中巴(巴基斯坦)經濟走廊,加強與中亞、南亞發展的聯系。
(3)東北和內蒙古則通過      走廊,加強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和蒙古國的全方位合作,為東北和內蒙古的發展創造新的動力。
(4)東部沿海地區長期作為我國      的前沿,通過加強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國家,特別是東盟國家的合作對接,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和      。
  作為對外投資的新方式,海外園區已成為探索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經貿合作的重要平臺。中國海外園區建設一般采用共商共建模式,但建設高水平海外園區仍面臨諸多困境。下圖示意高水平海外園區具備的關鍵優勢。據此完成1~3題。
1.建設高水平海外園區面臨的最大困境是 (  )
A.產業規劃不合理 B.融資渠道不暢通
C.人才培養不到位 D.政治經濟風險
2.中國海外園區建設采用共商共建模式,有利于 (  )
①均攤投資建設成本 ②構建多方協調機制 ③降低投資外部風險 ④消除文化制度差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引導入園企業快速融入當地生產經營環境的關鍵優勢是 (  )
A.政策協調機制 B.信息和資源共享
C.投資軟硬環境 D.集聚經濟效應
  勞動地域分工指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整體經濟活動中具有不同的優勢部門,這些部門的產品和服務具有競爭力,可以銷售到其他國家或地區,從而出現生產地與消費地分離的現象。隨著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世界經濟從相對簡明的“二元結構”轉變為高度復雜的“三元結構”。下圖為世界經濟的“二元結構”和“三元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4~5題。
4.中國成為新興經濟體的主要優勢條件是 (  )
A.發達的科技 B.便利的交通
C.充足的勞動力 D.豐富的礦產資源
5.在“三元結構”中,中國為 (  )
A.出口國 B.資源國
C.消費國 D.生產國
第四節 “一帶一路”倡議與國際合作
知識點一
[知能提升]
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政策 貨幣 東盟 
二、1.合作 2.發展 3.自由化 4.創新 5.人文
[情境探究] 提示 (1)與傳統運輸通道相比,“蓉歐快鐵”路程短,縮短運輸時間,提高運輸效率,節省運費;途經國家多,利于貨物集散;與海運相比,路程短,運輸時間短,安全系數高,受天氣狀況影響小。
(2)鄭州、武漢、長沙、重慶、成都、西安、銀川、蘭州、烏魯木齊、昆明、貴陽等內陸地區為中歐班列的起點或者途經地,中歐班列將我國這些區域與亞歐大陸其他地區相聯通。中歐班列的開通將內陸城市轉化為交通樞紐,帶動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對外開放。
(3)中歐班列的主要運輸貨物由開行初期的手機、電腦等IT產品,逐步擴大到衣服鞋帽、汽車及配件、糧食、葡萄酒、咖啡豆、木材、家具、化工、機械設備等產品。對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意義:中歐班列是共建各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提升經貿合作水平的重要載體,加快了物品的流通和周轉時間,提高通行效率,促進了共建國家以及其他歐洲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并強化了國家間合作。
[對點突破]
1.D [我國西部、中亞、歐洲不受臺風影響,所以主要困難不包括臺風影響路基問題,D正確。“渝新歐”班列主要途經我國西部、中亞、歐洲,經過國家眾多,存在所經國家運價和通關問題、貨物檢驗和檢疫問題、運輸安全保障問題等。]
2.A [“渝新歐”班列開通可以使我國西部地區鐵路網更加完善;并且有利于西部地區的產品經過鐵路向歐洲出口,能夠有效地加強中歐貿易往來;并且出口鐵路港的建設和運營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現代服務業發展,①②③正確。一個城市等級提升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多方面的提升,鐵路建設雖然重要,但還不能提升沿線城市等級,排除④。]
3.C [結合材料“該項目通過填海造陸打造新城”可知,斯里蘭卡開發中斯港口城項目的主要目的是擴大科倫坡的用地規模,C正確。開發中斯港口城項目不會拓展該國領海面積,A錯。可以促進科倫坡部分產業的遷出,但不會轉變其首都職能,B錯。該項目由中國投資,需要借助中國資金,但不是主要目的,D錯。]
4.A [通過該項目,對于斯里蘭卡而言,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及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就業,拉動斯里蘭卡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繁榮。對于我國而言,拓展了我國的資本、技術輸出的通道,擴大了我國的勞務輸出,為我國的產品出口開拓了廣闊的市場,進一步提升了我國的經濟影響力。所以該項目符合中斯雙方的共同利益和發展愿景,被稱為“雙贏”的合作模式,A正確。中國并未從該項目中擴展國土面積,B錯。C、D選項沒有體現對斯里蘭卡的有利影響,不能體現“雙贏”,C、D錯。]
知識點二
[知能提升]
1.(1)保障 宏觀政策 區域合作 (2)優先領域 主權和安全 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網絡 
(3)投資貿易 環境 自由貿易區 (4)信用 多邊金融 (5)社會根基 民意
2.(1)中心城市 中國—中亞—西亞 (2)港口
3.(1)廣西 云南 (2)新亞歐大陸橋 (3)中蒙俄經濟 (4)外向型發展 國際競爭力
[對點突破]
1.D [根據材料信息,海外園區的關鍵優勢在于政策支持、良好的投資環境、共享信息和資源及集聚經濟效應,中國海外園區建設采用的是共商共建模式,產業規劃合理,A錯誤;園區實行信息和資源共享,得益于集聚經濟效應,融資渠道暢通,B錯誤;人才培養屬于投資軟環境,是海外園區的優勢,C錯誤;對外投資面臨著制度和文化的差異,所以建設高水平海外園區面臨的最大困境是政治經濟風險大,D正確。]
2.C [海外園區建設屬中國在外投資建廠,中國出資,外國提供優惠政策、便利設施和專業服務等,故中國建設海外園區不可能與東道國均攤投資建設成本,①錯誤;東道國與我國(母國)存在的制度和文化差異不可能通過共商共建模式消除,④錯誤;共商共建模式有利于構建多方協調機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投資外部風險,②③正確。故選C。]
3.B [根據材料可知,園區建設面臨的最大困境是雙方制度和文化的差異,入園企業要想快速融入當地生產環境,應加強信息和資源的共享,加強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觀念等方面交流,B符合題意;政策協調機制無法減小文化上的差異,排除A;投資軟硬環境影響企業入園的決策,但對于快速融入不是關鍵優勢,排除C;集聚經濟效應是指由于勞動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集中所產生的高效益,主要作用于減少生產成本和促進生產分工合作,與融入當地生產經營環境無關,排除D。]
4.C [中國成為新興經濟體,吸引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優勢條件主要是充足且廉價的勞動力,C正確。]
5.D [隨著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世界經濟轉變為“核心(消費國)—中間層(生產國)—邊緣(資源國)”三元結構,中國為制造業大國,屬于生產國,D正確,A、B、C錯誤。]課時1 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及規律
課標要求 以某區域為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學習目標 1.能夠結合現實中的產業轉移情境,比較全面地提取該產業在不同地區區位要素的差異。 2.能收集某類產業或產品轉移的案例,了解產業轉移發生的原因、過程以及對相關區域發展的影響,并提出對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有效建議。
知識點一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1.產業轉移
(1)概念:指某些國家或地區將一部分產業    到其他國家或地區,是產業在空間上移動的現象。
(2)目的:降低生產成本,擴大      。
2.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1)要素約束因素
(2)市場因素:通過產業轉移擴大生產規模,占領新興    ,謀取更佳效益。
(3)政策因素
(4)其他因素:生產要素、地理位置、      、政府政策、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等。
(
產業轉移原因的分析思路
(
1
)
明確兩個

為什么

一是

為什么轉出

,
即明確轉出地的區位條件變化。
二是

為什么轉入

,
即明確承接地的優勢區位條件。
(
2
)
明確轉移方向

欠發達

發達
:
利用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技術、信息等區位優勢和避開關稅壁壘。

發達

欠發達
:
利用欠發達國家或地區豐富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廣闊的市場、優惠的政策等。
(
3
)
明確轉移產業的類型

勞動密集型產業一般向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國家或地區轉移。

資源密集型產業如鋼鐵工業由接近煤炭產地到接近原料產地
,
再到接近市場。

對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一般遠離人口密集區。
)
[情境1] “東數西算”是指通過構建數據中心、云計算、大數據一體化的新型算力網絡體系,將東部的數據處理、存儲等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因占地面積廣、耗能耗電較高,被稱為“不冒煙的鋼廠”。下圖為國家八大算力樞紐節點。
[探究] 根據圖文信息進行判斷,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①算力國家樞紐在我國分布比較均勻。 (  )
②支撐長三角樞紐的是成渝樞紐和甘肅樞紐。 (  )
③“東數西算”中東部的算力樞紐節點所在區域經濟發達。 (  )
④國家算力樞紐布局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自然條件。 (  )
[情境2] 騰訊貴安七星綠色數據中心位于貴州省貴安新區,它是我國首座“洞庫式”數據中心,未來將用于存儲騰訊最核心的大數據。主體工程沿山體橫向布置五個隧道,每座隧道上方均設2座豎井,解決了數據運行需要散熱的問題。下圖為該數據中心景觀圖。
[探究] (1)根據圖文資料,分析數據中心建成“洞庫式”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說明“東數西算”工程對東西部經濟發展的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萊昂地處墨西哥內陸高原地區,農牧業發達,制革工業歷史悠久,是墨西哥著名的“皮鞋城”,產品大量出口美國。近年來,該地制鞋企業向墨西哥灣沿岸港口城市坦皮科轉移。下圖示意萊昂和坦皮科的地理位置。據此完成1~3題。
1.與美國相比,墨西哥發展制革、制鞋業的優勢條件是 (  )
A.原料豐富 B.生產成本低
C.生產技術高 D.市場廣闊
2.萊昂成為墨西哥“皮鞋城”的主要原因是 (  )
A.原料豐富 B.環境優美
C.市場需求大 D.運輸成本低
3.近年來,坦皮科吸引萊昂制鞋企業轉移的優勢條件是 (  )
A.原料豐富 B.基礎設施完善
C.勞動力廉價 D.交通便利
  M公司的國際著名品牌電子產品零部件全球價值鏈是反映全球電子信息產業格局及指示產業遷移擴散的風向標。近年來,該公司將零部件生產從中國遷往越南。下圖示意該公司產品零部件價值鏈曲線,完成4~5題。
4.該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于 (  )
A.高價值零部件 B.低價值零部件
C.組裝代工 D.品牌營銷與服務
5.該公司將零部件生產從中國遷往越南,主要考慮的是 (  )
A.生態環境 B.勞動力成本
C.政策優惠 D.技術優勢
知識點二 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
1.一般規律
(1)產業轉移從早期的    密集型產業,逐步過渡到資本密集型和    密集型產業。
(2)由低附加值產業上升到  附加值產業。
(3)由發達國家或地區向    國家或欠發達地區轉移。
2.三次產業轉移
路線 時間 轉移產業 轉移方向
① 20世紀50~ 60年代 鋼鐵、紡織等    產業     →歐洲、日本等
② 20世紀60~ 80年代       型產業 美國、德國、日本等→    、拉丁美洲等地
③ 20世紀80~ 90年代 勞動密集型產業及一部分     業 發達國家和地區→    及我國      
拓展延伸
1.國際產業轉移
轉移方向 轉移原因
發達國家 ↓ 發展中國家 ①利用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勞動力資源; ②占領當地市場; ③利用其地價低廉的優勢
發展中國家 ↓ 發達國家 ①考慮發達國家的技術和信息優勢; ②拓展國際市場; ③避開關稅壁壘,降低總成本
產業轉移的目的是尋找最佳區位,降低生產成本
2.中國產業轉移的方向
[情境] 自20世紀60年代,日本開始向國外轉移產業,推動東亞、東南亞持續、大規模的產業轉移。下圖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示意圖。
[探究] (1)描述圖中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過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品出口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第五次產業大轉移主要轉移方向,一是中國→越南、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以及印度等南亞國家;二是部分產業回流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下表為其中三次世界產業轉移信息表。據此完成1~2題。
產業轉移 時間 輸出國 被輸入國 轉移產業
第一次 19世紀40年代 英國 美國 紡織工業
第三次 20世紀60年代開始 日本 香港、臺灣、新加坡和韓國 勞動密集型產業 隨著產業轉移的升級,又逐步擴展到了汽車、電子等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第五次 近些年 中國 一是東南亞相關國家,二是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 輸出的雙路線:低端的產業向東南亞相關國家轉移,高端的產業向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回流
1.與中國相比,東南亞國家和印度成為第五次世界產業轉移目的地的原因是 (  )
A.勞動力更豐富 B.市場更廣闊
C.生產成本更低 D.交通更便捷
2.第五次產業轉移過程中回流到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的產業類型主要是 (  )
A.鋼鐵冶煉工業 B.電子元器件裝配業
C.汽車制造業 D.智能制造業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第四次國際產業轉移開始,我國制造業發展遭遇嚴峻挑戰。下圖示意四次國際產業轉移的一般路徑。據此完成3~4題。
注:亞洲“四小龍”指中國臺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韓國和新加坡。
3.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東部沿海承接第三次產業轉移的關鍵條件是 (  )
A.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
B.廣闊的消費市場
C.充足且廉價的勞動力
D.臨近產業轉出地
4.第四次產業轉移 (  )
①存在中國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趨勢
②轉出的都是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制造業
③使我國東部沿海完全成為產業轉出區
④使我國制造業受到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課時1 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及規律
知識點一
[知能提升]
1.(1)轉移 (2)銷售市場 
2.(1)供給 經營環境 (2)市場 (3)有序 升級 (4)市場環境
[情境探究] 情境1 提示 × √ √ ×
情境2 提示 (1)該地地質災害多發,“洞庫式”修建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地質災害的威脅;“洞庫式”建設利于降溫;貴州溶洞較多,“洞庫式”建設利用天然溶洞等天然屏障,既利于降低建設成本,又能夠有效抵御各種極端天氣及自然災害。
(2)利于帶動西部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西部的經濟發展;減少東部地區的能源消耗,有助于東部地區減少環保投入;數據中心的轉移,利于東部地區發展新的主導產業,促進東部地區進行產業升級,帶動經濟發展。
[對點突破]
1.B [根據所學知識,制革、制鞋業屬于勞動密集型工業,墨西哥人口眾多,與美國相比經濟落后,勞動力、土地價格低,生產成本低,B正確;美國農牧業比墨西哥發達,原料更為豐富,A錯誤;美國技術水平高于墨西哥,C錯誤;美國經濟發達,人口比墨西哥多,市場廣闊,D錯誤。]
2.A [根據材料萊昂地處墨西哥內陸高原地區,以熱帶草原氣候為主,畜牧業發達,皮革原料豐富,吸引眾多制革、制鞋業在此聚集,形成“皮鞋城”,A正確;環境對制革、制鞋業生產影響小,B錯誤;根據材料墨西哥制鞋主要銷售到美國,C錯誤;根據材料萊昂地處內陸地區,運輸成本高,D錯誤。]
3.D [根據材料萊昂地處墨西哥內陸高原地區,對外交通不便,坦皮科為港口城市,便于產品的出口,降低運輸成本,D正確;萊昂的農牧業發達,原料更為豐富,A錯誤;萊昂工業發展歷史悠久,基礎設施完善,B錯誤;兩地勞動力價格相差不大,C錯誤。]
4.D [據圖可知,該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于品牌營銷與服務,其帶來的銷售利潤較高。高價值零部件、低價值零部件、組裝代工,獲得的利潤低,故D正確,A、B、C錯誤。]
5.B [近年來,該公司將零部件生產從中國遷往越南,是因為越南勞動力豐富且價格較低,該公司想要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B正確。生態環境、政策優惠不是其主要影響因素,A、C錯誤。越南和中國相比不具備技術優勢,D錯誤。]
知識點二
[知能提升]
1.(1)勞動 技術 (2)高 (3)發展中
2.傳統 美國 勞動密集 東亞 低端制造 東盟 東部沿海
[情境探究] 提示 (1)20世紀50~60年代,勞動密集型產業先在日本得到迅速發展,70~80年代轉向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東南亞地區),80年代后期又轉向中國沿海開放地區和越南等地。
(2)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等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
[對點突破]
1.C [與中國相比較,東南亞國家和印度工業化水平較低,勞動力價格低,生產成本較低,C正確;中國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勞動力豐富,市場需求量大,A、B錯誤;中國相比較部分東南亞國家和印度,經濟發展水平高,基礎設施更為健全,交通更加便捷,D錯誤。]
2.D [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經濟發達,勞動力價格高,科技水平高,適合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故回流的產業主要為技術密集型,智能制造為技術密集型產業,D正確;鋼鐵冶煉工業能耗大,對環境影響大,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A錯誤;電子元器件裝配業為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廉價,該類產業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B錯誤;汽車制造業主要分布在市場需求大的發展中國家,C錯誤。]
3.A [讀圖可知,第三次產業轉移主要從亞洲“四小龍”轉到我國東部沿海,關鍵條件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東部沿海獲得了優先發展,A對;該產品不是主要針對東部沿海市場,B錯;東部沿海充足且廉價的勞動力會影響產業轉移,但不是當時的關鍵條件,C錯;距離產業轉移地的遠近不是影響產業轉移的關鍵條件,D錯。]
4.B [第四次產業轉移主要是從我國東部沿海轉移到東南亞、非洲,同時還轉移到美國、日本、德國。從轉移到東南亞、非洲可知這些區域經濟落后,而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同樣較為落后,且距離東部近,所以存在中國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趨勢,①對;從轉移特點看,該產業同樣向發達國家轉移,轉出的不一定都是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制造業,②錯;從圖中可知從我國東部沿海轉出的為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但我國東部沿海不可能完全成為產業轉出區,③錯;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推動制造業回流,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東南亞等一些發展中國家依托低要素成本,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局面,④對。故選B。]課時2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以珠三角地區為例
課標要求 以某區域為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學習目標 1.能夠結合現實中的產業轉移情境,在認識相關區域產業區位優勢的基礎上,從促進區域科學發展的角度,對產業轉移發生的原因、路徑、方式及影響等進行系統的綜合分析、評價。 2.能夠結合現實中的產業轉移情境,說明轉出區某產業區位優勢的變化,歸納該類產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區域可能遇到的人地關系問題,分析區域經濟與環境生態的協調發展措施。
知識點一 產業轉移的影響
1.對產業的影響:有利于    產業的擴散,促使朝陽產業逐步取代    產業。
2.對轉出地、轉入地的影響
有利影響 不利影響
轉出地 騰出發展空間,凝聚    力量,促進產業升級;減少資源消耗,緩解    壓力,改善民生質量;加速高科技和新型產業的開發 減少傳統產業的勞動就業人口,可能導致產業“   化”
轉入地 推動結構    ,促進產業升級;改善及提高      ,增加財政稅收;擴大就業機會,增強發展活力;有效改善      和公共服務 增加資源和    消耗,加劇環境污染,占用農業用地
3.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有利于形成高效益的產業鏈、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推動區域經濟    和經濟全球化進程。
(
分析產業轉移影響的方法
一是要從產業轉出區和產業轉入區兩個角度回答
,
二是要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回答。回答問題時要注意表述的規范性
,
抓住核心。
)
[情境] 皖江(長江安徽段)城市帶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利用蘇、浙、滬等沿海地區產業部門“騰籠換鳥”之機,形成了紡織、家電、汽車產業基地。下圖為皖江城市帶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示意圖。
[探究] (1)從產業結構和地理環境兩個方面,分析“騰籠換鳥”對蘇、浙、滬等沿海地區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產業轉入對皖江地區的發展有何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年來,一些中國加工制造業紛紛向越南等東南亞地區轉移。廣東一家生產變形金剛玩具組件的企業把工廠設到越南之后發現,由于這些組件精度低、質量差導致生產的變形金剛成品被歐美國家頻繁退貨。于是該企業把生產變形金剛組件的生產線又搬回了廣東。據此完成1~2題。
1.中國加工制造業向越南轉移后,對中國帶來的有利社會經濟影響是 (  )
A.產業結構升級 B.增加就業
C.生態環境改善 D.進出口貿易額增加
2.廣東變形金剛玩具組件廠又搬回中國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國市場廣闊 B.中國生產效率高
C.中國產業基礎好 D.中國基礎設施完善
  讀甲、乙兩地某類企業單位產品成本構成和市場價格圖,完成3~4題。
3.為了降低生產成本,2017年由甲地向乙地轉移的某類企業,可能是 (  )
A.汽車零配件生產企業
B.節能環保企業
C.服裝、鞋帽生產企業
D.高端裝備制造業
4.該類企業遷出后,對甲地產生的積極作用是 (  )
A.促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
B.擴大就業,增加就業機會
C.優化產業結構,提高高新技術產業比重
D.改善交通,提升交通通達度
知識點二 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及其影響(拓展點)
1.產業轉移的過程
階段 轉移情況 產業類型
探索起 飛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承接香港的簡單加工組裝的輕紡加工業;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承接臺灣的傳統制造業和電子產業 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
快速提 升階段 承接日本、韓國、歐美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 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
2.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影響 具體表現
珠三角 承接地
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 推動企業進行生產技術變革;為承接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騰出空間 工業發展水平得到提升,產業結構也得以優化升級
促進產業布局優化 珠江東岸形成電子信息設備制造業基地,西岸形成電器產品制造業基地 產業布局得以優化
促進產業分工與合作 實現了資本、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與承接地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的優勢互補 提升核心競爭力,形成區域間合理的產業分工,避免產業同質競爭
改變區域地理環境 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轉出有利于地區環境污染的治理 工業園建立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改變勞動力就業空間分布 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對高素質人才需求增加 緩解了承接地就業壓力,帶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
[情境] 2008年,廣東為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啟動了“雙轉移”戰略。所謂的“雙轉移”,就是指珠三角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省內的欠發達地區(粵東西北)轉移,同時粵東西北的勞動力向發達的珠三角地區轉移。2015年起,粵東西北地區經濟增速迅速回落。時至今日,除廣州(清遠)、深圳(汕尾)產業轉移園區外,其他園區都遇到了“瓶頸”。2023年3月24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公布《關于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若干措施》,支持珠三角在粵東西北探索“飛地經濟”。為了推動粵東西北地區發展,5月11日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經貿合作招商會舉行,根據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有針對性地以綠色化工、電子信息、智能家居三大產業,作為招商會的主攻方向。下圖示意廣東經濟轉移。
[探究] (1)簡述2008年廣東啟動“雙轉移”戰略的有利條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測粵東西北地區產業轉移園區遇到的“瓶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舉粵東西北地區在珠三角地區設立“反向飛地”的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珠三角在粵東西北探索“飛地經濟”以綠色化工、電子信息、智能家居三大產業為主攻方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雙轉移是廣東省創造性地提出的對勞動力轉移和產業轉移的統稱。下圖為廣東省雙轉移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下列有關圖示雙轉移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X轉移指勞動力轉移,Y轉移指產業轉移
B.Y內部轉移指由第三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
C.X轉移加速可促進Y區間轉移
D.X轉移加速可促進Y內部轉移
2.“雙轉移”戰略給廣東帶來的影響是 (  )
A.珠三角地區對勞動力需求增加
B.省內區域發展水平差距增大
C.促進了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化
D.珠三角地區的發展潛力下降
  隨著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和大灣區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尤其是新興產業的迅猛發展,給茂名市承接珠三角外溢產能帶來了眾多商機。茂名市正在奮力打造高質量承接產業轉移“優選地”。下圖示意珠三角產業轉移的一個方向。完成3~4題。
3.珠三角產能外溢的原因是 (  )
①產業轉型升級 ②土地資源緊張 ③產業鏈分散 ④勞動力素質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4.實現茂名市高質量承接產業轉移的合理措施 (  )
①打造產業轉移工業園 ②全方位承接各類產業 ③降低環保要求 ④加大政策優惠力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課時2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以珠三角地區為例
知識點一
[知能提升]
1.新興 夕陽
2.創新 環境 空心 調整 經濟效益 基礎設施 能源 
3.一體化
[情境探究] 提示 (1)產業結構: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轉出,有利于蘇、浙、滬等沿海地區產業升級,使生產要素集中到高新技術等產業。地理環境:環境污染減輕,環境質量改善。
(2)皖江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有利于促進皖江地區勞動力就業;人文景觀增加(增加了大量的廠房、道路等景觀),但會帶來一定的環境污染。
[對點突破]
1.A [加工制造業這些較為低端的產業轉移走后,可以有更多的資源支持高端產業建設,有利于產業結構升級,A正確;加工制造業可以吸納很多勞動力就業,遷走后,很多人反而會失業,B錯誤;生態環境改善不屬于對社會經濟的影響,C錯誤;有很多加工制造業制造的產品出口量很多,遷走后,反而可能導致出口貿易額下降,D錯誤。]
2.C [據材料可知,在越南的玩具組件企業生產的“組件精度低、質量差”,中國產業基礎好,生產的技術成熟,生產玩具組件質量更高,C正確;由材料信息“由于……變形金剛成品被歐美國家頻繁退貨”可知,變形金剛玩具市場主要面向歐美國家,A錯誤;變形金剛玩具組件廠又搬回中國主要是為了提高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關系不大,B錯誤;基礎設施完善對組件的質量影響不大,D錯誤。]
3.C [從圖中可以看出,甲地勞動力成本增長最多,為了降低生產成本,2017年由甲地向乙地轉移的企業應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四個選項中服裝、鞋帽生產企業是勞動密集型企業。]
4.C [企業遷出會減少就業崗位,不利于城鎮化的發展;可以有更多的資金和資源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提高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對改善交通,提升交通通達度影響較小。]
知識點二
[情境探究] 提示 (1)政策支持;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聯系密切,互補性強;地域聯系便捷(交通運輸發展迅速)。
(2)產業定位不清晰,規劃布局不合理;人口被珠三角“虹吸”,勞動力優勢不明顯;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力度弱;當地的本土保護,營商環境沒有顯著改善;交通及產業配套設施建設滯后。
(3)“反向飛地”的方式:租賃辦公樓宇、設置園中園、建設孵化器、打造招商展示平臺等方式。
(4)粵東西北地區礦產資源不足,三大產業資源需求量較小;廢棄物排放少,環境壓力小;提供就業崗位多,勞動力需求量大;市場廣闊,發展潛力大。
[對點突破]
1.D [根據材料可知,雙轉移是廣東省創造性地提出的對勞動力轉移和產業轉移的統稱。勞動力轉移一般是從經濟落后地區轉移到經濟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一般是從經濟發達地區轉移到經濟落后地區。圖中珠三角地區相比粵北、粵東、粵西經濟發達,則勞動力轉移應該是Y區間轉移,產業轉移應該是X,而Y內部轉移應該是指本地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或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A、B錯誤。 X產業轉移加速可促進Y內部轉移,C錯誤, D正確。]
2.C [雙轉移是廣東省創造性地提出的對勞動力轉移和產業轉移的統稱,產業轉移可以縮小不同區域發展水平差距,促進合作共贏,促進了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化,提高經濟發展水平,B錯誤,C正確。珠三角地區重點發展第三產業,高科技產業,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升發展潛力,A錯誤。雙轉移可以資源優勢互補,提升珠三角地區的發展潛力,D錯誤。]
3.A [隨著珠三角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興產業迅猛發展,產業逐漸轉型升級,使一些產業轉移至其他地區,①正確;珠三角土地資源緊張,地租較高,也是珠三角產能外溢的原因,②正確;珠三角產業鏈并不分散,③錯誤;珠三角教育水平較高,勞動力素質沒有降低,④錯誤。綜上所述,①②正確,即A正確,B、C、D錯誤。]
4.B [打造產業轉移工業園有利于吸引企業入駐,更好地承接產業轉移,①正確;茂名市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工業基礎較差,不能全方位承接各類產業,②錯誤;降低環保要求可能加劇環境污染,③錯誤;加大政策優惠力度可以節約企業內部交易成本,更好地承接產業轉移,④正確。綜上所述,①④正確,即B正確,A、C、D錯誤。]微專題(三) 流域的綜合開發與治理
1.流域內資源的綜合開發方式
河流的利用方式主要有修建大壩、水電站、船閘等水利工程,具體利用方式如下:
供水 建壩蓄水,保證農田常年灌溉水源和工業生產、居民生活用水
養殖 庫區發展水產業,增加經濟收入
防洪 湖泊、水庫有效調節和穩定河流流量
發電 開發水能,促進流域高能耗工業發展
航運 修水庫(保持水位平穩)、挖運河,增加通航里程和效益
旅游 建立風景旅游區,帶動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游船制造業和經營業)發展
(1)分析水電站(水庫)建設的影響
(2)河流航運價值的分析思路
(3)河流水力資源的分析思路
一條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資源是否豐富,主要看兩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二是河流的落差。具體分析思路如下:
(4)水閘的作用
水閘是修建在河道和渠道上利用閘門控制流量和調節水位的水利工程。
2.流域的治理原則與措施
(1)流域洪澇災害的防治措施
常用答題術語
治理方向 治理措施
上游 調洪 修水庫、植樹造林
中游 分洪、蓄洪 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 泄洪、束水 加固大堤,疏浚河道,開挖新河道
(2)流域環境問題的治理原則
上游河段 一般以保護森林、保持水土、保護濕地等生態保護為主
中游河段 以防洪為主
下游河段 一般以防治污染、保護濕地等為主
(3)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及目的
治理措施 治理目的
建設水利工程 開發水能,調蓄徑流,加強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區 調蓄洪水、減輕洪災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運
保護自然植被,植樹造林 減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積
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選擇開發重點 減輕生產活動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壓力,促進流域經濟發展
控制工業及生活廢棄物排放 減輕河水污染,提高水質
                【微訓練】
  2023年7月11日,僅次于三峽水電站的全球第二大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16臺發電機組首次全開并網運行,出力最高達1 208萬千瓦。白鶴灘水電站是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位于金沙江寬僅72米處的干流河段,最大壩高289米。該電站并沒有采用類似三峽大壩依靠自身重量的橫向攔水形式,而是采用雙曲拱壩設計。下圖為白鶴灘水電站位置及景觀圖。據此完成1~2題。
1.與三峽大壩相比,白鶴灘水電站采用雙曲拱壩設計的特殊原因是 (  )
A.地形狹窄,減輕壩體受力
B.落差較小,增加發電量
C.地質不穩,增加壩體重量
D.流量較小,增加庫容量
2.白鶴灘水電站的建成使三峽水庫受益,主要體現在 (  )
A.水位變化平穩,發電量規模提升
B.生態環境好轉,生物多樣性增加
C.防洪壓力減輕,庫區泥沙淤積減少
D.上游航運條件改善,黃金水道延伸
  寬扎河水系龐大,支流眾多,沿途經過境內三大斷層帶。上游流經高原盆地,坡平流緩;中游切穿山地,多峽谷急流;下游陡落為平原,谷寬水深,是安哥拉最重要的灌溉農業區,棟多至河口可通航。寬扎河水能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上、中游,到目前為止,只在干流下游進行了開發,建有坎班貝、卡潘達水電站。2017年8月卡庫洛卡巴薩水電站項目開工儀式在棟多市舉行,由中國葛洲壩集團負責工程建設和后期運營維護,工期六年半。下圖為寬扎河流域示意圖。據此完成3~5題。
3.寬扎河下游首先被開發利用的主要原因是 (  )
A.上游水利工程完善,受洪澇威脅減小
B.自然條件優越,沿線人口和城市眾多
C.河水水質優良,生態環境承載力強
D.與大西洋連通,工業產品出口量大
4.寬扎河水系發達,水能資源豐富,但開發程度低,主要受制于 (  )
A.資金和技術 B.氣候和地質
C.上下游水資源分配 D.電能消費市場
5.卡庫洛卡巴薩水電站建成后對該國起的主要作用是 (  )
A.掌握核心技術,降低對外技術依賴
B.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豐富生物多樣性
C.增加電能供應,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D.改善上游航運條件,提高通航里程
  十九世紀以來德國境內的主要河流被大規模的裁彎取直和渠化,使河道失去正常河流功能,嚴重影響了沿岸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近十幾年,德國恢復河流水文形態特征工程日益興起,工程要重塑有凹岸和凸岸、淺灘和深潭、沙灘和沙洲的自然河灣。發揮河流生態系統的物質生產、環境和生態效益,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和諧共生。下圖為“某恢復河流水文形態特征工程規劃示意圖”。讀圖完成6~8題。
6.河流被大規模的裁彎取直和渠化有利于 (  )
A.航運和行洪 B.水質清潔
C.發電和旅游 D.魚類生長
7.河流凹岸和凸岸、淺灘和深潭關系一般為 (  )
A.凹岸處為淺灘 B.凹岸處為深潭
C.凸岸處為深潭 D.凸岸處為沙洲
8.河流的生態修復使河流 (  )
A.河道形態單一 B.流動空間減小
C.沉積作用增強 D.侵蝕作用增強
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水不下河”是指擬建水電站不設攔河建筑物,修建引水系統將上游已建水電站發電尾水直接引入其下游發電廠房,利用河流天然落差發電的水電開發方式。田灣河是大渡河中游的支流(下圖),從巴王海至河口河道全長48 km,天然落差2 120 m。田灣河流域梯級水電站是將田灣河干流的水引入支流環河,在環河仁宗海湖口建壩形成水庫,從上至下串聯布置仁宗海、金窩和大發3個水電站。這3個水電站按照“清水不下河”的原則進行設計,上一級水電站的泄水直接進入下一級水電站發電。
(1)簡述仁宗海水庫在田灣河流域梯級開發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田灣河流域梯級開發采用“清水不下河”模式的河流條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說明采用“清水不下河”模式對田灣河流域梯級開發的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專題(三) 流域的綜合開發與治理
微訓練
1.A [三峽大壩的直壩也叫重力壩,適合江面寬、上下游水位差不大的河段,安全性較好。白鶴灘大壩位于金沙江上游,落差大,河道深而窄,大壩上下游水壓差異大,雙曲拱壩可以減輕壩體受力,但不能增加發電量及壩體重量,A正確,B、C錯誤;雙曲拱壩對庫容量影響不大,D錯誤。]
2.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峽水庫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白鶴灘大壩率先拉起防線,實際上是幫助三峽水庫分擔了一部分壓力,客觀上更有利于平穩度過汛期,C正確;白鶴灘水電站可以調節下游水位,使三峽電站發電更穩定,但不會使發電量規模提升,A錯誤;白鶴灘水電站對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影響不大,B錯誤;航運條件改善、黃金水道延伸不是對三峽水庫的影響,D錯誤。]
3.B [從材料可以看出該國首都位于下游,人口稠密,需水量較大,同時下游為平原地區,谷寬水深,是安哥拉最重要的灌溉農業區,這些條件都說明寬扎河下游自然條件優越,沿線人口和城市眾多,所以被首先開發利用,B正確;到目前為止,只在干流下游進行了開發,A錯誤;不是因為生態環境承載強而首先開發,并且環境承載力是一個多因素綜合體,只是水質好并不能得到生態環境承載力強的結論,C錯誤;安哥拉為發展中國家,以出口礦產資源和初級產品為主,D錯誤。]
4.B [材料中“沿途經過境內三大斷層帶”推斷該地可能有大型瀑布和地殼活動頻繁而多地震,并且受到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控制,年降水量大,施工期短且難度大,B正確;安哥拉引進了中國的技術且國家政策支持,有足夠的資金,A錯誤;寬扎河水系龐大,支流眾多,上下游水資源都較為豐富,C錯誤;電能消費市場較大,D錯誤。]
5.C [由中國葛洲壩集團負責工程建設和后期運營維護,所以該國并沒有掌握核心技術,A錯誤;大壩建設會造成一些魚類無法洄游產卵,生物多樣性會減少,B錯誤;該國將建成卡庫洛卡巴薩水電站,其勢必會增加電能供應,促進社會經濟發展,C正確;從材料圖中可以知道,棟多至河口可通航,上游河段并無航運,D錯誤。]
6.A [河流裁彎取直和渠化,縮短流程、加深河道,有利于航運和泄洪,A正確;河流裁彎取直和渠化,雖然加快了流速,但也減少了水域面積,可能不利于水體自凈,B錯誤;德國地形平坦,河流裁彎取直和渠化,對于增大高差作用不大,對于發電的影響很小,C錯誤;河流裁彎取直和渠化減少了水域面積,改變了原有的生態環境,不利于魚類生長,D錯誤。]
7.B [凹岸流速快,以侵蝕作用為主,一般形成深潭,不會形成淺灘,A錯誤,B正確;凸岸流速緩慢,沉積為主,多沙灘,一般不會有深潭,題干未提及沙洲,C、D錯誤。]
8.C [裁彎取直和渠化使河道擺動空間減小,河道形態單一,生態恢復使河道形態多樣化,河道擺動空間增大,A、B錯誤;河流的生態修復使河流恢復彎曲的河道,水流速度減緩,沉積作用增強,侵蝕作用減弱,C正確,D錯誤。]
9.(1)增大高處的蓄水量,蓄積水能;調節整個系統的下泄水量,控制(穩定)發電規模;避免(環河)上游洪水對下游梯級開發的破壞。
(2)田灣河為大渡河支流,徑流量小,為保證穩定的泄水發電量,直接利用上游水電站來水;河流天然落差大,無需逐級筑壩攔水,即可產生充足的勢能。
(3)降低筑壩等工程量,減小工程難度;減輕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割裂,維持河流暢流狀態;提供穩定、可控的發電量,保障能源供應的同時減少“棄水”浪費。
解析 第(1)題,由圖結合材料可知,與田灣河干流中的金窩、大發相比,位于支流環河的仁宗海水庫的地勢較高,可增大高處的蓄水量,蓄積水能;將田灣河干流的水引入支流環河,可調節整個系統的下泄水量,控制(穩定)發電規模;仁宗海水庫位于田灣河的支流環河,水庫可在洪水期蓄水,避免環河上游洪水對下游梯級開發的破壞。第(2)題,本小題可結合田灣河流域的特點和“清水不下河”水電開發方式的特點進行分析。由材料可知,田灣河是大渡河中游的支流,全長僅48 km,徑流量小,采用“清水不下河”模式,可直接利用上游水電站來水,保證穩定的泄水發電量。由材料“……不設攔河建筑物……利用河流天然落差發電的水電開發方式”和“從巴王海至河口河道全長48 km,天然落差
2 120 m”可知,田灣河的天然落差大,無需逐級筑壩攔水,即可產生充足的勢能。第(3)題,由材料可知,“清水不下河”水電開發方式不設攔河建筑物,可降低筑壩等工程量,減小工程難度;不設攔河建筑物,可減輕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割裂,維持河流暢流狀態;該水電開發方式利用河流天然落差發電,可提供穩定、可控的發電量;由材料“將上游已建水電站發電尾水直接引入其下游發電廠房”可知,該水電開發方式可保障能源供應的同時減少“棄水”浪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山县| 金湖县| 靖安县| 平定县| 黎川县| 怀来县| 时尚| 襄垣县| 泰兴市| 桂林市| 张家界市| 丘北县| 甘肃省| 丽江市| 思茅市| 甘德县| 洛隆县| 娄底市| 和林格尔县| 秦皇岛市| 涟水县| 惠安县| 栾城县| 林芝县| 肥西县| 织金县| 财经| 扶绥县| 韩城市| 怀仁县| 海盐县| 宜春市| 巴彦淖尔市| 馆陶县| 绵竹市| 灵石县| 龙陵县| 乌拉特中旗| 抚顺市| 和田县| 新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