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擇題突破(一) 化學與中華傳統文化、STSE 題型突破1 化學與中華傳統文化(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擇題突破(一) 化學與中華傳統文化、STSE 題型突破1 化學與中華傳統文化(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化學與中華傳統文化
【知識網絡 悉考點】
【研析真題 明方向】
1.(2024·廣西卷)《天工開物》記載:軟漿車榨蔗汁,一石(dàn)汁下石灰五合,取汁煎糖,冷凝成黑沙,黃泥水淋下成白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石灰可中和蔗汁中的酸性物質 B.“冷凝成黑沙”是結晶過程
C.“黃泥水淋下”的目的是脫色 D.“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
2.(2024·湖北卷)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下列化學原理描述錯誤的是( )
發明 關鍵操作 化學原理
A 制墨 松木在窯內燜燒 發生不完全燃燒
B 陶瓷 黏土高溫燒結 形成新的化學鍵
C 造紙 草木灰水浸泡樹皮 促進纖維素溶解
D 火藥 硫黃、硝石和木炭混合,點燃 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3.(2024·新課標卷)文房四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羊毛可用于制毛筆,主要成分為蛋白質 B.松木可用于制墨,墨的主要成分是單質碳
C.竹子可用于造紙,紙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 D.大理石可用于制硯臺,主要成分硅酸鹽
4.(2024·山東卷)中國書畫是世界藝術瑰寶,古人所用文房四寶制作過程中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是( )
A.竹管、動物尾毫湖筆 B.松木油煙徽墨
C.楮樹皮紙漿纖維宣紙 D.端石端硯
5.(2023·海南卷)《齊民要術》中記載了酒曲的處理,“乃平量一斗,舀中搗碎。若浸曲,一斗,與五升水。浸曲三日,如魚眼湯沸……”。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搗碎”目的是促進混合完全 B.“曲”中含有復雜的催化劑
C.“斗”和“升”都是容量單位 D.“魚眼”是水蒸氣氣泡的擬像化
6.(2023·福建卷)唐代陸羽《茶經·三之造》中記載茶葉制作過程:“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以下操作中最不可能引起化學變化的是( )
A.蒸 B.搗 C.焙 D.封
7.(2023·河北卷)《本草綱目》中記載了粗食鹽的一種制作過程:“取鹽于池旁耕地沃以池水,每得南風急,則宿夕成鹽。”若將粗食鹽在實驗室提純,不涉及的操作是( )
A.溶解 B.蒸發 C.過濾 D.蒸餾
8.(2023·天津卷)明代《武備志》中記載了提純硫黃的油煎法:“先將硫打豆粒樣碎塊,每斤硫黃用麻油二斤,入鍋燒滾。再下青柏葉半斤在油內,看柏枯黑色,撈去柏葉,然后入硫黃在滾油內,待油面上黃沫起至半鍋,隨取起,安在冷水盆內,倒去硫上黃油,凈硫凝一并在鍋底內者是”,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先將硫打豆粒樣碎塊”是為了增大硫的表面積 B.“青柏葉”變“枯黑色”起到指示油溫的作用
C.“倒去硫上黃油”實現固液分離 D.提純硫磺的油煎法利用了蒸餾原理
9.(2023·湖南卷)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化學與文化傳承密不可分。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青銅器“四羊方尊”的主要材質為合金
B.長沙走馬樓出土的竹木簡牘主要成分是纖維素
C.蔡倫采用堿液蒸煮制漿法造紙,該過程不涉及化學變化
D.銅官窯彩瓷是以黏土為主要原料,經高溫燒結而成
【核心考點精講 固基礎】
1.傳統文化涉及“物質”的判斷
(1)《漢書》中“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天工開物》中“凡石灰經火焚煉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
(3)《天工開物》中有“至于礬現五色之形,硫為群石之將,皆變化于烈火”,其中的“礬”指的是含結晶水的硫酸鹽
(4)《天工開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間絲、麻、裘、褐皆具素質……”文中的“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質
(5)《本草綱目》中的“石堿”條目下寫道:“采蒿蓼之屬,曬干燒灰,以水淋汁,久則凝淀如石,浣衣發面,亦去垢發面。”結合中學化學中從草木灰中提取K2CO3實驗,可知這里的“石堿”是指K2CO3
(6)《本草綱目》中“冬月灶中所燒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堿浣衣”中的堿是K2CO3
(7)中國絲綢有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古代染坊常用某種“堿劑”來精煉絲綢,該“堿劑”的主要成分是一種鹽,能促進蠶絲表層的絲膠蛋白雜質水解而除去,使絲綢顏色潔白、質感柔軟、色澤光亮。這種“堿劑”是草木灰
(8)《本草綱目拾遺》中在藥物名“鼻沖水”條目下寫道:“貯以玻璃瓶,緊塞其口,勿使泄氣,則藥力不減,氣甚辛烈,觸人腦,非有病不可嗅。”這里的“鼻沖水”指的是氨水,氨水具有揮發性,氨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
(9)《本草綱目拾遺》中在藥物名“刀創水”條目下寫道:“治金創,以此水涂傷口,即斂合如故。”這里的“刀創水”指的是碘酒,碘酒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
(10)《本草綱目拾遺》中在藥物名“強水”條目下寫道:“性最烈,能蝕五金……其水甚強,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強水”化學性質活潑,能腐蝕大多數金屬和礦石,硝酸具備這種性質特點,因而這里的“強水”是指硝酸
(11)“有硇水者,剪銀塊投之,則旋而為水。”其“硇水”指的是硝酸
(12)《周易參同契》中對汞的描述:“得火則飛,不見埃塵,將欲制之,黃芽為根。”其“黃芽”指硫
(13)《黃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鐵,鐵赤如銅”,其中“曾青”是可溶性銅鹽
(14)唐代詩人白居易留下了“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的名句。這里的“玉”即玉石,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鹽,熔點較高
(15)《夢溪筆談·器用》中“古人以劑鋼為刃,柔鐵為莖干,不爾則多斷折”的“劑鋼”是指鐵的合金
(16)我國晉朝傅玄的《傅鶉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寫道:“夫金木無常,方園應行,亦有隱括,習與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里的“朱”語意為紅色,指的是朱砂,主要成分為HgS
(17)我國晉代煉丹家、醫學家葛洪所著《抱樸子》一書中記載有“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是紅色的硫化汞
(18)《神農本草經》中“水銀……熔化還復為丹”里的“丹”是HgO
(19)《集注》:“雞屎礬不入藥用,惟堪鍍作,以合熟銅;投苦酒(醋)中,涂鐵皆作銅色,外雖銅色,內質不變”中雞屎礬指堿式硫酸銅或堿式碳酸銅
(20)《新修本草》是我國古代中藥學著作之一,記載844種,其中關于“青礬”的描述為:“本來綠色,新出窟未見風者,正如琉璃……,燒之赤色……”“青礬”的主要成分為FeSO4 7H2O
(21)1856年,英國傳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譯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萬物皆以六十四種元質配合而成,如金銀銅鐵養輕淡炭等皆是元質,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現代之原子、元質即現代之元素、養、輕、淡即氧、氫、氮三種元素
(22)唐代劉禹錫撰于818年的《傳信方》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治氣痢巴石丸,取白礬一大斤,以炭火凈地燒令汁盡,則其色如雪,謂之巴石”,“巴石”的主要化學成分為KAl(SO4)2
(23)戰國所著《周禮》中記載沿海古人“煤餅燒蠣房成灰”(“蠣房”即牡蠣殼),并把這種灰稱為“蜃”,“蜃”的主要成分為CaO
(24)《詠煤炭》(明·于謙)中“鑿開混沌得烏金……不辭辛苦出山林”其中“烏金”的主要成分是煤炭
(25)《本草經集注》中“以火燒之,紫青煙起,乃真硝石也”“硝石”指KNO3
(26)古籍中對“鍮石”有如下記載:“鍮石,自然銅之精也。今爐甘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鋅)煉成者,假鍮也”。其“鍮石”指銅單質,“假鍮”指銅的合金
(27)“獨憶飛絮鵝毛下,非復青絲馬尾垂”中的“飛絮”與“馬尾”化學成分分別是纖維素和蛋白質
(28)東漢成書記載有“石膽化鐵則為銅”的石膽是CuSO4,該方法開創了人類文明史上濕法冶金(銅)的先河
2.傳統文化涉及“變化”的判斷
(1)詩句“烈火焚燒若等閑”中涉及的化學變化為碳酸鈣的分解
(2)“熬膽礬(CuSO4·5H2O)鐵釜,久之亦化為銅”,涉及的反應類型為置換反應或氧化還原反應
(3)“曾青(硫酸銅)涂鐵,鐵赤色如銅”,譯文:銅鹽硫酸銅涂在鐵器上,鐵器變成紅色像銅一樣。該反應是鐵與銅離子的置換反應
(4)“落湯螃蟹著紅袍”主要涉及化學變化
(5)成語“火上澆油”主要是化學變化
(6)《馀冬錄》中對胡粉[主要成分為2PbCO3·Pb(OH)2]的制法有如下描述:“嵩陽產鉛,居民多造胡粉。其法:
鉛塊懸酒缸內,封閉四十九日,開之則化為粉矣。化不白者,炒為黃丹。黃丹滓為密陀僧。”其中黃丹的主要成分為Pb3O4,密陀僧的主要成分為PbO。胡粉中鉛的化合價為+2價,黃丹(Pb3O4)中鉛的化合價有+2價和+4價兩種化合價,鉛的價態發生了變化,故胡粉炒為黃丹的過程中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
(7)《本草圖經》中“綠礬形似樸消(Na2SO4·10H2O)而綠色,取此物置于鐵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熾,其礬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里的“綠礬”是FeSO4 7H2O,描述了綠礬受熱分解的現象
(8)公元前200多年寫成的《山海經》記述:“……令丘之山。無草木,多灰。”這些都說的是天然氣露到地面后,發生燃燒的現象
(9)《天工開物》記載“凡研硝(KNO3)不以鐵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禍不可測”,“相激火生”是指爆炸
(10)李白有詩云“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香爐:指香爐峰;紫煙:指日光透過云霧,遠望如紫色的煙云。譯文: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山前,該過程是物理變化
(11)古詩詞“千錘萬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變化
(12)“莫道雪融便無跡,雪融成水水成冰”,描述的冰融化、水結冰的情景,屬于物理變化
(13)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屠呦呦對青蒿素的提取屬于物理變化中的溶解
(14)龔自珍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闡述了植物中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等可循環利用的事實
(15)“凡造竹紙……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漿”,造紙利用了石灰[Ca(OH)2]的堿性
(16)《本草綱目》“(火藥)乃焰消、硫磺、山木炭所合,以為烽燧 諸藥者”,利用KNO3的氧化性
3.傳統文化涉及“物質分離”的判斷
(1)《本草衍義》中對精制砒霜過程有如下敘述:“取砒之法,將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煙上飛著覆器,遂凝結,累然下垂如乳,尖長者為勝,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華和凝華
(2)“升煉輕粉(Hg2Cl2)法”用水銀一兩,白礬(明礬) 二兩,食鹽一兩,同研不見星,鋪于鐵器內。以小烏盆覆之,篩灶灰鹽水和,封固盆口,以炭打二炷香,取開則粉開于盆上矣。其白如雪,輕盈可愛。一兩汞,可升粉八錢。文中從生成物中分離出輕粉涉及的操作方法為升華
(3)《本草綱目》“燒酒”寫道:“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里所用的“法”是指蒸餾
(4)明代《本草綱目》記載燒酒的制造工藝,“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以燒酒復燒二次……價值數倍也”
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餾
(5)《本草綱目》記載了“皮硝”的提取方法:“煎煉入盆,凝結在下,粗樸者為樸硝,在上有芒者為芒硝,有牙者為馬牙硝。”該過程敘述了結晶法提純芒硝的方法
(6)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操作中“漬”和“絞”分別表示浸取和過濾
(7)《天工開物》中對“海水鹽”有如下描述:“凡煎鹽鍋古謂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盤……火燃釜底,滾沸延及成鹽。”文中敘述了從海水中提取海鹽的操作過程,包括加熱蒸發、結晶等基本操作
(8)宋代《開寶本草》中記載了KNO3的提純方法“……所在山澤,冬月地上有霜,掃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煉而成”,這里涉及的操作方法是溶解、蒸發、結晶
(9)“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從中可以得出古人從沙子中得到黃金的方法為重力沉降法
(10)《本草經集注》記載鑒別硝石(KNO3)和樸硝(Na2SO4):“以火燒之,紫青煙起,乃真硝石也”。該方法是焰色試驗
(11)“紛紛燦爛如星隕,赫赫喧豗似火攻”描述了金屬元素焰色試驗的現象
4.經典史料中的化學工藝
(1)火法煉鋅:明代《天工開物》記載“火法”冶煉鋅:“爐甘石十斤,裝載入一泥罐內,……然后逐層用煤炭餅墊盛,其底鋪薪,發火煅紅,……冷淀,毀罐取出,……,即倭鉛也”(注:爐甘石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鋅,泥罐中摻有煤炭)。其冶煉Zn的方程式為ZnCO3+2CZn+3CO↑
(2)青銅的冶煉:冶煉青銅的過程較復雜,大概為先把選好的礦石加入熔劑,再放在煉爐內,燃木炭熔煉,等火候成熟,取精煉銅液,棄去煉渣,即得初銅。初銅仍比較粗,需再經提煉才能獲得純凈的紅銅。紅銅加錫、鉛熔成合金,即是青銅
(3)膽銅法:用膽水煉銅是中國古代冶金化學中的一項重要發明。早在西漢時就已有人覺察到這一化學反應,《淮南萬畢術》《神農本草經》就提到:“白青(堿式碳酸銅)得鐵化為銅”,“石膽……能化鐵為銅”
(4)鎳白銅:鎳白銅自古是中國云南的特產。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就已記載:“螳螂縣因山名也,出銀、鉛、白銅、雜藥。”明代云南已大量生產似銀的鋅鎳銅合金,稱為“中國白銅”
(4)淘冶黃金:黃金都是以游離狀態存在于自然界,分沙金和脈金(小金)兩種。歷史上的早期采金技術都是“沙里淘金”。例如,《韓非子·內儲說上》提到“麗水之中生金”
(5)釀酒:《本草綱目·谷四·燒酒》中記載:“……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麴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解讀:釀酒時多以含淀粉物質為原料,如高粱、玉米、大麥、小麥、大米等,其釀造過程大體分為兩步:第一步用米曲霉、黑曲霉、黃曲霉等將淀粉水解為葡萄糖,稱為糖化過程;第二步用酵母菌再將葡萄糖發酵產生酒精。發酵后的混合料經過蒸餾得到白酒和酒糟
(6)造紙:以我國古書《天工開物》卷中所記錄的竹紙制造方法為例,造紙的步驟如下:
①斬竹漂塘:將新砍下的嫩竹放入池塘中,浸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的青皮
②煮楻足火:放入“徨”桶內與石灰一道蒸煮,利用石灰的堿性脫脂、殺死微生物等
③舂臼:把上述處理的竹子,放入石臼中打爛,形同泥面
④蕩料入簾:將被打爛的竹料倒入水槽內,并以竹簾在水中蕩料,竹料成為薄層附于竹簾上面
⑤覆簾壓紙:將竹簾反過來,使濕紙落于板上。重復蕩料與覆簾步驟,疊積上千張濕紙后,加木板重壓以擠去大部分的水
⑥透火焙干:將濕紙逐張揚起,生火焙干
【思維建模——“化學與傳統文化”類試題解題四步法】
(1)讀題:挖掘關鍵字,排除無用信息,找到對解題有價值的信息
(2)聯題:結合題中問題或選項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聯想中學化學知識體系相關知識和化學原理,找準解題的方向
(3)加工:找準知識點,思維從新情境回歸教材,對新題目進行有效地加工、整合
(4)解題:在知識和方法準備充分的基礎上,針對題目要求,進行分析篩選
【題型突破 查漏缺】
1.古醫典富載化學知識,下述之物見其氧化性者為(  )
A.金(Au):“雖被火亦未熟” B.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熱蒸而解”
C.石硫黃(S):“能化……銀、銅、鐵,奇物” D.石鐘乳(CaCO3):“色黃,以苦酒(醋)洗刷則白”
2.《醫學入門》中記載我國傳統中醫提純銅綠的方法:“水洗凈,細研水飛,去石澄清,慢火熬干。”其中未涉及的操作是(  )
A.洗滌 B.粉碎 C.萃取 D.蒸發
3.我國清代《本草綱目拾遺》中記敘無機藥物335種,其中“強水”條目下寫道:“性最烈,能蝕五金……其水甚強,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這里的“強水”是指(  )
A.氨水 B.硝酸 C.醋 D.鹵水
4.我國古代典籍中有“石膽……淺碧色,燒之變白色者真”的記載,其中石膽是指(  )
A.CuSO4·5H2O B.FeSO4·7H2O C.ZnSO4·7H2O D.KAl(SO4)2·12H2O
5.《本草衍義》中對精制砒霜過程有如下敘述:“取砒之法,將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煙上飛著覆器,遂凝結,累然下垂如乳,尖長者為勝,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蒸餾 B.升華 C.干餾 D.萃取
6.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下列有關傳統文化分析錯誤的是(  )
傳統文化摘要 分析
A 日照香爐生紫煙 “紫煙”是碘升華導致的
B “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指湖泊池沼 “火”指CH4燃燒
C 落湯螃蟹著紅袍 發生了化學變化
D 《本草經集注》中記載“以火燒之,紫青煙起,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KNO3
7.元末陶宗儀《輟耕錄》中記載:“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為紙,熔硫磺涂木片頂端分許,名日發燭……,蓋以發火及代燈燭用也。”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將松木削薄為紙片狀有助于發火和燃燒
B.“發燭”發火和燃燒利用了物質的可燃性
C.“發燭”發火和燃燒伴隨不同形式的能量轉化
D.硫磺是“發燭”發火和燃燒反應的催化劑
8.《天工開物》中記載:“凡烏金紙由蘇、杭造成,其紙用東海巨竹膜為質。用豆油點燈,閉塞周圍,只留針孔通氣,熏染煙光而成此紙,每紙一張打金箔五十度……”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烏金紙”的“烏”與豆油不完全燃燒有關
B.“巨竹膜”為造紙的原料,主要成分是纖維素
C.豆油的主要成分油脂屬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D.打金成箔,說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9.古代中國藥學著作《開寶本草》中記載了如何提取硝酸鉀:“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澤,冬月地上有霜,掃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煉而成”。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硝酸鉀用在黑火藥中是利用了KNO3具有強氧化性,得到的還原產物為二氧化氮
B.“煎煉而成”是蒸發濃縮結晶
C.灼燒硝酸鉀火焰呈紫色,是硝酸鉀的物理性質
D.可用重結晶的方法分離提純KNO3、NaCl的混合物
10.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且深邃的化學知識。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古人以劑鋼為刃”,劑鋼屬于合金
B.“世間絲、麻、裘、褐皆具素質”,絲和麻的主要成分不同
C.“采蒿蓼之屬……曬干燒灰”,灰的主要成分可以清洗油污
D.“雨過天晴云破處”所描述的瓷器青色來自氧化鐵的顏色
11.“銀朱”主要成分為HgS。《天工開物》記載:“凡將水銀再升朱用,故名曰銀朱……即漆工以鮮物采,唯(銀朱)入桐油則顯……若水銀已升朱,則不可復還為汞。”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銀朱”可由Hg和S制備 B.“銀朱”可用于制作顏料
C.“桐油”為天然高分子 D.“水銀升朱”不是可逆反應
12.中國古代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化學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唐代三彩釉陶中,黃色釉、褐色釉是利用赭石來著色的,赭石的主要成分為Fe2O3
B.三國時期魏國謀士、將領鐘會在《芻蕘論》中寫道:“夫莠生似金,鍮石像金”。鍮石的主要成分為Au
C.《本草綱目》中對釀酒有如下記載:“……以大麥蒸熱,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其中用到的操作為蒸餾和過濾
D.戰國時期《周禮·考工記》中記載:“以涚水漚其絲”。涚水為草木灰的水浸液,內含大量的KOH
【題型特訓 練高分】
1.《天工開物》中“宋子曰:天生五俗以育民,美在其中,有黃裳之意焉。稻以糠為甲,麥以麩為衣,粟、梁、黍、稷毛羽隱然。”該古文中“麩”的主要成分是(  )
A.纖維素 B.蛋白質 C.油脂 D.淀粉
2.中華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化學知識,下述之物見其還原性者為(  )
A.劑鋼(鐵的合金):“古人以劑鋼為刃,柔鐵為莖干,不爾則多斷折”
B.樸硝(Na2SO4)、硝石(KNO3):“強燒之,紫青煙起,云是硝石也”
C.青礬(FeSO4·7H2O):“新出窯未見風者,正如琉璃,燒之赤色”
D.曾青(CuSO4):“曾青涂鐵,鐵赤如銅”
3.化學與我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周禮》中“煤餅燒蠣房成灰”,灰的主要成分是CaO
B.《天工開物》中“世間絲、麻、裘、褐皆具素質……”,裘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
C.《抱樸子》中“丹砂(HgS)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該過程發生了可逆反應
D.《鬻海歌》中“風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鹵”,該過程包含蒸發結晶
4.下列關于文獻記載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風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鹵”,該過程涉及的分離操作為蒸餾
B.《肘后備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該提取過程屬于化學變化
C.《抱樸子》中“丹砂(HgS)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描述的是升華和凝華過程
D.《本草綱目》中“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滴露”,涉及的實驗操作是蒸餾
5.古代文獻記載很多與化學相關的內容。下列解釋錯誤的是(  )
A.“紅柿摘下未熟,每籃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氣即發,并無澀味”,“氣”指乙烯
B.“蓋此礬色綠,味酸,燒之則赤……”,綠礬在溶液中能電離出 H+,所以“味酸”
C.“以火燒之,紫青煙起,乃真硝石也”,利用焰色試驗鑒別鉀鹽
D.“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涉及蒸餾操作
6.中國傳統文化對人類文明貢獻巨大。下列說明不合理的是(  )
A.“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雷雨過后空氣中少量氧氣轉化成臭氧,氧氣和臭氧互為同位素
B.東漢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對汞的描述:“……得火則飛,不見埃塵,將欲制之,黃芽為根”這里的“黃芽”是指硫
C.南宋楊萬里在《過江洲岸,回望廬山》中提及“廬山山南刷銅綠,黃金鋸解純蒼玉”,中學化學里由銅轉化成銅綠涉及氧化還原反應
D.《新修本草》中,關于“青礬”(FeSO4·7H2O)的記錄為:“本來綠色,新出窟未見風者,正如琉璃,……燒之赤色”據此推測,赤色物質為Fe2O3
7.中國詩詞常蘊含著一些自然科學知識,針對下列一些詩詞,從化學角度解讀錯誤的是(  )
A.“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制成火爐的“紅泥”中含氧化鐵
B.“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詩詞中所涉及的焰色試驗,屬于物理變化
C.“殘云收翠嶺,夕霧結長空”,所指“霧”是一種由氮的氧化物造成的光化學煙霧
D.“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百煉鋼”其實就是對生鐵的不斷提高純度的過程
8.下列古詩文中蘊含著一定的化學知識或原理,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榆莢只能隨柳絮,等閑撩亂走空園”中柳絮的主要成分和棉花相同
B.《物理小識·金石類》:“有硇水(硝酸)者,剪銀塊投之,則旋而為水”,該過程涉及氧化還原反應
C.“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中所描述瓷器的青色不是來自氧化鐵
D.“紛紛燦爛如星隕,赫赫喧豗似火攻:中煙花是某些金屬的焰色試驗,屬于化學變化
9.先秦時期的《考工記》最早記載了我國古代精煉蠶絲工藝。“以涚水(草木灰水)漚(長時間浸泡)其絲,七日……”可除去蠶絲中的絲膠等雜質。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草木灰經水浸、過濾得到涚水 B.涚水的主要溶質是碳酸鉀
C.蠶絲纖維與棉纖維主要成分相同 D.絲膠在堿性溶液中比在水中易水解
10.古代化學實踐常用的操作:煉(干燥物質的加熱)、熔(熔化)、蒸(蒸餾)、飛(升華)、淋(用水溶出固體物的一部分)、熬(水溶液加熱)等。下列裝置無法用來完成相關實驗的是(  )
11.中華傳統文化富含化學知識,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A.《本草綱目》“燒酒”條目寫道:“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敘述了“蒸餾”技術在古代釀酒工藝中的應用
B.古詩《楊柳歌》中:“獨憶飛絮鵝毛下,非復青絲馬尾垂。”中“飛絮”的主要成分是多糖
C.宋代《千里江山圖》描繪了山清水秀的美麗景色,歷經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綠色來自孔雀石顏料[主要成分為Cu(OH)2·CuCO3],保存《千里江山圖》需控制溫度和濕度
D.《馀冬錄》中描述的黃丹其主要成分為Pd3O4,則黃丹(Pd3O4)與磁性氧化鐵類似,其中鉛的化合價有+2價和+3價兩種化合價
12.中國傳統文化對人類文明貢獻巨大,下列對文獻記載內容理解錯誤的是(  )
A.“酒是陳的香”是因為酒在長期存放過程中生成了酯類物質
B.“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說明一定條件下,相同質量的水和冰,水的能量高
C.“至于礬現五色之形,硫為群石之將,皆變化于烈火”,“礬”都是金屬硫化物
D.“凡火藥,硫為純陽,硝為純陰”,“硫”指的是硫黃,“硝”指的是硝酸鉀
1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化學與文化傳承密不可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精美金器,這與金的惰性有關
B.“丹砂(HgS)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中涉及的反應為可逆反應
C.“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翠色”是因為成分中含有氧化亞銅
D.“世間絲、麻、裘、褐皆具素質”,“絲、麻、裘”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質
14.古代和現代的生產、生活、技術與化學密切相關,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冬日詩》“曛霧蔽窮天”:霧屬于膠體分散系,對光產生了散射作用
B.推廣使用煤的液化技術,可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有利于實現碳中和
C.推廣使用CO2合成的可降解聚碳酸酯塑料,能減少白色污染
D.民諺:青銅和鐵器“干千年,濕萬年,不干不濕就半年”:半干半濕條件下最易發生吸氧腐蝕
15.中華古詩文華麗優美且富含哲理,下列敘述不涉及氧化還原反應的是(  )
A.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B.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C.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D.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16.“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化學與文化傳承密不可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沏茶和煎制中藥均利用了過濾、分液的原理
B.“以火燒之,紫青煙起,乃真硝石也”涉及焰色試驗,屬于化學變化
C.“新竹高于舊竹枝”中“竹”可用于制備乙醇
D.古代繪制壁畫使用的鐵紅可由鐵與水在高溫下反應制得
17.龍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以下與龍有關文物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月白地云龍紋緙絲單朝袍”所使用絲的主要材質為蛋白質
B.“東漢瑪瑙龍頭雕刻品”的主要成分為硅酸鹽
C.“戰國青銅雙翼神龍”的主要材質為銅合金
D.“龍首人身陶生肖俑”是以黏土為主要原料,經高溫燒結而成
18.下列選自《天工開物》的語句中,包含過濾操作的是(  )
A.取入缸中浸三個時,漉入釜中煎煉 B.爐甘石煙洪飛損
C.其底鋪薪,發火煅紅 D.傾入盆中,經宿結成白雪
19.古代文獻中記載了很多化學研究成果,對人類文明貢獻巨大。下列常見古詩文中對應化學知識不正確的是(  )
選項 古詩文 化學知識
A 唐代《傳信方》對巴石的記載:“治氣痢巴石丸,取白礬一大斤,以炭火凈地燒令汁盡,則其色如雪,謂之巴石” 巴石丸主要化學成分為KAl(SO4)2·12H2O
B 《物理小識》卷七《金石類》中對硇水的記載:“有硇水者,剪銀塊投之,則旋而為水” “硇水”可能為稀硫酸
C 《夢溪筆談》中對寶劍的記載:“古人以劑鋼為刃,柔鐵為莖干,不爾則多斷折” 劑鋼為鐵的合金,其硬度比純鐵的大,熔點比純鐵的低
D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 該實驗操作方法是蒸餾
20.中國的古詩詞非常優美,其中蘊含著許多化學知識。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出水蛤蟆穿綠祆,落湯螃蟹著紅袍”,包含了化學變化
B.“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涉及氧化還原反應
C.“紛紛燦爛如星隕,喧豗似火攻”,形容了金屬元素焰色試驗的現象
D.“獨憶飛絮鵝毛下,非復青絲馬尾垂””,描述了主要化學成分為纖維素的“飛絮”
2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化學與文化傳承密不可分。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蓋此礬色綠,味酸,燒之則赤”,“味酸”是因綠礬水解產生H+
B.“白青[Cu2(OH)2CO3]得鐵化為銅”,其中的“白青”屬于鹽
C.古陶瓷修復所用的熟石膏,主要化學成分為2CaSO4·H2O,該成分屬于純凈物
D.“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翠色”是因為成分中含有氧化亞銅
22.下列關于文獻記載的說法錯誤的是(  )
A.《淮南萬畢術》中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其中涉及置換反應
B.《天工開物》記載:“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擇取無沙粘土而為之”。“瓦”,傳統無機非金屬材料,主要成分為硅酸鹽
C.《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碘、雄黃合硝石并蜜燒之,焰起燒手、面及屋舍者”,描述了黑火藥制作過程
D.《物理小識》記載“青礬(綠礬)廠氣熏人,衣服當之易爛,栽木不茂”,青礬廠氣是NO和NO2
23.我國古籍中蘊涵了許多化學知識。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中“磁石”的主要成分為Fe3O4
B.《本草綱目拾遺》中對強水的記載:性最猛烈,能蝕五金。強水為電解質
C.“欲試藥金(銅鋅合金),燒火有五色氣起”,通過焰色試驗可檢驗金屬元素
D.“三月打雷麥谷堆”,在雷電作用下N2最終轉化成能被農作物吸收的化合態氮
24.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是“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用皮影戲生動講述航天故事,“獸皮”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
B.欣賞江南絲竹曲樂,“竹”的主要成分是人工高分子材料
C.鑒賞陶瓷玉器,“陶瓷”是由黏土發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制成
D.體驗江南閨繡畫,“畫”中顏料所用的鐵紅,其成分是堿性氧化物
25.中國傳統文化對人類文化貢獻巨大。下列古代文獻涉及的化學研究成果,對其說明不合理的是
A.《開寶本草》中記載了鐵華粉的制法:“取鋼煅作葉如笏或團,平面磨錯令光凈,以鹽水灑之,于醋甕中陰處埋之一百日,鐵上衣生,鐵華成矣。”由此判斷鐵華粉是指醋酸亞鐵
B.《天工開物 五金》中記載:“若造熟鐵,則生鐵流出時,相連數尺內……眾人柳棍疾攪,即時炒成熟鐵。”炒鐵是為了降低鐵水中的碳含量,且熟鐵比生鐵質地更硬,延展性稍差
C.《夢溪筆談》中“以劑鋼為刃,柔鐵為莖干,不爾則多斷折”中的劑鋼是指鐵的合金
D.《本草經集注》中記載了區分硝石(KNO3)和樸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燒之,紫青煙起,乃真硝石也”,該方法應用了焰色試驗
【化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答案
【研析真題 明方向】
1.D。解析:這段話意思即用軟漿車榨取甘蔗汁,每石蔗糖汁加半升的石灰,取過濾后的甘蔗汁加熱冷卻,得到黑色晶體,用黃泥水淋洗可得到白糖。A.石灰為堿性物質,可與蔗糖中的酸性物質發生中和反應,A正確;B.“冷凝成黑沙”即將熱蔗糖水冷卻結晶,是結晶過程,B正確;C.“黃泥水淋下”可將黑色晶體變成白色,即實現脫色目的,C正確;D.“白糖”是由蔗糖制得,故其主要成分為蔗糖,D錯誤;本題選D。
2.C。解析:A.松木在窯中不完全燃燒會生成碳單質,可以用來制造墨塊,A正確;B.黏土在高溫中燒結,會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此過程有新化學鍵的形成,B正確C.草木灰主要成分為碳酸鉀,浸泡的水成堿性,用于分離樹皮等原料中的膠質,纖維素不能在堿性條件下水解,此過程并沒有使纖維素發生水解,C錯誤;D.中國古代黑火藥是有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的,在點燃時發生劇烈的氧化還原反應,反應方程式為S+2KNO3+3CK2S+3CO2↑+N2↑,D正確;故答案選C。
3.D。解析:A.動物的毛、皮、角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質,羊毛的主要成分為蛋白質,A正確;B.墨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是碳元素的一種單質,碳的單質在常溫下的化學性質很穩定,不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故用墨汁書寫的字畫歷經千年仍不褪色,B正確;C.竹子可用于造紙,竹子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用其造的紙的主要成分也是纖維素,C正確;D.大理石可用于制硯臺,大理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鈣,不是硅酸鹽,D錯誤;
故選D。
4.B。解析:A.湖筆,以竹管為筆桿,以動物尾毫為筆頭制成,不涉及氧化還原反應,A不符合題意;B.松木中的C元素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存在,徽墨主要為C單質,存在元素化合價的變化,屬于氧化還原反應,B符合題意;C.宣紙,以楮樹皮原料,得到紙漿纖維,從而制作宣紙,不涉及氧化還原反應,C不符合題意;
D.端硯以端石為原料經過采石、維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步驟制成,不涉及氧化還原反應,D不符合題意;故選B。
5.B。解析:A.“搗碎”可以增大接觸面積,提升發酵速率,也能促進混合完全,A正確;B.“曲”中含有多種酶、細菌和真菌,具有催化作用,不含有復雜的催化劑,B錯誤;C.“斗”和“升”都是容量單位,C正確;D.浸曲三日,如魚眼湯沸是讓酒曲充分發酵,放置到如魚眼大小的氣泡產生,D正確; 故選B。
6.D。解析:“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的含義是晴好的天氣時采摘茶葉,經過蒸青、搗泥、拍壓、烘焙、穿孔、裝袋等工序后,才能制造出優質的茶葉。A. 蒸青,這樣做出的茶去掉了生腥的草味,加熱引起顏色的變化,有新物質產生,故A不符;B. 搗泥壓榨,去汁壓餅,讓茶葉的苦澀味大大降低,可能引起物質的變化,故B不符;C. 烘焙加熱可能引起物質分解、氧化等,故C不符;D. 封裝,保持干燥、防止氧化,最不可能引起化學變化,故D符合;故選D。
7.D。解析:若將粗食鹽在實驗室提純,需要將粗鹽溶解,然后過濾除雜,接著蒸發結晶,不需要蒸餾,故選:D。
8.D。解析:A.“先將硫打豆粒樣碎塊”增大了硫的表面積,有利于硫與麻油充分接觸,故A正確;B.油溫較高時,柏葉由青色變為黑色,“青柏葉”變“枯黑色”可以起到指示油溫的作用,故B正確;C.“安在冷水盆內”后,硫經冷卻凝固后沉在容器底部,麻油浮于上層,因此“倒去硫上黃油”可實現固液分離,故C正確;D.蒸餾原理是利用被提純物質和雜質的沸點差異,用于分離和提純液態物質,該流程沒有用到蒸餾原理,故D錯誤;故選D。
9.C。解析:A項,四羊方尊由青銅制成,在當時銅的冶煉方法還不成熟,銅中常含有一些雜質,青銅是在純銅中加入錫或鉛得到的合金,因此青銅屬合金范疇,A正確;B項,竹木簡牘由竹子、木頭等原料制成,竹子、木頭的主要成分為纖維素,B正確;C項,蔡倫用堿液制漿法造紙,將原料放在堿液中蒸煮,原料在堿性環境下發生反應使原有的粗漿纖維變成細漿,該過程涉及化學變化,C錯誤;D項,彩瓷是以黏土為主要原料,加工定型后經高溫燒結而制成的硅酸鹽產品,D正確;故選C。
【題型突破 查漏缺】
1.C。解析:A.金(Au):“雖被火亦未熟”是指金單質在空氣中被火灼燒也不反應,反應金的化學性質很穩定,與其氧化性無關,A不合題意;B.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熱蒸而解”是指CaO+H2O===Ca(OH)2,反應放熱,產生大量的水汽,而CaO由塊狀變為粉末狀,未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與其氧化性無關,B不合題意;C.石硫黃(S):“能化……銀、銅、鐵,奇物”是指2Ag+SAg2S、Fe+SFeS 、2Cu+SCu2S,反應中S作氧化劑,與其氧化性有關,C符合題意;D.石鐘乳(CaCO3):“色黃,以苦酒(醋)洗刷則白”是指CaCO3+2CH3COOH===(CH3COO)2Ca+H2O+CO2↑,未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與其氧化性無關,D不合題意;故答案為:C。
2.C。解析:“水洗凈”是指洗去固體表面的可溶性污漬、泥沙等,涉及到洗滌的操作;“細研水飛”是指將固體研成粉末后加水溶解,涉及到粉碎溶解的操作;“去石澄清”是指傾倒出澄清液,去除未溶解的固體,涉及到傾倒的操作;“慢火熬干”是指用小火將溶液蒸發至有少量水剩余,涉及到蒸發的操作;因此未涉及到的操作是萃取。
3.B。解析:根據題意該物質能夠與很多金屬反應,根據選項B最符合,該強水為硝酸,硝酸具有強氧化性,可溶解大部分金屬;答案選B。
4.A
5.B。解析:“令砒煙上飛著覆器”“凝結”說明該操作為升華。
6.A
7.D。解析:A.將松木削薄為紙片狀可以增大可燃物與氧氣接觸面積,有助于發火和燃燒,A正確;B.發燭具有可燃性,“發燭”發火和燃燒利用了物質的可燃性,B正確;C.“發燭”發火和燃燒伴隨不同形式的能量轉化,如化學能轉化為光能、熱能等,C正確;D.硫磺也燃燒,不是催化劑,D錯誤;選D。
8.C。解析:A.由題干可知,“烏金紙”是用豆油點燈,閉塞周圍,只留針孔通氣,熏染煙光而成此紙,故“烏金紙”的“烏”與豆油不完全燃燒有關,A正確;
B.造紙的原料主要是纖維素,故“巨竹膜”為造紙的原料,主要成分是纖維素,B正確;
C.豆油的主要成分油脂,但不屬于高分子化合物,豆油不屬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錯誤;
D.打金成箔,說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D正確;
故答案為:C。
9.A。解析:黑火藥爆炸時發生反應為:S+2KNO3+3CK2S+3CO2↑+N2↑,然后根據氧化還原反應規律,結合反應前后元素化合價的變化情況分析判斷。A.硝酸鉀用在黑火藥中是利用了KNO3具有強氧化性,其得到電子被還原,得到的還原產物為N2,A錯誤;B.根據分析可知,“煎煉而成”是將溶液蒸發濃縮結晶,獲得KNO3晶體,B正確;C.灼燒硝酸鉀火焰呈紫色,焰色試驗為元素的性質,屬于元素的物理性質,C正確;D.KNO3、NaCl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變化不同,可用重結晶的方法分離提純KNO3、NaCl的混合物,D正確;
故合理選項是A。
10.D。解析:劑鋼指的是鐵的合金,其硬度比純鐵的大,A正確;絲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麻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二者主要成分不同,B正確;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K2CO3為強堿弱酸鹽,水溶液呈堿性,油脂在堿性條件下水解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質,C正確;氧化鐵為紅棕色,D錯誤。
11.C。解析:“桐油”中含有油脂類物質,屬于甘油三酯,不是高分子,C錯誤。
12.A。解析:A.利用赭石的顏色可知其主要成分為Fe2O3,A正確;B.“鍮石像金”,但不是金,鍮石的主要成分是銅鋅合金,B錯誤;C.《本草綱目》中記載的釀酒操作為蒸餾,沒有過濾,C錯誤;D.涚水為草木灰的水浸液,內含大量的K2CO3,D錯誤。
【題型特訓 練高分】
1.A。解析:根據“稻以糠為甲,麥以麩為衣”可知,糠是稻谷的外殼,麩是麥子的外殼,都富含纖維素,A項正確。
2.C。解析:A.劑鋼是鐵的合金,鋼的硬度比鐵大,可用于刀刃,不體現物質的還原性,A不符題意;B.樸硝為硫酸鈉,硝石為硝酸鉀,灼燒硝酸鉀會產生紫色火焰,為元素的性質,與還原性無關,B不符合題意;C.青礬含有亞鐵離子,具有還原性,燒之赤色,被氧化為紅色Fe2O3,FeSO4·7H2O表現還原性,C符合題意;D.曾青為硫酸銅,與鐵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銅為紅色,在此過程中,CuSO4體現氧化性,D不符合題意;故選C。
3.C。解析:HgS“燒之”變為Hg和S,Hg和S自然條件下化合又生成HgS,二者反應條件不同,不是可逆反應,C錯誤。
4.D。解析:A.“海水曬鹽”涉及的分離操作為蒸發結晶,A錯誤;B.青蒿素提取利用的是萃取原理,該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B錯誤;C.升華和凝華屬于物理變化,“丹砂(HgS)燒之成水銀”,即HgSHg+S,“積變又還成丹砂”,即Hg+S===HgS,此過程為化學變化,C錯誤;D.燒制白酒是利用互溶混合物的沸點差異進行分離的,涉及的實驗操作為蒸餾,D正確;故選D。
5.B。解析:A.木瓜會釋放出植物生長調節劑——乙烯氣體,催使柿子快速成熟,A正確;B.綠礬是硫酸亞鐵晶體,不能電離出H+,之所以有“味酸”,是溶解時Fe2+水解的結果,B錯誤;C.鈉元素焰色試驗為黃色,鉀元素焰色試驗為紫色,利用焰色試驗鑒別鉀鹽,C正確;D.蒸令氣上,則利用互溶混合物的沸點差異分離,則該法為蒸餾,D正確;故選B。
6.A。解析:氧氣和臭氧同為氧元素形成的不同單質,互為同素異形體,A不合理;金屬汞常溫下能和硫反應生成硫化汞,從而防止其變成汞氣體,黃芽指呈淡黃色的硫單質,故B合理;“銅綠”是指Cu2(OH)2CO3,其中銅元素為+2價,銅單質轉化為銅綠的過程,銅的化合價由0價上升到+2價,涉及了氧化還原反應,故C合理;“燒之赤色”是FeSO4·7H2O被氧化生成Fe2O3的過程,Fe2O3是紅棕色固體,故D合理。
7.C。解析:A.氧化鐵為紅色粉末,“紅泥”是因其含有氧化鐵而呈紅色,A正確;B.焰色試驗是原子中的電子能量的變化,不涉及物質結構和化學性質的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為物理變化,B正確;C.霧是由大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形成的,不是由氮的氧化物造成的光化學煙霧,C錯誤;D.生鐵和鋼都是鐵的合金,生鐵是含碳量為2%~4.3%的鐵合金,鋼是含碳量為0.03%~2%的鐵合金,生鐵經不斷煅燒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轉變為鋼,D正確;故選C。
8.D。解析:柳絮和棉花的主要成分都是纖維素,A正確;“有硇水(硝酸)者,剪銀塊投之,則旋而為水”,說明硝酸和銀反應,該反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B正確;瓷器的青色不是來自氧化鐵,因為氧化鐵是紅棕色,不是青色,C正確;焰色試驗屬于物理變化,D錯誤。
9.C。解析: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該物質易溶于水,因此草木灰經水浸、過濾得到的涚水是含有K2CO3的水溶液,A、B正確;蠶絲纖維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而棉纖維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因此二者的主要成分不相同,C錯誤;絲膠屬于蛋白質,蛋白質是氨基酸縮合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堿性溶液中由于水解產生的羧基能夠與堿發生反應產生可溶性物質,因此其在堿性條件下更易發生水解反應,D正確。
10.A。解析:加熱蒸發應該使用蒸發皿而不是燒杯,且燒杯加熱需使用陶土網,不能完成相關實驗,A符合題意;草木灰含有碳酸鉀,碳酸鉀水解顯堿性,過濾得到其溶液可以洗滌衣物,B不符合題意;酒中醇被氧化為酸,利用兩物質沸點不同,可以將其蒸餾分離,C不符合題意;加熱煅燒使用坩堝,能完成相關實驗,D不符合題意。
11.D。解析:A.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得到酒,為蒸餾方法的運用,A正確; B.“飛絮”為植物纖維,主要成分是多糖,B正確;C.Cu(OH)2·CuCO3不穩定,受熱易分解,故需控制溫度和濕度,C正確;D.Pd3O4中鉛的化合價有+2價和+4價兩種化合價,D錯誤;故選D。
12.C。解析:酒放置時間長,少量的乙醇被氧化為乙酸,乙酸與乙醇生成乙酸乙酯,所以產生香味主要是因為酒中含有酯類物質,A正確;冰轉化為水的過程吸熱,因此相同質量的水和冰,水的能量高,B正確;礬是各種金屬(如銅、鐵、鋅)的硫酸鹽,不是金屬硫化物,C錯誤;火藥中“硫”為硫黃,“硝”為硝酸鉀,D正確。
13.A。解析:A.金的化學性質穩定,使得其能保存完好,故A正確;B.“丹砂(HgS)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中涉及的兩個反應條件不同,不為可逆反應,故B錯誤;C.“翠色”為青色或者綠色,而氧化亞銅為磚紅色,可能來自亞鐵離子,詩句中的“翠色”不可能來自氧化亞銅,故C錯誤;D.“麻”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故D錯誤;故答案選A。
14.B。解析:A.光束通過膠體時,光線能夠發生散射作用而產生丁達爾效應,霧屬于膠體分散系,能對光產生散射作用,A正確;B.煤液化技術不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可以減少顆粒物等污染的排放,B錯誤;C.推廣使用CO2合成的可降解聚碳酸酯塑料,能減少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而導致的白色污染,C正確;D.金屬在半干半濕條件下,具備電解質溶液,有充足的氧化劑,構成原電池條件,容易發生吸氧腐蝕,而導致被銹蝕,D正確;答案選B。
15.C。解析:A項,涉及植物的腐爛、分解,轉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存在元素化合價變化,涉及氧化還原反應,不符合;B項,包含物質燃燒,涉及氧化還原反應,不符合;C項,水的三態變化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不涉及氧化還原反應,符合;D項,蠟燭燃燒涉及氧化還原反應,不符合。
16.C。解析:沏茶和煎制中藥不涉及分液,A錯誤;焰色試驗屬于物理變化,B錯誤;竹的主要成分為纖維素,纖維素水解得到葡萄糖,再經酒化酶作用制備乙醇,C正確;鐵與水在高溫下反應生成四氧化三鐵,D錯誤。
17.B。解析:瑪瑙的主要成分是SiO2,B項錯誤。
18.A。解析:A.取入缸中浸三個時,漉入釜中煎煉,這里“漉”運用了過濾的化學操作,選項A符合題意;B.爐甘石為碳酸鋅,煙洪飛損即煅燒使其分解,選項B與題意不符;C.其底鋪薪,發火煅紅為在其下鋪一層木炭,高溫煅燒,選項C與題意不符;D.傾入盆中,經宿結成白雪,即傾于器內,經過一宿,即結晶成硝,選項D與題意不符;答案選A。
19.B。解析:“有硇水者,剪銀塊投之,則旋而為水”,說明“硇水”能溶解單質銀,硫酸不能與Ag反應,“硇水”不可能為稀硫酸,故B錯誤;依據合金的性質可知,劑鋼為鐵的合金,其硬度比純鐵的大,熔點比純鐵的低,故C正確;燒酒的制造工藝利用的是蒸餾的方法,故D正確。
20.B。解析:“落湯螃蟹著紅袍”的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A正確;“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描述的是一種自然現象海市蜃樓,與膠體的丁達爾效應有關,與氧化還原反應無關,B錯誤。
21.D。解析:綠礬是硫酸亞鐵晶體[FeSO4·7H2O],溶解時水解產生H+,所以“味酸”,A項正確;白青[Cu2(OH)2CO3]屬于鹽,是一種堿式鹽,B項正確;古陶瓷修復所用的熟石膏,其化學成分為2CaSO4·H2O,屬于純凈物,C項正確;“翠色”為青色或者綠色,可能來自亞鐵離子,而氧化亞銅為磚紅色,詩句中的“翠色”不可能來自氧化亞銅,D錯誤。
22.D。解析:綠礬為FeSO4·7H2O,加熱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氧化鐵、SO2、SO3,故D錯誤。
23.B。解析:強水為硝酸溶液,為混合物,不屬于電解質,B錯誤。
24.B。解析:“竹”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屬于天然高分子材料,故B錯誤
25.B。解析:A.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與鐵反應生成醋酸亞鐵和氫氣,因此鐵華粉是醋酸亞鐵,故A正確;B.鐵的合金含碳量越低,其硬度越小、延展性越好,故熟鐵比生鐵硬度小、延展性好,故B錯誤;C.合金的硬度比其成分金屬大,劍刃硬度要大,所以劑鋼為鐵的合金,故C正確;D.鑒別KNO3和Na2SO4,利用鉀元素和鈉元素的焰色試驗不同,鈉元素焰色試驗為黃色,鉀元素焰色試驗為隔著鈷玻璃為紫色,故D正確;故選B。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白县| 滨州市| 高青县| 从江县| 剑河县| 乌苏市| 马鞍山市| 平顶山市| 郸城县| 扎赉特旗| 兴安盟| 元江| 璧山县| 望都县| 丹江口市| 海兴县| 烟台市| 兴文县| 图木舒克市| 尉犁县| 常德市| 客服| 蛟河市| 惠安县| 湛江市| 大冶市| 东阳市| 遵化市| 班玛县| 贵定县| 邛崃市| 鹤壁市| 曲阳县| 琼海市| 乌拉特后旗| 互助| 昌图县| 永顺县| 广安市| 巴塘县| 古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