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4課課題:在天晴了的時候內容分析: 《在天晴了的時候》是現代詩人戴望舒于1944年6月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此詩依次描寫了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鳳蝶等景物,寫了雨后走小徑的獨特感受。全詩用擬人手法和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雨過天晴的景色,勾畫出了一幅富有詩意的自然風光圖。意象簡明、寓意深刻,韻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 文化自信 :通過學習這首詩,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情感,提升學生對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賞能力。 語言運用 :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特別是對詩歌的理解和欣賞能力。通過分析課文內容,理解作者情感,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思維發展 :通過詩歌欣賞,發展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提升他們對美的感知和創造力。 審美創造:品味詩歌中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嘗試仿寫詩句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感受雨后天晴大自然的美麗與生機。體會詩歌的韻律美,掌握朗讀節奏。 體會詩人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引導其進行詩歌仿寫。情境導入:同學們,還記得我們的大任務嗎?想要“詩歌創作大賽”的黃金入場券,必須要完成三個神秘任務。同學們有信心接受挑戰嗎?讓我們開始第一站的探秘活動吧,去看一看哪里有什么在等待著我們。 活動流程:抓拍晴天小徑的風光。教學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第一節:激趣引入。談談話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要給大家講一小故事。在一個小山村里,住著一位名字叫小雨的小姑娘,她特別喜歡下雨。因為每次下雨后,她就可以穿上她最喜歡的雨靴,去外面踩水洼。有一天,下了一場很大很大的雨,小姑娘在家里等啊等,終于等到雨停了,太陽公公露出了笑臉。她迫不及待地沖出家門,發現外面的世界完全變了個樣……” 懸念激趣:講到這里,老師停下來,提問:“同學們,你們猜猜小姑娘在雨過天晴后看到了什么呢?她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 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猜測和討論。 引入課題:同學們,雨過天晴,大自然就像變魔術一樣,會發生許多奇妙的變化。今天,我們就跟隨詩人戴望舒的腳步,一起走進《在天晴了的時候》,去領略那獨特的美景。 4.學生齊讀課題。了解作者和詩歌背景。 5.朗讀課文。 教師播放音頻,學生注意朗讀的節奏和語調。 老師朗讀,學生模仿教師的朗讀方式,初步讀出詩歌的韻味。 師指名學生分小節讀詩歌,生評價。 6.自主學習詩歌。 ①課件出示自學方法。 四人小組內交流不理解的字詞。 合作探究方法提示:可以查工具書,也可以用想象畫面、聯系生活實際、聯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語。 ②生交流。(炫耀:夸耀。曝:曬) ③生自由讀詩歌,邊讀邊思考:哪些地方寫得特別優美、生動? ④師引導:相信同學們對詩歌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現在請大家把自己覺得最優美、最生動的小節挑出來,美美地讀給同桌聽,聽的同學要專心、投入,邊聽邊評價你最欣賞同桌朗讀的那一部分。 朗讀星:聚焦語言表達與情感傳遞。 ★★★:發音準確,節奏流暢(如輕重音、停頓恰當),聲情并茂,能通過語調變化體現詩歌的輕快與閑適。 ★★:基本讀準字音,無明顯停頓錯誤,但情感表達較平淡。 ★****:需努力:出現3處以上讀音錯誤,朗讀不連貫,缺乏情感 以及自己在雨過天晴時的經歷和感受,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 教師進行朗讀示范,強調詩歌的節奏和重音,學生進行模仿朗讀。然后學生分組進行配樂朗讀練習,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全班展示,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圈出生字詞,借助工具書自主學習,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然后同桌之間互相朗讀,互相糾正讀音和語調。 默讀課文,思考詩中都描繪了哪些雨后天晴的景象,用筆勾畫出來。 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韻律美。設計意圖: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想象、體會雨過天晴的美景。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逐步感受到自然之美。第二節:精讀感悟。1.整體感知。這首詩寫到了哪些景物因為雨而變了?找一找。 雨潤的泥路(涼爽溫柔) 炫耀的小草(洗凈污垢) 膽怯的小白菊(抬頭試寒暖,一瓣瓣地綻透) 抖去水珠的鳳蝶兒(閑游,好像翻著五彩的書給陽光讀)、溪水在溫風中暈皺、山間那云…… 2.精讀感悟,品味意境 (1)品析泥路、小草 課件出示描寫泥路和小草的詩句。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給雨潤過的泥路,是濕潤又松軟的,如果我在這樣的泥地里,赤著腳靜靜地走,感受腳底的溫柔,觸摸迎面拂過的涼風,(學生可以做出赤腳踏上泥路的動作,臉上露出享受的表情,身體微微搖晃,仿佛真的感受到了那種舒適)教師提問:你要是在那一片涼爽又溫柔的泥路里,你最想干什么? 賞風景—多么愜意! 你來讀一讀。 玩泥巴—多么開心! 你來讀這一讀。 捉蝴蝶—真是快活! 你來讀一讀。 同學們,你看,一句詩因為朗讀者的不同感受,朗讀的韻味也就不同。 當我們透過文字去想象、去感受 時,你會獲得屬于自己的朗讀。 (2)探究小白菊、鳳蝶兒 出示相關詩句:“不再膽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們的頭,試試寒,試試暖,然后一瓣瓣地綻透;抖去水珠的鳳蝶兒,在木葉間自在閑游,把它五彩的智慧書頁,曝著陽光一開一收。” 結合視頻,看看小白菊在雨后一瓣、兩瓣、三瓣....由慢慢地抬頭到試試寒,試試暖再到一瓣瓣地綻透,想象小白菊開放的畫面感,讓學生說說從 “不再膽怯”“慢慢地抬起”“一瓣瓣地綻透” 等詞中讀出了小白菊怎樣的特點?(嬌羞、勇敢、美麗綻放) 從鳳蝶兒的 “自在閑游”“曝著陽光一開一收” 又感受到怎樣的氛圍?(悠閑、自在、充滿生機) 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一人讀描寫小白菊的句子,一人讀描寫鳳蝶兒的句子,學生在描述小白菊時其余學生可以用手模仿小白菊的動作,從低處緩緩抬起,眼神中充滿欣賞和贊美。進一步體會詩句描繪的意境。 (3)感悟新陽、云霞 讀最后兩句:“到小徑中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時候:赤著腳,攜著手,踏著新泥,涉過溪流。” 提問:新陽、云霞給天空帶來了怎樣的變化?(明亮、絢麗)從這些景象中,你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對大自然的熱愛、贊美,以及希望人們親近自然的美好愿望)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親近自然的經歷和感受,加深對詩句的理解,隨后學生進行配樂朗讀,讀出詩歌的節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在朗讀中再次感受雨后天晴大自然的魅力。 感情朗讀詩歌。 3.感悟詩情。 (1)教師過渡:讀到這里老師突然有一個疑問,這些景色是詩人看到的嗎?作者為什么要寫想象中的景物呢?讓我們一起去穿越時空問問詩人自己吧。 (2)角色扮演:讓學生分組,一組扮演詩人戴望舒,另一組扮演讀者。扮演詩人的小組要向讀者介紹創作這首詩的背景、想要表達的情感。扮演讀者的小組則提出自己的疑問或分享自己對詩歌的獨特理解。 “詩人” 要認真傾聽 “讀者” 的提問和感受,然后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進行回答。 學生可以模仿詩人的創作風格,用詩意的語言來回答 “讀者”(其他學生)的問題。比如,當 “讀者” 問詩人為什么喜歡雨后的小白菊時,“詩人” 可以回答:“那是因為它們如同勇敢的精靈,在風雨之后,依然能抬起頭,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美麗,這不正是我們面對生活應有的姿態嗎?” 通過這種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學生對詩歌內涵的把握,同時也鍛煉學生的表達和溝通能力。 4.拓展延伸,創意表達。 (1)教師提問:說說你最喜歡哪句詩,為什么喜歡?讀了這首詩你有怎樣的心情?(學生自由交流) (2)你在雨過天晴的時候想去哪兒走走?想一想在這些地方會看見哪些雨過天晴的景象?把你觀察到的雨過天晴的景象仿照詩歌寫出來。 出示例子: 《雨過天晴去漫步》 雨過天晴的時候呀, 我想要去校園里頭走一走。 看看那被雨洗得發亮的操場, 小水洼像一面面鏡子, 倒映著藍天和白云, 還有我們歡快的身影。 操場邊的柳樹, 輕輕搖著碧綠的長辮子, 葉子上的水珠滴答滴答, 給大地彈奏著美妙的樂曲。 雨過天晴的時候呀, 我想要去公園的小樹林里走一走。 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 灑下一片片金色的光斑, 像一個個調皮的小精靈, 在地面上跳來跳去。 鳥兒們在枝頭歡快地歌唱, 好像在慶祝這場雨后的盛宴, 它們的歌聲清脆又動聽, 讓整個樹林都充滿了生機。 雨過天晴的時候, 到處都是美麗的景象, 讓我們一起走出家門, 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吧! 展示點評:選取2-3份學生作品進行朗讀和互評。 創作星:評價仿寫創意與語言運用 ★★★:仿寫詩句結構完整,修辭恰當(如擬人/比喻),內容有新意。 ★★:能模仿句式,但修辭較生硬或內容較平淡。 ★:需努力:仿寫偏離原詩結構,語言不通順或未用修辭。 評價方式:課前將評價表張貼于教室,課上用貼紙或手勢(舉1-3指)即時反饋。 課后延伸:匯總三星作品制成展板,一星學生可課后修改再評,體現成長性。 6.教師總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時候》,感受到了雨后世界的美麗與神奇,體會到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向往之情。希望你們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像詩人一樣,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用文字去表達自己的情感。 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分別討論詩中泥路、小草、小白菊、鳳蝶兒、新陽、云霞等景象的特點以及詩人對它們的情感,每個小組選擇一個代表進行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 安排學生分別扮演詩中提到的各種自然元素(如泥路、小草、小白菊、鳳蝶兒等),讓他們從所扮演的角色角度出發,描述雨后天晴時自己的變化和感受 學生回顧自己觀察到的雨后景色,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一種或幾種景物,寫幾句小詩。學生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分享,選取一至兩篇優秀作品進行全班展示,作者進行朗讀并闡述自己的創作思路,教師進行點評和指導。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并進行拓展訓練,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拓展作業: 1.背誦《在天晴了的時候》有時間可以制作配音詩歌誦讀小視頻。 2.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為《在天晴了的時候》創作一幅配畫。繪畫形式不限,可以是水彩畫、油畫棒畫、鉛筆畫等。 3.積累古詩中的雨后美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