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材分析單元內容 徜徉山水間 計劃課時數 6單元內容分析 (一)單元設計思路本單元以“徜徉山水間”為主題,旨在引導學生了解世界美術的多樣性和差異性,通過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美術作品的感知和理解,體會美術作品對審美理想的不同表達。作為傳承和弘揚文化傳統的載體,美術作品不僅能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同時也成為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推動力量,在學習本單元的過程中,學生將通過藝術家的創作,理解、探索作品中融入的時代特征。本單元設計了三個和“山水”相關的情境,在此基礎上通過“思考 交流”、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地域文化的特點和美術語言的表現,培養、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文化理解等素養。(二)單元設計依據本單元的設計依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美術第三學段(6~7年級),具體內容如下:1.課程目標能運用造型元素、形式原理和欣賞方法,欣賞、評述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美術作品,領略世界美術的多樣性和差異性,養成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態度。2. 課程內容中的內容要求學習任務1:領略世界美術的多樣性。欣賞世界各國古代與現代藝術家的繪畫、雕塑、書法、象刻作品,學會運用感情、討論、分析和比較等方法欣賞、評述美術作品,感受世界美術的多樣性。3.課程內容中的學業要求(1)學習任務1:領路世界美術的多樣性。“能運用美術語言,以及分析、比較等方法、欣賞、評述外國美術作品,領略世界美術的多樣性。”“知道幾位著名藝術家及其代表作,體會不同時代、地區、民族和國家的歷史與文化傳統。”(2)學習任務2,傳遞我們的創意。“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特點,知道中國傳統繪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目標 綜合目標: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美術作品展現藝術家不同的審美理想,其美術作品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也體現了其社會價值;能用發展的眼光理解、分析當代山水畫的藝術語言與審美特征。分解目標:知道:中國傳統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構圖視角及表現形式的不同;中國傳統山水畫“取法自然”“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元四家”的繪畫特點;當代山水畫家將傳統中國畫技法與自身對時代的理解進行融合創新。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美術作品有多樣的美術表現形式,能體現藝術家不同的審美理想;元代山水畫的文化傳統及其社會價值;理解“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藝術創作理論的內涵;藝術家在美術作品中融入對時代的理解,詮釋時代精神。能做:能從構圖、光影、材質、色彩等美術語言方面比較分析作品的造型特點;能通過查找元代山水畫的資料進一步闡釋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認識:能分析中國山水畫中融人的文化意蘊。教學重點 1.中西方藝術家不同視角及文化背景下的藝術表現。2.學習元代山水畫在構圖、筆墨、意境營造等方面的特點,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美感與文化傳承的重要性。3. 了解當代山水畫在筆墨技法等方面的創新,理解當代山水畫的創新與時代發展、社會生活之間的關聯。教學難點 1.結合歷史文化背景,分析、比較不同地域美術作品的表現形式。2. 能從多角度分析元代山水畫作品,理解“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理論,探尋作品中所蘊含的社會價值。3. 理解當代中國山水畫家在“為祖國河山立傳”中情感的融入與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探尋作品所蘊含的社會價值。教學思路(含教法設計、學法指導) (一)單元內容結構及圖示依據單元主題“徜徉山水間”,教科書提煉出本單元的大觀念“世界美術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充分展現了藝術的魅力”,意在通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地域環境下的美術作品,讓學生感受美術作品的審美變化與發展,并能理解隨著時代的發展,美術作品呈現出與時俱進的社會價值。在這一大觀念引領下,本單元設計了3課的內容,具體結構如下:單元首頁的內容簡要概述了世界各地的山水風光在不同時代的畫家筆下呈現出不同的風貌,以大觀念為基礎開展本單元的教學活動。通過敦煌莫高窟中五代的壁畫作品《五臺山圖》與保羅 塞尚的油畫作品《圣維克多山》,展現中西方山水作品的“同”與“異”,引導學生去探尋山水畫之美。本單元圍繞“徜徉山水間”這一教學主題提供了一個以大觀念構架的知識體系,教師可以在認真梳理分析教科書內容的基礎上,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以時代和文化脈絡認識本單元學習內容通過前面“教科書內容剖析”部分的分析可知,本單元共三課,第一課對不同地域、民族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許多形式多樣、風格迥異的美術作品進行挖掘,引導學生探究地域文化對美術表現的影響。第二課以《富春山居圖》為線索,引導學生探究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文化傳統與社會價值,《富春山居圖》為“元四家”代表畫家黃公望的代表作品,其構圖、筆法、墨法及表現的審美主張代表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特征。第三課則引導學生理解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中國畫家運用創新形式創作出有別于中國傳統繪畫的筆墨技法和審美標準,可引領學生對中國山水畫的時代性發展進行思考。(2)從中西方美術視角理解本單元美術文化本單元第一課開篇通過中西方藝術家的不同視角表現不同文化傳統和不同地域、環境的山水風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三遠法”“散點透視”成為中國山水畫獨特的表現形式,有“取法自然”“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主張“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創作理論,到“元四家”,作品有重意境、講筆墨、富情致的特點,深合中國傳統藝術的指歸。而教科書中呈現的西方藝術家對風景的透視、色彩的理解,則可讓學生了解中西方對山水風景不同的審美態度及其所形成的繪畫細節的差異。課題 溪山行旅 學科 美術授課類型 新授 主備人 馬燕 復備人教材分析 第一課《溪山行旅》,以基本問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美術作品如何體現其審美理想”為驅動,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比較與分析,理解美術作品形式與地域文化的聯系,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文化自信,加深對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與關注。教學目標 (一)知識1.通過宋代山水畫《溪山行旅圖》了解山水畫中三遠法表現的俯視、平視、仰視的多重視角與西方繪畫中焦點透視的表現形式。(藝術表現)2.地理環境的差異,讓藝術表現有了更廣闊的視野與更多的選擇對象,中國傳統繪畫十分注重“取法自然”“借景抒情”。(藝術表現、文化理解)3. 了解世界美術,如蘇美爾鑲嵌畫、古埃及壁畫、樹皮畫等美術表現形式,領略世界美術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審美感知、文化理解)(二)技能1.能用自己的語言分析中國山水畫三遠空間表現的俯視、平視、仰視的構圖方法。(審美感知、藝術表現)2.能從色彩、技法、意蘊上區分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特點。(審美感知、藝術表現)3. 臨習中國山水畫皴法并能用其表現山石。(藝術表現)4. 能用簡略的文字搭配手繪分析圖,分析比較中西方美術作品。(審美感知、文化理解)(三)學習目標知道:中國傳統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構圖視角及表現形式的不同;中國傳統山水畫“取法自然”的表現。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美術作品有多樣的美術表現形式,能體現藝術家不同的審獎理想。能做:能從構圖、光影、材質、色彩等美術語言方面比較分析作品的造型特點;能運用感情、討論、分析和比較等方法欣賞、評述美術作品。教學重點 中西方藝術家不同視角及文化背景下的藝術表現。教學難點 結合歷史文化背景,分析、比較不同地域美術作品的表現形式。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教科書學生準備:教科書,素描紙,鉛筆教 學 過 程 設 計 二次設計環節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師:同學們好,世界繪畫藝術萌發于形態萬千的地理空間,也流淌于壯闊曲折的歲月長河,因而包羅萬象。世界各地的山水風光,在不同時代的畫家筆下呈現出迥異的風貌,五光十色、氣象萬千。我們穿行于紙上的山水之間,感受著差異化帶來的藝術驚喜,也感受著千差萬別背后的異曲同工。今天我們開始一起探索第一單元《徜徉山水間》。在這一單元里,我們一起領略世界美術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充分展現了藝術的魅力。 下面我們來欣賞一段視頻。 同學們,視頻欣賞完了,哪位同學來談一談你從視頻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生 1:我仿佛在大山里玩兒一圈。 生 2:我感受到在山谷,溪水間游玩,很清涼。 師:那么我們就來學習本單元的第一課《溪山行旅》 板書課題:溪山行旅 環節二:欣賞分析,探索新知 師:“溪山行旅”是一個成語,形容山水美景,也指旅行的愉快與暢快。 這個成語由“溪山”、“行旅”兩個詞組成,其中“溪山”指的是山水景色,特指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觀;“行旅”指的是旅行。整個成語描繪山水美景,也比喻旅行中欣賞美麗景色,感受愉快與暢快。在藝術作品中,《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畫家范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幅作品尺幅巨大,長:206.3cm,寬:103.3cm。范寬是山水畫領域的一位巨匠。其與郭熙的《早春圖》和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并稱“宋畫三絕” 。 這幅畫以全景式高遠構圖,善用雨點皴和積墨法,塑造出沉郁的氛圍,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畫中主體部分為巍峨高聳的山體,山谷深處有一瀑如線,飛流百丈。山峰下巨巖突兀,林木挺直。畫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徑上一隊運載貨物的商旅緣溪行進,為幽靜的山林增添了生氣。師:同學們一邊欣賞這幅作品,一邊思考哪里可以看出中國山水畫家布局,講究“移步易景”,促融合多重視角? 師:畫面中,山峰居于中央,仰視山峰,頂天立地,給人以穩定、莊重之感。而山下的巨石、溪流和商旅則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這種平視的角度讓整個構圖更加和諧、自然 。同時,他還運用了高遠法和深遠法相結合的構圖方式,高遠法使山峰顯得更加雄偉壯觀,增強了畫面的縱深感;深遠法則將山水的層次表現得更加豐富,讓我們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間,能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魅力 。 師:我們通過放大的局部,仔細觀賞畫作細節,理解畫中傳遞的情感。 師:同學們通過這幅畫能看出體現了畫家什么樣的精神呢? 這幅作品不僅展現了大自然的雄渾壯闊之美,更重要的是,范寬通過對山水的細致描繪,表達了他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畫中人物小如螻蟻,卻畫的惟妙惟肖,展現出畫家一絲不茍的精神。總的來說,《溪山行旅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經典之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它以其雄渾壯闊的山水景象、精湛的繪畫技巧和深刻的藝術內涵,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對后世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師: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文化因時因地而異,藝術家以美術的手段傳承、發揚著不同的文化傳統,同時,文化傳統也影響著美術表現。在多元化的當代,我們更容易從多角度去理解內在表達的多樣性。我們再來認識一位藝術家,柯羅。 柯羅(1796-1875),是法國寫實主義風景畫和肖像畫家。出身于古典畫派,是一位性格非常豁達的畫家,是巴比松畫派中的重要一員。柯羅在風景畫中所追求的是個人主觀上的真實。他的風景畫總會蒙上一層淡淡的銀灰色,飽和度非常低,給人以內斂的感覺。柯羅的審美偏好再次強調了寫實主義所秉持的真實,是透過藝術家眼睛看到的真實。 師:下面我們通過視頻,更直觀的感受柯羅筆下作品的意境。 師:柯羅的作品畫面具有豐富的色彩表現。天空微妙的色,光,柔和的云朵,表達了細賦的感受。師:西方繪畫在畫面中表現出寫實的透視關系,近大遠小,遮擋等透視特征表現的非常真實。色彩也比較多樣性,畫面冷暖關系,明暗關系,都表現的非常明確。 師:不同民族的發展依托特定的地域與環境。地理環境的差異,讓藝術表現有了更廣闊的視野與更多的選擇對象,中國傳統繪畫十分注重“取法自然”“借景抒情”。 《山溪待渡圖》表現的是北方夏季山中的景色,高山巨壑氣勢雄偉。關仝用“釘頭皴”表現北方堅硬山石。 板書:《龍宿郊民圖》 師:《龍宿郊民圖》中,董源用“斧劈皴”表現南方松軟的土質。那同學們看,畫北方的山水風貌,畫南方的自然山水,運用的筆法不同,表現出來的地質特征也不同 。 板書:鑲嵌畫 師:這幅木版鑲嵌畫。 師:烏爾軍旗是蘇美爾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出土于烏爾城的皇室墓穴,距今 4500 年之久的歷史,是現存的蘇美爾繪畫代表。蘇美爾人在涂滿瀝青的木箱上用貝殼、天青石碎塊鑲嵌成戰爭與和平的場面,以分層敘事的構圖展開了烏爾王室發動戰爭、繳獲戰利品的情節,色彩對比鮮明,具有濃厚的裝飾性。蘇美爾人是鑲嵌畫的始祖,鑲嵌畫以其色彩的真實性和永久性,制作的多樣性以及題材的廣泛性得以在世界上綿延流傳。 師:那么,什么是鑲嵌畫。就是采用彩色石子打磨成片,在墻面上用黏合劑粘貼作品的一種藝術形式。用有色石子、陶片、琺瑯或有色玻璃小方塊等,嵌成的圖畫。主要用以裝飾建筑物天花板、墻壁和地面。師:不同地域的人們、以自己的審美理想創造了許多特點鮮明的美術形式,充實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和審美體驗。板書:古埃及壁畫 師:這是古埃及壁畫。古埃及的時代,作畫都使用比較嚴格的法則,所以為了凸顯人物身份的不同,古埃及的藝術家規定了: 1. 用不同尺寸的人物形象來區分身份的重要性,尺寸越大的,地位越尊貴。 2.用不同的膚色來區分身份的重要性,膚色越鮮艷的,地位越尊貴。 3.用不同的服飾來區分身份的重要性,越盛大浮夸的服飾,地位越尊貴。 師:人物畫的特點為:正眼、側臉、正上身、側下身。這個規律我們稱之為“正面律”,它適用于所有的古埃及人物畫像甚至是人物雕塑。 板書:墨西哥壁畫 師:我們再來看看,這是墨西哥壁畫。墨西哥壁畫體現了墨西哥人豐富的想象力和民族特色,畫幅巨大,色彩鮮明且裝飾性強。作品展現了藝術家及其助手描繪一位建筑工人與黑西哥工業城市景觀的場景。 板書:澳洲樹皮畫 師:這是澳大利亞的樹皮畫。 師:是澳大利亞原住民創造的以原始宗教為主題的一種繪畫藝術,以此表達對世界的理解,記錄部族的歷史和傳說,其豐富內容反映了原住民的信仰與生活習俗,具有澳大利亞原始藝術的鮮明特點,是記錄原住民精神世界與文化傳統的圖像百科全書。古老的樹皮畫是原住民繪畫藝術的頂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有生命力的繪畫方式之一。繪畫使用的素材皆為大自然的饋贈:剝樹皮為畫布,取赭石為顏料。生長筆直的桉樹,有光滑細密的淺褐色外皮,是繪畫的天然好材料,又易于攜帶、保存。澳洲原住民將樹皮割下來,經過烘干、壓平后,以樹枝、人發或植物纖維做畫筆。樹皮畫的傳統顏色為黑、白、赭紅、黃四種。澳洲原住民用赭石、土塊、錳石、木炭和蛋汁、血、蘭花汁為顏料,使繪畫風格更加豐富多彩。環節三:合作創新,動手實踐 師:那么今天同學們的課堂實踐內容是:通過互聯網查找以下三幅作品的相關資料,了解其歷史文化背景,用簡略的文字搭配手繪分析圖,分析、比較他們的造型語言特點。同學們以小組探究的形式來完成。有滑冰者和捕鳥器的冬景(油畫)1565 老彼得·就魯蓋爾(尼德蘭)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藏冰球運動(油畫)1944 納爾·喬林(瑞典),沿河溜冰(版畫)1941 劉峴環節四:欣賞評述,課外延伸 師:好,同學們結束探究之后,在組內完成自評互評。 1.小組展示:各小組將完成的作品展示給全班同學。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進行講解,介紹作品的特點、分析過程以及所反映的文化內涵。 2.小組互評:其他小組進行評價,提出優點和不足之處。評價內容包括作品的創意、表現手法、色彩運用、構圖等方面。 評價標準:從作品的整體效果、藝術價值、創新思維等方面進行評價。 評價方式:采用小組互評的方式,讓每個小組都參與到評價過程中。 3.教師總結:教師對各小組的作品進行總結,肯定同學們的努力和成果。同時,強調藝術作品的多樣性和文化內涵,鼓勵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探索。 4.課外延伸:引導同學們在課后繼續欣賞其他藝術作品,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藝術特點。鼓勵同學們通過閱讀書籍、觀看藝術展覽等方式拓寬視野,提高藝術修養。 這節課里我們通過欣賞作品,了解了不同地域的人們以自己的審美理想創造了許多特點鮮明的美術形式,充實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和審美體驗。板書設計溪山行旅作業布置通過互聯網查找以下三幅作品的相關資料,了解其歷史文化背景,用簡略的文字搭配手繪分析圖,分析、比較他們的造型語言特點。同學們以小組探究的形式來完成。教學反思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