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1 鄧稼先 【教學目標】1.整體感知課文,借助小標題,復述并概括文章內容。2.學習本文通過對比表現人物的寫法,體會作者取舍材料的藝術和布局謀篇的手法。3.學習高尚的品格、堅強的意志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情境導入】今天,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明孕育出了許許多多卓越的科學家和仁人志士。他們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甚至生命,才使我們的祖國日益強盛。這其中,有一位最杰出的科學家——“‘兩彈’元勛”鄧稼先。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寫的人物傳記《鄧稼先》,隨作者一道去感受鄧稼先崇高的精神和品格。【新課解讀】一、初讀感知——理清思路1.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熟悉內容,體會感情。2.學生自由交流閱讀感受。3.教師:同學們,本文的寫作形式不同于以往我們學過的文章,請大家速讀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中以下基本信息:(1)課文按小標題可分為六個部分,請同學們根據標題,在自主合作的基礎上概括各部分大意。(2)理解文中的小標題含義。(舉例即可)學生速讀課文,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討論;最后全班交流展示,教師引導、明確:(1)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過列舉中國自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時代開始的百年屈辱歷史,引出為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科學家——鄧稼先。第二部分,簡述鄧稼先的生平,寫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經歷,特別是為研制“兩彈”所做出的巨大貢獻。第三部分,通過鄧稼先與奧本海默的比較,凸顯了鄧稼先忠厚樸實、真誠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寫作者與鄧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歷,表達了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對鄧稼先的無比欽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艱苦與艱險,展現了鄧稼先為了國家利益,不計個人安危的獻身精神。第六部分,以書信的形式,用評論性的語言對鄧稼先一生的功績進行了高度贊揚,表達了友人對鄧稼先的贊頌與悼念。這六個部分各有側重,但都是圍繞著“記錄鄧稼先的生平事跡,歌頌他默默無聞,獻身國防科研,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這一中心而組織起來的有機整體。這正體現了作者構思精巧、謀篇布局別具匠心的特點。小結:(2)示例:“兩彈”元勛——表明了鄧稼先為中華民族的核武器事業所做出的貢獻。“我不能走”——形象地展現了鄧稼先那“碎首黃塵燕然勒功”的一腔熱血。永恒的驕傲——氣勢磅礴,對鄧稼先的一生做了最恰當的評價。二、整體把握——透視人物教師:你認為鄧稼先是一個怎樣的人 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換句話說,課文寫了哪些事例 表現了人物怎樣的精神品質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從整體上把握事件和人物品質。(教師提示:概括事例的方法: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在學生發言,同學補充后,教師引導、明確: 教師小結: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是我國的“‘兩彈’元勛”。他忠厚樸實,真誠坦白,他從不驕人,沒有小心眼,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他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所從事的事業,他的一生始終在執著地追求,無私地奉獻。為了站起來的中華民族的強大,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三、精讀課文——合作探究教師:鄧稼先在我國現代國防和科學發展史上是一個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贊頌他的偉大精神時,卻側重選擇了一些平常小事,于細微處見深情,于平凡中見高尚。除了運用這種“以小見大”的方法刻畫人物以外,作者還從其他角度對鄧稼先進行了刻畫。請同學們思考多媒體上出示的問題,然后再做歸納。多媒體出示思考問題:(1)在寫鄧稼先之前,為什么先概述我國一百年來的歷史 (2)第三部分為什么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 (3)第四部分似乎對表現鄧稼先的偉大作用不大,作者為什么要安排此部分 (4)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戰場文》的用意是什么 同時該部分中還引用五四時代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5)作者將“任人宰割”與“站起來了”比照在一起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回指導,最后提問、明確:(1)先概述我國一百年來的歷史,是為了說明鄧稼先是對中華民族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這一巨大轉變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是對歷史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2)課文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更能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和奉獻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3)這一部分,以寒春事件透出鄧稼先對自己的工作認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摯友世交,也決不犯規,這正是他為人忠正的反映。此部分的題目中用到兩個問號,這正是告訴讀者,自己為民族而自豪,為鄧稼先而驕傲。(4)文中引用唐代的《吊古戰場文》和五四時代的一首歌,更增加了鄧稼先精神的悲壯色彩,贊頌了鄧稼先就是“只手撐天空”的響當當的中國男兒。(5)深厚的愛國主義熱情與對鄧稼先的無比崇敬之情。教師小結:可見,作者在刻畫人物時,還特別注重把人物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去表現,運用對比、自然環境描寫的方法側面烘托人物形象。四、品讀賞析——關注語言1.教師:請同學們找出文中直接贊美鄧稼先的語句,并賞析其作用。2.學生自主品析,然后小組內展示,最后各組代表發言,教師引導、明確:(1)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這里是指鄧稼先與鋒芒畢露的奧本海默是截然不同的,“是一個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就講究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和睦相處,講究為人忠厚、謙虛、真誠、樸實。鄧稼先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些優秀的成分,并把它們變成了自己的氣質品格。(2)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這里是指“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文化大革命”中能說服兩派群眾組織,能說服工宣隊、軍宣隊的隊員。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領導、團結廣大人民一起前進,鄧稼先就是把這些奉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因此他是理想黨員。3.教師:本文不是一般的傳記,是功臣的贊歌。因此在語言運用方面,不同于一般傳記客觀平淡的語言,而是借語言的變化,表達深厚的感情。(1)長短句交錯使用,不僅使文氣活躍,而且更易表現情感,如“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部分,舉的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個例子,句式整齊,而第三部分中第4段介紹奧本海默的性格和為人,則長句和短句交錯使用。(2)修辭手法的運用,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使節奏鮮明,增強了語言氣勢;對比修辭手法的運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五、拓展延伸1.課文第五部分中引用了唐代李華的《吊古戰場文》,顯示了鄧稼先工作地點的荒涼,請用300字左右的文字,充分發揮你的想象與聯想,描繪鄧稼先工作的環境。2.以“鄧稼先給我的啟示”為話題,談學后收獲。(抓住鄧稼先的“奉獻精神、負責精神、堅強意志、精益求精、創新精神”等品質談。)3.從圖書館查找、從網絡上檢索關于鄧稼先等我國“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寫一段話禮贊偉大的科學家。六、本課小結同學們,鄧稼先帶給我們的有思考,有感動。為了中國不任人宰割,鄧稼先讓生命噴發著絢爛激情,他對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解和感悟,豐富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心靈,雖然他已離我們遠去,但他的精神會一直激勵著我們,請大家牢記這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大漠英雄——鄧稼先吧!附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