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 列夫·托爾斯泰 【教學目標】1.學習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進行肖像描寫的方法,并體味其作用。2.學習欲揚先抑的手法,理解由外貌透視心靈的寫法。3.感悟托爾斯泰深邃而豐富的精神世界。【情境導入】同學們,我們學《藤野先生》一課時,魯迅先生說,日俄戰爭期間,俄國的托爾斯泰寫了一封給俄國和日本皇帝的信,開首便是一句:你改悔罷!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你知道這位托爾斯泰先生是個什么樣的人嗎 他長什么樣 他身上有什么突出的特點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他。【新課解讀】一、整體感知——理層次1.本文是茨威格為列夫·托爾斯泰“繪制”的一幅肖像畫。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思考:依據刻畫的角度,本文可分為哪幾部分 重點刻畫的是哪個角度 提問、明確:第一部分(1~5段):細致刻畫了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6~9段):描寫托爾斯泰那對非同尋常的眼睛。重點刻畫的是托爾斯泰那對非同尋常的眼睛。2.教師小結:二、合作探究——析內容1.精讀課文第一部分,思考下面的問題:(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2)從文中找出運用夸張、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托爾斯泰的眉毛、須發、皮膚、鼻子的語句,并品評其表達效果。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明確:(1)①須發:臉龐多毛、胡髭濃密。②面部輪廓結構:毫無藝術感、平庸,甚至粗鄙。③表情:憂郁、消沉、愚鈍、壓抑。④長相:長相平平、普通。⑤身材:矮小敦實。⑥訪問者的失望之情。(2)描寫眉毛:“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描寫須發:“一綹綹灰白的鬈發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你都能見到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須發。”“他那猶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描寫皮膚:“皮膚藏污納垢,缺少光澤,就像用枝條扎成的村舍外墻那樣粗糙。”描寫鼻子:“一個寬寬的、兩孔朝天的獅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樣子。”表達效果:文中對托爾斯泰的外貌描寫,大量運用神奇的夸張和巧妙的比喻。不僅使形象鮮明,特征突出,而且使人產生無盡的聯想。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張是故意言過其實,盡量做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更加凸顯托翁的形貌特征。“形”“神”的獨到刻畫,使文意深刻,韻味無窮。請同學們觀察托爾斯泰彩色插圖,根據對文本的感知,你如何評價托爾斯泰的相貌 交流討論,總結如下:長相粗鄙,外貌平庸丑陋,多毛、濃胡須,普通、平凡。和普通人一樣,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來。找出代表作者情感傾向的語句,并進一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舉例如下:①“頗有長者風度”“猶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②“長相平平”“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等。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爾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歷程。2.精讀第二部分,思考以下問題:(1)這部分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托爾斯泰的眼睛的 明確:寫了托爾斯泰非同尋常的眼睛,可以概括為:①目光犀利;②目光蘊情豐富;③眼睛有威力;④贊美犀利眼光,同時揭示他人生的遭遇。(2)找出作者描寫托爾斯泰的眼睛的語句并說說作用。①托爾斯泰這對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②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后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③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準它們的主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為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學生研討后積極發言,教師明確:①作者引用高爾基的這句話,從修辭手法上看是夸張,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爾斯泰那種能把萬事萬物盡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觀察力。事實上,托爾斯泰是和巴爾扎克、莎士比亞比肩的偉大文學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文中有句話可以為此做出注釋:“再小的事物,借助這對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對眼睛不會放過微不足道的細節,同樣也能全面揭示廣袤無垠的宇宙。”②這句話寫出了作為思想家、藝術家的托爾斯泰,其文學創作既來自對社會生活、人間世態的觀察、研究,同時又用他的藝術巨筆把它們準確地表現出來,展示了時代的本質和要求。③這句話寫出了托爾斯泰作為“清醒的現實主義”作家,對現實的批判是極其深刻而準確的。作為19世紀俄國現實主義頂峰的代表,托爾斯泰的筆鋒幾乎指向社會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對沙皇的專制、法律的虛偽、貴族的腐朽、農民貧困的原因無不給予深刻的揭示,這在他晚年的長篇巨著《復活》里表現得尤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企圖將他監禁或流放,但懾于他的聲望和社會輿論的壓力而中止。(3)在寫法上,與第一部分的異同點是什么 討論交流、明確:相同點:都運用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手法。不同點:第一部分寫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第二部分寫眼睛是珠寶,精美絕倫,正是寫他靈魂的高貴,前后構成對比,是欲揚先抑的手法,因此收到了鮮明的藝術效果。三、重點研讀——深理解請同學們小組內思考討論下列問題:(1)如何理解“直到年紀大了以后胡子才變成白色,因而顯出幾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臉上籠罩的厚厚一層陰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這塊悲涼之地解凍”這段話的含意 (2)課文一方面說托爾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可見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說他得不到“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這是否矛盾 聯系托爾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變化),與同學一起討論:托爾斯泰究竟幸福還是不幸福 (3)作者在課文前半部分極力描寫托爾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聯系全文看,讀者仍能感受到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處。這是為什么 前半部分的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教師提問、引導、明確:(1)托爾斯泰到晚年實現了他世界觀的轉變,堅決站到農民的立場上來,對富裕而有教養的階級的生活及其基礎——土地私有制表示強烈的否定,對國家和教會進行猛烈的抨擊。他反對暴力革命,宣揚基督教的博愛和自我修身,要從宗教、倫理中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道路。關于晚年托爾斯泰的肖像,他的同時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在《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過描述,“他以接近數學般的正確性在走完生命的歷程時,性格變得非常柔和,感情變得十分純潔,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這種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尋常的,不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質構成的、富有光華的白發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2)作者說,“具有這種犀利眼光,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這就是說,這樣的人可以成為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的主宰和主人。這句話與“他肯定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夠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將是雙倍的。托爾斯泰正是這樣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惡、虛偽和苦難,也看清了造成人間種種罪惡的原因,并盡自己畢生的努力去改變它,但總是事與愿違,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爾斯泰厭棄貴族生活,決然放棄財產,以致和家人產生矛盾,最后毅然離家出走,客死于途中。(3)課文前半部分描寫托爾斯泰的外貌,突出了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托爾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樣,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來。寫他臉相平庸既是對他外貌真實的刻畫,也是為了說明他是俄國人民大眾的普通一員,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聯系全文看,寫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來反襯他靈魂的高貴,反襯他眼睛的精美絕倫——作者以一語道破:“托爾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頭發,都不過是用以包裝、保護這對閃光的珠寶的甲殼而已。”全文既對托爾斯泰的“形”“神”做了獨到細致的刻畫,同時也在字里行間滲透出作者對托爾斯泰的崇敬、贊美之情。這樣,前半部分的描寫非但沒有損害托爾斯泰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藝術效果,相互襯托,使托爾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給人留下強烈而深刻的印象。 四、本課小結《重讀大師》一書中王祥夫著文說:“讀托爾斯泰的小說,總似乎讓人能聽到一種深深的嘆息,感受到作家在無情地鞭撻著人類的靈魂,而同時,也能讓你感到他對人的深深的愛,一切都基于深深的愛。”學習了茨威格通過托爾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內心世界,我們對這樣的評價更多了些理解。靜心去品讀代表托爾斯泰藝術高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我想,那長著大胡子穿著布衣經常去和農民一起拔草的偉人會更深刻地走進我們的心靈。附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