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14 驛路梨花 【教學目標】1.學習本文在記敘中把同表達中心思想有關的事情寫得具體清楚的特點。2.體會本文構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學習運用插敘表明原委和間接描寫事物的寫作方法。3.學習文中人物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自覺為人民服務,多做實事做好事。【情境導入】同學們。我國西南邊陲是塊神奇而美麗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驛路梨花》,講述的就是西南少數民族學習雷鋒,助人為樂的故事,讀完它,你會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會深深地愛上它。【新課解讀】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朗讀提示及要求:1.注意生字難詞,讀準字音,辨清字形,掌握詞語。2.課文中寫了哪些人 他們出場的順序是怎樣的 3.復述課文內容。(提示:按課文順序復述,按時間順序復述)明確:1.字音字形陡峭(qiào) 竹篾(miè) 驛路(yì)恍惚(huǎnɡ) 菌子(jùn) 麂子(jǐ)攆走(niǎn) 花叢(cónɡ) 修葺(qì)掌握詞語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條。修葺:修理(建筑物)。折損:損失。驛路:又叫“驛道”,古時為傳遞政府文書而開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設有換馬或休息的驛站。這里指過往行人所走的道路。迷茫:廣闊而看不清楚。恍惚:(記得、聽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簡陋:(房屋、設備等)簡單粗陋;不完備。延伸:延長;伸展。晶瑩:形容光亮而透明。2.課文中寫的人物及其出場順序是:“我”和老余、瑤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軍)、(梨花)。3.復述課文內容。(可用投影片)(1)按課文順序復述:“我”和老余發現小茅屋——瑤族老人為小屋送米——“我們”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說十多年前解放軍路過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2)按時間順序復述:十多年前解放軍路過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過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繼續照料小茅屋——瑤族老人借住后送來大米——“我們”路過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二、精讀課文——探究內容快速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①“我們”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發現小茅屋的 課文是怎樣描寫小茅屋陳設的 這樣寫有何作用 ②課文圍繞“小茅屋的主人是誰”的問題寫了幾次誤會 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帶著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析。(一)學習第1~11段。明確:“我們”在起伏不斷的山間行走,天色漸晚,前不著村后不挨寨的情況下發現梨花,進而發現了路旁的小茅屋,小茅屋的出現給“我們”以驚喜和希望。課文緊接著描寫了小茅屋的陳設,學生齊讀有關詞句。明確:課文從外到內描寫了小茅屋的陳設:草頂、竹篾泥墻,屋里漆黑,門從外扣著,白木門板上用黑炭寫著兩個字:“請進!”推開門進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張簡陋的大竹床鋪著厚厚的稻草,墻邊的大竹筒里裝滿了水,還發現墻上寫著幾行粗大的字:“屋后邊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鹽巴,有辣子。”這些描寫無一不表現出小屋主人的熱情周到、細心,可以看出小屋主人那顆助人為樂的熱心。那么,這位熱心助人的屋主人是誰呢 為了找這位古道熱腸的小屋主人,還發生了幾個有趣的故事呢 (二)指定學生讀第12~36段。圍繞“小茅屋主人是誰”的問題,文章敘寫了兩次誤會。第一次誤會:“我”和老余以為前來送米的瑤族老人是屋主人,于是“我”和老余同時抓住老人的手,搶著說感謝的話。可是瑤族老人說他不是主人,而是過路人。但瑤族老人從一個趕馬人那里打聽到是一個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來幫助過路人。“我”和老余、瑤族老人都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幫助,因此決定為小茅屋做點什么,于是第二天便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給屋頂加點兒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溝再挖深一些,“一個哈尼小姑娘都能為群眾著想,我們真應該向她學習”這正是在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的感染下所產生的結果。 第二次誤會:“我”和老余、瑤族老人正在修葺房屋時,看見了梨樹叢中的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邊的約莫十四五歲,紅潤的臉上有兩道彎彎的修長的眉毛和一對晶瑩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于是瑤族老人立即走到她們面前,深深彎下腰去,行了個大禮,表示感激之情。可小姑娘說她也不是小屋主人,小姑娘還講述了房子的來歷,原來是十幾年前解放軍路過這里修建了小茅屋,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繼續照管小茅屋。這兩次誤會的描寫,給讀者設置了強烈的懸念,也使文章波瀾起伏、引人入勝。那么,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誰呢 (學生討論后發言)明確:應該是小茅屋的建造者和所有的照料者。(三)齊讀第37段,思考:如何理解結尾引用陸游的詩“驛路梨花處處開” 明確:結尾引用陸游的詩“驛路梨花處處開”,一語雙關,主要是為了歌頌雷鋒精神到處發揚光大。三、品讀課文——賞析語言1.結合加點的詞語,品味下列語句。(1)溫暖的火、噴香的米飯和滾熱的洗腳水,把我們身上的疲勞、饑餓都攆走了。明確:烘托出“我們”在深山中見到小茅屋、有歇身之處后那種愉快的心情。(2)我和老余同時抓住老人的手,搶著說感謝的話。明確:“我和老余”誤以為瑤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所以“同時抓住老人的手”,“搶著”說話,表達了“我們”對“主人”的感激之情。(3)我們正在勞動,突然梨樹叢中閃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明確:“閃出”寫出了動作的輕快、活躍,與她們的年齡特征相吻合。(4)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明確:“充滿朝氣”寫出了哈尼小姑娘的活力,“不由得”寫出了作者被這種情景所感動,不由自主產生了強烈的贊美之情。2.課文中有幾處描寫梨花的語句 這些描寫起什么作用 明確:有四處。(1)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么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2)一彎新月升起了,我們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里走著。山間的夜風吹得人臉上涼涼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飄落在我們身上。(3)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還看見一個身穿著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叢中歌唱……(4)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以梨花美景來襯托美麗的哈尼小姑娘們,以花寫人,以花映人,寫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達出對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的贊美之情。四、拓展延伸1.無私奉獻,受到人們的稱贊;市場意識,在現在也被人們提倡。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驛站開起了旅店,勤勞致富,你怎么看 2.假如“我”和同行的老余,住進茅屋后正好碰上了回娘家路經這里的梨花姑娘,故事會怎樣發展下去 請大家發揮想象力,在不改變原文基本情節的情況下,簡要談談你們的設想。見仁見智,讓學生暢所欲言。五、本課小結本文從學習雷鋒的日常主題中翻出新意,展現出雷鋒精神經久不衰的生機和世代相傳的生命力,懸念的設置、巧妙的穿插,使文章曲折有致,構思頗具匠心;運用梨花雙關,筆墨飽含深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附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