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6* 有為有不為 【教學目標】1.理解文章中“有為”和“有不為”的核心思想,學會區分大善、小善、大惡、小惡的含義,理解其相互關聯性。2.通過閱讀與討論,深入理解“有為有不為”背后的倫理思考,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對善惡的敏感度。3.通過文天祥等歷史人物的案例,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情境導入】大家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刻 什么樣的選擇讓你覺得是正確的 每個人的選擇都離不開“有為”與“有不為”的思考。今天我們學習季羨林先生的文章《有為有不為》。【新課解讀】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主要表達了怎樣的觀點 “有為”“有不為”分別指什么 明確:作者觀點: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有為”指應該做的事,必須去做;“有不為”則是指不應該做的事,必不能做。二、精析課文——深入理解1.作者認為沒有必要“從哲學上從倫理學上”“寫上一篇長篇論文,甚至一部大書”去闡述“有為有不為”的道理,文中寫了原因,請你找出。明確:一般人都能夠有良知良能,能分辨清是非善惡。(動動腦筋,睜開眼睛看看社會,懂得社會道德。)2.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從什么角度進行論述 明確:作者是從“善”與“惡”的大小入手闡明道理的。3.如何理解大小善惡的差別 文章中是怎樣進行論述的 明確:作者通過列舉公交車讓座和文天祥的例子,分別說明了小善小惡和大善大惡的區別。善惡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對于國家和民族而言,文天祥的行為是大善;而在日常生活中,給老人讓座就是一種小善。善惡的大小是根據影響范圍和社會效應來區分的。4.課文標題是“有為有不為”,但卻用大量的筆墨談論“善”與“惡”,是否離題 談談你的看法。明確:不離題。因為能分清是非善惡,就會分清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即什么有為,什么有不為。5.請分析梳理文章的論述層次。明確:作者首先解釋“有為”“有不為”的含義以及判斷標準;然后論述“善”與“惡”有大小之分,舉例加以證明,并補充論述大小“善”與大小“惡”之間的聯系;最后,總結歸納,明確提出作者的觀點: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三、探究分析1.文章第7段引用俗語“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有什么作用 明確:“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比喻小事不注意,就會出大問題。形象地論述了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增強了說服力。2.除了這一處之外,還有哪里引用名言警句 舉例分析有什么作用。明確:示例1:引用韓愈“行而宜之之謂義”,闡述做合適的事就是應該,解釋“有為”的含義。示例2:引用“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論述應不應該和“善”“惡”一樣,也是有大小之別的。3.第7段“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貪污行為而論。往往是先貪污少量的財物,心里還有點打鼓”中,“往往”能否刪去 為什么 明確:不能刪。“往往”表示在大多數情況下“大惡”是由“小惡”發展而來的,但不排除特例。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四、拓展延伸1. 結合下面的鏈接材料,談談你對第7段中“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一句話的理解。【鏈接材料一】劉志軍,19歲從鐵路養路工干起,逐級上位,官至鐵道部部長、黨組書記。經查,他在任期間濫用職權幫助邵力平、丁羽心等11人在職務晉升、承攬工程、獲取鐵路貨物運輸計劃等方面提供幫助,先后非法收受上述人員給予的財物,共折合人民幣6460多余萬元,僅丁羽心及其親屬違法所得數額竟達20多億元。2013年7月,劉志軍被判死緩,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鏈接材料二】魏鵬遠,長期在國家發改委煤炭處工作,后任處長,再升職為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長。后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據財新記者多方證實,魏被帶走時,家中發現上億元現金。執法人員從北京一家銀行調去16臺點鈔機清點,因工作時間較長,當場燒壞4臺。2016年10月,魏鵬遠被判死緩,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明確:①常行小善修為大善,小惡不改終成大奸。②劉志軍弄權徇私,給國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損失;魏鵬遠瘋狂斂財,小貪變大貪。他們都將受到法律的嚴懲。③為官者當存公仆之心,守法廉政,防微杜漸做好官。2.讀完課文后,有人認為“具備了良知良能”就能做到“有為有不為”,你是否同意這個觀點 說說你的理由。明確:示例1:同意。具備了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楚是非善惡;分辨清楚是非善惡,就能做到有為有不為。示例2:不同意。良知良能是“有為有不為”的基礎,由于種種原因,有些人雖然心存良知良能,但仍然知應該為而不為,清楚有不為而依然為。因此光心存良知良能還遠遠不行,還必須有實際行動才行。五、本課小結本文觀點明確,思路清晰,指導我們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應該“有為有不為”。通過對善惡的判斷,我們不僅要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小善,還要避免走向大惡。附板書設計:有為 有不為應該善 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