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7 短文兩篇 【教學目標】1.掌握“馨、鴻儒、調、褻玩、鮮、之”等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內容。2.掌握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3.學習古代名賢的高尚品格和情操。《陋室銘》【情境導入】同學們,假設有一座皇宮大廈,要得到它,必須說一輩子違背良心的話,做若干傷天害理的事;還有一間簡陋的屋子,那里綠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擁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讓你選,你要哪個呢 (選后者)恭喜你!你的思想境界已經和唐代著名文學家劉禹錫一樣高了。劉禹錫就有這樣一間簡陋的屋子,并曾為這間屋子寫下銘文。【新課解讀】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課文,讀出停頓和語氣節奏,為學生進入情境創設氛圍。要求學生在聽讀過程中畫出疑難字詞。2.學生自由朗讀:(1)齊讀課文,要求:字音讀準確,讀通課文,聲音響亮,精神飽滿。(2)自由小聲讀,結合課文注釋,利用工具書,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和釋義,疏通文意,并勾畫出重點詞句,提出疑難字詞句。(3)小組內解決疑難,同桌相互提問文中的重點詞語解釋及句子翻譯,疏通文意。3.應掌握的重點句子如下:(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譯文: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譯文:苔痕蔓延到階上,使臺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了青色。(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譯文: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與我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譯文: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心境,沒有官府公文勞神傷身。(5)何陋之有 譯文:有什么簡陋的呢 4.全班解決小組提出的疑難問題,并翻譯課文,教師適當點撥。二、精讀課文——深入探究1.本文哪句話提挈全文,點明主旨 討論明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中“惟吾德馨”中的“德馨”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請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然后歸納,完成下表。體現方面 語 句德 馨 同桌討論,交流明確:體現方面 語 句德 馨 環境清幽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交往高雅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情趣脫俗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3.作者寫自己“陋室”的同時,為什么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 小組交流,明確:運用類比,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比,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想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干出一番事業。4.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話有什么深意 討論明確:用“何陋之有”反問,言外之意是“不陋”,與文章開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應,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是全文的點睛之筆。5.本文采用了什么寫法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明確:托物言志。借“陋室”表達一種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三、品讀課文——寫法賞析《陋室銘》的寫作技法運用繁雜,在短短八十一字內運用了對比、對偶、白描、用典等手法,而且韻律感極強,讀來如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曲既終,猶余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劉禹錫將散文特點與詩化語言相結合是本篇文章的語言特點,也是一種創新。使得文章飽含理性而又不失其飛揚的文采,讀來猶如行云流水般輕巧卻又不失回味之雋永。特點之一:言簡。用字簡至極點,多一字,若畫蛇添足;少一字,如群龍無首。可見作者行文之老到。全文僅八十一字,高度概括了“陋室”與“德馨”,并能在八十一字中運用多種手法。而且很多是在一個句子中同步運用多種手法,在他的妙筆下展現了文字的獨特魅力。這對我們后人有一定的啟迪作用。合理的技巧運用,是增添文章魅力的好方法。特點之二:韻美。通閱全文,給人一種一唱一和的感覺。抑揚頓挫,聲情并茂,朗朗上口。文章重在五言,又間以四言、六言,這種參差的句式,使文章節奏明快、語言錯落有致,在聽覺上給人美妙的音樂感。特點之三:意長。文畢意不盡,余味綿長。《陋室銘》可謂十月醞釀、一朝分娩。作者長期以來深悟宦海的起落沉浮,以陋室為出發點,思如泉涌,筆走龍蛇,一氣呵成。文中絲毫沒有停頓的余地。但其主旨如音樂般曲盡而余音繞梁。結尾一個問號,更留給人們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孔子的話是以一種反詰的修辭手法間接肯定,不是作者直接的肯定,孔子的說法就是絕對的正確嗎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思考。四、拓展延伸1.根據本課所學,結合作者資料和時代背景,談談你對劉禹錫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示例:我覺得劉禹錫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有著立志為國的遠大抱負。雖然他參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敗后長期遭受貶謫,但是這種際遇沒有消磨劉禹錫與當時朝廷的腐敗官員對抗的意志,正如這篇課文就是他被貶時所寫,當地的官員是個小人,見劉禹錫遭到貶謫,就故意百般刁難他,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下了這篇《陋室銘》。2.給劉禹錫的陋室起一個雅稱,也可以給劉禹錫的陋室送一塊匾額,起名時要說說根據。示例:(1)雅稱——清心齋 因為劉禹錫雖遭貶謫,身居陋室,但心境清明,交往高雅,情趣脫俗,不為名利所累。(2)匾額——室陋德馨 因為居室雖簡陋,但居室主人品德高尚,有著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五、本課小結《陋室銘》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顯著特點就是文辭蘊藉、語言精辟,我們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蕩樂觀、潔身自好的文人情懷,而且品味到一種韻味如歌的音樂美,讀來如行云流水,的確是我國古典文庫中膾炙人口的珍品。 附板書設計:《愛蓮說》 【情境導入】同學們,我們剛剛學完了劉禹錫的《陋室銘》,接下來我們又要學習周敦頤的《愛蓮說》。兩篇文章雖然相距幾百年,但后人卻常常很自然地把它們聯系在一起。他們像一對孿生姐妹,以其特有的光彩步入文學藝術殿堂。兩篇文章不僅呈現的主題相似,而且都托物言志,運用陪筆。在結構的安排上,兩篇文章又有異曲同工之妙。 【新課解讀】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課文,讀出停頓和語氣節奏,為學生進入情境創設氛圍。要求學生在聽讀過程中畫出疑難字詞。2.學生自由朗讀:(1)齊讀、輪讀課文,要求:字音讀準確,讀通課文,聲音響亮,精神飽滿。(2)自由小聲讀,結合課文注釋,利用工具書,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和釋義,疏解文意,并勾畫出重點詞句,提出疑難字詞句。(3)小組內解決疑難,同桌相互提問文中的重點詞語解釋及句子翻譯,疏通文意。3.應掌握的重點句子如下:(1)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譯文:水上、陸地上的各種花草,受人喜愛的特別多。(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譯文:我唯獨喜愛蓮花出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穢),經過清水洗滌但不顯得妖艷。(3)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譯文:可以遠遠地觀賞卻不可以靠近玩弄啊。(4)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譯文: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后就很少有傳聞(了)。(5)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譯文: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應當很多了。4.全班解決小組提出的疑難問題,并翻譯課文,教師適當點撥。二、精讀課文——深入探究1.試將贊美蓮的句子找出來,思考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寫蓮的,賦予了蓮什么品格,完成表格。描寫方面 相關語句 象征品格生長環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風度氣質 端莊、清高 小組討論,交流明確:描寫方面 相關語句 象征品格生長環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高潔、質樸、 莊重體態香氣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正直、剛直不 阿、芳香遠揚風度氣質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端莊、清高 2.作者托物言志,借贊美蓮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交流明確:課文對蓮花的描寫和歌頌緊扣與君子氣質相似之處著墨,借蓮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為端正、不阿諛諂媚的品德,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人生觀,以及對當時追名逐利、貪慕富貴的社會風氣的慨嘆和鄙棄。3.作者寫蓮的同時,還寫了菊與牡丹,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明確: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從正面來襯托蓮的潔身自好,用牡丹的絢麗濃艷從反面來襯托蓮的質樸、自然。通過不同角度的襯托,從而突出蓮花的高潔,烘托了文章的主題。三、品讀課文——寫法賞析《愛蓮說》為宋代散文中的上乘之作。不僅思想深刻,情趣健康,其藝術手法亦別具特色。全文僅一百一十九字,內蘊卻無比豐富。其中有對眾花的敘述,有對蓮花君子形象的描寫鋪陳,有對愛花態度的議論,有對內心感慨的抒情,而這一切又都為“愛蓮”的主旨服務,主題思想十分鮮明。又運用擬人化手法,將人類美好的品德情操賦予蓮花,倍加禮贊,借花喻人,自況自勵。“隱逸者”“富貴者”“君子者”三者對比映襯,以揭示菊、牡丹、蓮各自不同的形態與氣質;并以菊為正襯,以牡丹為反襯,使蓮花挺拔超群的高潔形象矗立于讀者心中,歌頌了自己堅貞不渝的理想和潔身自愛的君子情操,對競名逐利的世態人情表明了心跡,言已盡而意無窮,極富藝術感染力。四、拓展延伸1.如何看待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示例:作者生活在封建社會里,面對當時的不良世風,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潔的品格,這是難能可貴的。當然,他因為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種孤芳自賞、自視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2.你能再找出作者沒有寫到的蓮的其他品質嗎 示例:從蓮渾身都是寶,可觀賞可食用可入藥,歸納蓮的無私奉獻精神;從蓮莖隨著水面的上升而增長,葉總浮在水面上總結蓮的樂觀向上、頑強拼搏的精神。五、本課小結這篇短文托物言志,將花的形象比擬為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度的贊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短文運用比喻、象征、襯托手法,突出了蓮的美好形象。將記敘、抒情、議論結合起來,表達思想感情。句式駢散交錯運用,讀起來鏗鏘悅耳,頓挫有致。附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