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 古代詩歌五首 【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背誦這五首詩,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2.品味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意境。3.樹立熱愛祖國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登幽州臺歌》【情境導入】1.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大志,博覽群書;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屢受排擠,報國無門;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獨上高樓,難覓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從中來,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領略中華古詩的魅力。大家知道這位詩人是誰嗎 2.指名回答。對,就是陳子昂,大家通過預習,對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師這里也有一份陳子昂的資料,請同學讀一讀。3.這樣一位才子,這樣一位胸懷大志的詩人寫下的詩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 今天我們就學習他寫的《登幽州臺歌》。【新課解讀】一、初步感知1.板書課題(提醒學生認真看老師書寫課題,注意字的筆順筆畫,“幽”字中間一豎要寫長些),齊讀課題。2.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 幽州臺在哪兒 (登上幽州臺的感受)到底是怎樣的感受呢 (心曠神怡、豪氣、空曠,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讀課題吧)。3.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千古流傳的詩吧。4.初讀古詩。生自由讀詩,提出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注意讀出詩的節奏、韻味。(2)讀完后鄰座互讀,互相正音。檢查初讀情況:指名讀,學生評議讀得如何 (讀準了字音,詩的節奏把握很準,讀出了詩的韻味)賽讀(男女小組)、齊讀。二、合作探究1.前兩句詩是從什么角度寫的 “古人”指誰 “來者”指誰 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境遇 明確:時間角度(前、后)。“古人”指燕昭王那樣的明君和他招納的賢士良臣,“來者”指后來的明君賢臣。“前不見”“后不見”,時間無止無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暫,而自己因“不見”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功業未成,空老一生。寫出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胸懷才學但生不逢時,難以施展)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愁苦之情。2.后兩句詩是從什么角度寫的 詩人為什么見此景而涕下 明確:空間角度(天、地)。空間無限遼遠。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面前,詩人感到孤獨、寂寞、悲涼。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功業未成,空老一生,面對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愴然而涕下” 愴然,悲傷的樣子;涕,眼淚。3.登臨:詩人登到高處叫“登臨”,臨,面對。登到高處面對開闊的景物,人的心胸會為之一變,于是便有了許多聯想和想象,抒發出來,寫下來,就是詩文。陳子昂登臨幽州臺,面對無限的時空,不免產生一種孤寂悲涼之感,再聯想到自己的境遇,便產生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愁苦心情。4.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 明確:這首詩通過寫登臨幽州臺的所想所感,抒發作者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愁苦情懷。所見:時空的無限;所感:懷才不遇,生不逢時。(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三、誦讀交流1.全班交流體會師:詩人登上幽州臺,放眼山河,思緒萬千。他心中到底是憂慮大唐社稷還是感傷文化的蕭條呢 我們一起談談自己的感受吧。(預設:生不逢時的惆悵之情、懷才不遇的哀嘆、報國無門的悲憤、知音難覓的苦悶、建功立業的渴望、理想破滅的痛苦、“獨”字渲染了詩人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之感、“愴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繪了詩人熱淚飛灑的情態和悲憤。)2.升華朗讀(蒼天無語,只能靜靜地聽他傾訴;北風呼嘯,替他把滿腔悲憤宣泄,情何以堪——讓我們把詩人的情感宣泄出來吧。)生齊讀古詩。聽了大家的朗讀,老師也想替詩人把感情宣泄出來。(師配樂朗讀。)3.練習背誦有沒有誰能像老師這樣抒發一下感情的 四、總結全文,默寫古詩1.小結學習古詩方法:(1)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2)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3)熟讀吟誦。2.默寫古詩。師:是的,詩人是不幸的,報國無門,獨上高臺,知音難覓,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詩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留下了這樣一首足以萬古不朽的詩作,我們也是幸運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賞到這樣一首名垂千古的詩篇,讓我們拿起自己的筆,把詩人的情懷也流淌在我們的紙上吧。(生默寫古詩。) 五、拓展延伸1.課外讀讀陳子昂的詩作。2.試著改寫這首詩,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寫。附板書設計:登幽州臺歌 前 后 (寂寞苦悶)悠悠 愴然《望 岳》 【情境導入】(屏顯杜甫圖片)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稱為“詩圣”。他的詩作在總體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變化過程,號稱“詩史”。今天就讓我們與“詩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懷。首先我們欣賞《望岳》。【新課解讀】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1.學生朗讀詩歌,教師提問:詩題為“望岳”,但全詩沒有一個“望”字,而句句寫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別,試對此進行具體分析。學生明確:望 岳2.詩人由“望岳”產生了什么愿望 由此可看出他什么樣的豪情 學生明確:產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愿望。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勇攀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二、細讀詩歌——深入理解1.教師提問(1)首聯: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學生明確:從“齊魯青未了”看,泰山極高極遠,令詩人驚奇、贊嘆,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確,也更強烈。(2)頷聯:“神秀”“陰陽”,都是古人的說法,用在此處有何作用 學生明確:形容泰山高與天齊,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3)頸聯:山中之景,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明確:向往之至,亟欲一登。2.品味詩歌要求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闡述理由。學生明確:(1)“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得有情有義。“割”字錘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看,那照下去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含蓄蘊藉,意在言外。詩人凝望泰山“曾云”“歸鳥”,不覺時間已久,連眼睛都酸困了,這不正流露了詩人對泰山情有獨鐘,熱愛有加嗎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意蘊豐厚,有一種哲理美。它不只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它激勵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三、品讀詩歌——體會特色我們讀這首詩,在領略泰山的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的同時,也仿佛看到了詩人那卓然獨立的形象;特別是讀到詩的尾聯,更使人浮想聯翩,仿佛跟詩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絕頂之上,進一步感受到泰山俯瞰群山的氣勢,對詩人青年時代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也就洞若觀火了。正因為有如此深遠的意境,這首詩歷來被譽為詠泰山的絕唱。四、拓展延伸——詩中哲理在古代詩歌中,有許多詩句蘊含哲理,請你寫出幾句蘊含豐富哲理的詩句。學生明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五、本詩小結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發生以后,他四處漂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絕大多數都寫于這動蕩不安的時期。讀過這首詩后,你一定對杜甫有了新的認識,也一定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附板書設計:《登飛來峰》 【情境導入】課件出示飛來峰的圖片。師介紹: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在今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有“東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種稱呼,為西湖“八大景”之一。 【新課解讀】1.寫作背景介紹:《登飛來峰》為王安石29歲時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此時詩人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2.品味全詩,重點品味蘊含在詩中的哲理。(1)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第一句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第一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被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目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2)本詩是一首哲理詩,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來的 明確:①哲理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的。③由學生談談對這兩句意蘊深刻的詩的理解。(3)《登飛來峰》的前兩句、后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么 明確:3.小結: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變法革新,他滿懷著要求改變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時,當他登上塔頂,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憧憬與展望。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把詩人的這種感情讀出來。《游山西村》【情境導入】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間生活的淳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新課解讀】一、整體感知——游興十足1.仔細閱讀這首詩,找出體現農家特點的詞語。明確:臘酒、雞豚、簫鼓追隨、衣冠簡樸。2.詩題“游山西村”,八句卻無一個“游”字,而處處“游”,游意不盡,請結合詩句對此進行分析。學生分組討論,全班交流。明確:一、二句寫山西村民給客人備辦了豐盛的酒食,表現了農家的熱情、樸實;三、四句寫村莊周圍的景致;五、六句寫村中淳樸的民風,古老的民俗。社日將近,村民吹簫擊鼓,熱鬧非凡;七、八句寫詩人有點戀戀不舍,今后如果有可能趁著月夜出來閑游,說不定什么時候會拄著拐杖來敲門。全詩寫了游山西村的所見、所聞、所感,雖無一“游”字,卻處處切“游”。二、深入探究——詩人情感細讀詩句,體會其表達的思想情感。學生討論明確:寫到農家做客——感激主人的熱情好客。寫景色——贊美山村的美麗山水。寫習俗——依戀和陶醉田園生活。結尾總結——表露重來做客的愿望。教師總結:感激之情,喜愛之情,贊美之情,羨慕之情。三、拓展延伸——名句意義賞析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學生討論明確:1.描繪了詩人去農家時一路上所見風光的美。通過一個“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圍山巒重疊、流水縈繞的迷路感覺刻畫得形神畢現;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于色躍然紙上。2.引申義探究:為什么此名句膾炙人口,令人難忘 明確:一是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無論是就其自身意象來看,還是就其作用于行人的感覺來說,都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凝練性及鮮明的對比性。二是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了詩人在那一剎那間所產生的初時疑惑,繼而驚愕,最后驚喜的復雜感受。三是蘊含著人生的哲理:當人們陷入困惑而經過冥思獲得感悟的時候;當人們遇到矛盾,經過努力找到解決辦法的時候;當人們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障礙,經過努力和不斷探索進入到一個新境界的時候,都會從這兩句詩中獲得強烈的共鳴。這兩句詩真正達到了景、情、理的高度統一。3.拓展探究:作者內心世界探微。明確:此句不僅在寫自然風光,也是作者對自身處境和心境的一種反映和自勉。在此之前,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為極力贊助張浚北伐,被投降派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的罪名,罷歸故里。詩人心中當然憤憤不平。面對南宋政府偏安一隅,無心抗金,以及官場的險惡,他對家鄉淳樸的生活自然會產生無限的向往之情。然而詩人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振雄風,馳騁沙場。這種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兩相交融,于是產生了傳誦千古的詩句。 四、本詩小結陸游在人生的低潮時期寄情鄉間,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更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借鑒和學習。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面對困難、挫折、困惑,要鍥而不舍,堅持前行,不懈努力,黑暗和迷茫之后會是一個光明和前所未見的嶄新天地。附板書設計:《己亥雜詩(其五)》 【情境導入】龔自珍,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少有大志,博學多才,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他在清王朝還金玉其外之時,就敏銳地感到內憂外患對這個龐大帝國的威脅。他幻想著像北宋的王安石一樣,發動一次社會改革,挽回清朝頹敗的命運。但不幸的是,他首先不能挽救自己仕途坎坷的命運,也就無從為國效力。四十八歲時(1839年,己亥年),只好放棄官職,準備回鄉授徒講學,創一番事業。歸鄉途中,寫下《己亥雜詩》315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首。 【新課解讀】一、整體感知——疏通文意1.教師示范朗讀,學生劃出朗讀節奏,注意語氣、重音。學生自由誦讀,讀出感情,同桌相互評價。2.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本首詩的意思。二、研讀品析——深入探究1.“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討論并歸納,明確:一方面是離別京城、離別好友的憂傷,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樊籠的喜悅。2.詩中寫了幾種心境 討論明確:離別的憂傷,回歸的愉快,積極的人生態度。3.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尾兩句,請你談談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和認識。討論明確:詩的后兩句,以“落紅”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化作春泥更護花”。 自己雖然已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三、本詩小結這首詩寫作者辭官離京、遠去天涯的無邊愁思,表達了詩人政治理想至死不變的執著態度。作者以“落紅”自喻,含義深刻,耐人尋味。 附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