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4 帶上她的眼睛 【教學目標】1.抓住“草原”“落日六號”“透明地球”等關鍵詞,把握小說的情節。2.體會女地航員堅強樂觀、勇敢善良、珍愛自然、大義大勇的精神品質。3.理解珍惜目前能看到的,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就是幸福的觀點。【情境導入】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不管如何,時刻讓你的眼睛探索到這個世界的美好才是最佳選擇。一位宇航員利用傳感眼鏡把所看到的景象、所觸碰到的感覺傳輸給了遠方神秘的地航員。地航員會為日落陶醉,也會為錯失一次日出而神傷,對于宇航員早已熟視無睹的一切平凡事物都有著“神經質般的”多愁善感。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今天,我們跟隨劉慈欣欣賞《帶上她的眼睛》。【新課解讀】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掃清字詞障礙。(1)讀準加點字的讀音。點綴(zhuì) 漫步(màn) 遲鈍(dùn)閑暇(xiá) 凸顯(tū) 蔚藍(wèi)合攏(lǒnɡ) 吟唱(yín) 孤零零(ɡū)(2)解釋詞語。閑暇:空閑,沒有事的時候。安慰:安頓撫慰。遲鈍:指反應遲緩;腦子不靈敏。形容人(感官、思想、行動等)反應慢、不靈敏和動物行動緩慢。吟唱:吟詠歌唱。合攏:合并;包圍;圍攏合在一起;閉合。不期而至:事先沒有約定而意外到來。心有靈犀:指彼此的心意相通。這里指“我”心里似有感應。天涯海角:形容極遠的地方或彼此之間相隔極遠。2.作者簡介。劉慈欣,1963年6月出生,科幻作家,科普作家,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作品蟬聯1999年—2006年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鄉村教師》等。2015年8月23日,憑借《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獎。3.科幻小說。科幻小說就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象。其三要素是“科學”“幻想”和“小說”。4.讀課文,概括小說的主要情節。明確:第一部分(1—5段):故事的開端,“我”帶著一位年輕女地航員的眼睛去旅行,她要到起航前去過的地方看看。第二部分(6—23段):故事的發展,“我”帶著小姑娘的眼睛在草原上欣賞花草和月光。第三部分(24—44段):故事的高潮,“落日六號”的失事經過和她在地心堅強樂觀地工作。第四部分(45、46段):故事的結局,“我”受到“她”的感染與影響,對她崇敬不已。二、研讀課文,合作探究(一)分析人物形象1.地航員小姑娘:(1)但幾秒鐘后,她突然驚叫:“呀,花,有花啊!上次我來時沒有的!”——熱愛自然,單純可愛。(2)夜里我剛睡著,她就通過眼睛叫醒了我:“請帶我出去好嗎 我們去看月亮,月亮該升起來了!”——欣賞月亮,熱愛自然。(3)“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聽,這是今天的第一聲鳥叫,雨中也有鳥呢!”——敏銳的感受。(4)現在,“落日六號”內部已完全處于失重狀態,飛船已下沉到6 300公里深處,那里是地球的最深處,她是第一個到達地心的人。——環境惡劣,孤獨寂寞。(5)“落日六號”的中子材料外殼足以抵抗地心的巨大壓力,而飛船上的生命循環系統還可以運行50至80年,她將在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過自己的余生。——生存空間狹小,生活時間將很長,突出了她一人生活在地心的悲戚孤獨。(6)“……今后,我會按照研究計劃努力工作的。將來,也許會有地心飛船找到‘落日六號’并同它對接,但愿那時我留下的資料會有用。請你們放心,我現在已適應這里,不再覺得狹窄和封閉了,整個世界都圍著我呀,我閉上眼睛就能看見上面的大草原,還可以清楚地看見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2.“我”:(1)我在草原上漫步,很快來到一條隱沒在草叢中的小溪旁。她叫住了我說:“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我蹲下來把手伸進溪水,一股清涼流遍全身。——樂于幫助別人。(2)當一天的勞累結束后,我已能感覺到晚風吹到臉上時那淡淡的詩意,鳥兒的鳴叫已能引起我的注意,我甚至黃昏時站在天橋上,看著夜幕降臨城市……——受到了她的感染,在她的影響下,“我”也漸漸懂得了珍惜能看到的,也逐漸熱愛自然。(3)有一個想法安慰著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離她都不會再遠了。——被小姑娘的行為深深地感染,贊頌小姑娘的優秀品質。3.主任:明確:話語不多,沉著冷靜,關心下屬,富有同情心、愛心。(二)小說的兩條線索是什么 明確:以“我”的經歷見聞轉變為主線,以“她”的故事回述為暗線。時間一個向前發展,一個往后推移,又同在最后交叉融合回到同一平面。(三)這篇小說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本文記敘了“我”帶上了一位因事故而被困在地底深處無法返回地面的女地航員的“傳感眼鏡”去四處游玩,她永遠留在了地底下繼續探索的故事,贊頌了她勇于探索、堅強樂觀、熱愛生活、珍惜一切的精神品質。三、寫作特色這篇小說有哪些寫作特色 1.科學與幻想并存。小說在對“落日六號”的細致刻畫中,作者沒有因大段的敘述而出現科學依據單薄或邏輯思維缺乏嚴謹的敝拙,而是以絢麗的想象為外衣,以地質科學(地幔、地核、莫霍界面與古登堡界面等)與航天技術(飛船、雷達、中子材料與中微子通信系統等)為依托,通過專業術語與精確數字對探索失事經過進行了清晰周密(“落日六號”如何潛入地底,怎么運作,如何失事,現處狀態等)的描繪,展示出一種悲壯的宏偉大氣,表現出科學的內涵。而這樣的想象,又讓我們明確地感受到,它是一種中國特色的科幻文學樣式,異于西方科幻。 同樣宏大瑰麗的想象,作者的寫作筆法來得樸實。作者在濃厚的技術味兒里,體現出漫無邊際而汪洋恣肆的奇特想象,作者選擇日常、普通的角色(“我”),以質樸的文字來支撐情節的曲折起落,完成整篇小說的表達,用文字來支撐情節的曲折起落,完成整篇小說的表達,在故事節奏中貫穿緊張生發震撼,在人物選擇中表現出生的激情,而后都歸于明白(敘述),止于樸素(用語),又延綿于厚重(主題)。宏大世界反襯出生命的孤獨而弱小,這樣的強與弱,無可奈何與深重痛苦中,滲透出對宇宙的敬畏。簡潔的筆法與奇幻的想象本身的對比在本文的運思遣字中相得益彰。 2.第一人稱,視角獨特。作者采取的是一種內聚焦的敘述視角,借文中“我”的眼睛來展現在這樣一個科幻世界完美背景中的悲劇故事,使得全篇的“我”的所見所聞有理有據,深切感人,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可信性。作為事件的親身參與者,“我”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能提供更多的細節,并且更精確,并且期間有“我”作為親歷者的直觀感受。例如“我”剛見到眼睛的主人時,感覺是“在肥大的太空服中,顯得很嬌小,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鉛筆飄在空中”,生動直觀地表述了“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對女孩的第一印象,這種不同于“上帝的視角”的寫作視角,能給予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四、拓展視野《三體》劉慈欣加盟百度“凡爾納計劃”科幻世界成真可期2016年4月1日,百度宣布啟動“凡爾納計劃”。此計劃邀請了百度尖端科學家與國內外知名科幻作家加入,包括著名的《三體》作者劉慈欣。“凡爾納計劃”力求用開創性的科學手段實現腦洞大開的科學幻想,從而改變世界。天馬行空的幻想究竟會與嚴謹精密的科學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相信這是不少人好奇的問題。凡爾納筆下的科學奇跡儒勒·凡爾納,是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代表作《海底兩萬里》等作品中充滿了瑰麗的想象及科學縝密的思考。凡爾納筆下的科學幻想無異于科學的預言。他作品中的想象——如潛水艇、直升機、霓虹燈、導彈、坦克等,在20世紀幾乎全部成為了現實。這位世界科幻小說之父用時間驗證了自己的名言:“一個人能夠想象出來的東西,另一個人都能把它變成現實。”而這,正是百度創建“凡爾納計劃”的初衷——讓科技更具想象力,將曾經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未來科技變成現實。科學與科幻的印證互進“幻想照進現實”,這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并不罕見。1968年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步》中輕薄可交互的電腦,儼然就是現如今的平板電腦;1985《回到未來》電影中看似在當時不可能的3D顯示、指紋識別、可視電話如今早就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科學與科幻似乎一直都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印證互進,缺一不可。前一陣子,《三體》的橫空出世,更是引發了世界性的科幻狂潮,三體中大量“過硬”科學理論及科學構想,也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不難想象,未來將會是一個科幻作品跨越式進步的時代,而科學也將在科幻狂潮的席卷下,激發出更多的可能。百度“凡爾納計劃”的誕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從凡爾納計劃看科學愿景百度“凡爾納計劃“已邀請吳恩達、劉慈欣、陳楸帆、David Brin、劉宇昆、姚海軍等在人工智能領域及未來科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及科幻作家,作為首期凡爾納計劃的特別顧問團。計劃成員將不定期會晤,圍繞人工智能等科技領域的議題進行推進研究。在全體成員腦洞大開的“凡爾納計劃“中,科幻作家與科學家的合作并不拘泥于形式。比如,當某種高新技術在應用前,科幻作家可以提前介入,設想應用場景、用戶體驗及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與常規的封測相比,科幻作家能以更感性、更審美的角度去構建場景,甚至使產品、技術帶有故事性和人物設定感。當科學幻想與科學技術融為一體,使用者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幻想的神奇以及科技的魅力。該顧問團不接受申請,只邀請全球最具威望的科幻作者與科學家,每年僅邀請5-7名新成員加入。目前,“凡爾納計劃“研究的課題主要是人工智能領域。例如,百度將利用尖端的人工智能技術,使機器不僅擁有學習能力,更有個人化的情感溝通能力。像科幻作品中體現的那樣,使機器人擁有靈魂,讓科技不再冰冷。而科幻美好的未來生活,也將不再是人類的終極夢想。通過百度“凡爾納計劃“,世界上最會幻想的科幻家將與最頂尖的科學家組成一個最值得期待的團體,進行著富有創造力的科學碰撞,誰又能說,未來有什么想法人類不可能實現呢 五、本課小結被困在地底下的女宇航員再也無法看到地面美好的世界,所以她珍惜能看到的每一個畫面。我們感悟到:在困境中渴望光明,這是人的本性。既然我們還能自由自在地在這片遼闊無垠的天空下游玩,那么我們就應該時刻帶好自己的眼睛用它們去捕捉每一個美的瞬間。不要讓它們再消沉下去,失去對美好世界的探索。作者難道只是為了寫出女宇航員被困地底的可憐而寫這篇小說嗎 當然不是。作者更多的是想表達對那些無法看見世界的美的人的憐憫和對那些不珍視現在一切的人的憤怒。上帝給了我們雙眼,我們就有義務好好使用它們。我們既然可以朝氣蓬勃地活在這世上,就證明了我們擁有洞察世界的能力。畢竟,對于那些永遠都無法觸及光明的人,我們沒有什么理由可以說這個世界黯然無色。所以,我們要重新收拾好行囊,輕裝出發。為小說中不幸遇難的女宇航員或那些失明的人們帶上他們的眼睛,替他們尋求一點光明、一絲慰藉,一些對未來美好的希望。附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