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下9《古詩三首》教學設計【文本解讀】本課由三首關于傳統節日的古詩組成,這三首詩都描述了人們過節時的情景。《元日》的作者是宋代詩人王安石。這首詩描寫了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大致的意思是:人們在一片爆竹聲中送走了舊的一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前兩句緊扣題目,寫出春節人們放鞭炮、暢飲美酒熱鬧歡樂的節日氣氛。后兩句緊接著上兩句的歡樂氣氛,用早上的太陽象征無限光明的未來,用“新桃換舊符”的習俗,表現出萬象更新的景象。其實,王安石這首《元日》不僅寫了人們過節的喜慶景象,還表達了他對于變革的美好愿望。這個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可以通過補充有關背景資料,幫助孩子初步了解。《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這首詩描寫的是詩人在清明時節,孤身行路時的感受和心情。大致的意思是:清明節這一天,細雨紛紛。趕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簡直是失魂落魄。他向牧童詢問附近哪兒有酒館,牧童伸手指了指遙遠的杏花深處的小村莊。前兩句寫出了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征,以及路上那些上墳祭掃人的心情。后兩句寫“斷魂”的行人,想打聽一下哪里有酒家。因為他想歇歇腳,避避雨,順便小飲幾杯酒,暖暖身子,也借酒澆愁,暫時除去一些心中的煩憂。那么他是向誰“借問”的?能不能找到酒家呢 “牧童遙指杏花村”揭示了答案,原來他是在向牧童問路。其實,這首詩中的“行人”,理解為詩人自己更加合適,這符合杜牧當時的處境。《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維。農歷的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憶”是想念的意思。重陽節那天,王維獨自一人在外,非常思念家人,于是寫下了這首七言絕句,自然而真切地表達出他思念家鄉親人的情感。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逢重陽佳節就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個而生遺憾之情。前兩句中“異鄉”指的是他鄉,“異鄉”和“異客”兩個詞語突顯了詩人在他鄉的孤獨感;“倍”是“加倍、更加”的意思,用得非常巧妙,表達出他平日對家鄉也是念念不忘的,只是在重陽佳節,加倍地思念親人。詩人一開頭就直接表達了自己孤身一人在他鄉對親人強烈的思念之情。后兩句,詩人不再寫自己如何思念家鄉,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遠方,想象著家鄉的親人們都佩戴著茱英登高,卻發現少了一個人,他們該有多么遺憾啊!好像他自已的孤單寂寞不值得一提,親人們的遺憾更需要去關心。這種通過想象別人的感受來表達自已感情的寫法,更加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教學目標】文化自信:了解古代的節日習俗,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激發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語言運用:能認識“屠、蘇”等7個生字,會寫“符、欲”等11個字,能背誦三首古詩,默寫《清明》思維能力:借助注釋了解詩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的節日情景,審美創造:借助詩人的生平資料和寫作背景,初步體會詩句表達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教學重難點】借助注釋了解詩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的節日情景,了解古代的節日習俗,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激發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教學過程】第一課時◎看圖片猜節日,揭示課題我們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節日。看圖片,猜一猜: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許多古詩,都寫到了我國的傳統節日。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古詩,去感受中華傳統節日,看看古代的人是怎么過節的。揭示課題:古詩三首◎學習《元日》,感受古詩里的春節習俗1.聊聊春節,引出古詩《元日》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你知道哪些春節的習俗呢?出示一組圖片,說一說。那么,你知道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人們是怎么過春節的嗎?出示古詩《元日》。2.讀準字音,讀好節奏。(1)學生大聲朗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2)指名朗讀,相機識字并組詞:屠:屠殺、屠刀、屠夫蘇:蘇醒、復蘇、江蘇(3)再次大聲朗讀,注意讀好詩句的節奏。3.借助注釋,理解詩句(1)引導學生讀一讀課文中的4條注釋,理解“元日”“屠蘇”“曈曈”和“桃符”。理解過程中相機出示圖片了解屠蘇酒和桃符。(2)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話大致說說詩句的意思。◇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歲:年。除:送走。爆竹聲中又送走了一年,暖洋洋的春風又吹進了屠蘇酒。◇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曈曈日:剛升起來的太陽。家家戶戶都打開了門,迎接新年的陽光,用新桃符換下了舊桃符。4.想象畫面,感受習俗(1)再讀讀這首詩,說說從詩句中了解到了宋代人們過春節的哪些習俗。交流,板書(板貼):放爆竹、喝屠蘇酒、換桃符(2)根據詩句想象畫面,你仿佛看到了宋代人們過春節的哪些情景呢?出示說話支架,指名學生說一說:讀著詩句,我仿佛看見了……仿佛聽見了……仿佛聞到了……5.了解詩人,初悟詩情讀著這首詩,我們仿佛看見了宋代人們過春節的情景,感受到了古代節日的喜慶氛圍。你覺得詩人看到這些情景,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你了解詩人王安石嗎?出示詩人簡介,指名讀一讀: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官至宰相,主持了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王安石為什么要寫下這首詩呢?出示寫作背景資料:王安石主持變法革新后的農歷新年,看見家家戶戶歡歡喜喜過春節的景象,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元日》。這首詩不僅寫出了節日的喜慶氣氛,更寄托了王安石對變法革新的美好愿望。那么,你從詩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王安石對變法革新的美好愿望?指名交流,引導抓住“一歲除”“春風送暖”“曈曈日”“新桃換舊符”等詞語,大致說一說。6.有感情朗讀,背誦這首詩小結:我們通過學習這首詩,不僅了解到了古代人們過春節的習俗,感受到了節日的喜慶氣氛,還初步體會到了作者寫這首詩想要表達的美好愿望。有感情地朗讀,背誦。7.了解中國春節申遺成功的新聞事件。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你知道嗎?在2024年,中國的春節已經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播放短視頻。◎學習《清明》,感受古詩里的清明習俗1.揭示詩題,了解詩人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我們都會迎來一個特別的傳統節日,那就是——清明節。唐代有一位詩人,就在這一天寫下了一首著名的詩——《清明》。出示這首詩,了解詩人杜牧:杜牧,唐代詩人,與李商隱并稱為“小李杜”。“大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2.讀準字音,讀好節奏(1)學生大聲朗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2)指名朗讀,相機識字并組詞:魂、酒、牧。(3)再次大聲朗讀,注意讀好詩句的節奏。3.理解詩句,說說意思◇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這里可以理解路上的其他人,也可以理解為杜牧自己。欲斷魂:欲:快要;斷魂:靈魂都要斷絕了,形容非常傷心、難過。詩句大意:清明時節,雨紛紛地下著。路上的行人心里十分悲傷。◇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借問:向別人打聽。這里是向牧童打聽。遙指:遠遠地指著。詩句大意:杜牧(行人)問牧童:哪里有酒店啊?牧童指著遠出的杏花村。4.體會詩情,了解習俗(1)聚焦“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句,說說路上的行人為什么這么傷心呢?引導聯系生活經驗理解:清明節這一天,人們要去上墳掃墓,緬懷去世的親人,所以心情是悲痛的。(2)其實這也是詩人杜牧當時的心情。那么,你知道杜牧為什么也這么傷心難過嗎?出示詩人寫作的背景資料,說一說。杜牧中年時被免去官職,被迫離開京城。這一天正是清明節,他一個人在路上走,突然下起雨來了。這首《清明》就寫了他在清明節這一天的心情。(3)那么,你從詩句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詩人悲痛欲絕的心情呢?引導學生抓住詩句中“雨紛紛”“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等詞句,說一說自己的體會。小結: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悲傷,是因為懷念去世的親人;杜牧悲傷,是因為自己人生的遭遇。(4)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的第五個節氣。這個時節,萬物生長,大地一片清新明麗,所以叫“清明”。清明節,也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許多傳統的習俗。清明節的習俗,你還知道哪些呢?交流,圖片出示,了解上墳掃墓、踏青、包清明餃等習俗。5.感情朗讀,背誦古詩第二課時◎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受古詩里的重陽節習俗1.理解詩題,了解詩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重陽節這一天,寫下了一首著名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理解詩題。憶:想念、思念;山東:華山以東。當時王維在長安,他的兄弟親人在華山之外的東邊,所以稱“山東兄弟”。了解詩人王維:王維,字摩詰,唐代著名詩人、畫家。他多才多藝,擅長繪畫、書法,精通音樂,宋代蘇軾稱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與另外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并稱“王孟”。2.讀準字音,讀好節奏(1)學生大聲朗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2)指名朗讀,相機識字:倍、茱萸。根據字形,猜猜“茱萸”是什么?出示圖片,借助注釋,了解茱萸。(3)再次大聲朗讀,注意讀好詩句的節奏。3.理解詩句,說說意思◇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異鄉:他鄉,相對于故鄉而言。異客:身處他鄉的人,古人常常把離開家鄉的人稱之為“客”。佳節:美好的節日。佳:美好。倍思親:倍加思安親人。詩句大意:我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每逢傳統佳節就倍加思念自己的親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遙知:身在遠方也知道登高:古代重陽節有爬山登高的習俗。遍:全都。詩句大意:我知道遠方的兄弟登上了高處,一個個都插上了茱萸,只是少了一個人。4.了解背景,體會詩情(1)聚焦“倍思親”:王維為什么倍思親呢?聯系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出示背景資料:《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王維十七歲時寫的。當時他離開家鄉,獨自一人在長安謀取功名。重陽佳節,王維倍感孤單,思念故鄉親人和兄弟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寫下此詩。(2)“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只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倍思親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春節到了,王維獨自一人身在長安,看到_____________,他就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端午節到了,王維獨自一人身在長安,看到____________,他就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中秋節到了,王維獨自一人身在長安,看到____________,他就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3)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誰呢?此時此刻,兄弟們會想念王維嗎?想象一下,他們會說些什么。5.結合詩句,了解習俗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也讓我們了解到了古代重陽節的習俗。聯系詩句,說說古代重陽節有什么習俗?交流,了解登高和插茱萸的習俗。【登高】古人有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既可以欣賞風景、又強身健體。【插茱萸】古人有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茱萸是一種香氣濃郁的植物。重陽節插上茱萸,可以祛毒辟邪,延年益壽。你還知道哪些重陽節的習俗?交流,出示圖片,了解重陽節敬老和賞菊的習俗。5.感情朗讀,背誦古詩◎課堂練習:指導寫字,背默古詩1.指導寫好本課的生字。仔細觀察,交流難寫易錯的字。重點指導:符、魂、酒、牧、異。2.背一背三首古詩,同桌互相評價。評價標準:正確流利☆ 節奏停頓恰當☆ 帶著感情☆3.默寫古詩《清明》,當堂反饋訂正。4.布置課后作業:搜集兩首關于傳統節日的古詩。板書設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 倍 少一人思鄉思親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