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下冊第1課《氓》教案【教學(xué)目標】文化自信:體會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變化,樹立正確的愛情價值觀。語言運用:品味詩句,鑒賞“比興”技法。思維能力:品讀詩歌,感受人物之美。審美創(chuàng)造:誦讀詩歌,梳理詩歌脈絡(luò),體會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變化,感受“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抒情特征。【教學(xué)重難點】重點:積累重點文言字詞,把握情節(jié),體會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變化,理解人物形象;賞析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及其藝術(shù)效果。難點:分析女主人公愛情悲劇的原因,樹立正確的愛情價值觀。【教學(xué)過程】新課導(dǎo)入:“《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是孔子評價《詩經(jīng)》的話——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托虛徐之意。《詩經(jīng)》中有 “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則如云,匪我思存。”的熾熱忠貞,亦有“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的約會情趣……《詩經(jīng)》中描寫的愛情, 是那樣的不加修飾,明朗熱烈。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 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去感受這名衛(wèi)國女子的明朗熱烈與決絕反思。任務(wù)一:常識過關(guān)1、《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是我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源頭。2、《詩經(jīng)》按其詩歌內(nèi)容形式可分為風(fēng)、雅、頌三部分,按其表現(xiàn)手法可分為三賦、比、興類。這六要素合稱為《詩經(jīng)》“六義”。所謂《詩經(jīng)》“六義”,指的是風(fēng)、雅、頌,賦、比、興;其中“風(fēng)、雅、頌”是就其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其表現(xiàn)手法而言的。(1)風(fēng):不同地區(qū)的地方音樂。“風(fēng)”詩是從周南、召南、魏、唐、秦、陳、檜、曹等15個地區(qū)采集上來的土風(fēng)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2)雅:周王朝直轄地區(qū)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3)頌: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nèi)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yè)的。(4)賦: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陳其事,鋪陳,排比。(5)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6)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托物起興,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聯(lián)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3、“四書”:《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五經(jīng)”: 《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任務(wù)二:誦讀詩歌,感受人物之“美”當代著名學(xué)者鮑鵬山說:“在《詩經(jīng)》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為便是那位衛(wèi)國女子。”誦讀全詩,梳理脈絡(luò),感受人物之“美”。1、誦讀全詩,梳理脈絡(luò):這首詩歌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提示:找出關(guān)鍵句子。【預(yù)設(shè)】①送子涉淇,至于頓丘。乘彼垝垣,以望復(fù)關(guān)。不見復(fù)關(guān),泣涕漣漣。既見復(fù)關(guān),載笑載言。(戀愛——熱烈甜蜜、情意綿綿)②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自我徂爾,三歲食貧。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婚姻)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悲傷無助)③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婚變、被拋棄——激憤決絕)【明確】本詩以一個女子的口吻講述自己從戀愛、結(jié)婚到被拋棄的過程,文中多次出現(xiàn)的“淇水”既是環(huán)境要素,也是女主人公人生經(jīng)歷的見證,見證了她從情意綿綿到悲傷無助,再到激憤決絕的心路歷程。2、感受人物之“美” :重點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提示:可以先分析“氓”的形象,再去感受女主人公的形象之“美”。氓:①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忠厚老實)②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暴躁易怒)③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三心二意、不專一、違背誓言、始愛終棄)明確:氓是一個貌似忠厚老實,實則暴躁易怒、三心二意、違背誓言、始愛終棄、虛偽的負心漢形象。女主人公:(找出關(guān)鍵句)①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②乘彼垝垣,以望復(fù)關(guān)。不見復(fù)關(guān),泣涕漣漣。既見復(fù)關(guān),載笑載言。③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靜言思之,躬自悼矣。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分析:她面對男子的追求,熱烈回應(yīng),表現(xiàn)出對愛情的渴望;她遵守婚嫁禮法,表現(xiàn)出端莊的一面;她好言勸慰男子,善良體貼;她涕泣言笑,沉醉愛情,頗具性情;她不乏警覺,自我反思,聰明伶俐。詩的最后一句“亦已焉哉”的呼喊,更表現(xiàn)出她倔強剛強的一面。明確:女主人公是一個渴望愛情、具有真性情,同時又不失端莊,聰明伶俐、會自我反思、倔強剛強的棄婦女形象。【小結(jié)】本詩以一個女子的口吻講述自己從戀愛、結(jié)婚到被拋棄的過程,展示了她從情意綿綿到悲傷無助,再到激憤決絕的心路歷程,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渴望愛情、具有真性情,同時又不失端莊,聰明伶俐、會自我反思、倔強剛強的“完美”女性形象。詩中女子經(jīng)歷婚變,內(nèi)心雖然有怨恨、悲傷無助,卻不過分沉浸其中,“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讓她的形象在文學(xué)史上至今仍熠熠生輝,同時亦體現(xiàn)了本詩“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抒情特征。任務(wù)三:品讀詩歌,鑒賞技法1、對比人物形象的對比:女主人公善良、真誠而深情;“氓”則虛偽、自私而絕情,兩相對比,個性鮮明。男女不同境遇的對比:“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人物自身在婚前婚后的對比:“氓”始而蚩蚩,終而暴戾;女主人公始而快樂,終而凄苦。這些對比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特點和感情變化,深刻地揭示了詩歌的主題。2、比興概念:宋代朱熹有比較準確的解釋。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通俗地講,“比”就是比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 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 起興,即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 發(fā)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nèi)容。“比”與“興”常常連用。舉例:“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guān)雎“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上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①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預(yù)設(shè)】以桑樹起興,當桑葉新鮮潤澤時,斑鳩貪吃,不醉自醉。以此來引起“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的思考,這就如同女子沉浸于愛情,不能自拔。②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預(yù)設(shè)】以枯黃隕落的桑葉起興,“桑之落矣”,就好比女子日漸衰老的容顏,成為了被拋棄的理由,暗示了婚姻的破裂。任務(wù)四:總結(jié)全詩本詩以一個女子的口吻講述自己從戀愛、結(jié)婚到被拋棄的過程,展示了她從情意綿綿到悲傷無助,再到激憤決絕的心路歷程,為我們塑造了“完美”女性形象。詩中女子經(jīng)歷婚變,內(nèi)心雖然有怨恨、悲傷無助,卻不過分沉浸其中,“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讓她的形象在文學(xué)史上至今仍熠熠生輝,同時亦體現(xiàn)了本詩“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抒情特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