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習作:家鄉的風俗1.感受祖國民族文化習俗的魅力,尊重并熱愛家鄉的民風民俗。2.創設交際情境,充分調動學生交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間的團結協作的能力。聯系生活實際和調查訪問,感受和吸收習俗文化的智慧和營養。3.借鑒本單元描寫風俗的寫作方法,學習抓住主要特點介紹風俗的方法。4.通過閱讀習作例文和學生交換習作,讓學生學會欣賞他人作文的長處,將所學的作文技巧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同時讓學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題目:家鄉的風俗。1.審清題材:“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你對一些地方的風俗習慣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 請你將調査了解到的民風民俗加以整理,寫成一篇習作。(說明文或記事作文)2.審清內容:你的家鄉有哪些風俗習慣 請你介紹一種風俗,或寫一寫你參加一次風俗活動的經歷。如果是介紹一種風俗,寫之前,先查閱資料或問問長輩,深入了解這種風俗,想一想這種風俗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可以分幾個方面介紹,重點介紹什么。在介紹的時候,可以適當寫寫自己對這種風俗的實際體驗。如果是寫自己參加風俗活動的親身經歷,則可以把這種風俗的特點或來歷自然地穿插在合適的地方,如,“聽爸爸說,這個習俗大有來歷呢……”或“我查資料得知,元宵象征著……”,然后重點描寫活動現場的情況和自身的感受。如果你對這種風俗習慣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達出來。3.審清重點:通過介紹風俗習慣時,能夠詳略得當進行描寫,表達自己對家鄉的贊美,感受家鄉獨特的風俗中蘊含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美德。①介紹風俗時沒有寫清楚風俗的特點②詳略不當,主次不分。介紹風俗時羅列得太多,寫活動經歷時平均用力,重點不突出。③缺乏真情實感,沒有結合活動的過程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不能打動讀者。【擬題思路】本次作文并沒有給出具體的題目,屬于自由命題作文。依據作文要求,圍繞兩個方面命題:第一個是離不開“風俗”,讓人一看到題目就會知道這是寫風俗習慣的;第二個是直接用風俗的名字命名。作文題目體現文章的寫作目標。作文命題時,要有聲有色,吸引人,盡量避免大眾化的文題。我的魅力題目:可以選擇下面的題目來寫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擬一個有趣的題目。●家鄉的“大秧歌” ●家鄉的春節 ●殺年豬 ●鬧花燈 ●……【寫作思路】以習作《正月十五鬧花燈》為例來說明:一、選擇收集材料。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文化豐更是富多彩、風格各異。因此孕育出各具特色、精彩紛呈的民風民俗。家鄉肯定有自己獨特的風俗代代相傳,有很深的文化底蘊,這也是家鄉風俗的獨特魅力所在。1.說一說:下面這是什么節日?展現了什么風俗?2.說一說,你的家鄉還有哪些風俗?鬧花燈 扭秧歌 吃粽子 貼春聯 拜年 賽龍舟 包餃子……3.收集資料。(1)吃的風俗: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可見,吃對我們是多么重要。如:正月初一的餃子、正月十五的元宵、清明節的楊柳燒餅、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等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燦爛的民族文化、獨特的民族風情。(2)玩的風俗: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盛開著56朵民族之花,各種的風俗習慣真是叫人目不暇接。玩的習俗更是別出心裁。如:春節放竹、元宵節觀花燈、三月三放風等、清明節青、重陽節登高等像一幅幅絢麗多姿的民俗風情畫。(3)民族風俗:藏戲、民族舞蹈、服飾風格、禮儀、民間傳說、禁忌等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4)節日習俗:如:過年與吃團圓飯、壓歲錢、貼春聯等活動有關系;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八月十五要賞月、吃月餅等各有特色,各有精到之處。二、確定寫作對象。這么多風俗習慣,都寫下來嗎?不能面面俱到,選擇一種熟悉的風俗進行描寫或者寫一寫參加過的一次風俗活動的經歷。三、回顧課文,學習寫法。1.仔細回顧從本單元課文中學到的一些表達方法。◆《北京的春節》“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節這幾天,最能表現北京獨特的春節習俗,作者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活動為緯線,脈絡清楚的將這幾天作為全文的重點進行細致描寫。《藏戲》以事物不同方面為順序和先概括后具體的方法,運用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方法進行說明。2.交代你要寫家鄉的哪種風俗,并簡要概括這種風俗習慣的特點。◆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有的圖案各式各樣。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蠟燭,觀者就更多。解析:這段話通過具體描寫燈的種類和樣子,表現了元宵節鬧花燈的熱鬧景象。3.具體介紹這種風俗的由來或表現形式,以及在傳承中的變化等。◆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解析:這段話圍繞“除夕真熱鬧”展開敘述,通過寫做年飯、穿新衣、貼對聯、貼年畫、放鞭炮、吃團圓飯、祭祖、守歲這些人們的活動,表現了除夕的熱鬧景象。4.談談這種風俗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啊!家鄉的大秧歌,你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就像陳年的美酒,醇香甘美,滋潤著家鄉人的心。四、確定寫法。1.想一想: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介紹一種風俗呢?如果介紹一種習俗,可分幾個方面寫。如果寫自己參加風俗活動的親身經歷,可把這種風俗特點或來歷自然穿插在合適的地方,如,“聽爸爸說,這習俗大有來歷呢……”或“我査資料得知,元宵象征……”然后重點描寫活動情況和自身感受。如果對這種風俗有自已的看法,也可表達出來。如:2.你想重點介紹哪個方面?怎樣把重點部分寫具體呢?組織材料可以以“開頭+活動過程+結尾”的結構安排寫作內容。開頭: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事件,即寫什么風俗,要在開頭交代清楚。活動過程:某種風俗習慣的展開過程,比如端午粽子的制作吃法等。這是文章的重點內容,要具體地敘述。結尾:總結全文,抒發一下自己的思想感情,贊美一下自己的幸福生活等。如:圍繞“除夕真熱鬧”展開敘述,通過寫做年飯、穿新衣、貼對聯、貼年畫、放鞭炮、吃團圓飯、祭祖、守歲這些人們的活動,表現了除夕的熱鬧景象。3.通過重點描寫人們的活動,你來具體寫一寫人們是如何守歲的吧。除夕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每個人都要守歲。吃過年夜飯后,一家人守在電視機前一邊觀看“春節聯歡晚會”,一邊喝茶聊天。坐不住的人會選擇打牌、放鞭炮。小孩子們會在這個時候玩游戲,或者為長輩獻上自己精心準備的節目。4.關于家鄉的風俗,你了解到它的哪些資料?(1)關于元宵節鬧花燈,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被不知情的獵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震怒,便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將人畜和財物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不忍心讓百姓無辜受難,便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件事告訴了人們。眾人聽后,嚇得不知如何是好。有個老人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每戶人家在門前掛起紅燈,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好,便分頭準備。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火光,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心,從此每年的這三天,家家戶戶都要張燈結彩,點焰火,放爆竹。(2)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意見不被國君采納,反而被罷了官。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歷五月初五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屈原投江后,楚國人民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這樣年復一年,就形成了端午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3)拜年的習俗,傳說與一種叫“年”的怪獸有關。傳說怪獸“年”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后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4)過年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5.怎樣把這些故事寫進我們的習作里呢?還是從西藏那個僧人唐東杰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那時候……我特別奇怪,為什么元宵夜一定要鬧花燈呢?媽媽告訴我……我查資料得知,元宵象征著……據說……6.寫自己參加風俗活動的親身經歷,我們要重點描寫活動現場的情況和自己的感受。如:包餃子嘍!我左手拿皮,右手拿筷子,夾了一些餡,放在皮中間,把餃子中間捏緊,又從右邊的皮開始向上捏,又把左邊的皮牢牢捏住,我又加固了好幾次,一個挺著大肚子的餃子出現了。“哈哈!大胖子來啦!”我雖得意,又有幾分慚愧,因為我成功地包出了餃子,但餃子形狀不好看,像懶洋洋的小豬躺在那兒,怎么也站不起來。如何運用多種修辭方法進行描寫?描寫民風民俗切忌枯燥地介紹,要善于運用各種修辭方法進行生動描寫。◆潑水節期間還要進行劃龍舟比賽,比賽一般在瀾滄江上舉行。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時,傣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這里。一聲號令,一支支槳騰空而起,乘風破浪,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沖對岸。此時, 铓(máng)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解析:這段話運用比喻、夸張的修辭方法,將“龍舟的速度”和“歡樂的場面”描寫得形象生動,具體可感。下面以《家鄉的“大秧歌”》中的句子為例:每當過年過節的時侯,大街上響起咚咚的鑼鼓聲和優美的嗩吶聲,這聲音像一種號令,聽到的人們陸陸續續的來到街上。他們有的手中拿著扇子,有的拿著手絹,有的一家老少全都出動。頓時大街上變得熱鬧非凡。解析:語言樸實,用詞準確,描寫生動,扭秧歌前奏曲,鑼鼓聲和嗩吶聲吸引人們,渲染出一片熱鬧的場景。一條條彩色的"長龍"也在不斷加長。隊伍的四周圍滿了觀眾,他們一邊欣賞,一邊嘮著家常,自在悠閑。吹嗩吶的不時地變換曲調,秧歌的隊形和動作也隨著變化,讓人久看不疲,這樣喧囂的場景一直會持續到夜深才結束。解析:比喻形象、貼切,有新意。扭秧歌前的熱鬧場面描寫生動具體,將大秧歌火爆熱鬧的場景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五、列提綱。你想要介紹家鄉的風俗,還是寫自己參加風俗活動的經歷呢?不要急于下筆,先好好構思,編寫好寫作提綱。1.介紹一種風俗:要介紹的風俗是什么?它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打算從哪幾方面介紹?哪一部分作為重點將要進行具體介紹?打算擬定什么題目?2.寫一次風俗活動的經歷:要寫的風俗活動是什么?打算從哪幾方面來描寫活動現場?哪一部分作為重點將要進行具體描寫?打算擬定什么題目?六、會練筆,會表達。介紹一種風俗或寫自己參加一次風俗活動的經歷。根據表達的需要,抓住重點來寫。表達出對家鄉的自豪、贊美之情。感受家鄉這些獨具魅力的風俗中蘊含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美德。寫的時候,注意開頭要空兩格。借助習作導航單開始動筆寫作。示例:在擁擠的人群中,我們顧不得細看,只能跟著人群向前走。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個大公雞型的燈,只見它羽毛艷麗,昂首挺胸,正對著游人,仿佛告訴人們春天來了。我還沒有看夠,就被擁擠的人群擠到了一盞鯉魚燈前。只見它是長方體的底座,背景是清河水庫管理局辦公大樓的模型,前面的兩條大鯉魚,鱗片閃閃發光,魚的嘴巴一張一合,尾巴一搖一擺的好像正在向游人拜年,真是“魚躍碧波錦繡春,聞雞起舞合家歡”。詩句引用形象傳神:引用詩句表現了觀燈的熱鬧情景,描寫鯉魚燈時引用的詩句應時應景,形象而又傳神的寫出了鯉魚燈的形態。十、會分享,會修改。習作完成了,讀給大家聽?借助評改找到自己習作中的不足,并使用作文評改符號進行修改。修改的標準:1.沒有錯別字,語句通順,表達流暢。2.用詞準確生動,意思表達清楚明確。3.文章結構清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4.開頭能點明主題,結尾能恰當呼應、升華。5.文章立意較好,符合主流價值觀。6.文章主旨明確,有真情實感,抒發手法多樣。7.語言生動有個性,恰當使用修辭手法。8.符合本次作文要求:寫的風俗是作者家鄉的。寫作時按照一定的順序。能夠凸顯風俗的特色。描寫生動、內容具體。示例:下面是評改前的段落,讀一讀,看看有什么問題。只聽一聲令下,龍舟比賽開始啦!一只只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向前沖去,頓時,鑼鼓聲、吶喊聲、鞭炮聲混成一片,好不熱鬧。那些龍舟你追我趕,爭先恐后,誰也不肯讓誰。龍舟飛一樣地沖到了終點,這是我們村“猛龍”隊的龍舟,他們獲得了比賽的第一名,隊員們高聲歡呼著,喊叫著。那平靜湖面好像被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紋。診斷:這一段描寫賽龍舟的場面,過程只有“那些龍舟你追我趕,爭先恐后,誰也不肯讓誰”,缺少具體生動的描寫。下面這是修改后的段落,和原段落對比一下,說說為什么這樣修改。只聽一聲令下,龍舟比賽開始啦!一只只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向前沖去,頓時,鑼鼓聲、吶喊聲、鞭炮聲混成一片,好不熱鬧。那些龍舟你追我趕,爭先恐后,誰也不肯讓誰。“咚鏘……咚鏘……”隨著急促的鼓點,隊員們一齊有節奏地劃動著搖板,搖板入水,擊起了片片水花,龍舟就飛一樣向前沖去……一只十二米上的巨龍沖在最前面,你瞧,那指揮的,用力擊打著鼓面,鼓點越來越急,隊員們搖板入水的節奏也在加快……湖壩的人們使勁鼓著掌,高聲吶喊“加油!加油……”。龍舟飛一樣地沖到了終點,這是我們村“猛龍”隊的龍舟,他們獲得了比賽的第一名,隊員們高聲歡呼著,喊叫著。那平靜湖面好像被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紋。解析:紅字部分從面到點描寫了賽龍舟的場面,描寫了聲音、動作,既描寫了龍舟隊員,也描寫了觀眾的反應,生動、立體而詳細。總結:選取家鄉最有特色的風俗。要學會查找資料,在作文中進行介紹。要有風俗場景描寫,生動具體。寫作時要突顯風俗特色,不要面面俱到。【佳作一】范文展示鬧元宵“賣湯圓,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到了。天還沒有黑我就嚷嚷著吃元宵。“我吃六個,六六大順嘛!”看著我俏皮的樣子,媽媽點了一下我的鼻子說:“那我就吃十個,十全十美。”媽媽剛說完,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吃完元宵,我們就出門向東大橋走去。只見那里人山人海,一眼望去都是黑壓壓的人群。我們穿過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來到了草坪邊,等待著篝火表演。不一會兒,焰火騰空而起,幾顆小而明亮的火星一個接一個地躥了上來,沖向天空。“轟!轟!轟!”火星接二連三地炸開了,變成了一朵朵美麗而巨大的菊花,有紅的、黃的、綠的、藍的紫的整個天空變得絢麗多彩。這邊煙花剛放完,那邊鑼鼓就歡樂地響了起來,舞龍表演開始了。隨著銅鑼聲響起,“龍”開始動起來了。只見舞龍人熟練地操縱著“龍”長長的身軀,隨鼓點舞動著。它時而舒展盤旋,似乎在空中騰云駕霧;時而扭動著自己的身體,纏繞住那美麗的龍珠,好像在悠閑地游戲……舞龍人隨著銅鑼的節奏讓“龍”做著各種高難度的動作:仰身、爬行、旋轉、纏繞等。將“龍”的各種動作表現得生動逼真,讓人驚嘆不已!在一旁圍觀的人們也目不轉睛地看著這精彩的表演,為那惟妙惟肖的動作而喝彩。我漸漸看得入迷了,突然,那“龍”在空中快速地舞動著,形成了一條美麗的曲線。這讓我想起了成語“龍騰虎躍”,我想:這不就是騰飛在世界東方的“中國龍”嗎?啊,好不熱鬧,好不紅火,好不開心,好不幸福……“鬧”元宵,“鬧”出一個幸福美滿的新生活。 名師點評一個“鬧”字點明了元宵節的熱鬧,又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熙熙攘攘”點明了看煙火的人多,也側面寫出了當時場面的熱鬧。通過詳細的描寫,寫出了煙花的美麗。同時襯托出元宵節的熱鬧,暗扣標題中的“鬧”字。“仰身、爬行、旋轉、纏繞”等詞細膩地展現出“龍”當時的動作,讓人如同身臨其境。連用四個“好不”表現了作者對元宵節的喜愛之情。整體賞析詳略得當,語言優美是本文的主要特色。作者以時間為軸,通過描寫“吃元宵”“賞煙花”“看舞龍”三件事情,寫出了元宵節的風俗習慣。其中緊扣“鬧”字,對“賞煙花”“看舞龍”兩件事情進行了詳細的描寫,突出了當時場面的熱鬧,也寫出了元宵節的特點。在語言上,小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把當時熱鬧的場面寫了出來,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佳作二】范文展示愉快的春節“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在春節這樣一個盛大而隆重的節日里,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像北京就有吃餃子、賞花燈等風俗。而我們閩南春節的風俗有掃房、蒸碗糕、吃年夜飯等。你想了解我們這里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嗎?請聽我娓娓道來。除夕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開始貼窗花和春聯,為春節增添喜慶的氣氛,我們家也不例外。有意思的是,媽媽還特意把“福”字倒著貼,寓意是“福到了”。我們把春聯貼好之后,就要開始大掃除,這又叫“撣塵”,是流傳很廣的古老風俗,據說掃地要從家外往里掃,這樣才不會把財運掃出家門。大年三十,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奶奶家。我走進廚房,陣陣香氣撲鼻而來,是奶奶提前把各種食材都準備好了,魚、肉、蝦,各種好吃的琳瑯滿目,應有盡有,饞得我直流口水。年夜飯開始了,一家人圍在一起,稱為“圍爐”。大家邊吃飯邊聊天,互相敬酒,互相祝福,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除夕我們都要“守歲”。傳說這天晚上睡得越遲,家里的老人就會越長壽。初一那天,我早早地起床給爺爺奶奶拜年,奶奶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給了我和堂弟。收壓歲錢可是我們最開心的事情了,因為聽長輩們說過,壓歲錢可以為孩子們壓住邪祟,保佑孩子們平安。大街小巷變得熱鬧非凡,人們都在走親訪友。小孩子們玩著自己最喜歡的煙花,我們家燒起了高高的寶塔香。家家戶戶都飄著饅頭、年糕以及香腸的香味,饞嘴的我們有時候還會去偷吃,拿起案板上切好的香腸,扔一片在嘴里,可真香啊!我們有吃有玩,別提多開心了!吃好午飯,我們也不會閑著,帶著爺爺奶奶一起去商場買新衣服,這是我們家的老習慣了。我們不僅會買衣服,還會買很多零食,這是我要和弟弟妹妹們分享的,因為我要把喜悅和祝福帶給大家。春節一過,我們就又長大了一歲。愉快的春節總是帶給我很多美好的回憶,我想春節的風俗一定會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的。 名師點評開頭引用“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這句俗語,突出各個地方春節的習俗不同。開篇點題,緊扣中心。介紹貼窗花、貼春聯倒貼“福”字、撣塵的原因,讓讀者對當地的春節風俗及其來源有更深的了解。著重描寫了年夜飯食材的豐富,以及一家人吃團圓飯時的情景,渲染了節日的美好氛圍。“除夕的前幾天”“大年三十”“初一那天”等一系列表示時間的詞,將家鄉春節的風俗按時間順序有條理地介紹清楚,使讀者一目了然。詳寫了初一那天人們歡天喜地的活動。“偷”“扔等一系列動詞的運用,襯托出春節帶給人們的快樂。這部分內容一筆帶過,做到了主次分明,詳略得當。結尾點出傳統節日的風俗會一代代傳承,升華了主題。整體賞析小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自己家鄉的春節風俗,使文章顯得層次清楚、結構完整。介紹的時候,做到詳略得當,主次分明,通過具體的描寫,展現出家鄉春節的風俗。語言質樸,表達出小作者對家鄉春節濃濃的熱愛之情。【佳作三】范文展示話中秋“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節日風俗習慣。我們可以不斷地從這類民俗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營養,并受益終身。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之所以叫“中秋”,是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在三秋之中。這一天,天上的月亮又大又圓,分外明亮,所以這一天是象征著花好月圓人團圓的好日子。說起中秋節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神話和傳說。其中家喻戶曉的“嫦娥奔月”是最具代表性的關于中秋節的神話故事。古時候一個叫羿的勇士,射下了九個陽,拯救了蒼生,西王母便賞賜了他一顆能飛天成仙的靈藥。羿舍不得嫦娥,讓嫦娥把靈藥珍藏起來。后來嫦娥被蒙所騙,無奈之下吃下靈藥飛到了月宮,再也不能與相見。后來將妻子最愛吃的餅擺在院子里,對月亮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人們見了便紛紛效仿,希望以此來祈求平安、健康。久而久之,經過代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中秋節以及在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嫦娥奔月”真是一個美麗的神話,而我們壯族人的中秋節風俗更具特色。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飯菜特別豐盛,僅次于春節飯后將月餅供奉給祖先,希望祖先保佑一家人團團圓圓、健康快樂。祭拜完祖先,精彩的時刻就到來了,圓圓的大月餅會被切成很多份,每人一份。月餅代表著一家人團團圓,缺一不可。大家一邊吃著月餅悠閑地賞月,一邊聽著老人們講述有關月亮的趣事,還有人玩語接龍或猜謎語的游戲。在皎潔的月光下,吃著享受著團圓的喜悅,這是多么幸福的時光!中秋佳節是壯族沙柚子收獲的季節,有的人便將細香插在柚子上,叫作燒柚子香;還有人用長竿舉過屋,表示對月亮的恭敬。壯族人認為,柚子殼有特殊的香氣,細香插在上面燃燒,芳香四溢,是可以麗除穢氣的。除此之外,“放龍燈”也是壯族人民的中秋風俗。中秋節當晚,待嫁女子會親自動手做“龍燈”,先取一個柚子,將柚子掏空,再放進一支蠟燭,“龍燈”就做好了。等到月亮照到江面時,女子便會點燃蠟燭將“龍燈”放在水面上,折禱能有一段美好的姻緣。雖然“龍燈”不能決定美麗的壯族女子的幸福,但這種風俗一直保留至今,因為這是對美好生活的祝愿。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也正是這些各具特色的風俗,才使得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的生活豐富多彩。歡迎大家來我的家鄉,共度我們充滿壯族特色的中秋節。 名師點評引用俗語,并指出了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營養使我們受益終身,突出了主題。引用神話故事,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豐富了文章的內涵。這個句子承上啟下,使上下文銜接自然。通過“圍”“飯后”“祭拜完”等字詞將壯族人民過中秋節的特色風俗有條理地展示了出來。結尾總結全文,呼應開頭,使文章結構完整,也強烈地表達出作者對壯族中秋節的熱愛之情。整體賞析小作者在寫家鄉風俗時,引用神話傳說介紹了中秋節的來歷,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接下來借自己的親身經歷,向讀者介紹了壯族極具特色的中秋節風俗,突出了中秋節是一個團圓美好的節日。文章內容十分有感染力。病文展示 升格作文家鄉的春節我的老家在聊城,這兒雖沒有大都市的繁華,但卻處處體現出濃郁的地方風情。(開頭應該點名題目)臘月二十三俗稱“過小年”。這一天,還要送走灶王爺。人們用紅紙寫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條幅,貼在灶頭旁,家家放鞭炮恭送灶王爺上天。(可以把過小年送走灶王爺的情節寫得細致生動一些,加入自己的切身感受。)除夕可真熱鬧。家家戶戶趕做年菜,孩子們穿上新衣,與小伙伴們一起放鞭炮,玩耍嬉戲,我也不例外。不知不覺,天黑了下來,大人們端出香味四溢的飯菜,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其樂融融,象征“團團圓圓”之意。吃完團圓飯,大人們都出去打麻將,我們這些孩子們便坐在電視機前看央視春晚。(除夕夜是全國共有的民俗,本次習作題目是“家鄉的春節”要寫出家鄉特有的民俗,可刪去。)正月初一,店鋪關門,早上起來要向長輩問好,說吉利話,大人們都要到親戚家,朋友家拜年,要給孩子們壓歲錢。正月初一拜譜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同族的人拜自己的祖先。(“拜譜”能體現家鄉的民俗,要重點寫清楚是怎樣拜的。)轉眼間,盼望已久的元宵節到了。街上到處張燈結彩,店鋪里掛著許多各形各色的燈,如走馬燈,紗燈等。這一天大家還必須吃元宵。別人家都是在超市買那種糖心元宵,而我的奶奶卻買來一兩斤面粉,在家自己手搟元宵,她總說,自己家做的元宵更好吃。傍晚,人們要在廣場上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猜燈謎比賽,那場景好不熱鬧。(元宵節是全國共有的民俗,應寫出家鄉特有的民俗,可刪去。)正月十六春節結束,我也要回到馬鞍山了,但家鄉的風土人情令我難以忘懷。我愛我的家鄉,更愛家鄉的春節。 家鄉的春節我的老家在聊城,這兒雖沒有大都市的繁華,但卻處處體現出濃郁的地方風情。我愛我的家鄉,更愛家鄉的春節。(開篇點題,吸引讀者。)臘月二十三俗稱“過小年”。下午四點時,村里上下就響起了鞭炮聲。奶奶端著糖瓜、甜燒餅,擺上灶臺,擎了一炷香插在“灶王爺”的供臺上。我問奶奶這灶王爺干啥的?奶奶忙說:“不要亂說!這一天,灶王爺要去玉皇大帝那里匯報工作,匯報咱這一家在這一年里表現的好不好,做壞事了沒有。因為灶王爺家有18口人,而且他們都喜歡吃甜食,特別是灶糖和芝麻糖,所以要準備那些供品。一會兒還要用紅紙寫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條幅,貼在灶頭旁,當然還要家家放鞭炮恭送灶王爺上天才行。”當時我在心里想:灶王爺,你一定要在玉皇大帝那里夸獎我們哦!(結合自己親身經歷,通過奶奶的話,了解到家張過小年送灶王爺傳統民俗的來歷,寄予了人們美好的愿望。)正月初一最為熱鬧,“拜譜”是必不可少的。同族全家老少全都到大街上來,掛起一丈高的家譜,擺上供桌,放上蘋果、香煙、香蕉、糖果,懸掛十掛千頭鞭炮,捏著百個二踢腳,乒乒乓乓的放起來。上百口的李姓人氏,一起彎腰屈膝叩首場面十分壯觀隆重,使我渾身有了一種歸屬感。可是我對拜年的禮節儀式一竅不通,為了完成拜譜的儀式,我特地問了爺爺該怎么做。男子拜年首先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勢是先雙手抱拳前舉。這抱拳可不能亂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兇拜”。大過年的,來上一個右手握左手,就是觸人霉頭了;接著是叩拜,即跪拜磕頭;最后抱拳拱手。女子拜年是萬福,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側腰肋間,上下微晃數下,雙膝微微下蹲,也可以鞠躬拜年。(重點描寫了另一民俗“拜譜”。民俗過程描寫生動具體,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爺爺的講解,讓“我”對拜年的禮節的了深入的了解。)春節結束,我也要回到馬鞍山了,但家鄉的風土人情令我難以忘懷。我愛我的家鄉,我愛家鄉的春節,更愛家鄉的民俗風情。(總結全文,點明中心。)整體賞析修改后的作文重點突出,描寫生動,民俗特點鮮明:全文感情真摯、細膩,語言生動感人,按時間順序(過小年→除夕→拜譜等)具體描寫了家鄉過年的各種風俗習慣中所蘊涵的鄉土風情和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過小年送灶王爺這一習俗,加入了自己的親身感受;“拜譜”這一民俗,先寫大場面隆重的拜譜儀式,然后具體寫拜年的動作和注意事項,使讀者易于理解,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情感。【好詞】◆描寫人多的詞語人山人海 賓客如云 水泄不通 摩肩接踵 人頭攢動川流不息 濟濟一堂 座無虛席 人聲鼎沸 絡繹不絕◆描寫節日場面的詞語張燈結彩 彩帶飛舞 敲鑼打鼓 流光溢彩 鑼鼓喧天彩燈高掛 車水馬龍 熙熙攘攘 燈火輝煌 熱鬧非凡◆描寫特色美食的詞語芳香四溢 垂涎欲滴 肥而不膩 色味俱佳 唇齒留香垂涎三尺 津津有味 大快朵頤 玉盤珍饈 回味無窮【佳句】◆只見每條龍舟上的鼓手都用力地擊打船頭的那面大鼓,咚咚的鼓聲響徹兩岸,直達天空。龍舟上的槳手奮力齊發,整齊地擺動雙槳,龍舟就像一支支離弦的箭一樣沖了出去。◆1000多根6米長的竹竿隨著鼓聲有節奏地擺動著,1000多名壯族男女青年動作敏捷地跳進竹竿陣,隨著節奏翩翩起舞,優美的舞步與手的動作配合得非常和諧。◆一時間,碧藍碧藍的空中,“彩蝶”翩翩起舞,“蒼鷹”搏擊長空,“乳燕”雙雙比翼,“鳳凰”扶搖直上,無數只紙鳶爭高比美,熱鬧極了!◆我用勺子舀起一個湯圓,怕燙著自己,就先輕輕地吹了幾口氣,然后輕輕一咬,那又香又甜的芝麻餡使涌了出來,在口中慢慢化開,充滿了口腔,哇,怎一個“美”字了得?◆突然,一條長達幾十米的“龍頭蜈蚣”出現了,只見它龍頭微翹,龍髯迎風擺動,銀光閃閃,數百節的身軀迎風翻動,時而向無盡的碧空飛去,好似要隱于藍天之中;時而又搖電翻動,好像要興風作雨。看到這叱咤風云的龍頭蜈蚣,怎能不使人想到中華民族所傳頌的“龍的精神”呢?◆開門見山式: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當然,在我的家鄉——溧陽,這也是一個盛大的節日。◆環境描寫式:大街小巷掛起了彩燈,貼上了大紅春聯,家家戶戶飄出誘人的香味,伴隨著陣陣鞭炮聲,一年一度的春節來臨了。◆開頭點題式:臺子一搭,鑼鼓一敲,鄉村夜戲就開場了。◆直奔中心式:中秋的晚上,我們在院子里盼著月亮,好久卻不見出來,便坐回屋里,纏奶奶說故事。奶奶的故事真多,說過一個又一個……突然,奶奶說:“月亮進來了!”◆設置懸念式:八月十五月兒圓。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我的家鄉有什么風俗活動呢?請跟隨我的腳步一起去看一看吧。◆猜測遙想式:望著窗外的明月,再看看家里只有我一個人,此時的爺爺奶奶也一定在遙望著這一輪明月,我的思緒飄到了家鄉……◆引用詩詞式: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每當吟誦起王安石的這兩句詩,我就盼望著新年的到來。◆發出邀請式:朋友,你不妨到我的家鄉來嘗一嘗這道美味佳肴!◆引用古詩式:天色漸晚,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但觀燈的人還是絡繹不絕,各種彩色的燈像天上的繁星一樣,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燈醉,只緣春意濃”!◆點明意義式:舞龍燈是春節必不可少的傳統節目,它象征著喜慶祥和,寄美好生活的向往,保佑著來年豐衣足食,天下太平。我喜歡舞龍燈這個風俗。◆環境渲染式:此時,鑼鼓聲、鞭炮聲、歡笑聲組成一首動聽的交響樂,人們在這交響樂中邁入嶄新的一天。◆感嘆式:生活真是個大戲臺!◆反問式:看著天上白光光的月亮,我覺得,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就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贊揚式:難忘正月十五夜那熠熠發光的彩燈,照得黑夜如同白晝,使人們看到生活的甜蜜,人人臉上漾著笑容……◆總結式: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就9點多了,我們依依不舍地回家了。這真是一個愉快而又難忘的元宵之夜。習作鞏固練習1.習作指導。(1)審題: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本次習作的對象是家鄉特別的風俗習慣。B.在習作中,可以介紹一種風俗,也可以寫自己參加一次風俗活動的經歷。C.介紹風俗習慣時,只能陳述有關風俗習慣的內容,不能發表自己的看法。D.習作之前,通過多種方法來深入了解這種風俗,才能使習作內容更豐富。(2)選材:在符合本次習作主題的素材后面打“√”。A.傳統節日形式及活動( ) B.富有特色的服飾文化( )C.經久流傳的美食 ( ) D.近期產生的流行曲藝 ( )E.有地域特點的建筑 ( ) F.代代相傳的民間工藝品 ( )(3)構思:理清自己本次習作的思路。①回回首,定內容: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感受到了家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風俗習慣。我準備在習作中介紹 這一風俗習慣。②廣搜集,深了解:家鄉的風俗習慣是經過長期形成并不斷傳承延續的,為了更好地展現家鄉的風俗習慣,除了在生活中進行觀察和回憶,我還通過等方式豐富對家鄉風俗習慣的感知。③定特點,定主線:《北京的春節》以時間和人們的活動為主線,展現了老北京過春節的溫馨和美好。在本次習作中,我想以 為主線,展現家鄉這一風俗習慣 的特點。④組素材,分詳略:習作時,做到詳略得當會使文章重點突出,主次分明。我要詳寫的是 ,略寫的是 。2.你的家鄉一定有許多別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比如春節時要給小孩子壓歲錢,立夏要玩斗蛋游戲,端午節要賽龍舟、吃粽子,中秋節要賞月等。請你選擇一種風俗,認真查閱資料,向大家介紹這種風俗,突出風俗特色。題目自擬。3.根據積累的素材選擇合適的開頭方式,明確要寫的風俗。例句: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當然,在我的家鄉一溧陽,這也是一個盛大的節日。仿寫:4.通過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形象地刻畫家鄉的代表性風俗活動。例句:農歷正月十六的晚上,我們早早地吃完晚飯,穿上厚厚的棉衣,站在門口準備出發這時,媽媽鄭重其事地把提前準備好的一角硬幣發給我們,每人十個。她一邊把硬幣放到我妹妹手中,一邊叮囑:“到了外面,要一邊走一邊拿出硬幣扔掉,這樣就可以拋掉所有的煩和晦氣。仿寫:5.通過具體事例寫風俗。例句:每年端午節,我們都要去姥姥家包粽子。姥姥早就準備好了糯米、金絲小棗、粽葉、繩。只見姥拿起一片粽葉,嫻熟地把它卷成喇叭形狀,添上糯米,放上兩三枚小棗,再蓋上一層糯米,手輕輕地向對角處卷,再上細繩,一個三角就包好了。仿寫:6.總結對家鄉風俗的看法,表達情感。例句:在我的家鄉,包好的粽子不僅自己吃、送人,還要留下幾個,周線綁在一起投到江里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家鄉人民浮樸、善良、無私的品質,如同粽子中的糯米那樣純白無暇,又散發著粽葉的清香。仿寫:7.習作練習。(任選一題)。(1)你的家鄉有哪些風俗習慣 請你介紹一種風俗或寫一寫你參加一種風俗活動的經歷。在習作的時候可以適當寫寫自己的實際體驗,同時要做到主次分明,重點突出。(2)同學們,你的家鄉有什么節日習俗 你參加過什么節日的民俗活動 請你根據親身經歷寫一篇作文。注意要運用過渡句把這種風俗的特點或來歷自然穿插在合適的地方。重點描寫活動現場的情況和自身感受。抓住重點寫出特點,詳略得當,題目自擬,不少于500字。在寫作前注意收集資料,深入了解你要介紹的這種風俗,并提取關鍵信息,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想一想這種風俗的主要特點,可以分為幾個方面介紹,重點介紹什么,寫作時做到詳略得當。可以結合具體事例寫出自己對這種風俗的實際體驗和感受。答案1.(1)C(2) A.√ B.√ C.√ E.√ F√(3)①示例:家鄉的皮影戲②示例:上網查閱、向長輩咨詢③示例:事物的特點造型新穎逼真、唱腔獨特④示例:皮影的制作工藝、皮影戲的演出方式 皮影戲的歷史、對外交流和文化價值(4)示例:餃子下鍋啦!它們調皮地在水里蹦著、跳著,盡情地翻滾著,不一會兒小肚皮就鼓鼓的了。2.略3.今年春節是在外婆家過的。這次過年讓我懂得了大年初一的許多“規矩”。4.新年早晨起床,我整理好床鋪,看到地上有兩片紙屑,習慣性地去拿掃帚掃地,可到墻角一看,掃帚不見了。我大喊:“外婆,笤帚呢?”外婆告訴我:“大年初一是不能掃地的,否則會把財運掃光。假使非要掃地不可,必須從外頭往里邊掃,名曰把財運‘掃進來’”。5.大秧歌扭起來了。雖然隊伍中多是中老年人,可他們腳步輕盈,姿態優美,動作極為協調,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絹,舞弄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別樣的風采,盡情地揮灑著他們內心的喜悅和幸福。此情此景,引逗得一些青年和孩子心里有些發癢,也爭著加入到秧歌隊伍當中,那一條條彩色的“長龍”也越來越長了。隊伍的四周圍滿了觀眾,他們一邊欣賞,一邊嘮著家常,自在悠閑。嗩吶不時地變換曲調,秧歌的隊形和動作也隨著變化,讓人久看不厭。這樣喧的場景會直持續到夜深才結東。6.難忘正月十五夜那熠熠發光的彩燈,照得黑夜如同白晝,使人們看到生活的甜蜜,人人臉上漾著笑容……7.示例:端午粽飄香“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民歌唱的就是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那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吃粽子。端午節包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戰國末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派使節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向楚懷王進言。楚懷王非但不聽,反而把屈原驅逐出郢都。屈原在流放的路上,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都城被攻陷的消息后,心如死灰,仰天哀號一聲,便跳進了湍急的汨羅江,這天正好是農歷五月初五。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為了不讓屈原的遺體被魚吃掉,就往江中投放飯團。所以,每年到了五月初五那一天便有了包粽子、吃粽子的風俗。每年端午節,我們都要去姥姥家包粽子。姥姥早就準備好了糯米、金絲小棗、粽葉、細繩。只見姥姥拿起一片粽葉,嫻熟地把它卷成喇叭形狀,添上糯米,放上兩三枚小棗,再蓋上一層糯米,手輕輕地向對角處卷,再綁上細繩,一個三角粽就包好了。“開鍋了,吃粽子啦!”不知誰喊了一聲,大家一窩蜂似的湊了過去。“嘩一”姥姥掀開鍋蓋,一團乳白色的蒸氣飄然而上,粽子的清香頓時溢了出來。媽媽告訴我,因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因此在端午節時,吃粽子也有一舉中第的寓意。我拿起一個粽子,咬了一口,笑著說:“吃粽子,預示著我在期末考試中高中榜首嘍!”大家一聽都笑了。小小的粽子里包的不僅僅是糯米和小棗,還包裹著無窮的快樂和濃濃的親情。在我的家鄉,包好的粽子不僅自己吃、送人,還要留下幾個,用線綁在一起投到江里,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家鄉人民淳樸、善良、無私的品質,如同粽子中的糯米那樣純白無瑕,又散發著粽葉的清香。目標導航審題指導思路指引寫作誤區技法點撥想一想佳作賞析病文升格好詞佳句特色開頭絕妙結尾溫馨提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