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教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核心素養教學設計9. 端午粽(第1課時)【教材分析】《端午粽》是一篇充滿生活氣息的課文,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描繪了外婆包粽子、煮粽子、“我們” 吃粽子的溫馨場景。文章語言簡潔明快,富有童趣,如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通過細膩的描寫,將端午粽的外形特點清晰展現。課文不僅介紹了端午粽的制作材料和過程,還滲透了端午節吃粽子這一傳統習俗的由來,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學情分析】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對粽子有一定的接觸,但對于端午節吃粽子這一傳統習俗的文化內涵了解有限。在語文學習方面,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識字基礎和初步的朗讀能力,但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情感以及挖掘文化內涵上,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他們喜歡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對色彩鮮艷、充滿趣味的事物更感興趣,因此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特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素養分析】(文化自信)了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傳統習俗以及端午粽在其中承載的意義,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語言運用)正確認讀和書寫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詞語的表達效果,能用“又()又()”的句式描述事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思維能力)通過觀察粽子的外形、品嘗粽子的味道、探究粽子的制作過程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欣賞課文中描寫端午粽的優美語句,體會文字所描繪的畫面美和情感美。【教學目標】1.認識“端、粽”等13個生字和米字旁;會寫“節、米”等6個生字。2.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教學重點】讀準字音,隨文識字,學習書寫生字,初步了解端午粽子的做法。【教學難點】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和來歷。【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新課任務】第一板塊 【情景激趣,新課導入】1.交流討論:你知道什么時候吃粽子嗎?預設:端午節2.交流討論:你們喜歡吃什么味道的粽子?預設:我吃過很多種口味的粽子,比如豬肉粽、蜜棗粽、紅豆粽……3.交流討論:粽子的發展粽子剛開始在古代出現時,被稱為“角黍”(shǔ)或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當時的“角黍”餡料是黍米,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黃米,到了唐代,黃米逐漸被糯米取代。第二板塊 【初讀課文,識字學詞】朗讀課文。導讀要求:(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圈出生字詞,遇到生字多讀幾遍!(2)思考課文有幾個自然段。2.生字樂園:(1)教師領讀本課的生字,并結合本課的詞語學習生字。(開火車認讀生字)(2)檢查生字認讀情況。3.認識偏旁。“米”:兩點左短右長,均與豎不相連,橫左伸右縮,其余同木字旁寫法,最后一筆是點。帶米字旁的字還有哪些?交流討論:你了解端午節嗎?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舟節、正陽節等。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祈福辟邪的節日,后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汨羅江而死,人們便將端午節也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蒿草、艾葉,賽龍舟的習俗5.識字游戲:笑臉卡片翻翻翻第三板塊 【強化生字 書寫指導】1.生字認讀(1)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節、米、間、分、吃、肉。(2)認讀生字。2.教師范寫重點生字:3.書寫練習(1)每個字書寫3個。(2)注意寫字姿勢要正確。(3)小組內評選書寫好的字,全班展示。【課時訓練】1.寫出本課生字中帶有下面偏旁的字,并組詞。米 立2.下面的字各是什么結構?葉 知 節 真 豆 分 米3.用“ ”給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總結評價】1.課堂總結:今天你學會了什么?你是怎么學會的?2.課堂評價【布置作業】1.完成《分層作業》中對應練習。2.預習下一課。【板書設計】9.端午粽【教學反思】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在識字教學環節,采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識字寫字,學生參與度較高,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生字的書寫規范。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朗讀指導方面,雖然強調了情感,但學生在朗讀時對情感的表達還不夠到位,未能充分展現出對端午粽的喜愛之情。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