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5張PPT)第7講 浮力知識思維導圖知識整合梳理一、浮力1. 定義: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它 向上 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方向 豎直向上 .2. 產生原因: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其上、下表面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力 不同 .F浮= F向上-F向下 .3. 稱重法測浮力:先在空氣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體重力G,再把物體浸在液體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拉,則物體所受的浮力為F浮= G-F拉 .4. 影響因素: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 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和 液體的密度 有關,浸在液體中的體積越大,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 大 .向上豎直向上不同F向上-F向下G-F拉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液體的密度大應知應會盤點二、阿基米德原理1. 內容: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 上 的浮力,浮力的大小 等于 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2. (1)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其中ρ液表示液體的 密度 ,單位為kg/m3;V排表示物體 排開液體的體積 ,單位為m3;G排表示 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單位為N;m排表示 排開液體的質量 ,單位為kg;F浮表示 浮,單位為N.(2)當物體浸沒在液體中時,V排=V物;當物體的一部分浸在液體中,另一部分露在液面上時,V排<V物.上等于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排開液體的質量浮力3. 適用條件:物體受到 液體 或 氣體 的浮力都可用阿基米德原理求解.液體氣體三、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1.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判斷.狀態 上浮 下沉 懸浮 漂浮 沉底受力分析力的關系 F浮 >G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F浮+FN > G密度關系 (實心體) ρ物 <ρ液 ρ物 = ρ液 ρ物 < ρ液; V物 > V排 ρ物 = ρ液; V物 < V排 ρ物 > ρ液>===><=<>=<>2. 浮力的應用.(1)輪船.①排水量:輪船排開水的 質量 .②原理:把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 空心 ,可以使排開水的體積增大,從而增大浮力.③浮力的計算:F浮=m排g= G物 .質量空心G物(2)潛水艇:通過改變自身的 重力 來實現浮沉.重力(3)熱氣球和飛艇:充入的是比空氣密度 小 的氣體,利用充氣和放氣來控制體積,實現上升或下降.(4)密度計:根據物體漂浮時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 重力 和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制成.測量液體密度時,密度計浸入液體的體積越大,待測液體的密度就越 小 .小重力小命題點1 浮力的相關實驗1. (2024重慶B卷)小渝和同學們利用一長方體物塊來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重慶中考聚焦(1)將物塊豎放后掛在彈簧測力計上,測出物塊的重力為2.7 N,然后將物塊部分浸入水中,發現測力計示數減小的同時水面升高了,說明物塊受到豎直向 上 的浮力,并且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與放入物塊前相比 變大 .當測力計示數如圖甲所示時,物塊受到的浮力為 0.3 N.(2)接下來小渝繼續按圖乙、丙、丁所示進行實驗,由甲、乙、丙的數據可知:在同種液體中,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越大 ,浮力越大.由丙、丁的數據可知:物體浸沒在同種液體中時所受浮力大小跟深度 無關 (選填“有關”或“無關”).上變大0.3越大無關(3)然后將物塊浸沒在鹽水中,如圖戊所示,分析數據可知:浮力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并通過計算得出所用鹽水的密度為 1.1 g/cm3.若在實驗前,彈簧測力計的指針在零刻度線以下,并未調零,則算出的鹽水密度 不變 (選填“偏小”“偏大”或“不變”).1.1不變(4)同組的小王同學還想進一步探究:物體在浸沒前,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是否有關?于是他將物塊橫放后掛在彈簧測力計下,使其露出水面高度與圖乙相同,測力計示數為2.3 N,與乙圖數據對比,小王得出結論:物體在浸沒前,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你認為該方案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 不合理,沒有控制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 .不合理,沒有控制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命題點2 浮力的基礎計算2. (2021重慶B卷)如圖所示,質量分布均勻的兩個正方體甲、乙疊放在水平地面上,甲放在乙的中央.乙的邊長是甲的2倍,甲對乙的壓強與乙對地面的壓強相等.將它們分別放入足夠多的水中靜止時上下表面都處于水平位置,正方體乙漂浮且有的體積浸入水中.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C )A. 甲、乙的質量之比m甲∶m乙=1∶4B. 甲、乙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3∶8C. 甲、乙浸入水中的深度之比h甲∶h乙=4∶3D. 甲、乙在水中靜止時所受浮力之比F甲∶F乙=5∶12C3. (2023重慶B卷)小俊用彈簧測力計吊著質量為1.35 kg的圓柱體,從如圖所示位置緩慢浸入裝滿水的深度合適的溢水杯中,圓柱體的底面積為100cm2、高度為5 cm.則圓柱體下降過程中( C )A. 浸沒前彈簧測力計示數逐漸變大B. 浸沒前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逐漸變小C. 浸入一半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11 ND. 剛浸沒時圓柱體底部受到水的壓力為8.5 NC命題點3 簡單模型壓強浮力綜合計算4. (2023重慶B卷)小天做物理小實驗,先向質量為300 g的薄壁柱形容器中倒入深度為1 cm的水,將容器放在水平放置的電子秤上,穩定后示數如圖甲所示,然后用細線吊著密度為0.6 g/cm3、不吸水的立方體木塊,豎直向下緩慢浸入容器內的水中,松開手待木塊靜止后,電子秤穩定后的示數如圖乙所示,此時木塊對容器底部的壓強為 300 Pa.接著小天拉著細線,將木塊豎直向上提升 0.8 cm,容器對電子秤的壓強變化量與木塊底部所受水的壓強變化量之差為120 Pa.(不計細線質量和體積,忽略附在木塊表面水的影響)3000.85. (2023重慶A卷)小莉模擬古人利用浮力打撈鐵牛,模擬過程和測量數據如圖所示.①把正方體M放在架空水槽底部的方孔處(忽略M與水槽的接觸面積),往水槽內裝入適量的水,把一質量與M相等的柱形薄壁水杯放入水中漂浮,如圖甲所示;②向杯中裝入質量為水杯質量2倍的鐵砂時,杯底到M上表面的距離等于M的邊長,如圖乙所示,此時水杯浸入水中的深度h= 9 cm;③用細線連接水杯和M,使細線拉直且無拉力,再將鐵砂從杯中取出,當鐵砂取完后,M恰好可被拉起,完成打撈后,如圖丙所示.則M與水杯的底面積之比為 2∶9 .92∶96. (2023重慶A卷)桔槔是《天工開物》中記載的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如圖所示,硬桿用細繩懸掛在樹上,桿可繞O點自由旋轉且與樹之間無作用力,用細繩將重力為20 N、容積為2.8×10-2 m3的桶懸掛在B端,在A端重120 N的拗石輔助下,人可輕松將一桶水從井中提起,OA∶OB=3∶2,懸掛桶的繩子始終保持在豎直方向上,忽略桿和繩的重力.(g取10 N/kg)(1)桶裝滿水時,水的質量為多少?28 kg (2)空桶在中漂浮時,桶排開水的體積為多少?2 000 cm3(3)一重力為480 N的人用桔槔將裝滿水的桶提出水面后(忽略桶外壁沾的水),桔槔處于平衡狀態時,人與地面的受力面積為500 cm2,此時人對地面的壓強為多少?1.2×104 Pa7. (2022重慶B卷)為進行浮力相關實驗,小濤將力傳感器固定在鐵架臺上,底面積為40 cm2的實心均勻圓柱體A通過輕質細線與力傳感器相連,力傳感器可測量細線拉力的大小.重3 N、底面積為100 cm2的薄壁柱形溢水杯B放在水平升降臺上,杯中裝有23 cm深的水,如圖甲所示.從某時刻開始讓升降臺上升使A逐漸浸入水中,力傳感器所測力的大小與升降臺上升高度h的關系如圖乙所示.當升降臺上升高度為8 cm 時,水對A下表面的壓強為500 Pa.不計細線的伸縮,A始終保持豎直,且不吸水.求:甲乙甲乙(1)A的質量;1.2 kg(2)圖乙中F1的大小;10 N (3)當A浸沒在水中后剪斷細線,升降臺和A都靜止時,溢水杯對升降臺的壓強.3 400 Pa1. 把一個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5 N,當把該物體浸沒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為2 N,此時物體所受的浮力為 3 N,水對它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是 3 N,方向 豎直向上 .甲乙RJ八年級下冊P50 圖10.1-233豎直向上教材知識溯源(a) (b)HK八年級P211 圖9-32. 人之所以能浮在死海水面上,是因為人體密度 小于 海水的密度.人靜止時,人所受的浮力 等于 人的重力.(均選填“小于”“大于”或“等于”)RJ八年級下冊P51 圖10.1-4小于等于HK八年級P214 圖9-83. 如圖所示,用手把空的飲料罐緩慢地按入水中,在飲料罐浸沒之前,越往下按感覺越費力,驗證了浮力的大小跟物體排開液體的 體積 有關.RJ八年級下冊P53 圖10.2-1體積4. 將同一雞蛋分別放入盛有水和濃鹽水的容器中,雞蛋靜止時分別沉底、懸浮.若雞蛋在水和鹽水中所受浮力分別為F1和F2,則F1 < (選填“<”“>”或“=”)F2.RJ八年級下冊P57 圖10.3-2<HK八年級P223 圖9-175. 要使如圖所示的熱氣球繼續上升,就要對熱氣球內的熱空氣繼續加熱,這是利用空氣的 熱脹冷縮 原理,使熱氣球內空氣密度 變小 ,浮力 不變 .(后兩空均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RJ八年級下冊P59 圖10.3-7熱脹冷縮變小不變HK八年級P210 圖9-26. 密度計刻度越往上示數越 小 ,當密度計放入液體中時,處于 漂浮 狀態,其浮力等于密度計的 重力 .根據:F浮=G即ρ液gV排=G物,當ρ液變小時,因為G物不變,所以V排變大,即密度計浸入到液體中的體積變 大 .小漂浮重力大HK八年級P223 圖9-18甲乙丙RJ八年級下冊P60 圖10.3-9重難點1 浮力的基本計算計算浮力的方法一般歸納為以下四種:(1)根據浮力產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一般用于已知物體在液體中的深度,形狀規則的物體.(2)根據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當物體浸沒時,V排=V物;當物體漂浮時,V排+V露=V物.這個公式對任何受到浮力的物體都適用,計算時要已知ρ液和V排.重點難點突破(3)根據力的平衡原理:將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的物體浸在液體中,靜止時,物體受到重力、浮力和豎直向上的拉力.這三個力平衡,即F浮=G物-F拉.(4)根據漂浮、懸浮條件:F浮=G物,這個公式只適用于計算漂浮或懸浮物體的浮力.運用上述方法求浮力時,要明確它們的適用范圍,弄清已知條件,不可亂套公式.例1 在空氣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某石塊的重力為5 N;將其浸沒在水中稱量,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3 N;將其浸沒在另一種液體中稱量,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2.6N,求:(1)石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2)石塊的體積;(3)石塊的密度;(4)另一種液體的密度.【解析】(1)根據稱重法可知,石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F浮=G-F1=5 N-3 N=2 N.(2)石塊浸沒在水中,故V排=V物,根據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可得V物=V排==2×10-4 m3.(3)石塊的質量m==0.5 kg,石塊的密度ρ===2.5×103 kg/m3.(4)當物體浸沒在另一種液體中稱量,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2.6 N,根據稱重法可得其所受浮力為F'浮=G-F2=5 N-2.6 N=2.4 N,再根據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得另一種液體的密度ρ液===1.2×103 kg/m3. 【答案】(1)2 N (2)2×10-4 m3 (3)2.5×103 kg/m3 (4)1.2×103kg/m3重難點2 壓強、浮力的綜合分析與計算計算的基本思路:(1)仔細審題,注意抓住隱含條件的關鍵詞,如浸入、浸沒、裝滿、未裝滿、溢出、未溢出、漂浮、懸浮、上浮、下沉的含義.(2)確定研究物體,并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重力、浮力、拉力或壓力等).(3)計算壓強的方法:①公式p=普遍適用,p=ρgh適用于液體和各種直柱體;②對于固體,先求出壓力,再求壓強;③對于液體,先求壓強,再求壓力.(4)在受力分析的基礎上,列出關系式,漂浮或懸浮時F浮=G物;用線吊在液體中時:F浮=G-G示;被強制壓(按)入液體中時,F浮=G+F(F為壓力或拉力),若有幾個物體連接在一起,可以將它們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5)把阿基米德原理公式或密度、重力的計算公式代入關系式,代入已知量解出未知量.例2 (2023郴州)如圖所示,水平桌面上甲、乙兩相同的容器裝中有體積相等的不同液體.將同種材料制成的實心物體A、B分別放入甲、乙兩容器中,靜止時兩容器中的液面齊平,則( )A. 物體A受到的浮力大于物體B受到的浮力B. 容器甲中液體的密度小于容器乙中液體的密度C. 甲、乙兩容器的底部受到的液體壓強相等D. 容器甲對桌面的壓力小于容器乙對桌面的壓力【解析】甲、乙兩相同的容器中裝有體積相等的兩種液體,將實心物體A、B分別放入兩容器中,靜止時液面等高,則容器甲中液體與A排開液體的體積之和等于容器乙中液體與B排開液體的體積之和,由圖可知,A漂浮,排開液體的體積小于物體的體積,B懸浮,排開液體的體積等于物體的體積,所以A的體積大于B的體積,實心物體A、B由同種材料制成,則密度相等,根據ρ=可知,A的質量大于B的質量,根據G=mg可知,A的重力大于B的重力.根據物體的浮沉條件知,物體A受到的浮力大于物體B受到的浮力,故A符合題意;由圖可知, A漂浮,根據物體的浮沉條件知,A的密度小于甲液體的密度,B懸浮,B的密度等于乙液體的密度,所以容器甲中液體的密度大于容器乙中液體的密度,故B不符合題意;靜止時液面等高,根據p=ρ液gh可知,甲容器底部所受液體壓強大于乙容器底部所受液體壓強,故C不符合題意;甲、乙兩容器相同,容器中液體體積相同,容器甲中液體密度大于容器乙中液體密度,故甲容器和液體總重大于容器乙和液體總重,容器甲對桌面的壓力大于容器乙對桌面的壓力,故D不符合題意.【答案】A實驗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實驗裝置】【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燒杯、不同種類的液體、柱形物體若干.典型實驗突破1. 轉換法的應用:通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化來說明浮力大小的變化,F浮=G-F示.2. 控制變量法的應用:(1)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時,需控制液體密度不變,改變物體排開液體體積.(2)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與液體密度有關時,需控制物體排開液體體積不變,改變液體密度.(3)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時,需控制液體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體積不變,改變物體在液體中所處的深度.【實驗方法】【實驗分析】1. 計算物體的密度:已知物體的重力為G,物體浸沒在水中時所受的浮力F浮=G-F示(F示表示物體浸沒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則物體的質量為m=,物體的體積為V=V排=,物體的密度ρ====.2. 計算液體的密度:已知物體的重力為G,物體浸沒在水中時所受的浮力F浮水=G-F水(F水表示物體浸沒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物體浸沒在待測液體中時所受的浮力F浮液=G-F液(F液表示物體浸沒在待測液體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則物體的體積V=V排==,所以ρ液==.【實驗結論】1. 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只與液體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體積有關,與物體在液體中所處的深度、物體的形狀、物體的密度等因素無關.2. 液體的密度一定時,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3. 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一定時,液體密度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針對訓練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實驗中,實驗小組的同學提出了如下猜想:猜想1: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有關.猜想2: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的形狀有關.猜想3: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猜想4: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沒的深度有關.為了驗證上述猜想,實驗小組的同學進行了如圖所示的一系列實驗(實驗中銅塊和鋁塊的體積相同).(1)由圖①③⑤可驗證猜想 3 是正確的,可初步得出結論:液體密度相同時,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越大,所受的浮力越 大 ,圖⑤中銅塊受到的浮力為 1 N.(2)為了驗證猜想1是否正確,可選用圖 ①⑤⑦ 進行比較,由圖可知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 有關 (選填“有關”或“無關”).(3)銅塊的位置從④→⑤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變,說明銅塊受到的浮力不變,可以驗證猜想 4 是錯誤的.3大1①⑤⑦有關4(4)實驗小組同學為了驗證猜想2是否正確,他找來薄銅片,燒杯和水進行實驗,實驗步驟如下:步驟一:將銅片放入盛水的燒杯中,銅片下沉至杯底.步驟二:將銅片彎成“碗狀”再放入水中,它漂浮在水面上.①通過分析可知,銅片第一次受到的浮力 小于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二次受到的浮力.②小明得出結論: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其形狀有關,小明得出錯誤結論的原因是他只關注了銅片 形狀 的改變,忽視了 銅片排開水的體積 對浮力大小的影響.小于形狀銅片排開水的體積(5)通過比較圖①②⑤⑥也可得出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跟物體的重力 無關(選填“有關”或“無關”)的結論,該實驗探究主要運用的科學探究方法是 控制變量法 .(6)實驗時應先測量銅塊的重力,再將其放入水中(鹽水中)測量拉力,如果改變實驗操作先后順序會使所測銅塊受到的浮力偏 大 (選填“大”或“小”).無關控制變量法大(7)下列能正確反映從銅塊下表面剛接觸水面到圖⑤位置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與銅塊下表面到水面距離h關系的圖像是 B .A B C D(8)通過圖中提供的實驗數據,小明計算出銅塊的體積為 1×10-4 m3,銅塊的密度為 9×103 kg/m3,鹽水的密度為 1.2×103 kg/m3(g取10 N/kg).B1×10-49×1031.2×103第1節 浮力基礎及簡單計算命題點1 浮力的相關實驗1. (2024重慶八中模擬)如圖1所示是小谷探究“圓錐形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核心考點精練(1)由步驟A、B、C可得出結論: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 排開液體的體積 有關;由步驟 A、D、E 可得出結論: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2)根據圖1中的實驗數據,可計算出該液體的密度為 8×103 kg/m3,如果在步驟E中不小心使物體接觸了容器底且與容器底部有力的作用,則所測液體密度將 偏大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排開液體的體積A、D、E0.8×103偏大(3)實驗結束后,小谷利用刻度尺、圓柱形容器、有配重的薄壁長燒杯和適量的水測一金屬塊的密度,如圖2所示,他設計的實驗步驟如下:(已知S容︰S燒杯=2︰1)①如圖甲所示,首先向底面積為S容的圓柱形容器中裝入適量的水,將一只裝有配重的底面積為S燒杯的薄壁長燒杯放入圓柱形容器的水中,燒杯靜止時容器中水的深度為H1,H1為18 cm.②將金屬塊吊在燒杯底部,燒杯靜止時露出水面的高度h1為6 cm,容器中水的深度H2為33 cm,如圖乙所示,則金屬塊的質量為 ρ水(H2-H1)S容 (用已知物理量符號表示,水的密度為ρ水).ρ水(H2-H1)S容③將金屬塊放在燒杯中,燒杯靜止時露出水面的高度h2為2 cm,如圖丙所示.則金屬塊的密度為 7.5×103 kg/m3,不考慮金屬塊吸水,該實驗步驟下測得的金屬塊密度 偏小 (選填“偏大”“偏小”“準確”).7.5×103偏小2. (2023重慶一中模擬)小蟬同學用實驗室的一塊柱形合金材料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他將該合金塊標注成4等分,并進行了如圖1所示的探究實驗.圖1(1)如圖甲所示,可知該合金塊的重力是 4.8 N.4.8(2)如圖丙所示,此時合金塊只有兩格浸入水中,則合金塊所受的浮力F浮= 0.4 N;由圖甲、乙、丙、丁計算得到合金塊的密度為 6×103 kg/m3.0.46×103(3)根據圖甲、乙、丙、丁,可以初步得出結論:當液體密度一定時,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 排開液體的體積 有關.(4)小哲對丁實驗操作進行了修改,設計了如圖甲、丁、戊所示方案進行探究,可知浮力大小與物體浸沒的深度 無關 (選填“有關”或“無關”).排開液體的體積無關圖1(5)小桂利用刻度尺、柱形燒杯、冰塊和水,設計了一個實驗,測出另一個小合金塊的密度,具體操作順序如圖2所示.圖2步驟①:燒杯中裝有適量水,測出水深為H1.步驟②:將冰塊慢慢置于水中漂浮,測出此時水深為H2.步驟③:將小合金塊放在冰塊上,與冰塊共同漂浮,待水面靜止后,測出此時水深為H3.步驟④:靜置燒杯至冰塊完全融化后,測出水深為H4,此時與步驟③相比,水對燒杯底的壓強 變小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以上步驟中,不需要步驟 ① 也可以測出小合金塊的密度;則小合金塊的密度ρ= 變小 (用H1、H2、H3或H4和ρ水表示).變小①ρ水圖2命題點2 浮力的基礎計算3. 福建艦是我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采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8萬噸,福建艦滿載時所受浮力是 8×108 N. 當一架質量為7 t的“殲-10”戰斗機從甲板上起飛后,航母排開水的體積將減少 7 m3.(g取10 N/kg,海水密度取1.0×103 kg/m3)8×10874. (2023鄂州)如圖所示,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柱形容器中裝有適量的水,把質量為300 g的木塊浸入水中,木塊靜止時有的體積露出水面,此時容器中水的深度為20 cm,已知容器底面積為300 cm2,容器重3 N,求:(g取10 N/kg)(1)木塊受到的浮力;3 N (2)木塊的密度;0.6×103 kg/m3(3)容器對桌面的壓強.2 100 Pa5. 如圖甲所示,足夠高的圓柱形薄壁容器,底面積為300 cm2,裝有8 cm深的水.現將一質量為1.6 kg,高度為20 cm,底面積為100 cm2的均勻長方體物塊豎直放入容器中,物塊受到容器的支持力為4 N,如圖乙所示.甲乙(1)長方體物塊的密度是多少?0.8×103 kg/m3(2)此時物塊排開水的體積是多少?1.2×10-3 m3(3)保持水的質量不變,若想要物塊漂浮在水面上,則容器的底面積不能超過多少?0.025 m2第2節 與浮力相關的綜合計算命題點 簡單模型壓強、浮力綜合計算1. (2023二外期中)如圖,臺秤上放置一個裝有適量水的燒杯(燒杯質量不計),已知水的質量為800 g,杯的底面積為80 cm2,將一個質量為900 g、體積為1 000 cm3的實心長方體A用細線系著逐漸放入水中(整個過程杯內水沒有溢出).當A的一半浸入水中后,臺秤的示數變化了 5 N;若此時剪斷細線,待液面靜止后,水對容器底的壓強為 2 1 Pa.52 1252. (2023外語校模擬)如圖,體積相同的兩個正方體A、B用不可伸長的細線系住,放入水中后,A剛好完全浸沒在水中,細線被拉直,已知A重6 N,B受到的浮力為10 N,A、B的密度之比為3∶8.細線對A的拉力為 4 N,B對水平容器底部的壓強為 200 Pa.42003. (2023貴港模擬)如圖甲所示,一個底面積為10 cm2的圓柱體,上表面與細線相連,底部貼有壓力傳感器(不計質量和體積),連接電腦后可顯示傳感器所受壓力大小,容器的底面積為20 cm2.如圖乙是某次將圓柱體A從下表面剛接觸水面勻速放入容器底部,壓力傳感器所受壓力與時間的關系圖像.則圓柱體A完全浸沒時所受浮力為 2 N. 已知薄壁柱形容器的重力為2 N,圓柱體A浸入水中時底部始終與水平面相平,且容器中沒有水溢出,則3 s末容器對桌面的壓強為 5 000 Pa.25 0004. (2024重慶育才期末)如圖甲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底面積為1 200 cm2且帶有閥門K1(關閉)的圓柱形薄壁大容器(足夠高),里面裝有10 cm深的水.若將另一帶有閥門K2(關閉,閥門體積不計)的圓柱形薄壁小容器輕輕放入大容器的水中,小容器漂浮,此時水深變為12 cm,如圖乙所示,此時大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壓強為 1 Pa.若再將底面積為200 cm2,高為5 cm的均勻柱體A放入小容器中,此時水深為13 cm,如圖丙.打開閥門K1,水向外流,水面下降到4.5 cm深時關閉閥門K1,小容器剛好觸底(對大容器的壓力為0),再打開閥門K2,水進入到小容器中,直到水面不再變化時,柱體A所受的浮力為 200 N.1 2003.65. (2023重慶八中模擬)水平地面上有一個工件如圖甲所示,它由上、下兩個不同物質組成的柱體連接在一起,上半部分A是邊長為10 cm的正方體;下半部分B為圓柱體,高為10 cm,底面積為40 cm2.另有一高為12 cm, 底面積為200 cm2的輕質圓柱形容器乙放在水平地面上,里面裝有10 cm深的水,如圖乙所示,則此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力為 20 N. 先將工件豎直正放入容器乙中,此時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強為p1,溢出水的質量為m1;接著將工件取出并馬上豎直倒放入容器乙中,則此時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強為p2,溢出水的質量為m2,已知m2-m1=200 g, 則p1∶p2= 7∶6 .207∶66. (2023成都)如圖所示,薄壁長方體容器A放在水平桌面上,底面積為36cm2,高為12 cm,質量為mA=72 g.容器A內裝有144 g水.均勻實心立方體B和C的邊長都為4 cm,質量分別為mB=54 g,mC=72 g.已知ρ水=1.0×103kg/m3,g取10 N/kg.忽略實心立方體吸水、容器壁厚度等次要因素.(1)容器A對水平桌面的壓強為多少?600 Pa(2)若將B緩慢放入容器中,請分析B平衡時的狀態,并求出B放入前后水對容器底部壓強的變化量.漂浮狀態150 Pa(3)若將C放在B上,再將它們緩慢放入容器中,平衡時C與B的接觸面水平,此時C對B的壓力為多少?0.208 N7. (2023外國語學校模擬)如圖所示,足夠高的圓柱形容器底面積為50 cm2,容器內裝有一定量的水,容器正上方天花板上有輕質細桿(體積忽略不計), 黏合著由兩個橫截面積不同、材料相同的實心圓柱體M、N組成的組合體,且hM=15 cm,容器底部有一個出水口,最初水面與N的上表面相平,打開閥門放水,直到水放完.桿上方有一力傳感器可顯示桿對物體的作用力的大小.桿對物體的作用力大小與排出水的體積之間的關系如圖乙所示.根據相關信息,求:甲乙(1)放水前組合體浸在水中的體積;8×10-4 m3甲乙(2)該組合體的密度;0.825×103 kg/m3(3)當桿的示數為3F1時, 用升降臺將容器向上移動3 cm,然后將細桿撤去,水面穩定時水對容器底的壓強.1 860 P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