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重慶市中考物理一輪基礎復習課件:第7講 浮力 課件(65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重慶市中考物理一輪基礎復習課件:第7講 浮力 課件(65張PPT)

資源簡介

(共65張PPT)
第7講 浮力
知識思維導圖
知識整合梳理
一、浮力
1. 定義: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它  向上 托的
力,這個力叫做浮力,方向  豎直向上 .
2. 產生原因: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其上、下表面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力   不
同 .F浮=  F向上-F向下 .
3. 稱重法測浮力:先在空氣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體重力G,再把物體浸在液體
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拉,則物體所受的浮力為F浮=  G-F拉 .
4. 影響因素: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  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和  液
體的密度 有關,浸在液體中的體積越大,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  大 .
向上
豎直向上


F向上-F向下
G-F拉
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體的密度

應知應會盤點
二、阿基米德原理
1. 內容: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  上 的浮力,浮力的大小  等于 它排開的
液體所受的重力.
2. (1)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其中ρ液表示液體的  密度 ,單位為
kg/m3;V排表示物體  排開液體的體積 ,單位為m3;G排表示  排開的液體所受
的重力 ,單位為N;m排表示  排開液體的質量 ,單位為kg;F浮表示   浮,單位為N.
(2)當物體浸沒在液體中時,V排=V物;當物體的一部分浸在液體中,另一部分
露在液面上時,V排<V物.

等于
密度
排開液體的體積
排開的液體所受
的重力
排開液體的質量
浮力
3. 適用條件:物體受到  液體 或  氣體 的浮力都可用阿基米德原理求解.
液體
氣體
三、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
1.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判斷.
狀態 上浮 下沉 懸浮 漂浮 沉底
受力分析
力的關系 F浮  >G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F浮+
FN  > G
密度關系 (實心體) ρ物  <ρ液 ρ物  = ρ液 ρ物  < ρ液; V物  > V排 ρ物  = ρ液; V物  < V排 ρ物  > ρ液












2. 浮力的應用.
(1)輪船.
①排水量:輪船排開水的  質量 .
②原理:把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  空心 ,可以使排開水的體積增大,從而增
大浮力.
③浮力的計算:F浮=m排g=  G物 .
質量
空心
G物
(2)潛水艇:通過改變自身的  重力 來實現浮沉.
重力
(3)熱氣球和飛艇:充入的是比空氣密度  小 的氣體,利用充氣和放氣來控制
體積,實現上升或下降.
(4)密度計:根據物體漂浮時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  重力 和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ρ液gV排制成.測量液體密度時,密度計浸入液體的體積越大,待測液體的
密度就越  小 .

重力

命題點1 浮力的相關實驗
1. (2024重慶B卷)小渝和同學們利用一長方體物塊來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重慶中考聚焦
(1)將物塊豎放后掛在彈簧測力計上,測出物塊的重力為2.7 N,然后將物塊部分浸入水中,發現測力計示數減小的同時水面升高了,說明物塊受到豎直向  上 的浮力,并且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與放入物塊前相比  變大 .當測力計示數如圖甲所示時,物塊受到的浮力為  0.3 N.
(2)接下來小渝繼續按圖乙、丙、丁所示進行實驗,由甲、乙、丙的數據可知:在同種液體中,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越大 ,浮力越大.由丙、丁的數據可知:物體浸沒在同種液體中時所受浮力大小跟深度  無關 (選填“有關”或“無關”).

變大
0.3
越大
無關
(3)然后將物塊浸沒在鹽水中,如圖戊所示,分析數據可知:浮力大小與液體的
密度有關,并通過計算得出所用鹽水的密度為  1.1 g/cm3.若在實驗前,彈簧測
力計的指針在零刻度線以下,并未調零,則算出的鹽水密度  不變 (選填“偏
小”“偏大”或“不變”).
1.1
不變
(4)同組的小王同學還想進一步探究:物體在浸沒前,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
中的深度是否有關?于是他將物塊橫放后掛在彈簧測力計下,使其露出水面高度
與圖乙相同,測力計示數為2.3 N,與乙圖數據對比,小王得出結論:物體在浸沒
前,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你認為該方案是否合理,并說明理
由:  不合理,沒有控制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 .
不合理,沒有控制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
命題點2 浮力的基礎計算
2. (2021重慶B卷)如圖所示,質量分布均勻的兩個正方體甲、乙疊放在水平地
面上,甲放在乙的中央.乙的邊長是甲的2倍,甲對乙的壓強與乙對地面的壓強相
等.將它們分別放入足夠多的水中靜止時上下表面都處于水平位置,正方體乙漂浮
且有的體積浸入水中.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C )
A. 甲、乙的質量之比m甲∶m乙=1∶4
B. 甲、乙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3∶8
C. 甲、乙浸入水中的深度之比h甲∶h乙=4∶3
D. 甲、乙在水中靜止時所受浮力之比F甲∶F乙=5∶12
C
3. (2023重慶B卷)小俊用彈簧測力計吊著質量為1.35 kg的圓柱體,從如圖所示
位置緩慢浸入裝滿水的深度合適的溢水杯中,圓柱體的底面積為100cm2、高度為
5 cm.則圓柱體下降過程中( C )
A. 浸沒前彈簧測力計示數逐漸變大
B. 浸沒前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逐漸變小
C. 浸入一半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11 N
D. 剛浸沒時圓柱體底部受到水的壓力為8.5 N
C
命題點3 簡單模型壓強浮力綜合計算
4. (2023重慶B卷)小天做物理小實驗,先向質量為300 g的薄壁柱形容器中倒入
深度為1 cm的水,將容器放在水平放置的電子秤上,穩定后示數如圖甲所示,然
后用細線吊著密度為0.6 g/cm3、不吸水的立方體木塊,豎直向下緩慢浸入容器內
的水中,松開手待木塊靜止后,電子秤穩定后的示數如圖乙所示,此時木塊對容
器底部的壓強為  300 Pa.接著小天拉著細線,將木塊豎直向上提升  0.8 cm,
容器對電子秤的壓強變化量與木塊底部所受水的壓強變化量之差為120 Pa.(不計
細線質量和體積,忽略附在木塊表面水的影響)
300
0.8
5. (2023重慶A卷)小莉模擬古人利用浮力打撈鐵牛,模擬過程和測量數據如圖
所示.①把正方體M放在架空水槽底部的方孔處(忽略M與水槽的接觸面積),往
水槽內裝入適量的水,把一質量與M相等的柱形薄壁水杯放入水中漂浮,如圖甲
所示;②向杯中裝入質量為水杯質量2倍的鐵砂時,杯底到M上表面的距離等于M
的邊長,如圖乙所示,此時水杯浸入水中的深度h=  9 cm;③用細線連接水杯
和M,使細線拉直且無拉力,再將鐵砂從杯中取出,當鐵砂取完后,M恰好可被拉
起,完成打撈后,如圖丙所示.則M與水杯的底面積之比為  2∶9 .
9
2∶9
6. (2023重慶A卷)桔槔是《天工開物》中記載的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如圖所
示,硬桿用細繩懸掛在樹上,桿可繞O點自由旋轉且與樹之間無作用力,用細繩將
重力為20 N、容積為2.8×10-2 m3的桶懸掛在B端,在A端重120 N的拗石輔助下,
人可輕松將一桶水從井中提起,OA∶OB=3∶2,懸掛桶的繩子始終保持在豎直方
向上,忽略桿和繩的重力.(g取10 N/kg)
(1)桶裝滿水時,水的質量為多少?
28 kg 
(2)空桶在中漂浮時,桶排開水的體積為多少?
2 000 cm3
(3)一重力為480 N的人用桔槔將裝滿水的桶提出水面后(忽略桶外壁沾的水),桔槔處于平衡狀態時,人與地面的受力面積為500 cm2,此時人對地面的壓強為多少?
1.2×104 Pa
7. (2022重慶B卷)為進行浮力相關實驗,小濤將力傳感器固定在鐵架臺上,底
面積為40 cm2的實心均勻圓柱體A通過輕質細線與力傳感器相連,力傳感器可測量
細線拉力的大小.重3 N、底面積為100 cm2的薄壁柱形溢水杯B放在水平升降臺
上,杯中裝有23 cm深的水,如圖甲所示.從某時刻開始讓升降臺上升使A逐漸浸入
水中,力傳感器所測力的大小與升降臺上升高度h的關系如圖乙所示.當升降臺上
升高度為8 cm 時,水對A下表面的壓強為500 Pa.不計細線的伸縮,A始終保持豎
直,且不吸水.求:




(1)A的質量;
1.2 kg
(2)圖乙中F1的大小;
10 N 
(3)當A浸沒在水中后剪斷細線,升降臺和A都靜止時,溢水杯對升降臺的壓強.
3 400 Pa
1. 把一個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5 N,當把該物體浸沒在水
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為2 N,此時物體所受的浮力為  3  N,水對它向上
和向下的壓力差是  3  N,方向  豎直向上 .


RJ八年級下冊P50 圖10.1-2
3
3
豎直向上
教材知識溯源
(a) (b)
HK八年級P211 圖9-3
2. 人之所以能浮在死海水面上,是因為人體密度  小于 海水的密度.人靜止時,人所受的浮力  等于 人的重力.(均選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RJ八年級下冊P51 圖10.1-4
小于
等于
HK八年級P214 圖9-8
3. 如圖所示,用手把空的飲料罐緩慢地按入水中,在飲料罐浸沒之前,越往下按
感覺越費力,驗證了浮力的大小跟物體排開液體的  體積 有關.
RJ八年級下冊P53 圖10.2-1
體積
4. 將同一雞蛋分別放入盛有水和濃鹽水的容器中,雞蛋靜止時分別沉底、懸浮.
若雞蛋在水和鹽水中所受浮力分別為F1和F2,則F1  < (選填“<”“>”或
“=”)F2.
RJ八年級下冊P57 圖10.3-2

HK八年級P223 圖9-17
5. 要使如圖所示的熱氣球繼續上升,就要對熱氣球內的熱空氣繼續加熱,這是利
用空氣的  熱脹冷縮 原理,使熱氣球內空氣密度  變小 ,浮力  不變 .(后
兩空均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RJ八年級下冊P59 圖10.3-7
熱脹冷縮
變小
不變
HK八年級P210 圖9-2
6. 密度計刻度越往上示數越  小 ,當密度計放入液體中時,處于  漂浮 狀
態,其浮力等于密度計的  重力 .根據:F浮=G即ρ液gV排=G物,當ρ液變小時,
因為G物不變,所以V排變大,即密度計浸入到液體中的體積變  大 .

漂浮
重力

HK八年級P223 圖9-18



RJ八年級下冊P60 圖10.3-9
重難點1 浮力的基本計算
計算浮力的方法一般歸納為以下四種:
(1)根據浮力產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一般用于已知物體在液體中的深度,
形狀規則的物體.
(2)根據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當物體浸沒時,V排=V物;當物體
漂浮時,V排+V露=V物.這個公式對任何受到浮力的物體都適用,計算時要已知ρ液
和V排.
重點難點突破
(3)根據力的平衡原理:將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的物體浸在液體中,靜止時,物體
受到重力、浮力和豎直向上的拉力.這三個力平衡,即F浮=G物-F拉.
(4)根據漂浮、懸浮條件:F浮=G物,這個公式只適用于計算漂浮或懸浮物體的
浮力.
運用上述方法求浮力時,要明確它們的適用范圍,弄清已知條件,不可亂套公式.
例1 在空氣中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某石塊的重力為5 N;將其浸沒在水中稱量,彈
簧測力計的示數為3 N;將其浸沒在另一種液體中稱量,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2.6
N,求:
(1)石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
(2)石塊的體積;
(3)石塊的密度;
(4)另一種液體的密度.
【解析】(1)根據稱重法可知,石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F浮=G-F1=5 N
-3 N=2 N.
(2)石塊浸沒在水中,故V排=V物,根據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可得V物=
V排==2×10-4 m3.
(3)石塊的質量m==0.5 kg,石塊的密度ρ===2.5×103 kg/m3.
(4)當物體浸沒在另一種液體中稱量,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2.6 N,根據稱重法
可得其所受浮力為F'浮=G-F2=5 N-2.6 N=2.4 N,再根據阿基米德原理F'浮=
ρ液gV排,可得另一種液體的密度ρ液===1.2×103 kg/m3. 
【答案】(1)2 N (2)2×10-4 m3 (3)2.5×103 kg/m3 (4)1.2×
103kg/m3
重難點2 壓強、浮力的綜合分析與計算
計算的基本思路:
(1)仔細審題,注意抓住隱含條件的關鍵詞,如浸入、浸沒、裝滿、未裝滿、溢
出、未溢出、漂浮、懸浮、上浮、下沉的含義.
(2)確定研究物體,并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重力、浮力、拉力或壓力等).
(3)計算壓強的方法:①公式p=普遍適用,p=ρgh適用于液體和各種直柱體;
②對于固體,先求出壓力,再求壓強;③對于液體,先求壓強,再求壓力.
(4)在受力分析的基礎上,列出關系式,漂浮或懸浮時F浮=G物;用線吊在液體
中時:F浮=G-G示;被強制壓(按)入液體中時,F浮=G+F(F為壓力或拉力),若有幾個物體連接在一起,可以將它們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
(5)把阿基米德原理公式或密度、重力的計算公式代入關系式,代入已知量解出
未知量.
例2 (2023郴州)如圖所示,水平桌面上甲、乙兩相同的容器裝中有體積相等的
不同液體.將同種材料制成的實心物體A、B分別放入甲、乙兩容器中,靜止時兩容
器中的液面齊平,則(  )
A. 物體A受到的浮力大于物體B受到的浮力
B. 容器甲中液體的密度小于容器乙中液體的密度
C. 甲、乙兩容器的底部受到的液體壓強相等
D. 容器甲對桌面的壓力小于容器乙對桌面的壓力
【解析】甲、乙兩相同的容器中裝有體積相等的兩種液體,將實心物體A、B分別
放入兩容器中,靜止時液面等高,則容器甲中液體與A排開液體的體積之和等于容
器乙中液體與B排開液體的體積之和,由圖可知,A漂浮,排開液體的體積小于物
體的體積,B懸浮,排開液體的體積等于物體的體積,所以A的體積大于B的體積,實心物體A、B由同種材料制成,則密度相等,根據ρ=可知,A的質量大于B的質量,根據G=mg可知,A的重力大于B的重力.根據物體的浮沉條件知,物體A受到的浮力大于物體B受到的浮力,故A符合題意;由圖可知, A漂浮,根據物體的浮沉條件知,A的密度小于甲液體的密度,B懸浮,B的密度等于乙液體的密度,所以容器甲中液體的密度大于容器乙中液體的密度,故B不符合題意;
靜止時液面等高,根據p=ρ液gh可知,甲容器底部所受液體壓強大于乙容器底部所
受液體壓強,故C不符合題意;甲、乙兩容器相同,容器中液體體積相同,容器甲
中液體密度大于容器乙中液體密度,故甲容器和液體總重大于容器乙和液體總重,
容器甲對桌面的壓力大于容器乙對桌面的壓力,故D不符合題意.
【答案】A
實驗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實驗裝置】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燒杯、不同種類的液體、柱形物體若干.
典型實驗突破
1. 轉換法的應用:通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化來說明浮力大小的變化,F浮=G-
F示.
2. 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1)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時,需控制液體密度不變,
改變物體排開液體體積.
(2)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與液體密度有關時,需控制物體排開液體體積不變,改
變液體密度.
(3)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時,需控制液體密度和
物體排開液體體積不變,改變物體在液體中所處的深度.
【實驗方法】
【實驗分析】
1. 計算物體的密度:已知物體的重力為G,物體浸沒在水中時所受的浮力F浮=G
-F示(F示表示物體浸沒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則物體的質量為m=,
物體的體積為V=V排=,物體的密度ρ====.
2. 計算液體的密度:已知物體的重力為G,物體浸沒在水中時所受的浮力F浮水=G
-F水(F水表示物體浸沒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物體浸沒在待測液體中時
所受的浮力F浮液=G-F液(F液表示物體浸沒在待測液體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則物體的體積V=V排==,所以ρ液==.
【實驗結論】
1. 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只與液體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體積有關,與物體在液體中
所處的深度、物體的形狀、物體的密度等因素無關.
2. 液體的密度一定時,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
3. 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一定時,液體密度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
針對訓練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實驗中,實驗小組的同學提出了如下
猜想:
猜想1: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猜想2: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的形狀有關.
猜想3: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猜想4: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沒的深度有關.
為了驗證上述猜想,實驗小組的同學進行了如圖所示的一系列實驗(實驗中銅塊
和鋁塊的體積相同).
(1)由圖①③⑤可驗證猜想  3 是正確的,可初步得出結論:液體密度相同時,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越大,所受的浮力越  大 ,圖⑤中銅塊受到的浮力為
 1 N.
(2)為了驗證猜想1是否正確,可選用圖  ①⑤⑦ 進行比較,由圖可知浮力的
大小與液體的密度  有關 (選填“有關”或“無關”).
(3)銅塊的位置從④→⑤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變,說明銅塊受到的浮
力不變,可以驗證猜想  4 是錯誤的.
3

1
①⑤⑦
有關
4
(4)實驗小組同學為了驗證猜想2是否正確,他找來薄銅片,燒杯和水進行實
驗,實驗步驟如下:
步驟一:將銅片放入盛水的燒杯中,銅片下沉至杯底.
步驟二:將銅片彎成“碗狀”再放入水中,它漂浮在水面上.
①通過分析可知,銅片第一次受到的浮力  小于 (選填“大于”“等于”或
“小于”)第二次受到的浮力.
②小明得出結論: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其形狀有關,小明得出錯誤結論的原因是他
只關注了銅片  形狀 的改變,忽視了  銅片排開水的體積 對浮力大小的影響.
小于
形狀
銅片排開水的體積
(5)通過比較圖①②⑤⑥也可得出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跟物體的重力   無關(選填“有關”或“無關”)的結論,該實驗探究主要運用的科學探究方法是
 控制變量法 .
(6)實驗時應先測量銅塊的重力,再將其放入水中(鹽水中)測量拉力,如果改
變實驗操作先后順序會使所測銅塊受到的浮力偏  大 (選填“大”或“小”).
無關
控制變量法

(7)下列能正確反映從銅塊下表面剛接觸水面到圖⑤位置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與銅塊下表面到水面距離h關系的圖像是  B .
A B C D
(8)通過圖中提供的實驗數據,小明計算出銅塊的體積為  1×10-4  m3,銅塊
的密度為  9×103  kg/m3,鹽水的密度為  1.2×103  kg/m3(g取10 N/kg).
B
1×10-4
9×103
1.2×103
第1節 浮力基礎及簡單計算
命題點1 浮力的相關實驗
1. (2024重慶八中模擬)如圖1所示是小谷探究“圓錐形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
核心考點精練
(1)由步驟A、B、C可得出結論: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  排開液體的體積 有
關;由步驟  A、D、E 可得出結論: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2)根據圖1中的實驗數據,可計算出該液體的密度為  8×103 kg/m3,如果在
步驟E中不小心使物體接觸了容器底且與容器底部有力的作用,則所測液體密度
將  偏大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排開液體的體積
A、D、E
0.8×103
偏大
(3)實驗結束后,小谷利用刻度尺、圓柱形容器、有配重的薄壁長燒杯和適量的
水測一金屬塊的密度,如圖2所示,他設計的實驗步驟如下:(已知S容︰S燒杯=
2︰1)
①如圖甲所示,首先向底面積為S容的圓柱形容器中裝入適量的水,將一只裝有配
重的底面積為S燒杯的薄壁長燒杯放入圓柱形容器的水中,燒杯靜止時容器中水的
深度為H1,H1為18 cm.
②將金屬塊吊在燒杯底部,燒杯靜止時露出水面的高度h1為6 cm,容器中水的深
度H2為33 cm,如圖乙所示,則金屬塊的質量為  ρ水(H2-H1)S容 (用已知物
理量符號表示,水的密度為ρ水).
ρ水(H2-H1)S容
③將金屬塊放在燒杯中,燒杯靜止時露出水面的高度h2為2 cm,如圖丙所示.則金
屬塊的密度為  7.5×103 kg/m3,不考慮金屬塊吸水,該實驗步驟下測得的金屬
塊密度  偏小 (選填“偏大”“偏小”“準確”).
7.5×103
偏小
2. (2023重慶一中模擬)小蟬同學用實驗室的一塊柱形合金材料探究“影響浮力
大小的因素”.他將該合金塊標注成4等分,并進行了如圖1所示的探究實驗.
圖1
(1)如圖甲所示,可知該合金塊的重力是  4.8 N.
4.8
(2)如圖丙所示,此時合金塊只有兩格浸入水中,則合金塊所受的浮力F浮=
 0.4 N;由圖甲、乙、丙、丁計算得到合金塊的密度為  6×103 kg/m3.
0.4
6×103
(3)根據圖甲、乙、丙、丁,可以初步得出結論:當液體密度一定時,物體所受
浮力大小與  排開液體的體積 有關.
(4)小哲對丁實驗操作進行了修改,設計了如圖甲、丁、戊所示方案進行探究,
可知浮力大小與物體浸沒的深度  無關 (選填“有關”或“無關”).
排開液體的體積
無關
圖1
(5)小桂利用刻度尺、柱形燒杯、冰塊和水,設計了一個實驗,測出另一個小合
金塊的密度,具體操作順序如圖2所示.
圖2
步驟①:燒杯中裝有適量水,測出水深為H1.
步驟②:將冰塊慢慢置于水中漂浮,測出此時水深為H2.
步驟③:將小合金塊放在冰塊上,與冰塊共同漂浮,待水面靜止后,測出此時水
深為H3.
步驟④:靜置燒杯至冰塊完全融化后,測出水深為H4,此時與步驟③相比,水對
燒杯底的壓強  變小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以上步驟中,不需要步驟  ① 也可以測出小合金塊的密度;則小合金塊的密度ρ
=  變小 (用H1、H2、H3或H4和ρ水表示).
變小

ρ水
圖2
命題點2 浮力的基礎計算
3. 福建艦是我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采用平直通長飛行甲
板,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8萬噸,福建艦滿載時所受浮力是
 8×108  N. 當一架質量為7 t的“殲-10”戰斗機從甲板上起飛后,航母排開水的體積將減少  7  m3.(g取10 N/kg,海水密度取1.0×103 kg/m3)
8×108
7
4. (2023鄂州)如圖所示,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柱形容器中裝有適量的水,把質
量為300 g的木塊浸入水中,木塊靜止時有的體積露出水面,此時容器中水的深度
為20 cm,已知容器底面積為300 cm2,容器重3 N,求:(g取10 N/kg)
(1)木塊受到的浮力;
3 N 
(2)木塊的密度;
0.6×103 kg/m3
(3)容器對桌面的壓強.
2 100 Pa
5. 如圖甲所示,足夠高的圓柱形薄壁容器,底面積為300 cm2,裝有8 cm深的水.
現將一質量為1.6 kg,高度為20 cm,底面積為100 cm2的均勻長方體物塊豎直放入
容器中,物塊受到容器的支持力為4 N,如圖乙所示.


(1)長方體物塊的密度是多少?
0.8×103 kg/m3
(2)此時物塊排開水的體積是多少?
1.2×10-3 m3
(3)保持水的質量不變,若想要物塊漂浮在水面上,則容器的底面積不能超
過多少?
0.025 m2
第2節 與浮力相關的綜合計算
命題點 簡單模型壓強、浮力綜合計算
1. (2023二外期中)如圖,臺秤上放置一個裝有適量水的燒杯(燒杯質量不計),已知水的質量為800 g,杯的底面積為80 cm2,將一個質量為900 g、體積為
1 000 cm3的實心長方體A用細線系著逐漸放入水中(整個過程杯內水沒有溢出).當A的一半浸入水中后,臺秤的示數變化了  5 N;若此時剪斷細線,待液面靜止后,水對容器底的壓強為  2  1 Pa.
5
2 125
2. (2023外語校模擬)如圖,體積相同的兩個正方體A、B用不可伸長的細線系
住,放入水中后,A剛好完全浸沒在水中,細線被拉直,已知A重6 N,B受到的浮
力為10 N,A、B的密度之比為3∶8.細線對A的拉力為  4 N,B對水平容器底部
的壓強為  200 Pa.
4
200
3. (2023貴港模擬)如圖甲所示,一個底面積為10 cm2的圓柱體,上表面與細線相連,底部貼有壓力傳感器(不計質量和體積),連接電腦后可顯示傳感器所受壓力大小,容器的底面積為20 cm2.如圖乙是某次將圓柱體A從下表面剛接觸水面勻速放入容器底部,壓力傳感器所受壓力與時間的關系圖像.則圓柱體A完全浸沒時所受浮力為  2 N. 已知薄壁柱形容器的重力為2 N,圓柱體A浸入水中時底部始終與水平面相平,且容器中沒有水溢出,則3 s末容器對桌面的壓強為  5 000 Pa.
2
5 000
4. (2024重慶育才期末)如圖甲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底面積為1 200 cm2且帶有
閥門K1(關閉)的圓柱形薄壁大容器(足夠高),里面裝有10 cm深的水.若將另
一帶有閥門K2(關閉,閥門體積不計)的圓柱形薄壁小容器輕輕放入大容器的水
中,小容器漂浮,此時水深變為12 cm,如圖乙所示,此時大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壓
強為   1 Pa.若再將底面積為200 cm2,高為5 cm的均勻柱體A放入小容器中,此
時水深為13 cm,如圖丙.打開閥門K1,水向外流,水面下降到4.5 cm深時關閉閥
門K1,小容器剛好觸底(對大容器的壓力為0),再打開閥門K2,水進入到小容器
中,直到水面不再變化時,柱體A所受的浮力為  200 N.
1 200
3.6
5. (2023重慶八中模擬)水平地面上有一個工件如圖甲所示,它由上、下兩個不
同物質組成的柱體連接在一起,上半部分A是邊長為10 cm的正方體;下半部分B為
圓柱體,高為10 cm,底面積為40 cm2.另有一高為12 cm, 底面積為200 cm2的輕
質圓柱形容器乙放在水平地面上,里面裝有10 cm深的水,如圖乙所示,則此時水
對容器底部的壓力為  20 N. 先將工件豎直正放入容器乙中,此時容器對水平桌
面的壓強為p1,溢出水的質量為m1;接著將工件取出并馬上豎直倒放入容器乙中,則此時容器對水平桌面的壓強為p2,溢出水的質量為m2,已知m2-m1=200 g, 則p1∶p2=  7∶6 .
20
7∶6
6. (2023成都)如圖所示,薄壁長方體容器A放在水平桌面上,底面積為36cm2,
高為12 cm,質量為mA=72 g.容器A內裝有144 g水.均勻實心立方體B和C的邊長都
為4 cm,質量分別為mB=54 g,mC=72 g.已知ρ水=1.0×103kg/m3,g取10 N/kg.
忽略實心立方體吸水、容器壁厚度等次要因素.
(1)容器A對水平桌面的壓強為多少?
600 Pa
(2)若將B緩慢放入容器中,請分析B平衡時的狀態,并求出B放入前后水對容器底部壓強的變化量.
漂浮狀態
150 Pa
(3)若將C放在B上,再將它們緩慢放入容器中,平衡時C與B的接觸面水平,此
時C對B的壓力為多少?
0.208 N
7. (2023外國語學校模擬)如圖所示,足夠高的圓柱形容器底面積為50 cm2,容
器內裝有一定量的水,容器正上方天花板上有輕質細桿(體積忽略不計), 黏合
著由兩個橫截面積不同、材料相同的實心圓柱體M、N組成的組合體,且hM=15 cm,容器底部有一個出水口,最初水面與N的上表面相平,打開閥門放水,直到
水放完.桿上方有一力傳感器可顯示桿對物體的作用力的大小.桿對物體的作用力
大小與排出水的體積之間的關系如圖乙所示.根據相關信息,求:


(1)放水前組合體浸在水中的體積;
8×10-4 m3


(2)該組合體的密度;
0.825×103 kg/m3
(3)當桿的示數為3F1時, 用升降臺將容器向上移動3 cm,然后將細桿撤去,水
面穩定時水對容器底的壓強.
1 860 P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山区| 金秀| 利辛县| 安庆市| 普宁市| 依兰县| 南澳县| 文山县| 内乡县| 保靖县| 习水县| 信阳市| 西藏| 白朗县| 榕江县| 玉山县| 伽师县| 溧阳市| 新邵县| 深水埗区| 德保县| 新营市| 汝阳县| 禹州市| 巴塘县| 绥阳县| 青州市| 株洲县| 巴东县| 招远市| 临城县| 北宁市| 桂平市| 郎溪县| 清水河县| 毕节市| 元江| 含山县| 沙洋县| 来宾市| 大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