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3張PPT)第二部分 專題綜合強化專題二 實驗探究題二、探究類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1.(原創)如圖所示是小明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裝置。(1)為了確定像的位置,應選用______(選填“較厚”或“較薄”)的茶色玻璃板。實驗1較薄(2)把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拿另一支與蠟燭A外形相同但未點燃的蠟燭B,在玻璃板后移動至某位置時,觀察到其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大小______,此時蠟燭B的位置視作蠟燭A的像的位置。相等(3)小明改變自己的位置,觀察蠟燭A的像。當他向左移動時,像的位置相對于玻璃板將______(選填“向左移”“向右移”或“不變”)。不變2.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1)在水平桌面上鋪一張白紙,紙上垂直放置玻璃板。把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將與蠟燭A相同的未點燃的蠟燭B放在玻璃板后,此時應在玻璃板______(選填“前面”或“后面”)觀察蠟燭A所成的像。前面(2)移去蠟燭B,在原來的位置上放一個光屏,然后直接觀察光屏,光屏上______(選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蠟燭A的像,這說明平面鏡成的像是______(選填“實像”或“虛像”)。不能虛像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3.(原創)如圖所示是小華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探究過程如下。(1)器材在如圖所示位置時,觀察到光屏上呈現燭焰清晰的像(像未畫出),該像為倒立、______的實像。實驗2等大(2)在上述實驗基礎上,將光屏適當遠離凸透鏡,為使光屏上依舊出現清晰的像,蠟燭應適當______(選填“靠近”或“遠離”)凸透鏡;調整好位置后,觀察此時光屏上像的特點,生活中利用這個成像特點制成了________(選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靠近投影儀(3)實驗過程中,蠟燭燃燒越來越短,為了使燭焰的像繼續呈現在光屏中心,應將光屏向____移動。上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4.小華同學用溫度計測出一部分冰的溫度如圖甲所示,然后利用圖乙所示裝置對100 g冰進行加熱,他每隔相同時間記錄一次溫度計的示數,并觀察物質的狀態。圖丙是他根據記錄的數據繪制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圖像。(1)圖甲中溫度計的示數為______℃。實驗3【解析】由題圖甲可知,溫度計的分度值是1 ℃,題圖甲中顯示的溫度計讀數部分示數越往上越小,在0 ℃以下,示數是-14 ℃。-14(2)試管中的物質在第3 min時處于____態,在BC段中C點處物質的內能______(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點處物質的內能。【解析】由題圖丙知,物質在第3 min時處于固態,BC段為熔化過程,熔化過程中要不斷吸熱,內能增大,溫度不變,故在BC階段中C點處物質的內能大于B點處物質的內能。固大于(3)設相同時間內物質吸收的熱量相同,則BC段物質共吸收了__________J的熱量。[已知c水=4.2×103 J/(kg·℃),不考慮物質因汽化減小的質量]。實驗4探究水在沸騰前后溫度變化的特點【解析】由相同熱源加熱相同時間內物質吸收的熱量相同可得,BC階段物質吸收的熱量與CD階段吸收的熱量相同,則BC階段吸收的熱量QBC=QCD=c水m(t末-t0)=4.2×103 J/(kg·℃)×0.1 kg×(10 ℃-0)=4.2×103 J。4.2×1035.小明和小華在探究“水在沸騰前后溫度變化的特點”實驗中。(1)組裝器材時,若溫度計玻璃泡碰到了杯底,可將圖甲中__________(選填“A處向上”或“B處向下”)調整。實驗4探究水在沸騰前后溫度變化的特點A處向上(2)實驗中,小明測量水的初溫t0,溫度計示數如圖乙所示,t0=____℃。92(3)小明和小華利用同一裝置進行實驗,繪制成“溫度-時間”圖像如圖丙所示,分析圖丙中的圖線可知,水的沸點與初溫______(選填“有關”或“無關”)。無關6.在“探究水沸騰前后溫度變化的特點”實驗中。(1)如圖甲所示,在組裝器材時,應先固定鐵圈____(選填“A”或“B”)。時間/min 0 1 2 3 4 5 6 7 8 9溫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5 98 98【解析】組裝實驗儀器時,應根據酒精燈及其火焰的高度自下而上安裝,先固定鐵圈B,使酒精燈的外焰正好能給燒杯加熱,然后再固定鐵圈A,這樣可以避免重復調整。B(2)水溫上升到90 ℃時開始計時,每隔1 min 記錄一次溫度計示數,記錄的數據如表所示。表中有一個數據錯誤,這個數據是第___min時水的溫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題表數據知,從第4 min開始溫度為98 ℃,但第7 min的溫度為95 ℃,可知這個數據是錯誤的;因為水沸騰后,繼續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7液體沸騰后,繼續吸熱,溫度保持不變(3)若按如圖乙所示裝置用燒杯中的水為試管中的水加熱,試管中的水______(選填“能”或“不能”)沸騰。【解析】燒杯中水沸騰后,溫度不變,燒杯中水的溫度與試管中水的溫度相同,試管不能繼續吸熱,試管中的水不能沸騰。不能探究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7.實驗小組的同學利用壓強計等裝置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1)實驗前檢查器材,發現與U形管連接處的軟管被壓癟,但U形管兩側液面等高,將壓癟部分整理好后,會出現如圖____(選填“甲”或“乙”)所示情況。壓強計金屬盒上的橡皮膜選用____(選填“薄”或“厚”)一些的較好。實驗5甲薄【解析】與U形管連接處的軟管被壓癟,但U形管兩側液面等高,將壓癟部分整理好后,軟管內空間增大,氣壓減小,在外面大氣壓作用下,會出現如題圖甲所示情況。橡皮膜越薄,橡皮膜越容易發生形變,越能反映受到液體壓強的變化,所以壓強計金屬盒上的橡皮膜選用薄一些的較好。(2)選用丙、丁兩圖可探究液體壓強與____________的關系。【解析】比較題圖丙、丁可知,液體密度相同,而金屬盒所處的深度不同,所以探究的是液體壓強與液體深度的關系。液體深度(3)要探究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系,應選用________兩圖進行對比。【解析】要探究液體壓強和液體密度的關系,根據控制變量法,應控制金屬盒在液體中的深度相同,而液體密度不同,所以應選擇題圖丁、戊兩圖進行對比。丁、戊(4)已知圖丁中U形管左右兩側水面的高度差h=10 cm,則橡皮管內氣體的壓強與大氣壓強之差為_______Pa。(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解析】題圖丁中U形管左右兩側水面的高度差h=10 cm,則橡皮管內氣體的壓強與大氣壓強之差Δp=ρ水gh=1.0×103 kg/m3×10 N/kg×10×10-2 m=1 000 Pa。1 000(5)已知ρ水銀>ρ水>ρ酒精,為了使實驗現象更明顯,應選______(選填“酒精”“水”或“水銀”)裝入U形管中來判斷液體壓強的大小。【解析】在金屬盒所受液體壓強一定(即U形管中液柱產生的壓強一定)時,根據p=ρgh可知,U形管中液體的密度越小,產生的高度差就會越大,實驗現象更明顯,所以應選擇密度最小的酒精裝入U形管中。酒精(6)如圖己所示,1、2是兩根完全相同的細玻璃管,管的一端封有相同橡皮薄膜,在管中裝入不等量的水,薄膜鼓起的程度不同。據此實驗小組的小蘭猜想:液體的壓強可能與管內液體的質量有關。同組的小明將2號管______放置,直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比1、2號管橡皮膜的鼓起程度可知小蘭的猜想錯誤。【解析】探究液體的壓強是否與管內液體的質量有關,必須控制液體的深度相同,小明應將2號管傾斜放置,直至1、2號管中水柱高度相同,對比1、2號管橡皮膜的鼓起程度可知小蘭的猜想錯誤。傾斜1、2號管中水柱高度相同8.兩只相同的燒杯A和B,盛有體積相同的酒精和水,小聰想用壓強計來鑒別哪杯是水,哪杯是酒精。(已知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1)如圖甲所示,壓強計的探頭是由空金屬盒蒙上橡皮膜構成的。如果液體內部存在壓強,放入液體中的橡皮膜就會__________,U形管左右兩側液面就會產生________。實驗前,要通過調試,使U形管壓強計兩側的液面______,從結構來看,壓強計______(選填“是”或“不是”)連通器。發生形變高度差相平不是【解析】將探頭放入液體中時,由于液體內部存在壓強,金屬盒上的橡皮膜就會發生形變,U形管左右兩側液面就會產生高度差,高度差的大小反映了橡皮膜所受壓強的大??;實驗前,要通過調試,保證壓強計兩側液面相平;U形管壓強計的一側上端封閉,不是上端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因此不是連通器。(2)如圖乙所示,小聰先后將調節好的壓強計的探頭分別浸入兩種液體中,他發現B燒杯中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較大,于是他就認為圖乙中B燒杯中裝的是水,他的結論是________(選填“可靠”或“不可靠”)的,你判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影響液體壓強的因素有液體的密度和深度,由題圖乙可知,液體密度不同,探頭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不同,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不同,根據控制變量法可知,他的結論是不可靠的,因為沒有控制探頭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相同。不可靠沒有控制探頭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相同(3)小聰用自己改裝并調試好的壓強計再次進行實驗,如圖丙所示,U形管兩側液面相平,從而判斷圖丙中裝水的燒杯是____(選填“A”或“B”)。【解析】由題圖丙可知,U形管左右兩側液面相平,說明橡皮膜所受壓強相等,p水=p酒,且ρ水>ρ酒,根據p=ρgh可知,h水<h酒,故題圖丙中裝水的是A燒杯。A(4)小聰又利用壓強計測量液體的密度,如圖丁所示,U形管內徑相同且裝適量水,調試好后標記U形管右側水面的位置;將探頭放入待測液體中,當橡皮膜距離液面的深度為4 cm時,U形管右側水面上升了2.4 cm,則待測液體的密度為_____g/cm3。(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解析】橡皮膜在液體中深度為4 cm,U形管右側水面上升了2.4 cm,則液體內部產生的壓強等于U形管內水面高度差產生的壓強,則有ρ液gh液=ρ水gh水,化簡并代入數據得ρ液×0.04 m=1.0×103 kg/m3×0.024 m×2,解得ρ液=1.2×103 kg/m3=1.2 g/cm3。1.2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9.(2024·達州改編)同學們在“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實驗中,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有關。猜想二: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猜想三:浮力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實驗步驟和數據如圖所示。(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1)根據實驗數據,小聰計算出該物體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___N。如果在實驗中不小心使物體碰到容器底,且與容器底有力的作用,則測出的浮力將偏____。實驗64大【解析】該物體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F?。紾-F=6 N-2 N=4 N。物體碰到容器底部,受到容器對其的支持力作用,會使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偏小,由F?。紾-F示可知,測得的浮力偏大。(2)為了驗證猜想一,分析甲、丙、丁三次實驗,可得出結論: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浸入液體中的深度____(選填“有”或“無”)關。【解析】物體在丙和丁中均為浸沒,雖然深度不同但是所受浮力均為4 N,因此可以說明浮力大小與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無(3)為了驗證猜想二,分析甲、____________________三次實驗,可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解析】為了得到浮力與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需要控制在同種液體中,排開液體體積不同,因此選擇甲、乙、丙(或乙、丁)三次實驗進行對比。乙、丙(或乙、丁)(4)小聰為了驗證猜想三,分析甲、乙、戊三次實驗,可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你認為這樣操作是______(選填“正確”或“錯誤”)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乙和戊實驗中在兩種密度不同的液體中排開液體體積不同,沒有控制變量,因此操作錯誤。錯誤沒有控制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5)細心的小紅利用實驗數據還計算出該物體的密度為__________kg/m3,戊實驗中所用鹽水的密度是__________kg/m3。1.5×1031.1×103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10.(2024·重慶永川區一模)小明在實驗室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選用的滑動變阻器規格為“100 Ω 1 A”。(1)如圖甲所示是小明未連接完整的電路,請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將電路連接完整(要求滑片P向A端移動時電流表示數變大)。實驗7如答圖所示。【解析】要使滑片P向A端移動時電流表示數變大,應使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電阻變小,所以要把滑動變阻器左下接線柱連入電路,與R串聯,如答圖所示。(2)連接好電路后,先把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移到____(選填“A”或“B”)端,再閉合開關S,小明突然發現定值電阻R斷路,電路其他部分完好,此時他觀察到電壓表____示數,電流表____示數。(后兩空均選填“有”或“無”)【解析】連接好電路后,為保護電路,應先把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調到阻值最大處,即滑片P移到B端,再閉合開關S;若定值電阻R斷路,電路其他部分完好,電壓表與電源兩極連接正常,測量電源電壓,電壓表有示數;電路斷路,無電流通過,電流表無示數。B有無(3)排除故障后,小明移動滑片P,當電壓表示數為1.4 V時,電流表示數如圖乙所示為______A,可知小明選用的定值電阻R的阻值為____Ω。如表所示是小明記錄的實驗數據,由實驗數據可得出實驗結論:當導體的電阻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____比。實驗 次序 1 2 3電壓/V 1.4 2.2 2.8電流/A 0.22 0.280.1410正【解析】當電壓表示數為1.4 V時,如題圖乙所示,電流表使用的是小量程,分度值為0.02 A,示數為0.14 A,可知小明選用的定值電阻R的阻值R= =10 Ω;分析題表中數據,三次實驗中,電壓與電流的比值都相等,即電壓與電流的比值為一定值,可得結論:當導體的電阻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4)小明用圖甲所示的電路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他將電源電壓調至5 V,用阻值分別為5 Ω、10 Ω、20 Ω的三個定值電阻進行探究,要保證電路安全且三個定值電阻都能完成實驗,若控制電壓表的示數在1~2 V內,則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變化范圍為_________Ω。7.5~8011.小曦利用如圖甲所示的電路,探究“通過導體的電流跟電阻的關系”。實驗器材有:學生電源(電壓恒為4.5 V)、電流表、電壓表、開關各一個、5個定值電阻(5 Ω、10 Ω、15 Ω、20 Ω、25 Ω)、兩個滑動變阻器(甲“20 Ω 1 A”,乙“10 Ω 1 A”)、導線若干。(1)請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將圖甲所示的實物電路連接完整。如答圖所示。(2)在閉合開關之前,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應該置于____(選填“A”或“B”)端。A(3)閉合開關后,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小曦發現電流表有示數變化,電壓表無示數,則故障的原因可能是定值電阻R______。短路(4)排除故障后,小曦先將5 Ω的定值電阻接入電路,閉合開關,調節滑片P使電壓表示數為2.5 V,記下電流表示數。斷開開關,保持滑片P位置不動,用10 Ω的電阻替換5 Ω的電阻接入電路,閉合開關后,為了繼續完成實驗,他應向____(選填“A”或“B”)端移動滑片P。當小曦改用15 Ω 的電阻繼續實驗時,發現無論怎樣移動滑片P,都無法使電壓表的示數達到2.5 V,則此時小曦應換用____(選填“甲”或“乙”)滑動變阻器進行后續實驗。5次實驗完成后,根據實驗數據繪制的I-R圖像如圖乙所示,可以得到的實驗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甲當導體兩端的電壓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和導體的電阻成反比(5)為使實驗結論更加可靠,老師安排另一位同學將定值電阻兩端電壓設置為U0,再次將5個定值電阻接入之前的電路中重復實驗并記錄數據,最后得出了和小曦一樣的實驗結論。在該同學的這5次實驗中,當電壓表示數調至U0時,滑動變阻器消耗的最大功率與最小功率之比是______。為完成這5次實驗探究,應控制電壓表示數U0的變化范圍為________V。5∶15~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