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德行第一 1德行第一閱讀導航習近平主席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可見“德”的重要性。即便在魏晉那個精神自由的時代,名士們可能會表現出對禮法的蔑視甚至是敵對態度,卻不會放松對高尚品德的追求。閱讀這個篇章的文段,也許你能感受到古人的“凜然”之氣。1客有問陳季方[1]:“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2]?”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3],上有萬仞[4]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2陳元方子長文[5],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6],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1] 陳季方:陳諶,字季方,陳寔(shí)第六子。[2] 荷:承受,擔當。重名:大名。[3] 阿(ē):彎曲的地方。[4] 仞(rèn):古時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5] 長文:指陳群,陳寔之孫,陳紀之子。三國時期曹魏重臣。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6] 孝先:指陳忠。陳寔之孫,陳諶之子。著名隱士2 《世說新語》選讀3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1]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2]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3]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吾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4管寧、華歆[4]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5]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5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6],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7]其自托,寧[1] 值:正遇上。[2] 既:已經。[3] 委:丟下,拋棄。[4] 管寧:字幼安,三國時魏國人。避居遼東三十余年,淡泊名利,不愿出仕。華歆(xīn):字子魚,東漢末年官至尚書令,魏國建立,任司徒,封博平侯。[5] 軒:官員乘坐的車子,四周有帷幕,前頂較高。冕(miǎn):天子、諸侯、官員的禮帽。這里“軒冕”連用,是偏義復詞,實際只有“軒”的意思,指車。[6] 難之:“以之為難”。難,作動詞,這里是拒絕的意思。[7] 納:接受。德行第一 3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1]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6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2]。歆蠟日嘗集子侄燕飲[3],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4]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7顧榮[5]在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6]有欲炙之色,因輟[7]己施焉,同坐嗤之。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問其所以[8],乃受炙人也。8阮光祿在剡[9],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10]?”遂焚之。[1] 攜拯:攜帶救援。[2] 王朗:本名王嚴,字景興,曹魏重臣,三國中“諸葛亮罵死王朗”一事的人物原型。官拜司空、司徒,封樂平鄉侯。識度:見識與氣度。推:推崇。[3] 蠟日:蠟(zhà)祭日。古時候官員和民眾年底都要舉行一次“歲終之祭”,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祭典,用打獵得來的野獸或自家養的家禽祭祀祖先和百神,稱之為蠟祭;這種民俗最早始于周代。燕飲:即宴飲,燕通“宴”。[4] 張華:字茂先,西晉時期政治家、文學家、藏書家,西漢留侯張良的十六世孫,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十四世祖。晉武帝時任中書令,封廣武侯。[5] 顧榮:字彥先,曾任尚書郎、散騎常侍,死后追贈侍中、驃騎將軍,又稱“顧驃騎”。[6] 炙人:分烤肉的人。[7] 輟:讓出。[8] 所以:緣由。[9] 阮光祿:阮裕,字思曠,東晉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剡(shàn):剡縣,今浙江嵊州。[10] 何……為:表示反問,要……干什么呢?4 《世說新語》選讀9庾公乘馬有的盧[1],或語令賣去,庾云:“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后人[2],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3]乎?”10[4]謝奕作剡令 ,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猶未已。太傅時年七八歲,著青布绔,在兄膝邊坐,諫曰:“阿兄,老翁可念[5],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6]欲放去邪?”遂遣之。11晉簡文[7]為撫軍時,所坐床上塵不聽拂,見鼠行跡,視以為佳。有參軍見鼠白日行,以手板[8]批[9]殺之,撫軍意色不說。門下起彈[10],教[11]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懷;今復以鼠損人,無乃[12]不可乎?”[1] 庾公:庾亮,字元規,東晉時期外戚、名士,姿容俊美,善談玄理。的盧:的盧馬,又作的顱,是額上有白色斑點的馬,古人認為這種馬妨主。[2] 孫叔敖:名敖,字孫叔,春秋時楚國令尹,輔助楚莊王成就霸業。孫叔敖兒時出游遇到兩頭蛇,傳說見到兩頭蛇的人會死去,他怕別人再遇見,就將蛇殺死埋掉了。[3] 達:通達,通曉事理。[4] 謝奕:字無奕,東晉大臣,太傅謝安長兄,車騎將軍謝玄之父。[5] 可念:可憐。[6] 阿奴:時人對親近的幼小者的稱呼,這里是哥哥對弟弟的昵稱。[7] 晉簡文:指東晉簡文帝司馬昱(yù),字道萬,即位前封會稽王,曾任撫軍將軍,后來位居丞相,又被權臣桓溫立為帝,但國政由桓溫掌握。[8] 手板:古代官員手持的狹長形小木板。[9] 批:擊。[10] 彈:彈劾。[11] 教:上級發布的命令、批示。[12] 無乃:表示委婉的推測語氣,相當于“恐怕”。德行第一 512謝公[1]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13范宣[2]年八歲,后園挑菜,誤傷指,大啼。人問:“痛邪?”答曰:“非為痛,身體發膚,不敢毀傷,是以啼耳。”宣潔行廉約[3],韓豫章遺[4]絹百匹,不受;減五十匹,復不受。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韓后與范同載,就車中裂二丈與范,云:“人寧可使婦無裈[5]邪?”范笑而受之。14[6] [7] [8]王恭 從會稽還,王大 看之。見其坐六尺簟 ,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恭無言。大去后,即舉所坐者送之。既無余席,便坐薦[9]上。后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10]物。”[1] 謝公:謝安。[2] 范宣:字宣子,晉陳留人。博覽群書,被召為太學博士、散騎郎,皆推辭不就,居家清貧。[3] 潔行廉約:品行高潔,生活儉樸。[4] 韓豫章:韓伯,字康伯,曾任豫章太守,所以又稱韓豫章。遺(wèi):贈送。[5] 裈(kūn):褲子。[6] 王恭:字孝伯,東晉太原晉陽人,孝武帝王皇后兄,曾任青、兗州刺史,后與殷仲堪、桓玄等起兵,兵敗被殺。[7] 王大:即王忱,字元達,小字佛大,東晉太原晉陽人。[8] 簟(diàn):竹席[9] 薦:草墊。[10] 長:舊讀 zhàng,長物指多余的物品。6 《世說新語》選讀15吳郡陳遺[1],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2],遺作郡主簿[3],恒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以遺母。后值孫恩[4]賊出吳郡,袁府君[5]即日便征。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戰于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饑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1] 吳郡:今江蘇蘇州。陳遺:生平不詳,只在《世說新語》中出現。[2] 鐺(chēng)底焦飯:鍋底燒焦的米飯,即鍋巴。鐺,一種平底淺鍋。[3] 主簿:官名,主管文書資料等。[4] 孫恩:字靈秀,東晉隆安三年(399),跟妹夫盧循一起起兵反晉,史稱“孫恩盧循之亂”,三年后兵敗自殺。[5] 袁府君:即袁山松,一說叫袁崧。祖上數代為官,為吳郡太守,后因孫恩之亂,兵敗被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