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6課課題:短詩三首內(nèi)容分析: 《短詩三首》是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詩歌單元的第一課。課文選編了冰心《繁星》中的三首短詩,詩歌意境優(yōu)美,意蘊深長,分別表達了懷念童年、熱愛大海、歌頌母親的主題,表現(xiàn)了冰心對童真、母愛、自然的歌頌。 文化自信:感受現(xiàn)代詩歌的魅力,產(chǎn)生對現(xiàn)代詩的喜愛之情。增強民族自豪感,促進文化傳承。 語言運用: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想象畫面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初步感受現(xiàn)代詩的語言特點。 思維能力 :運用聯(lián)想與想象,建立詩歌意象與生活經(jīng)驗的聯(lián)結。 審美創(chuàng)造:感受詩歌語言韻律美,鼓勵學生運用詩歌元素進行創(chuàng)作。 重點: 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難點: 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情境導入:同學們,還記得我們的大任務嗎?想要“詩歌創(chuàng)作大賽”的黃金入場券,必須要完成三個神秘任務。同學們有信心接受挑戰(zhàn)嗎?讓我們開始第一站的探秘活動吧,去看一看哪里有什么在等待著我們。 活動流程:暢談繁星。教學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第一節(jié):詩歌欣賞。1.詩歌資料袋:教師出示一些優(yōu)美的小詩,學生讀一讀。教師介紹《飛鳥集》然后引入《短詩三首》。 《飛鳥集》是印度詩人泰戈爾創(chuàng)作的詩集,它包括325首清麗的無標題小詩,首次出版于1916年。 這些詩的題材多為極其常見事物,不外乎小草、落葉、飛鳥、星辰等等。但是其中卻蘊涵了豐富的思想、深奧的哲理,表現(xiàn)出一種清新明快、優(yōu)美雋永的風格。 1913年,泰戈爾受邀訪問中國,他的詩風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在他的啟示下,1921年,冰心把日常零碎的思想集結出版了詩集《繁星》,奠定了她在中國新詩界的地位,成為中國新文學女性作家第一人。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冰心,走進她的《短詩三首》。 2.了解詩人。學生說一說自己搜集到的有關冰心的資料。 3.朗讀探秘,發(fā)現(xiàn)詩形。 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圈出生字詞。同桌之間互相檢查生字的讀音。 通過“階梯式朗讀”(聽范讀→自由讀→分行接龍讀→配樂齊讀)感受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 積極參與誦讀、齊聲誦讀和配樂誦讀,通過誦讀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 同桌之間互相檢查字詞的讀音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練讀,讀準“啊”的發(fā)音。設計意圖:學生品味詩歌的韻味,離不開反復朗讀。在一次次地朗讀中,學生體會到整齊的句式能帶來節(jié)奏感;第二節(jié):細讀詩歌。體會情感。1.共讀《繁星(七一)》 同學們,通過我們的朗讀,你對三首小詩的內(nèi)容了解了嗎?教師提出問題,“《繁星(七一)》中,詩人回憶了哪些場景? 預設要點: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 (1)逐句理解,想象畫面。 ①“月明的園中” 教師提問:“同學們,想象一下‘月明的園中’是一個怎樣的畫面?你能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一下嗎?” 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描繪出一個月光皎潔、花園寧靜美好的畫面。 引導:“在這樣的園中,你會有什么感覺呢?是寧靜、快樂,還是其他的情感呢?” 讓學生體會詩歌中營造出的氛圍和情感。 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的情感,提出問題:“詩人為什么會對‘月明的園中’這個場景有深刻的印象?這個場景對詩人來說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提出問題:“你們有沒有類似的經(jīng)歷?在某個特定的場景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這個場景對你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外婆的廚房。外公的搖椅、田野的夕陽) ②“藤蘿的葉下” 提問:“‘藤蘿的葉下’又是一個怎樣的場景呢?你能想象一下藤蘿的樣子和葉下的環(huán)境嗎?” 讓學生描述出藤蘿繁茂、葉下陰涼的場景。 提問:聯(lián)系上下文“這個場景和‘月明的園中’有什么聯(lián)系呢?它們共同營造出了怎樣的氛圍呢?” 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詩歌中場景描寫的作用。 ③“母親的膝上” 提問:“‘母親的膝上’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是溫暖、安全,還是其他的情感呢?” 讓學生分享自己在母親膝上的感受,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提問:同學們,請你想一想,“如果把這三幅畫面聯(lián)系起來,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呢?它們共同表達了一個怎樣的主題呢?” 教師讓學生嘗試說一說自己想到的畫面。 教師帶有感情的描述畫面(可以配有音樂):一輪明月懸掛天空,那明亮的月光灑在院中。藤蘿的樹影隨風搖曳。聞一聞,空氣中還彌漫著藤蘿花的清香。 一把小小的竹椅,椅子上坐著一個人,她是——(媽媽)。這樣的畫面里,還會有誰?想一想,這對母女之間會有怎樣的對話呢? 一輪明月,一座小園。藤蘿葉下,樹影婆娑。聽,笑語盈盈,看,那是母親和“我” 這樣的畫面是作者記憶中——永不漫滅的回憶,作者最不能忘懷的是對母親深深的愛。 教師范讀:教師飽含感情地朗讀詩歌,通過語調、語速、語氣的變化,將詩歌中的情感傳遞給學生。例如,在朗讀《繁星(七一)》時,回憶部分可以用輕柔、舒緩的語調,表達出對美好往事的懷念;而在表達情感的部分,則可以適當提高音量和語速,體現(xiàn)出情感的強烈。 2.共讀《繁星》(一五九)同學們,三首詩中,還有一首也在表達詩人對母親的愛。 (1)理解關鍵詞句。 提問:詩中有兩處“風雨”,你理解它們的含義嗎? 要點:天上的風雨(狂風暴雨等惡劣天氣) 心中的風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與苦難)提問:你遇到了什么困難是母親幫你解決的? 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預設:一次鋼琴比賽,心里很緊張,母親把我擁入懷中輕輕安慰給予力量。 (2)整體朗讀。(關注“啊”,表現(xiàn)作者呼喚母親時的情深意切。) (3)學生邊讀邊想象生活中母親為孩子遮風擋雨、盡力保護的場景;也可給出典型畫面,引導學生把自己比作小鳥,把母親的懷抱比作鳥巢。當“風雨”來臨,心底最無助的時候,母親的懷抱便是自己的倚靠,母親永遠是自己心靈的溫暖港灣。 3.共讀《繁星》(一三一) 教師提問:這首小詩表達了作者對大海的什么情感?(喜愛和贊美)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知道為什么作者總是會情不自禁地想到大海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資料袋袋褲”去了解冰心的童年吧。 冰心的父親是海軍軍官,冰心小時候隨父遷至海濱城市煙臺,她經(jīng)常到父親的軍艦上參觀,她向大海傾訴心事與煩憂,她與大海分享快樂與憂愁。 她曾說:“那時,我的大半個世界是藍色的。藍色對于我,永遠象征著闊大、深遠、 莊嚴……” 教師引導:同學們,如果是你,你會怎樣表達對大海的喜愛呢? 學生回顧詩歌內(nèi)容,找出其他被描寫的場景,并思考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 學生理解詩歌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如 “永不漫滅的回憶”“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 等,體會這些詞語和句子所描繪的畫面和情感。根據(jù)老師提出的問題,積極思考分享自己的見解,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學生思考詩人的情感,討論“月明的園中”對詩人的特殊意義。 學生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討論特定場景對自己的情感影響。 學生模仿讀:學生模仿教師的朗讀,嘗試讀出詩歌中的情感。在模仿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詩歌的韻律和情感變化。 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小組討論,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全班交流,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提出自己的疑問或補充意見。設計意圖:在詩句分行形成的空白里有無窮的想象空間,此時教師指導學生依托情境、聯(lián)系生活、發(fā)揮想象,讓學生去補白母女倆在月夜小園中的美好時光。 繁星(一五九)中品味不同語境下同一個詞語的不同含義,除了有助于理解詩句的意思,更能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體會冰心對母親的眷眷深情。第三節(jié):字詞指導1.指名認讀生字,注意讀準字音。 多種方式識記生字。 同音字識記:漫(漫滅)慢(快慢)蘿(藤蘿)籮(籮筐) 說文解字識記“蔓”字。(出示課件) 形近字識記:膝(膝蓋)“膝”讀“xī”,不要讀成了“qī”。漆(油漆)躲(躲開)剁(剁肉) 藤”讀后鼻音。 2.指導書寫。“藤”下面的“氺”,筆順是:豎鉤、點、提、撇、點,不要寫成了“水”。“躲”左邊的“身”里面是兩橫,“身”為偏旁時第七筆長撇改成短撇。 3.學生在田字格中練習寫字。 學生按要求讀生字。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合作下朗讀。 識記生字新詞。拓展作業(yè):背誦三首短詩,默寫其中的一首。 收集自己喜歡的現(xiàn)代詩,把自己搜集到的現(xiàn)代詩摘抄到自己準備的摘抄小本上。 閱讀冰心《繁星》《春水》中的其他篇章,也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小詩歌。摘抄到自己準備的摘抄小本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