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第八課 第一框法治國家——從邯鄲13歲男孩被害案說起3月17日,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警方通報“初中生殺害同學案”。通報顯示:案件發生于3月10日,案發次日,涉案犯罪嫌疑人被全部抓獲,現已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另據央視新聞報道,警方初步認定,這是一起有預謀的犯罪案件,目前未發現有成年人參與作案。為掩埋尸體,犯罪嫌疑人分兩次在廢棄大棚進行了挖掘。輿論上,公眾早已對這幾名殘害同學的“少年殺手”義憤填膺:“不嚴懲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三個小惡魔不足以平民憤”“這種惡魔心理素質極好,長大必是禍害,判無期”……有法律人士認為,三惡魔極可能被從輕發落,可能輕的難以想象。他說,不要說極刑,就是無期也不可能,甚至有人認為最多也就10年;出來的時候23歲,剛好青春年華,娶媳婦兒,生孩子,一點事不耽誤,還可以繼續為非作歹。當然也有人認為,罪有因得沒錯,但也要“依法保護未成年人”那么,對于未成人惡性犯罪,應該如何量刑?議題一未成年人犯罪如何量刑?未成年人犯罪,我國《刑法》修正案早有規定,并且在2020年作了修訂——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刑法第十七條修改為: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雖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央視網公眾號曾發表文章《三名初中生涉嫌殺害同學,要討論的地方有很多》。但負多大責任、甚至不可能的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則是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文中稱:從社會預期上講,該案進入刑事程序符合人們對正義的公共認知,應結合具體案情做出準確處置,不完全因年齡左右對嫌疑人罪責刑的判斷。由本案出發,非常有必要再次開啟未成年人“惡意補足年齡原則”的討論。這個原則源于英國,也即在未成年犯罪案件中,對原則上被推定為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未成年人,如果有充足證據能夠證明其在實施犯罪時具有惡意,那么前述推定就會被推翻,仍然可以對其追究刑事責任。由于當前刑法對未成年人惡性犯罪追究刑責的規定是十分機械的,……它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就像用身高去決定兒童可以享受到何種乘車優惠一樣,導致了受害人在討回公道這件事上完全是看運氣,家屬只得祈禱行為人在犯罪時已經滿足了刑事責任年齡。這種使法律天平更偏向保護嫌疑人一方的設計,不利于公平正義的實現,亦使得社會對未成年人保護產生諸多詬病,進而在更大的社會范圍內形成了對公平正義的質疑。14歲至16歲對八種嚴重犯罪負責也好,12歲至14歲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死致殘,經最高檢核準追訴負責也罷,都需要在原則之外考慮例外,在普遍之外考慮特殊。議一議:央視評論暴露了我國法治國家建設中存在什么問題?結合媒體對這幾名殘害同學的“少年殺手”量刑的討論及央視評論,你認為法治國家應該是什么樣的?議一議:央視評論暴露了我國法治國家建設中存在什么問題?結合媒體對這幾名殘害同學的“少年殺手”量刑的討論及央視評論,你認為法治國家應該是什么樣的?存在的問題:法律保護缺位。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配套措施針對性、操作性不強,法律部分內容機械,不合良法標準;立法滯后致使國家司法機關司法過程中機械執法,不考慮普遍中的特殊情況被施暴者的公民權利沒有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不利于公平正義的實現,進而在更大的社會范圍內形成了對公平正義的質疑,從而產生對法律的不認同。議學提示閱讀教材P85-86頁,結合材料,對法治國家內涵及特征進行梳理總結。議學提示7、政爾八經議學小結(1)實行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國家;(2)國家權力依法行使,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開展的國家;(3)法治成為治國理政基本方式的國家 (P87)1、法治國家的內涵2.法治國家的特征(1)堅持憲法法律至上①原因:我國的法律反映民眾意愿,符合民眾利益,體現社會共同理想信念。憲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內容,即憲法法律是社會治理的最高準則;②要求: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二、我國國體(2)堅持良法之治①原因:良法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眾認同,最大程度發揮法律效力。②良法標準:內容合理體系完備、規范系統、類別齊全、協調統一③要求: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3)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①原因:公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包括人身權、財產權、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等。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②要求:在法治國家,公民的權利和尊嚴應得到法律的確認,并通過執法和司法加以保障。注意:公民權利≠公民政治權利公民權利:指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所享有的公民資格和公民資格相關的一系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權利。政治權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主要指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政治自由、監督權等公民權利≠公民政治權利為了規范權力的運行,就需要通過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4)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國家的各項權力,包括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監督權等,都必須在法律之下運行。ific此案外,還有校園霸凌、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因而全國的父母都在盯著此案是如何讓公平正義得到更大程度的實現的,不致于辦成像湖北荊州女童案(2023年8月,湖北荊州未滿12歲男孩殺害4歲女童,由于男孩作案時未滿12歲,被公安部門撤案處理)那樣只得由受害人家屬默默承受的案件。顯然,法治國家應該盡量不讓這樣的悲劇發生。那么,法治國家如何減少未成人犯罪?議題二法治國家如何保護未成年人?議一議:法治國家如何利用法律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呢?讓我們看看專家的看法讓我們聽一聽專家的看法……議一議:法治國家如何利用法律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呢?我們可以通過惡意補足年齡別大未成人犯罪的懲處力度。但《刑法》不是萬能的,但我們可以修改和利用《未成年人保護法》來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還可以通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家庭教育促進法》加大對家長監督監護責任的要求。織密對未成年人保護的法網。最高檢明確指出,對于實施嚴重犯罪、性質惡劣、不思悔改的未成年犯罪,要依法懲處,該嚴則嚴。這其實就是強調司法要嚴格公正司法議學提示考考你:我國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有哪些?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需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憲法之下,不斷建立和完善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體系:《憲法》《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辦法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辦法(1)總要求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既需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更需要法律的嚴格實施。①推進憲法實施②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③完善法律實施機制(2)具體要求3、建設法治國家的要求憲法解釋:是指憲法制定者、或依照憲法規定享有憲法解釋權的國家機關,對已經存在并且正在生效的憲法規范的內容、含義和界限作出說明。合憲性審查:又稱憲法監督:是指特定的機關依據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對法律、法規和行政命令等規范性文件和特定主體行為是否符合憲法進行審查并做出處理的制度。備案審查:規范性文件在制定頒布后,按法定期限上報同級或者上一級人大常務委員會備案,有接受備案的人大常委會在法定期限內依照法定標準和程序對其進行監督審查活動。知識拓展:憲法解釋、合憲性審查、備案審查憲 法法 律行政 法規地方 法規法律體系法律層級(52部)1部5修正案(26部)(99部)(78部)(24部)(2部+11修正案)(11部)截止2022年4月:300多部4、建設法治國家的意義(1)對國家機關: 能夠有效規范權力運行。(2)對公民:保障公民合法權益。(3)對國家:能夠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長治久安。課堂小結法治國家法治國家的內涵建設法治國家含義特征(1)堅持憲法法律至上(2)堅持良法之治(3)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4)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建設法治國家的措施建設法治國家的意義推進憲法實施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善法律實施機制在現代社會,法治國家意味著國家權力依法行使,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開展。關于法治國家的特征表述錯誤的是( )①堅持憲法法律至上,憲法法律具有相同的至高效力②堅持良法之治,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每個公民的意志和利益③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法治的主要功能是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④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A“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黨的二十大報告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確立為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意味著( )①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②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成為法治國家的制度前提③國家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④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得到有效發揮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綠水青山需要法治守護。近年來,十三屆全國人大先后就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10余部環保相關法律法規開展“亮劍”執法檢查,系列執法活動進一步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向縱深推進。“亮劍”執法檢查活動( )①重在提高人大行政效能,完善生態環保法律體系②旨在發揮人大監督職能,助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③有利于強化法律監督機制,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④可以推進良法善治,維護環保相關法律法規權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