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第三課 我國的經濟發展—知識體系第三課 我國的經濟發展3.1 貫徹新發展理念3.2 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含義:為什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或意義)怎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為什么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具體內涵、解決問題、重要性、具體措施(怎么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高質量發展的特點?構建新發展格局體系構建為什么要推動高質量發展?怎么推動高質量發展?新發展格局:含義、如何做?重點知識點1、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含義?2、為什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意義?)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要求?(或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4、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高質量發展5、樹立新發展理念的必要性是什么?6、新發展理念的具體內涵(解決問題、重要性、實踐要求)7、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8、高質量發展的內涵?9、為什么要推動高質量發展?10、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11、什么是新發展格局?12、如何建成新發展格局?13、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內涵、內容構成、必要性)14、發展實體經濟線索(含義,地位)15、供給側改革(含義,原因,怎么辦?)重點知識以及線索歸納重點歸納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1、內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要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體人民。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立場觀點方法,確立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意義?(或為什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1.)發展為了人民,就是要從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發展目的)2).發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為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發展動力)3).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顯制度優勢。(發展落腳點)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要求?(或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1、為什么要貫徹新發展理念?(1)實踐的需要: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新時代需要新發展理念(2)人民的需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重點歸納2: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理念 解決問題(或著力點) 重要性以及實踐要求創新 發展動力問題 重要性: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實踐要求:必須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2、新發展理念的具體內涵、重要性、實踐要求(二)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理念 解決問題(或著力點) 重要性以及措施協調 發展不平衡問題 重要性:協調發展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措施:堅持協調發展,要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P35名詞點擊)綠色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重要性: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實踐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的良好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理念 解決問題(或著力點) 重要性以及實踐要求開放 發展內外聯動問題 重要性: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實踐要求:①堅持開放發展,要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②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③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享 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重要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踐要求:①堅持共享發展,要作出全面有效的制度安排,②堅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③使全體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3、怎樣貫徹五大發展理念?(1)五大理念之間的關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2)具體要求我們要把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3)基本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重點歸納3、推動高質量發展1、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要求或特點這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地總要求,不是制對經濟發展地區地要求,而是對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地要求,不是一時一事地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地要求(2)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現階段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2、為什么要堅持高質量發展?(1)原因或必要性:發展背景發生變化: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的變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內部要求: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主要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外部要求: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挑戰,關鍵在于辦好自己的事,提高發展質量,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抵御風險能力,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和諧安定。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都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3、如何堅持高質量發展?1)、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實體經濟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4)、促進區域協調發展5)、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6)、 總要求—理念、主題、格局、支撐:① 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理念)②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主題)③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格局)④ 以教育、科技、人才為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支撐)7)其他: 堅持以人中心的發展思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供給側結構改革,優化經濟結構、財政貨幣政策、分配、社會保障體系、國有經濟、非公有制經濟.......重點歸納4、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新發展格局的內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2、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①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極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②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3)立足國內大循環,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關鏈接1:現代經濟體系(新P40相關鏈接)(1)原因: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的必然要求。(2)內涵與具體內容: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成(或具體內容)3、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原因----為什么(1)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2)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的必然要求。(3)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建設好現代化經濟體系(1)重點: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2)根本: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相關鏈接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3)、要求——怎么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產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①“減法”——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三去)②“加法”——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補短板——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動能。總結為:“三去一降一補”——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1)含義實體經濟是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生產、銷售及提供相關服務的經濟活動。既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筑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電商、快遞業也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2)重要性(地位)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基。相關鏈接3、實體經濟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費用家庭總支出費用× 100%公式:相關鏈接4:恩格爾系數: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它由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斯特·恩格爾提出,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例。恩格爾系數越小,一般表明家庭生活水平越高。注意:恩格爾系數越低,居民收入水平越高,消費水平越高,消費結構有可能越合理;反之,則收入水平越低,消費水平越低;消費結構越不合理;消費總支持不包括投資的費用支出;恩格爾系數降低,并不意味著食品支出總量減少,只能表明食品支出在家庭消費總支出中的比重降低。易錯辨析:重點語句歸納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新發展理念的基本原則;2、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屬性;3、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4、創新解決發展動力問題;5、協調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6、開放解決內外聯動問題;7、綠色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問題;8、共享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9、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10、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到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千年大計;1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首要任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12、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13、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14、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15、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的著力點要放在實體經濟上16、推動高質量發展是解決我國主要矛盾的需要;17、現階段我國主要矛盾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同人們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