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按勞分配為主體按生產要素分配性質、地位適用范圍、形式基本內容和要求分配對象原因:(必要性+重要性)含義形式意義原因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完善個人收入分配怎么做是什么為什么我國分配制度存在的原因居民收入獲得多種途徑樹立正確勞動觀個人收入的分配為什么要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如何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社會保障的含義社會保障的構成與主要內容社會保障的功能與作用?怎么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第四課重點知識線索1、我國的分配制度的內容以及原因(熟記并理解)2、按勞分配為主體(性質、地位、內容和要求、對象、范圍與形式、原因)(熟記并理解)3、按生產要素分配(含義、形式、意義、原因)(熟記并理解)4、我國居民多種收入獲得途徑(熟記并理解)5、勞動的作用以及正確勞動觀?(熟記并理解)6、我國為什么要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背誦)7、我國如何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背誦)8、我國社會保障的內涵和主要內容(熟記并理解)9、我國社會保障的功能和作用(背誦)10、如何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背誦)第四課易錯知識點歸納1、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比較我國現階段的分配方式比較2、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方分配的區別4、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的區分5、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的區別3、居民收入途徑區分(一) 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1)是什么:(2)為什么:原因:按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①根本原因:生產決定分配,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狀況決定的②直接原因: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決定分配方式。我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決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③是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生產資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公有制為主體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起決定作用核心生產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產品的分配方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決定決定決定生產力(二)按勞分配為主體1、性質和地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在我國分配方式中居于主體地位;2、基本內容和要求: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必須參加勞動;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對個人進行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4、范圍和形式:按勞分配在公有制范圍內①在國家機關,公有制事業單位和公有制企業中的職工 , 工資、獎金、津貼。(但退休金、福利、社保不是)②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業中的職工工資、獎金、津貼。(但退休金、福利、社保不是)③農村經濟中的承包集體的土地、山林、魚塘里種植和養殖獲得的收益。(土地流轉收入不是)3、分配內容:個人消費品,不是國民收入(1)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必要性:是由我國現實的經濟條件決定的。表現在前提 生產資料公有制物質基礎 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低且不平衡(不能按需分配)直接原因 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勞動有差別,勞動是謀生手段)不能平均分配;(2)按勞分配的意義:有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提高效率)(2)實行按勞分配是對以往幾千年來不勞而獲的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5、為什么要堅持按勞分配?(促進公平)含義生產 要素參與分配 勞動要素 在個體、私營、外資企業中獲得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收入 范資本要素 儲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轉讓所得、債券的利息、私營企業主的稅后利潤土地要素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轉讓金收入知識要素 智力成果,如出版著作、繪畫等獲得的收入技術要素 技術入股、專利使用、技術轉讓的收入管理要素 企業管理人員憑借管理才能和貢獻參與分配的方式數據要素 通過信息技術的收集、篩選、加工、處理的“大數據”。比如大數據、云計算等意義原因 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的(存在著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收益分配。非公有制廣泛存在于包括公有制經濟在內的多種所有制經濟中有利于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三) 按生產要素分配(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我國現階段存在的分配方式經濟成分 分配方式 分配方式地位公有制經濟內 按勞分配(包括公有制企業內國家機關以及事業單位職工扣稅后的工資、獎金、津貼等,集體經濟下承包土地所得經營性收入; 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內 按生產要素分配(按資本分配;按管理分配;按勞動要素分配,按技術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按信息分配等。) 并存其他社會范圍內 社會保障收入,社會福利,第三方分配(社會慈善事業) 并存區分“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 按勞分配 按生產要素分配區 別 范圍 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廣泛存在于包括公有制經濟在內的多種所有制經濟中體現 關系 勞動者是生產資料的主人,勞動者之間是平等、互助、合作的關系 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包括生產要素的所有者與使用者的交換關系)地位 我國分配制度的主體 我國分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居民收入來源/途徑 原因 我國現階段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使居民收入來源多樣化途徑 勞動性收入 通過勞動所獲得的收入。主要包括工資、津貼和資金,還有單位為員工繳納的社會保險費,補充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包括按勞分配和按勞動要素分配獲得的收入)財產性收入 是指通過自己所擁有的各類財產獲得的收入,包括銀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經營性收入 是指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得的收入,如開網店、個體工商戶、開公司、辦企業等轉移性收入 是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住戶的各種經常性轉移支付和住戶之間的經常性收入轉移,包括養老金、社會救濟和補助、政策性生產補貼、政策性生活補貼、救災款等。經常性捐贈、賠償、報銷醫療費、住戶之間的贍養收入,本住戶非常住成員寄回帶回的收入等。(不包括住戶之間的實物饋贈)勞動的重要性/要求 重要性 勞動是財富的源泉,我們獲取的任何收入歸根結底都來自勞動創造。要求 要弘揚勞動精神,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要鼓勵全體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致富。(四)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1、為什么要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或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性?)(1)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和共同富裕的關系)(2)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和民生關系)(3)為此,必須完善我國個人收入分配,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收入分配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構建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效率公平的關系)其他角度:(4)有利于擴大居民的消費需求,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5)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需要。(6)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1)根本措施: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和國民收入(2)兩個同步: 要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3)初次分配:①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②要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③ 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4)再分配:要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5)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2、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措施——怎么辦(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初次分配主要是由市場機制形成的,政府通過稅收、法律法規進行調節;最低國家工資標準由國家制定,而不是由企業制定,屬于初次分配。再分配由政府調控機制起作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物質生產部門內部全社會范圍內類型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范圍 物質生產部門內部,主要為工業企業 全社會 全社會主體 主要是企業、政府、個人之間 國家、政府 全社會手段 市場機制決定 政府調控機制(稅收、政策、法律) 通過個人自愿捐贈而進行的分配目的 提高效率,體現公平 主要是更加體現公平 更加體現公平舉例 按勞分配收入、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收入,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 轉移支付、社會保障、養老金、退休金,低保、個稅、房產稅、財產稅、遺產稅、救助金等 捐贈、慈善事業、志愿行動等方式濟困扶弱的行為。包括扶貧、助學、救災、濟困、解危、安老等形式。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五)多種多樣的社會保障1、社會保障的內涵:(1)社會保障是國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會承擔主要責任的社會保障體系(主體是國家和社會)(2)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加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3)現實生活種人們可能遇到的疾病、失業、養老、災害、生活貧困等各種問題,社會保障可以為陷入困境的人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來分散風險;172、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構成以及主要內容補充性社會保障基本保障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其他社會保障形式企業年金社區服務(1)構成:地位 資金來源 對象 內容和作用社會保險 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 它通過政府、單位、個人三方共同籌集資金 勞動者(依法購買了社會保險) 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社會救助 是最先形成的、歷史最悠久的社會保障形式 它是政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 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經濟社會原因而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給予無償幫助 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經濟社會原因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平給予無償幫助,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是保障社會成員生活安全和生存權利的“最后一道防線”社會福利 是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 它是政府和社會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 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全體社會成員) 政府和社會向社會成員提供社會化服務、實物供給、福利津貼以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社會優撫 特殊社會保障 它是國家和社會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 現役軍人、復員退伍軍人以及軍烈屬 政府和社會對對優撫對象實行物質照顧、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撫慰,具有褒揚性、補償性、優待性、綜合性的特征社會保險 商業保險性質 強制性、福利性 自愿的市場行為經營目標 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 追求利潤經營方式 由國家經辦 保險公司經營費用來源 國家、單位、個人分攤 個人承擔保障對象 法律規定有權利 享受社會保險的人 簽訂保險合同并按照約定繳費的人保障水平 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求 滿足被保險人的較高層次的保險需求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2、社會保障的功能和作用?(或者是為什么要建立社會保障體系?)(1)必要性:面對現實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疾病、失業、養老、災害、生活貧困等各種問題,國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會承擔主要責任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2)重要性(社會保障的功能):①社會保障通過防范和化解社會成員的生存危機,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能夠有效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發揮民生保障安全網作用。(穩定器)②社會保障通過收入再分配,發揮收入分配調節器的作用,能夠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調節器)③社會保障通過風險分攤與責任共擔,充分發揮社會互助共濟功能,同時通過社會成員的自助與他助,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助推器)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如何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 P54-P56 )1、要公平對待每個公民并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①要建立起覆蓋全民、城鄉統籌、公平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沒有漏洞的“安全網”;②要更多地維護好弱勢群體的利益,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只有建立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保障適度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使社會保障持續發展。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做到權責清晰。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需要各方合理分攤責任,明確各方的權利與責任,嚴格依法監管。4、總要求:要堅持應保盡保(范圍)的原則,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