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下9《木蘭詩》知識梳理一、文學常識:《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并可以觀看風土人情,考察政治得失。《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被稱為樂府“雙璧”。 二、生字詞:機杼( zhù ) 軍帖( tiě ) 可汗( kè hán ) 鞍韉(ān jiān ) 轡頭( pèi )啾啾(jiū ) 戎機(róng ) 朔氣(shuò ) 金柝( tuò ) 紅妝( zhuāng ) 霍霍(huò )十二轉( zhuǎn )著( zhuó ) 三、原文再現: 木蘭詩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四、詩歌大意:嘆息聲一聲又一聲,木蘭對著門織布。聽不到織布機發出的聲音,只聽見木蘭的嘆息聲。問木蘭想的是什么,問木蘭思念的是什么。木蘭沒有想什么,也沒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見軍中的文告,可汗大規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冊很多卷,每一卷(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我)愿意為(此)去買鞍馬,從此替父親出征。(木蘭)到各處集市買了駿馬,買了馬鞍和馬鞍下的墊子,買了駕馭戰馬用的嚼子和韁繩,還買了長鞭。早晨告別父母出發,傍晚住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聽到黃河急速的水流聲。早晨告別黃河出發,傍晚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聽到燕山胡人的戰馬的嘶叫聲。(木蘭)遠行萬里,投身戰事,飛一樣地越過一道道關塞山嶺。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轉戰多年后勝利歸來。(木蘭)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朝堂上(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賞賜很多的財物。天子詢問(木蘭)想要什么,木蘭不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讓千里馬)送自己返回故鄉。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相互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霍霍地磨刀準備殺豬宰羊。木蘭打開各個房間的門,坐坐各個房間的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的衣裳。對著窗戶和鏡子梳理美麗的頭發,在臉上貼上花黃。出門去見軍中的同伴,同伴們都很驚訝: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個姑娘。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雄雌兩兔貼近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五、問題整理:1、一句話概括故事情節 本詩講述的是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2、文章結構:第一、二段:寫木蘭決定替父從軍。第三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笫四段:木蘭多年的征戰生活。笫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笫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閉聚。第七段:以比喻作結。3、一千多年來,花木蘭的形象始終深受人們喜愛,你認為原因是什么?首先,詩中木蘭的形象.既富有傳奇顏色,又真實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一般人,既是巾_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強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和善又堅強英勇.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喜愛親人又報效w家,不慕高官厚祿而喜愛和終生活。花木蘭是古今作品中難得_見的完善的婦女形象。其次,情節離奇曲折,扣人心弦。一個弱女子,女扮男裝,代父參軍,且建功立業,卻又要辭官還鄉。 4、這首詩歌中所寫的故亊時間跨度大,內容豐富而簡單,是如何作出詳略安排的? 為什么這么安排?詳寫:木蘭當戶織時的心事重重.木蘭預備行裝時的活動,木蘭奔赴戰場時的心態,木蘭回家后家人的歡快,木蘭恢復“女兒裝”時的欣喜等。略寫:十年征戰、戰爭的殘酷、寥寥幾句就交代完了。這樣安排詳略突出對木蘭孝敬父母、勇于擔當、嬌美溫柔、熱愛親人等的頌揚,對殘酷的戰斗,一筆帶過。這一詳一略之間,隱含了人們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戰爭的厭惡。 5、練習寫批注:(1)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寫出了木蘭的勤勞孝順。(2)愿為市鞍馬,從今替爺征。運用排比、互文的修辭寫木蘭出征前的匆忙準備,渲染戰前緊張的氣氛,表現了她處事果斷、精明干練的性格特征。(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了征途之遠、速度之快,也描寫了木蘭跨馬疾馳奔赴戰場的矯健英姿。(4)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運用對偶的修辭從聽覺和視覺角度描寫邊塞夜景,烘托了戰場上雄壯悲涼的氣氛,寫出了戰士宿營地戒備的森嚴,也點出戰地生活的艱辛。(5)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運用互文、對偶的修辭寫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烘托了木蘭的英勇善戰。(6)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運用互文的修辭手法,描寫木蘭歸家后的情景,“開、坐、脫、著、理、帖”等一連串動作,表現出木蘭回家后舒暢、喜悅的心情,同時寫出了她對女兒裝的喜愛,表現出她柔情的一面。 (7)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以雙兔為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來未被發現一事進行巧妙的解答,贊美了木蘭的謹慎和機警,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6、主旨:本詩記敘了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塑造了木蘭這個愛家愛國、不慕名利、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也表達了人們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