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時政情境導入思考:二十屆三中全會為什么如此重視收入分配問題?我國實行什么樣的收入分配制度?其決定因素是什么?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成為十年來第一個重點探討經濟改革的全會。全會指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完善收入分配和就業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必修二 經濟與社會第四課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第1框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課程標準:了解我國個人收入的方式與合法途徑,解釋個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評價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政策,列舉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闡明勞動對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意義,弘揚勞動精神,樹立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觀念。學習目標:1.明確我國的分配制度及其決定因素2.掌握按勞分配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必要性、意義3.理解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內容、意義4.了解我國居民獲取收入的途徑5.明確弘揚勞動精神的重要性、要求6、掌握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1)是什么生產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產品如何分配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決定②根本原因: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決定的(補充)生產力①直接原因: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 P44-1起決定性作用,核心,是經濟制度的基礎。(2)原因(為什么要實行這種個人收入分配制度)?決定一、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P44-471.我國的分配制度 P44中國葛洲壩集團有限公司(國企)的收入分配情況普通工人工資6000元技術工人工資9000元管理人員工資12000元結合課本思考探討:1、他們的工資收入屬于哪種收入分配方式 ?為什么他們的工資高低不一?2、為什么不能實行平均分配和按需分配?3、實施這樣的分配方式有什么好處和必然性?情境探究1按勞分配存在于公有制及公有控股的股份制經濟中,其形式是工人的工資、津貼、獎金。還包括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經營所得。注意:按勞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勞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經濟中,但公有制經濟中除了按勞分配,還存在按生產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會保障收入。快遞員5000程序員 1000018.8%股份分紅總監2萬-3萬勞動技術管理資本走進京東看分配結合課本45頁3段內容,分析探討:1. 他們是通過什么方式獲得收入?這些收入屬于什么性質的分配方式?2. 這種分配方式有什么好處?情境探究2按生產要素分配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按生產要素分配要素分類 勞動資本技術管理土地知識數據意義在非公有制經濟中,勞動者所獲得的工資、獎金、津貼等。儲蓄存款獲得的利息、購買債券獲得的利息、購買股票獲得的股息或股權轉讓收入、私營企業主的稅后利潤。技術入股、專利使用、技術轉讓獲得的收入等。企業管理人才憑借其管理才能在生產經營中獲得的收入。土地、房屋的租金、“三權分置”農民轉讓土地經營權獲得的收入等憑借相關知識獲得的收入,如:出版、著作等獲得的收入數字經濟的重要生產要素,收集/篩選/加工/處理的“大數據”獲得的收入,比如網約車平臺、支付寶的信用分等。有利于讓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局限性:單純按要素分配不利于促進公平,易導致收入差距拉大。注意:(1)按勞分配只適用于公有制經濟,但公有制經濟中并非全是按勞分配(2)按勞分配適用于公有制經濟,按勞動要素分配則適用于非公有制經濟。(2)單純按生產要素分配會導致收入差距拉大,甚至收入差距懸殊。探究任務:從收入獲取途徑角度:村民獲取收入的途徑有哪些?小呂的爸爸在一家國有企業工作,每月有工資,年終還有獎金。小呂媽媽是民營股份制企業的工作人員,除工資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紅。家庭投資理財由媽媽負責,銀行存款和國債都有收益。小呂的叔叔是農民,轉讓了自家承包地的經營權,一心一意經營“農家樂”,收入增加了很多。小呂是一家公司的員工,業余時間喜歡搞小發明,通過轉讓自己的發明專利,獲得筆可觀的收入。小呂大伯父是殘疾人,無法務工,家里主要經濟來源是國家發放的低保金和殘疾補貼。勞動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情境探究33、我國個人獲取收入的途徑(來源多樣化)勞動性收入 是指通過勞動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工資、獎金、津貼等。(可能是按勞分配,也可能是按要素分配。)財產性收入 是指通過自己所擁有的各類財產獲得的收入,包括銀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一般屬于按要素分配。)經營性收入 是指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得的收入。比如開飯館、擺小攤的收入等轉移性收入 是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住戶的各種經常性轉移支付和住戶之間的經常性收入轉移,包括養老金、社會救濟和補助、政策性生產補貼、政策性生活補貼、救災款等。(屬于再分配的范疇。)我國現階段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國居民收入來源多樣化。(P46①段)思考:我國收入分配方式與收入獲取途徑是什么關系?一、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回歸生活:正確區分“三權分置”下農民收入的分配方式和收入途徑項目 分配方式 收入途徑農民自己經營所承包土地獲得的收入農民以土地入股民營企業分紅所得收入農民流轉土地所得收入農民到流轉后獲得經營權的公司去打工農民的種糧補貼收入農民獲得的土地征收補償收入勞動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勞動性收入財產性收入按勞分配土地要素土地要素勞動要素(土地經營組織為公有--按勞分配土地經營組織為非公有--按勞動要素分配)(再分配)轉移性收入土地要素(1)按勞分配的形式:①公務員、公有制企事業單位的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等。②國有控股的股份制企業中的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等。③農村集體經濟中的“聯產計酬”: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農民承包本村土地獲得的收入。特別注意:(3)不能認為“公有制范圍內只有按勞分配,不存在其他分配方式”。按勞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勞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經濟中,但公有制經濟中除了按勞分配,還存在按生產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會保障收入。(4)按生產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既可以與非公有制經濟相適應,也可以與公有制經濟相適應。(5)我國農村的所有制形式是集體所有制,因此農民承包土地獲得的經營收入屬于按勞分配,農民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獲得的收入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中的按土地要素分配。(2)不能認為“按勞分配意味著等量勞動必然獲得等量報酬。”按勞分配的實現程度與本企業的經濟效益密切相關。(1)重要性:(2)要求:勞動是財富的源泉。我們獲取的任何收入歸根結底都來自勞動創造。①要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社會風尚;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觀;②要鼓勵全體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致富。5、弘揚勞動精神一、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地區收入分配差距大行業收入分配差距大城鄉收入分配差距大行業內部收入分配差距大情境探究4思考:結合實例談談收入分配不公的表現?收入分配不公對經濟社會生活可能帶來哪些危害?結合國家政策談談如何完善收入分配?危害:1.影響社會公平公正(注意:公平≠平均)2.打擊付出勞動多收入卻不高的勞動者的積極性,影響社會生產力的良性發展3.加劇社會矛盾,不利于社會穩定、社會和諧4.違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符合共享發展理念,不利于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2、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措施二、完善個人收入分配1、原因:(1)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2)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為此,必須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做大蛋糕”只有把社會財富這塊“蛋糕”做大,才能讓我們“有得分”。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十年來,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一萬六千五百元增加到三萬五千一百元。(1).根本途徑: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和居民收入做大蛋糕國民收入國民收入“分好蛋糕”(2).制度保證:理順國家、企業、個人三者的收入分配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個人企業政府效率VS公平分配主體分配過程分配結果二、完善個人收入分配2、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措施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圖表信息表明:我國城鎮居民收入低于人均GDP,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越來越大,充分印證了居民收入增長跟不上人均GDP增長的步伐。國富民窮?(3).兩個同步:要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個人與國家)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個人與企業)基本同步2007年 2012年 2018年GDP 265810 519322 900309人均居民收入(元) 13786 24565 28228人均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50% 43% 42.7%勞動生產率增長率 12.8% 12.2% 5.8%工資增長率 9.8% 9.5% 4.5%“分好蛋糕”二、完善個人收入分配2、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措施①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兩個比重”)②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低、擴中)③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4).在初次分配方面: 企業二、完善個人收入分配2、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措施企業管理者,利用手中職權非法謀利,生活奢靡在壟斷行業工作,薪水是其他行業的三四倍工資平常,但通過炒股,總收入也頗豐病重、喪失勞動能力,生活貧困取締非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注:橄欖型收入結構,社會最穩定)③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①要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②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5).在再分配方面:主體:政府完善個人收入分配,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導、支持有意愿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慈善公益事業。技巧:凡慈善、公益,都屬第三次分配。(6)在第三次分配方面注意:慈善的主體是政府之外的組織和個人。社會成員2、完善個人收入分配的措施二、完善個人收入分配事例 分配方式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建立企業職工正常工資增長機制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加大對農產品的補貼鼓勵資本、技術等要素參與分配,增加收入提高個稅起征點,調節個人收入分配洪災發生后,某企業捐給一線醫院等急需防護物資的地方,總計捐款捐物1300余萬初次分配再分配初次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再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1.根本途徑2. 制度保障3.兩個同步4.初次分配5.再分配6.第三次分配兩個同步對應準確筆記: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和居民收入。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人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人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要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小結:如何完善收入分配?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完善個人收入分配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為什么措施按生產要素分配我國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徑按勞分配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弘揚勞動精神,勞動致富為什么(原因+意義)地位、內容、形式構成意義兩個同步第三次分配再分配根本措施、制度保障初次分配課堂小結課堂鞏固1、在我國現階段對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下列屬于按勞分配的是①農民承包土地經營所得的收入 ②個體勞動所得③國有企業工人的工資和獎金、津貼 ④某外資企業員工的工資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B2、按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收益分配的一種分配方式。下列屬于按要素分配的是私營企業主王某獲得的經營收入張某以技術入股某股份制企業獲得的收入孫某退休后領取的企業年金收入國企職工李某獲得的崗位津貼和獎金收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課堂鞏固A3、下表是中山市某居民2021年收入一覽表,該表說明內容 工資、薪金收入 房屋、土地等其他收入 國債收入 股票收益 利息收入比例(%) 40 29 7 10 14注:財產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不動產(如房屋、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財產性收入已成為該居民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我國的主要分配方式我國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投資方式的多樣化,導致居民收入來源的多樣化①②②③①④③④C課堂鞏固4、(2023·浙江·高考真題)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促進個體工商戶發展條例》,進一步明確了個體工商戶的法律地位,明確了各部門、各地區在促進個體工商戶發展方面的職責任務,并提出幫扶的各種具體措施。這將有助于A.貫徹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B.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C.我國居民收入來源多樣化D.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課堂鞏固B5、(2022·江蘇·高考真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縮小貧富差距,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下列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路徑中合理的是A.健全初次分配——增加資本收入——優化投資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B.壓縮落后產能——增加就業人口——實現共享發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C.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勞動者素質——推進按生產要素分配——擴大中等收入群體D.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課堂鞏固D6、(2023·龍巖三模)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民眾人均收入不斷提高,但也要看到,少數先富、暴富群體存在財富積累手段不規范現象,壟斷經營、偷稅漏稅、通過資本運作收割中小投資者等問題屢屢出現,造成了財富分配的不公。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規范財富積累機制”,意義可謂深遠。下列規范財富積累的措施及其傳導路徑正確的是( )①加強市場監管——打擊壟斷經營——增強財富積累的公平性②強化稅收征管——嚴懲偷稅漏稅行為——依法取締非法收入③查處內幕交易——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確保增加投資收益④鼓勵勤勞創業致富——增加居民勞動性收入——縮小收入差距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課堂鞏固A7、(2023·南通三模)某區新興農機專業合作社針對當地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在外務工多,農村缺少勞動力的現實情況,推出了半托管、全托管、訂單式作業等多種經營服務模式,托管土地近2000畝。通過農資和生產各環節的統一管理,有效解決了農村“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助力鄉村振興。由此可見,該專業合作社①增加了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實現共同富裕②提升了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優化資源配置③深化了農村土地所有權改革,規范土地流轉④提高了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現代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課堂鞏固C8、(2023·青島三模)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目標。下列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的舉措及其傳導正確的是①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②推動資本市場規范健康發展→完善股票發行、信息披露等制度→提供更多適應家庭財富管理需求的金融產品→降低居民投資風險③優化初次分配格局→健全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進收入分配公平④注重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完善慈善褒獎制度→引導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結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課堂鞏固D9、(2023·遼寧三模)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擴內需、促消費,需要優化分配結構,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厚植內需發展潛力。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需要①優化初次分配的格局,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②健全再分配機制,強化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政策③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發展社會服務機構和志愿組織④完善初次分配為主、二三次分配為輔的協同發展機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課堂鞏固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