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知識梳理】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一句話核心必備考點第一單元 富強與創新(備考關鍵詞:改革開放、共享發展成果、黨的初心使命、奮斗目標、創新、科技現狀、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精神、知識產權)【核心觀點】1.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2.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實現共同富裕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的莊嚴承諾。3.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4.強國富民成為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5.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經濟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心工作。6.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已成為社會共識。7.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8.黨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9.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0.中國已經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注意不是最重要力量、決定性力量、主導力量。)11.中國的騰飛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12.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3.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14.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現實挑戰: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鎮化水平不高、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15.改革創新精神的內涵是與時俱進、銳意進取、勤于探索、勇于實踐。16.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17.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18.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進民生福祉。19.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21.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完善創新制度保障。22.創新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23.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24.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的核心位置。25.創新主要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方面的創新。26.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27.建設創新強國要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28.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29.建設創新國家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30.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積極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31.企業的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企業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32.創新的目的是增進人類福祉,讓生活更美好。第二單元 民主與法治(備考關鍵詞:新型民主、參與民主生活的方式、依法治國、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厲行法治)【核心觀點】1.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2.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3.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是建設法治中國的時代要求。4.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各級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民主在中國大地上得以真正確立。5.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6.黨的領導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證。7.人民民主的真諦是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8.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形式。9.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10.我國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1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國家政權、行使權力的根本途徑。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12.公民參與是社會主義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項權利。13.民主選舉是人民實現民主權利的一種重要形式。民主協商保證了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到充分表達。民主決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實現的有效方式。民主管理讓人人都有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各項事務的機會和渠道。民主監督是公民參與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監督權的具體體現。以上五種形式是我國公民行使民主權利的方式。14.民主選舉要遵循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原則。15.公民參與民主生活要以理性、公正、客觀的態度全面、深刻、辯證地看問題,立場正確、邏輯清晰地表達觀點和意見,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參與民主生活的能力。16.民主選舉都要遵循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原則,公民要積極、主動、理性地參與民主選舉。17.法治要求良法之治和實行善治。18.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20.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21.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2.建設法治國家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2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24.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努力建設法治政府。25.依法行政是現代政府行使權力普遍奉行的基本準則。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政府的行政權。26.厲行法治的要求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厲行法治,需要加強法治宣傳,在全社會鮮明地樹立起“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法治文化導向。27.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第三單元 文明與家園(備考關鍵詞:中華文化、文化自信、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口資源環境的現狀、建設生態文明、踐行低碳)【核心觀點】1.中國人民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新奇跡,我國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得到全面提升。2.中華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經歷的奮斗歷程,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貫穿著中華民族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精神家園。3.中華文化的特點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薪火相傳、歷久彌新。4.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文化。6.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7.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8.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9.美德的力量在于踐行。我們要積極踐行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10.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11.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12.中華民族精神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13.偉大的建黨精神是指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1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當代中國人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15.我國的人口現狀: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我國人口現狀新特點有總人口增速趨緩、總和生育率明顯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偏高,老齡化加劇、大量的人口流動等。16.計劃生育是我國解決人口問題的基本國策。17.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只有通過轉變發展方式才能得到解決。堅持綠色發展,走生產發 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我們的必然選擇。18.建設生態文明,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19.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文明形態,是人類的共識,也是時代的選擇。20.建設生態文明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21.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22.當代中國的發展共識是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23.堅持綠色發展道路,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24.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5.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26.建設生態文明要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27.生態文明的可靠保障制度包括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28.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圖景是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第四單元 和諧與夢想(備考關鍵詞:民族政策、一國兩制、中國夢、兩個百年、兩個階段目標、新的歷史方位、總體布局、戰略布局、新發展理念、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自信的根源、四個自信)【核心觀點】1.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2.我國有56個民族,55個少數民族。3.我國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斷深化,呈現出大流動、大散居的新特點。4.中華民族在形成和發展的歷程中,最終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大格局。5.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指世界上人口眾多、文字基本統一、觀念基本相同的。6.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方針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7.我國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是平等團結互助和諧。8.加強和鞏固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9.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通過輸入技術、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10.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11.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是每個公民的神圣職責和光榮義務。我們要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2.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觀念。13.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14.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15.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愿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16.“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17.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必須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臺獨”。18.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是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精神紐帶。19.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實現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21.兩個百年夢想指的是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23.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讓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24.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5.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26.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是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27.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28.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29.四個全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30.中國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31.中國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32.中國力量: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33.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34.自信的中國人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開放包容的心態。35.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