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7.1 勾股定理第3課時【自主預習】【感知教材】閱讀教材P26【探究】,解決以下問題:1.在數(shù)軸上找表示的點要在數(shù)軸上畫出表示的點,只要畫出長為的線段即可.利用勾股定理,長為的線段是直角邊為正整數(shù) 2 , 3 的直角三角形的斜邊. 如圖,在數(shù)軸上找出表示3的點A,則OA= 3 ,過點A作直線l垂直于OA,在l上取點B,使AB= 2 ,連接OB,以原點O為圓心,以OB為半徑作弧,弧與數(shù)軸的交點 C 即為表示的點. 2.網(wǎng)格中的勾股定理正方形網(wǎng)格中的每一個角都是直角,所以在正方形網(wǎng)格中的計算都可以歸結為求任意兩個格點之間的長度問題,一般情況下都是應用勾股定理來進行計算,關鍵是確定每一條邊所在的 直角三角形 . 【微銜接】1.實數(shù)與數(shù)軸上的點一一對應.2.在數(shù)軸上取相關長度的線段,可用圓規(guī)截取.【知識橋】尺規(guī)作圖的“尺規(guī)”有什么要求 答:尺規(guī)作圖中的“尺規(guī)”指的是無刻度的直尺和圓規(guī).【當堂小測】1.如圖,數(shù)軸上點A對應的數(shù)是0,點B對應的數(shù)是1,BC⊥AB,垂足為B,且BC=2,以A為圓心,AC為半徑畫弧,交數(shù)軸于點D,則點D表示的數(shù)為(D)A.2.2 B. C. D.2.(2024·梧州期中)如圖,方格紙上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都是1,則的值是(B)A.4 B.8 C.10 D.123.如圖,四邊形ABCD的每個頂點都在邊長為1的正方形格點上,則邊長為的線段是 AB .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17.1 勾股定理第1課時【自主預習】【感知教材】閱讀教材P22~24,解決以下問題:1.借助方格紙畫一個直角三角形,使其兩直角邊a,b分別是3 cm,4 cm,則量取其斜邊c為 cm.由此可得直角三角形三邊的平方滿足的關系是 . 2.如圖,四邊形A,B,C均是正方形,SA= ,SB= ,SC= ,則它們的面積之間滿足: . 由正方形A,B,C的面積關系,可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的平方滿足的關系是 . 由此你得到的規(guī)律是: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長分別為a,b,斜邊長為c,那么 . 【微銜接】1.直角三角形的定義:有一個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的性質:直角三角形的兩個銳角 . 3.等腰直角三角形:有兩邊 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一個角是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知識橋】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是什么 【當堂小測】1.在△ABC中,∠B=90°.若BC=3,AC=5,則AB等于( )A.2 B.3 C.4 D.2.在△ABC中,∠A,∠B,∠C的對邊分別是a,b,c,若∠B=90°,則下列等式中成立的是( )A.a2+b2=c2 B.b2+c2=a2C.a2+c2=b2 D.c2-a2=b23.如圖,點E在正方形ABCD的邊AB上.若EB=1,EC=2,則正方形ABCD的面積為 . 4.如圖,折疊長方形的一邊AD,使點D落在BC上的點F處,已知AB=8,BC=10,求EC.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17.1 勾股定理第1課時【自主預習】【感知教材】閱讀教材P22~24,解決以下問題:1.借助方格紙畫一個直角三角形,使其兩直角邊a,b分別是3 cm,4 cm,則量取其斜邊c為 5 cm.由此可得直角三角形三邊的平方滿足的關系是 a2+b2=c2 . 2.如圖,四邊形A,B,C均是正方形,SA= 16 ,SB= 9 ,SC= 25 ,則它們的面積之間滿足: SA+SB=SC . 由正方形A,B,C的面積關系,可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的平方滿足的關系是 a2+b2=c2 . 由此你得到的規(guī)律是: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長分別為a,b,斜邊長為c,那么 a2+b2=c2 . 【微銜接】1.直角三角形的定義:有一個角是 直角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的性質:直角三角形的兩個銳角 互余 . 3.等腰直角三角形:有兩邊 相等 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一個角是 直角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知識橋】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是什么 答:三角形中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簡稱“大差小和”.【當堂小測】1.在△ABC中,∠B=90°.若BC=3,AC=5,則AB等于(C)A.2 B.3 C.4 D.2.在△ABC中,∠A,∠B,∠C的對邊分別是a,b,c,若∠B=90°,則下列等式中成立的是(C)A.a2+b2=c2 B.b2+c2=a2C.a2+c2=b2 D.c2-a2=b23.如圖,點E在正方形ABCD的邊AB上.若EB=1,EC=2,則正方形ABCD的面積為 3 . 4.如圖,折疊長方形的一邊AD,使點D落在BC上的點F處,已知AB=8,BC=10,求EC.【解析】因為D落在F處,所以△ADE≌△AFE,所以DE=EF.AF=AD=BC=10,AB=8,所以BF=6,FC=4.設EC=x,則FE=DE=8-x,在Rt△CEF中,∠C=90°.EC2+FC2=EF2,x2+16=(8-x)2,解得x=3.所以EC=3.17.1 勾股定理第3課時【自主預習】【感知教材】閱讀教材P26【探究】,解決以下問題:1.在數(shù)軸上找表示的點要在數(shù)軸上畫出表示的點,只要畫出長為的線段即可.利用勾股定理,長為的線段是直角邊為正整數(shù) , 的直角三角形的斜邊. 如圖,在數(shù)軸上找出表示3的點A,則OA= ,過點A作直線l垂直于OA,在l上取點B,使AB= ,連接OB,以原點O為圓心,以OB為半徑作弧,弧與數(shù)軸的交點 即為表示的點. 2.網(wǎng)格中的勾股定理正方形網(wǎng)格中的每一個角都是直角,所以在正方形網(wǎng)格中的計算都可以歸結為求任意兩個格點之間的長度問題,一般情況下都是應用勾股定理來進行計算,關鍵是確定每一條邊所在的 . 【微銜接】1.實數(shù)與數(shù)軸上的點一一對應.2.在數(shù)軸上取相關長度的線段,可用圓規(guī)截取.【知識橋】尺規(guī)作圖的“尺規(guī)”有什么要求 【當堂小測】1.如圖,數(shù)軸上點A對應的數(shù)是0,點B對應的數(shù)是1,BC⊥AB,垂足為B,且BC=2,以A為圓心,AC為半徑畫弧,交數(shù)軸于點D,則點D表示的數(shù)為( )A.2.2 B. C. D.2.(2024·梧州期中)如圖,方格紙上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都是1,則的值是( )A.4 B.8 C.10 D.123.如圖,四邊形ABCD的每個頂點都在邊長為1的正方形格點上,則邊長為的線段是 . 17.1 勾股定理第2課時【自主預習】【感知教材】閱讀教材P25~26,體會例1、例2的解答過程,解決以下問題:1.勾股定理的應用直角三角形中,根據(jù)勾股定理,已知兩邊可求第三邊:Rt△ABC中,∠C=90°,a,b,c分別為內角A,B,C的對邊,(1)若已知邊a,b,則c= ; (2)若已知邊a,c,則b= ; (3)若已知邊b,c,則a= . 2.立體圖形異面兩點之間的距離問題填空:(1)如圖,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點B的位置在長方形的邊CD的 中點 處.點A到點B的最短距離為線段 AB 的長度. (2)AB= . 你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解決曲面上兩點之間的距離最短問題的思路:把立體圖形的側面展開成 平面圖形 ,將曲面兩點間距離最短問題轉化為平面內“兩點之間 線段最短 ”問題,利用勾股定理計算求解. 【微銜接】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長分別為a,b,斜邊長為c,那么c= . 【知識橋】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理論是什么 答: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當堂小測】1.如圖,一根12 m高的電線桿兩側各用15 m的鐵絲固定,兩個固定點A,B之間的距離是(C)A.13 m B.9 m C.18 m D.10 m2.如圖,小亮將升旗的繩子拉到旗桿底端,繩子末端剛好接觸到地面,然后將繩子末端拉到距離旗桿8 m處,發(fā)現(xiàn)此時繩子末端距離地面2 m,則旗桿的高度為(滑輪上方的部分忽略不計)(D)A.12 m B.13 m C.16 m D.17 m3.如圖,某人欲橫渡一條河,由于水流的影響,實際上岸地點C偏離欲到達點B200 m,結果他在水中實際游了520 m,則該河的寬度為 480 m. 4.如圖,長為8 cm的橡皮筋放置在x軸上,固定兩端A和B,然后把中點C向上拉升3 cm至D點,則橡皮筋被拉長了 2 cm . 17.1 勾股定理第2課時【自主預習】【感知教材】閱讀教材P25~26,體會例1、例2的解答過程,解決以下問題:1.勾股定理的應用直角三角形中,根據(jù)勾股定理,已知兩邊可求第三邊:Rt△ABC中,∠C=90°,a,b,c分別為內角A,B,C的對邊,(1)若已知邊a,b,則c= ; (2)若已知邊a,c,則b= ; (3)若已知邊b,c,則a= . 2.立體圖形異面兩點之間的距離問題填空:(1)如圖,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 ,點B的位置在長方形的邊CD的 處.點A到點B的最短距離為線段 的長度. (2)AB= . 你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解決曲面上兩點之間的距離最短問題的思路:把立體圖形的側面展開成 ,將曲面兩點間距離最短問題轉化為平面內“兩點之間 ”問題,利用勾股定理計算求解. 【微銜接】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長分別為a,b,斜邊長為c,那么c=. 【知識橋】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理論是什么 【當堂小測】1.如圖,一根12 m高的電線桿兩側各用15 m的鐵絲固定,兩個固定點A,B之間的距離是( )A.13 m B.9 m C.18 m D.10 m2.如圖,小亮將升旗的繩子拉到旗桿底端,繩子末端剛好接觸到地面,然后將繩子末端拉到距離旗桿8 m處,發(fā)現(xiàn)此時繩子末端距離地面2 m,則旗桿的高度為(滑輪上方的部分忽略不計)( )A.12 m B.13 m C.16 m D.17 m3.如圖,某人欲橫渡一條河,由于水流的影響,實際上岸地點C偏離欲到達點B200 m,結果他在水中實際游了520 m,則該河的寬度為 m. 4.如圖,長為8 cm的橡皮筋放置在x軸上,固定兩端A和B,然后把中點C向上拉升3 cm至D點,則橡皮筋被拉長了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十七章 17.1 勾股定理 第1課時 - 學生版.docx 第十七章 17.1 勾股定理 第1課時.docx 第十七章 17.1 勾股定理 第2課時 - 學生版.docx 第十七章 17.1 勾股定理 第2課時.docx 第十七章 17.1 勾股定理 第3課時 - 學生版.docx 第十七章 17.1 勾股定理 第3課時.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