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 山地回憶教材分析《山地回憶》是孫犁創作的短篇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冀中山區為背景,通過“我”與女孩妞兒一家圍繞“布”展開的往事回憶,展現了軍民之間的深厚情誼和普通百姓的善良品質。小說語言質樸,情節平實,以小見大,體現了孫犁“荷花淀派”清新自然的風格。教學目標1.積累生字詞(如“鳧水”“晌午”等),理解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2.梳理情節結構,把握倒敘、插敘的敘事手法及作用。3.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妞兒”的性格特點及塑造方法。4.結合環境描寫,體會其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5.引導學生珍惜和平生活,傳承勤勞、善良的中華美德。教學重難點重點:分析“妞兒”的形象特點及塑造手法;梳理情節結構,理解“布”的線索作用。難點:體會孫犁質樸語言中蘊含的深情,理解環境描寫對主題的烘托作用。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課時目標1. 初讀課文,梳理情節結構,概括故事梗概。2. 分析“妞兒”的性格特點及塑造方法。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5分鐘)1. 多媒體展示:抗日戰爭時期軍民互助的圖片或視頻片段。2. 提問激趣:“一雙襪子如何見證戰火中的情誼?”教師引述導入語:“凡人點點微光,匯聚燦爛星河……讓我們走進《山地回憶》,感受戰火中的溫暖。”二、整體感知(15分鐘)1. 快速閱讀,梳理情節:學生填寫表格:生活 事件 時間線索 主要內容河邊爭吵 1941年冬 “我”與妞兒因洗臉發生爭執做襪子、販棗買織布機 1941-1945年 妞兒用布為“我”做襪子,幫其家庭改善襪子被沖走 1945年 黃河邊襪子遺失買布送國旗布料 1949年 重逢后贈布,大伯想做國旗|線索分析:以“布”串聯兩件事,形成首尾呼應結構。2. 敘事手法探究:倒敘的作用:增強懸念,突出軍民情誼的珍貴。三、人物形象分析(20分鐘)1. 小組合作:聚焦“妞兒”任務:找出描寫妞兒語言、動作、神態的語句,分析其性格。示例分析:直爽潑辣:“菜是下口的東西呀!你在上流洗臉洗屁股,為什么不臟?”(語言描寫,體現率真)。善良質樸:主動為“我”做襪子,用自家紡線換布(行動描寫)。勤勞能干:四天手工縫制襪子,學會全套紡織手藝(細節描寫)。2. 主題升華:討論:為何妞兒沒有名字?答案:她是千百萬平凡而偉大的農村女性的縮影,象征軍民團結的集體力量。四、作業布置(5分鐘)1. 朗讀文中描寫“妞兒”的段落,撰寫人物評析短文(200字)。2. 預習環境描寫部分,思考其對情節的作用。第二課時課時目標1. 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體會語言風格。2. 探究主題思想,理解“以小見大”的創作手法。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5分鐘)1. 抽查作業:分享“妞兒”人物評析片段。2. 提問:阜平的環境如何影響人物的生活與性格?二、環境描寫賞析(15分鐘)1. 找出環境描寫語句:“阜平土地很少,山上都是黑石頭……農民的地塊像炕臺大。”“十月嚴冬的河灘,寒風刺骨。”2. 小組討論:環境特點:貧瘠、寒冷、戰火摧殘。作用:烘托百姓生活的艱辛,反襯其樂觀堅韌的品質。為軍民互助的情節提供合理性(如“布”的珍貴)。三、語言風格探究(15分鐘)1. 品讀對話:示例:“不會買一雙?”(試探)→“我給你做。”(果斷)分析:簡潔對話展現妞兒的善良與直率。2. 對比閱讀:對比《荷花淀》片段,總結孫犁語言特色——清新質樸、富有鄉土氣息。四、主題升華與拓展(10分鐘)1. 討論:小說如何通過“布”“襪子”等小物件表現宏大主題?答案:以日常生活細節折射戰爭中的軍民情誼,體現“平凡中的偉大”。2. 情感教育:聯系現實,談談對“團結互助”的理解。五、作業布置(5分鐘)1. 以“戰火中的溫暖”為題,寫一篇讀后感。2. 拓展閱讀《荷花淀》,比較兩篇小說的異同。板書設計山地回憶 —— 孫犁情節線索:布(倒敘結構)人物形象:妞兒——直率、善良、勤勞環境作用:貧瘠寒冷 → 烘托精神光輝主題:軍民魚水情,平凡中的偉大教學反思成功點:通過小組合作和細節品讀,學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改進點:可增加角色扮演活動,增強情境體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