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年級上知識點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和米 厘米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厘米可以用“cm”表示。米 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m”表示。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1米=100厘米。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 方法 把物體放正;把尺子的刻度0對準物體的左端;獨處物體的右端所對的刻度數。誤區 左端沒有對準刻度0;沒有把尺子放正;當開始刻度不為0,物體長=結束刻度-開始刻度。認識線段 特征 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畫法 用筆對準尺子的刻度0;從刻度0起,沿著尺子的邊緣畫;畫到要求的長度處停。選擇合適的單位長度 當物體比較長或高時,通常用“米”作單位;比較短或矮時,通常用“厘米”作單位。你知道嗎?(數學文化) 測量長度的工具。古人是怎么測量的(人們用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手臂、拃、腳),現在人們是怎么測量的(軟尺、皮尺、卷尺、測量輪)。二、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加法(列豎式) 不進位加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進位加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減法(列豎式) 不退位減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退位減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如果個位不夠減,就從十位退1,在個位上加10再減。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列豎式) 連加、連減 計算連加、連減算式時,要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計算。加減混合 有小括號的,先算小括號里面的,沒有小括號的,按從左往右的順序進行計算。解決問題 加法 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是多少,用加法計算。減法 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是多少,用減法計算。連續兩問的實際問題 分析數量關系,求出中間量,根據中間量求出題中的問題。三、角的初步認識 認識角 特征 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角的大小 角的兩邊張開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兩邊張開得越小,角就越小。角的大小比較 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將兩個角的頂點和一條邊重合,另一條邊在外側的角越大。畫角 從一個點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畫兩條筆直的射線,就畫成一個角。認識直角 認識直角 三角尺上最大的角是直角,所有的直角都一樣大。判斷 將三角尺上的直角頂點和兩條直角邊與角的頂點及兩條邊對應看是否重合,如果重合,這個角就是直角。畫直角 從一個點起,用尺子畫一條筆直的射線;再用三角尺的直角頂點與這個點重合,一條直角邊與這條線重合,從這個點出發沿三角尺上另一條直角邊畫一條射線;最后畫出直角符號。認識銳角和鈍角 銳角、鈍角 比直角小的角都是銳角;比直角的角是鈍角。判斷 用三角尺的直角頂點對頂點,一邊對一邊,另一邊在三角尺里面的是銳角,另一邊在三角尺外面的是鈍角。用三角尺拼角生活中的數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角。四、表內乘法(一) 乘法的初步認識 含義 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算法。各部分名稱 3 × 7 = 21 7 × 3 = 21讀、寫法 寫法:7 × 3 = 21 讀法:7乘3等于21。乘法口訣 幾的乘法口訣有幾句,每相鄰兩句的積就相差幾。乘加乘減 運算順序 計算乘加、乘減算式時,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減法。利用乘法解決問題 幾個幾的和 求幾個幾的和用乘法計算。幾和幾的和 求幾和幾的和用加法計算。你知道嗎?(數學文化) 乘號的由來,發明者、故事。乘號的另一種形式“ ”,發明者、故事。五、觀察物體(一) 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所看到的形狀一般是不同的。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立體圖形,所看到形狀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六、表內乘法(二) 7~9的乘法口訣 幾的乘法口訣有幾句,每相鄰兩句的積就相差幾。解決問題 利用“單價×數量=總價”解決問題。解決是否夠、是否合適等實際問題,首先求出要比較的兩個量,然后進行比較,最后得出結論。你知道嗎?(數學文化) 乘法口訣的歷史、故事。七、認識時間 認識鐘面 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共6個小格。時針走1個大格,表示1時。分針走1小格,表示1分;走1大格,表示5分。1時=60分讀寫鐘面上的時間 先看時針,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再看分針,分針走了多少個小格,就是多少分;也可以用乘法求走了多少分。8時30分,記作8:30。生活中的數學: 天安門廣場升旗、降旗時間。 火車票上的出發時間。八、數學廣角——搭配(一) 簡單的排列問題 列舉法 排列問題和順序有關。分支法簡單的組合問題 列舉法 組合問題和順序無關。連線法九、總復習 數與代數 加減法 滿十進一,進一當十。 連加、連加和加減混合,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表內乘法 乘數是幾,就想幾的乘法口訣計算。 計算乘加、乘減算式時,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減法。認識時間搭配(一) 排列和順序有關。 組合和順序無關。圖形與幾何 長度單位 1米=100厘米。 線段的特征: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可以量出長度。角的初步認識 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直角、銳角、鈍角。 角的兩邊張開得越大,角就越大。觀察物體(一) 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所看到的形狀一般是不同的。 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立體圖形,所看到形狀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