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語文:跨學科思政融合課程設計——五年級上冊《落花生》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作者真實地記錄了“我”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獲得的深刻啟示。作者圍繞“落花生”,細膩地描寫了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的全過程,尤其是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時議花生的溫馨場景,借花生這一平凡之物,揭示了其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高尚品質。這不僅是作者對人生的深刻反思,也表達了作者只求有益于社會、淡泊名利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由于生活閱歷及思維能力的差異,對文本中的隱喻和象征手法很難理解透徹,難以將“落花生”與人的品格、人生價值等抽象概念相聯系,從而無法深入理解文本蘊含的深刻哲理。教學目標1、深入理解《落花生》的寓意,體會“做有用的人”的價值觀。討論怎樣做“有用的人”。2、讓學生了解花生生長的過程,培養學生科學觀。3、提升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4、通過繪畫或者手工創作花生相關作品,展示花生及其寓意的視覺形象。教學重點1、能借助小標題概括梳理課文內容。2、重點品讀議花生部分,讀懂父親的話,感受落花生的品格。教學難點1、了解借物喻人的寫法,能嘗試運用這種方法寫一段話。2、深入理解《落花生》的寓意,體會“做有用的人”的價值觀。教學過程一趣味導入。1. 猜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個白胖子。”(謎底:花生)2. 播放花生生長的快播視頻,讓同學們說一說對花生的印象,進而引出課題《落花生》。二初讀課文。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圈出生字詞。2. 教師講解生字詞 。 展示“畝、播、澆、吩、咐、亭、慕、矮、榨油、茅亭”等生字,講解其讀音、字形、字義。通過聯系上下文、找近義詞等方法理解“愛慕、吩咐、居然”等詞語的意思。讓學生用“愛慕”和“吩咐”進行造句,加深理解。三精讀課文。1.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花生寫了哪幾件事? 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2. 重點學習“議花生”部分分角色朗讀父親和孩子們的對話。讀完后,引導其他同學評價誰讀得最像,模仿得最生動。思考:父親為什么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作比較?學生用“花生代表”“桃子代表”“石榴代表”“蘋果代表”的身份來闡述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四感悟道理。1. 引導學生發現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作者通過寫花生,實際上是在比喻什么樣的人?作者借花生不求外表華麗,只求默默奉獻的特點,比喻那些樸實無華、默默奉獻的人。2. 讓學生說一說身邊像花生一樣的人。組織學生進行“花生人物分享會”,先在小組內分享,然后每組推選一名代表在全班分享。 五課后總結。1.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內容:學習了生字詞,了解了落花生的特點和品格,體會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明白了做人的道理。2. 鼓勵學生學習花生的品格,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六課后作業。1. 繪畫或者手工創作花生相關作品,展示花生及其寓意的視覺形象。2. 講述花生故事,發現身邊“小花生”,寫一寫。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花生雖然外表不好看,果實埋在土里,但是很實用,可榨油、可食用等。然后通過表格對比花生與桃子、石榴、蘋果的特點。七板書設計。思政教學反思 本跨學科活動項目以《落花生》為載體,通過語文、科學、道德與法治三學科的深度融合,以美術和勞動作業做補充,旨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涵,感悟花生精神的真諦,在語文學習中,學生不僅提高了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還學會了從文學作品中汲取精神養分;在美術創作中,學生將文字轉化為視覺藝術,增強了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通過這一系列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增長了知識,更在心靈深處種下了“做有用的人”的種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