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哈姆雷特》(第二課時)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學習高一統編版第二 單元《哈姆雷特(節選)》第二課時。。課文是《哈姆雷特》的節選部分第三幕第一場。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完成兩個學習目標: 1.通過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征,提高 賞析人物的能力,提高鑒賞戲劇文學作品的能力。2. 探究作品的主題,感受作品的藝術魅 力。這節課的學習內容主要有兩個部分: 品評人物和探究主題。課文學習之前,我們先來 看一下,《哈姆雷特》 的創作背景:本劇取材于 12 世紀的一部丹麥史,作者用人文主義的 觀點,把這個只是單純為父復仇的故事,改寫成一部深刻反映時代面貌、具有強烈反封建 意識的悲劇。莎士比亞借哈姆雷特這一人物形象,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不平,表現了人文主義思想。用莎翁自己的話說:“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 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 《哈姆雷特》正是 一個時代的縮影,反映社會,反映現實。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人物。首先我們看一下,品評人物的方法:聽其言,觀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關系要理清,勿忘體察作 者情。因為時間關系,本節課我們重點賞析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我設計了四個問題,大家 一起來思考。思考一:請列出節選部分的人物關系。 國王克勞狄斯----哈姆雷特:是叔侄又是仇人王后喬特魯德----哈姆雷特:是母子,又有著母嫁仇敵的隔閡 國王克勞狄斯----王后喬特魯德:原為叔嫂后為夫婦,有毒殺親夫和企圖謀害其子的矛盾。 波洛涅斯----哈姆雷特:既是國王克勞狄斯的幫兇,又是奧菲利婭的父親。 奧菲利婭----哈姆雷特:既深愛著哈姆雷特,又與幫兇波洛涅斯有著骨肉親情。可見,哈姆雷特的復仇事件被放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中,他既擔負著復仇的使命,又承 受著親情、愛情、友情等復雜感情的折磨。思考二:課文節選部分的矛盾沖突有哪些?哪個是主要沖突? 哈姆雷特與國王克勞狄斯之間的沖突奧菲利婭與哈姆雷特之間因無法溝通產生誤解后的沖突 哈姆雷特內心生存還是毀滅的矛盾沖突哈姆雷特與黑暗現實的矛盾沖突全劇展示的沖突主要是哈姆雷特與國王之間的沖突。課文節選的這場戲,也將他倆的 沖突放在主要沖突的位置上。戲中奧菲利婭與哈姆雷特之間的沖突,及哈姆雷特內心生存還是毀滅的沖突,都是圍 繞這一主要沖突展開的。1思考三:戲中國王和奧菲利婭的父親設下圈套,讓奧菲利婭探問哈姆雷特內心的秘密。 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心愛的人面前,哈姆雷特也只能裝瘋賣傻。哈姆雷特為什么裝 瘋?作者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哈姆雷特裝瘋:是為了麻痹敵人,是為了弄清真相,是為了等待復仇的時機! 作者這樣安排的目的:一方面, 通過不知內情的奧菲利婭的傷心扼腕,表達了對哈姆雷特的贊美之情。如 “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時流的明鏡、人倫的 雅范、舉世矚目的中心 ”。作者刻畫的是一個劃時代的人文主義的代表。另一方面,通過哈姆雷特內心的獨白,揭示了他內心的矛盾與痛苦的獨特個性。思考四:哈姆雷特的內心獨白是整個悲劇的核心,反映了哈姆雷特內心的矛盾沖突。 誦讀這部分內容,誦讀的同時思考這樣的問題:哈姆雷特怎樣看待生死?在作出選擇的時候,哈姆雷特考慮到了哪些問題? 在思考與行動的抉擇中,哈姆雷特選擇了什么?同學們一起朗誦獨白,走進王子的內心世界。“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這是莎翁戲劇中最經典的哲理性獨白, 既能表現人物激烈的內心矛盾沖突、展示人物性格,又能推動情節的發展。第一層次是哈姆雷特對生死問題的思考。第二層次是他對思想和行動之間關系的思索。這之前,他已決定復仇,但他畢竟置身 于種種矛盾旋渦中,難以立即付諸行動,這段獨白正是他思想轉變期激烈的矛盾斗爭的產 物。“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面對邪惡,是堅強還是軟弱,是拼死 作戰還是消極忍受,在哈姆雷特看來,這是生死選擇,或挺身反抗或自殺了之。而即使選擇拿起武器反抗,可能也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是哈姆雷特歷數資產階級社 會種種不平等和非正義現象,表現“活 ”也并不容易,但由于懼怕不可知的死后世界,人 們并不情愿結束自己的生命,顧慮使人們變成懦夫。這是哈姆雷特在經歷了一場靈魂的對決后,轉而思考決心和行動的關系,告誡自己過 于“審慎 ”就會使“赤熱 ”的決心蒙上“灰色 ”,復仇的大業也會“逆流而退。請大家用一兩個詞概括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征。自主探究: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你的眼中,哈姆雷特是一個什么樣的王子。愁容滿面、沉默寡言,憂郁厭世、優柔寡斷,詼諧幽默、有勇有謀,敢愛敢恨、善良 友愛,有理想、好思索(不求統一,言之有理即可)“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說明哈姆雷特這個人物的豐滿和復雜性。哈姆雷特被看作是既勇敢又憂郁的典型。沖突雙方力量懸殊,一方強大,強大到一個2封建集團,一方弱小,弱小到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哈姆雷特堅持個人復仇,這是個人 英雄主義,強調個人力量的偉大,表現了對人的自我的極大肯定,是新興產階級人文主義 思想的體現。同時在這場戲中,我們可以深切地體味到熱情激昂的背后,他軟弱多慮的性 格特征。在這里可以發現他的“遲疑 ”“憂郁 ”“孤獨 ”——他既是要為父報仇、扭轉乾 坤的“英勇果斷 ”的王子,又是個具有“延宕 ”、遲疑性格的“憂郁 ”王子。哈姆雷特的人性為什么這么復雜?因為他身遭變故,理想破滅,他奉命復仇,然而任務是如此艱巨,對手是如此強大, 他主觀上反對暴力卻又脫離群眾,造成他在積極行動之中常常產生力不從心和難免失敗的 感覺,因而他的內心充滿矛盾。通過這段內心獨白,我們看到了他對人生的思索,他的煩 惱和失望、苦悶和彷徨, 以及他對周圍現實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這里,哈姆雷特不是一 個理想的說教者,不是一個時代精神的傳聲筒,他是反映時代共性的典型的“這一個 ”。最后我們來看一下,一些名人對哈姆雷特的評價。名家 觀 點:別林斯基認為:“從天性上說,哈姆雷特是一個強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靈魂偉大,他在軟弱時也 是偉大而強有力的,因為一個精神強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個軟弱的人奮起的時候高 明。 ”雨果說: “哈姆雷特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 卻又是一個真實的人。因為哈姆雷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大家。哈姆雷特不是某 一個人,而是人。 ”蘇聯 · 阿尼克斯特說: “哈姆雷特挑著理性的燈籠在尋找大寫的人。 ”歌德則認為: “一個美麗、純潔、高貴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沒有堅強的精力使他成為 英雄,卻在一個重擔下毀滅…… ,每個責任對它都是神圣的,這個責任卻是太沉重……他 是怎樣地徘徊、輾轉、恐懼、進退維谷,總是觸景生情,總是回憶過去,最后幾乎失卻他 面前的目的。 ”接下來我們要對課文的主題進行探究。思考探究一:作品的主題是什么?①通過矛盾沖突塑造了一個內向深沉、有著痛苦與彷徨復雜情感的人文主義思想家的 典型人物。同時也展示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圖畫,深刻地反映了先進的人文主義理想與 英國黑暗現實尖銳復雜的矛盾。②人性的不可捉摸與命運的悲劇特質。③不同讀者的個性解讀。為了更深入的理解作品的主旨,我們再來看一點拓展材料:莎士比亞借這個丹麥的故事來反映伊麗莎白統治末年的英國社會。此時的英國,社會 矛盾激化,宮廷生活揮霍浪費,社會動亂不堪,王室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莎士3比亞借哈姆雷特之口,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充分表達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人文主義,從原意講,指的是文藝復興時期借助于古典知識──主要是希臘哲學與藝術, 來反駁經院哲學與神學,提倡人的個性發展與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種與以神為本位的神 本主義相對立、反對野蠻、愚昧與迷信的世界觀。但現在,人文主義已泛化成一種強調人 的地位與作用的世界觀或意識形態。人文主義的特征是:提倡個性解放,尊重人權,尊重 人的價值,反對神權,反對愚昧和迷信。思考探究二:哈姆雷特悲劇的根源是什么環境原因:他所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封建勢力還很強大的時代,他所面對的敵人又是一 個無比奸詐、善于籠絡群臣的國王,并且還娶了自己的母親。②主觀原因:他生性軟弱,優柔寡斷,猶豫延宕。深受宗教迷信思想的影響。是人文 主義者,也是個人主義者,他的斗爭是孤軍奮戰,脫離群眾。只想依靠個人的力量來完成 改造社會的重大任務。③客觀原因:他所處的時代還沒有提供先進分子必然勝利的條件,敵我力量的對比還 過于懸殊,這就造成了“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 沖突。 ”人文主義理想還不能戰勝殘酷現實。因此,哈姆雷特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人 文主義者的悲劇。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重點分析了哈姆雷特的內心獨白,探討了王子哈姆雷特的形 象特點,對作品的主題和作品的悲劇根源進行了探究,希望能對同學們學習戲劇有較大的 啟發作用。最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本節課小結。小結:屈原曾說過:“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哈姆雷特在顛倒混亂的時 代和社會中保持著一顆理性而純真的心靈: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并試圖改變那 個社會,知其不可而為之,確實難能可貴!一個善于思考的人會是一個智慧的人,一個善 于思考的民族將會是一個騰飛的民族。思考讓我們成熟,讓我們深刻,讓我們個性回歸, 引我們走向真理。我們要善于思考,培養美好的品性,有一雙理性的慧眼,有一顆積極健 康的心,做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益于社會和民族的人!課堂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觀看!5《哈姆萊特》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認識作者,了解作者的創作階段及代表作。 2.梳理情節,并概括情節內容。3.分角色朗讀,初步感受人物復雜的情感。【教學重難點】了解寫作背景,梳理情節內容,感悟人物心理的復雜。【教學過程】一、導入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備的兩本書,一本是《圣經》,一本就是《莎士比亞全集》。 一個是宗教的神,一個是藝術的神。二、作者及創作1、莎士比亞: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被馬克思譽為“最偉大的 戲劇天才 ”。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于1616年4月23日。于是,英國人便 把每年的4月23日定為“莎士比亞戲劇節 ”。他不屬于一個時代!他屬于所有的世紀!他是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2、代表作歷史劇:《亨利四世》《理查三世》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 《無事生非》四大悲劇:《哈姆萊特》優柔寡斷導致的悲劇 《奧賽羅》妒忌猜疑導致的悲劇《李爾王》世態炎涼中真情的悲劇《麥克白》沒有節制的野心導致的悲劇3、創作時期莎士比亞創作生涯分為三個時期:(1)早期(1590~1600年):這時期作者對生活充滿樂觀主義情緒,相信人文主義思想可 以實現。這時期所寫的歷史劇和喜劇都表現出明朗、樂觀的風格。①歷史劇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譴責封建暴君,歌頌開明君 主,表現了人文主義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據的開明政治理想。②喜劇如《仲夏夜之夢》(1596)、《第十二夜》(1600)、《 皆大歡喜》(16O0)等, 描寫溫柔美麗、堅毅勇敢的婦女沖破重重封建阻攔,終于獲得了愛情勝利,表現了人文主義 歌頌自由愛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縛的主張。③就連這時期寫成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也同樣具有不少明朗樂觀的因素。(2)中期(1601~1608年) :莎士比亞深感人文主義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越來越加劇,創作 風格也從明快樂觀變為陰郁悲憤,其所寫的悲劇也不是重在歌頌人文主義理想,而是重在揭 露、批判社會的種種罪惡和黑暗。創作了四大悲劇:《李爾王》《哈姆萊特》《奧賽羅》《麥 克白》。(3)晚期(1609~1613年) :莎士比亞深感人文主義理想的破滅,于是退居故鄉寫浪漫主 義傳奇劇。其創作風格也隨之表現為浪漫空幻。《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故事》(1610) 寫失散后的團聚或遭誣陷后的昭雪、和解。《暴風雨》(1611)寫米蘭公爵用魔法把謀權篡 位的弟弟安東尼奧等所乘的船挪到荒島,并寬恕了他,其弟也交還了王位。三、文本學習1、哈姆萊特》寫作背景《哈姆萊特》也譯作《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 特為父報仇的故事。莎士比亞生活在歐洲歷史上封建制度日趨沒落、資本主義興起的交替時代。為了資本主 義的發展,在思想領域新興的資產階級文藝對封建文化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這就是歐洲歷史 上著名的“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就是這一時代最杰出的戲劇家和詩人。《哈姆萊特》取材于12世紀的一部丹麥史,作者用人文主義的觀點,把這個只是單純為 父復仇的故事,改寫成一部深刻反映時代面貌、具有強烈反封建意識的悲劇。莎士比亞借哈 姆萊特這一人物形象,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不平,表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哈姆萊特》正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反映社會,反映現實。2、劇情介紹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德國人文主義中心維登堡大學讀書。他的叔父克勞狄斯毒死老哈姆 萊特,篡奪了王位,并娶了嫂嫂。哈姆萊特回國以后,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自己致死的原因, 他遵照鬼魂囑咐,決定復仇。同時國王開始懷疑哈姆萊特,在大臣波洛涅斯的建議下,利用大臣自己的女兒、哈姆萊 特的情人奧菲莉婭去試探他,又指使哈姆萊特的兩個同學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去試探他, 都被他識破。哈姆萊特利用一個劇團到宮廷演戲的機會,證實了鬼魂的話,決心行動。他說服母親疏 遠國王,并把波洛涅斯錯當國王殺死。國王派哈姆萊特和兩個同學赍詔書去英國索討貢賦, 想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萊特,哈姆萊特發現陰謀,中途矯詔,折回丹麥。這時善良的奧菲莉婭因為父親被情人殺死,精神失常,她終日采花,唱歌,嬉戲,不幸 因枝條折斷而落水身亡。國王乘機挑撥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以比劍為名,設法用毒劍刺 死哈姆萊特。在最后一場比劍中,哈姆萊特、國王、王后、雷歐提斯同歸于盡。3、學習活動學生活動一:整體感知 理清人物關系學生活動二:整體感知 梳理情節結構閱讀并思考: 全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請概括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開頭至“我聽見他來了;我們退下吧,陛下”) 國王與身邊的侍臣及王后之間的對白第二部分:(“生存還是毀滅”至“誰料過去的繁華,變作今朝的泥土”) 哈姆萊特的獨白,及與奧菲利婭的對白第三部分:(“戀愛!他的精神錯亂不像是為了戀愛!”至結束) 國王與波洛涅斯的對白——試探后的密謀。哈姆萊特的復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個錯綜復雜的極為矛盾的環境中,他既擔負著復仇的使 命,又承受著親情、愛情、友情等復雜感情的折磨。學生活動三:分角色朗讀 走進人物內心 感受人性的復雜第一、二幕描寫哈姆萊特由苦思到憂郁的經過;從第三幕起,寫哈姆萊特逐步克服憂郁的 心情,他覺悟到了一些道理,體現心理的復雜性:“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 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行動的意義 ” 。審慎的思維 是應該的;但不可以畏首畏尾,失去行動,否則便會逆流而退,消沉下去。學生活動四:戲劇中對白、獨白、旁白有什么區別?作用是什么?對白是戲劇中人物之間的對話。獨白是戲劇中角色表白個人的情感和愿望的話。旁白是戲劇中角色假定在場的其他角色聽不見而面對觀眾說的話。作用:表現主人公的思想矛盾,刻畫人物形象,從而表達作品的主題。 示例:旁白:“啊,這句話是太真實了!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婦的臉, 還不及掩藏在虛偽的言辭后面的我的行為更丑惡。難堪的重負啊! 這段心理描寫,把國王的虛偽、丑惡和內心的不安揭示出來。為了試探哈姆雷特是否真 的瘋了,不惜讓哈姆萊特的情人來試探,根本沒想過一旦真相浮出水面,奧菲利婭將如何面 對的問題,足見新國王的"虛偽、丑惡"。四、總結這一著作不能只讀一次;應該一讀再讀。它和暢銷小說不同,它是無窮盡的寶藏。《哈 姆萊特》會隨你的年紀的增長、人生體驗的深刻豐富,而變成另外一個《哈姆萊特》。— —〔美〕克里夫頓·費迪曼《一生的讀書計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6 哈姆雷特(節選) 莎士比亞(第一課時)-教案.docx 6 哈姆雷特(節選) 莎士比亞(第二課時).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